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人访谈
    中国伦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万俊人教授访谈录
    陶涛, 李季璇, 申巍, 詹莹莹
    2010(3): 1-10. 
    摘要 ( )   PDF(1526KB) ( )  
    价值理论硏究
    价值多元化何以可能——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困境及其消解策略
    闫顺利, 敦鹏
    2010(3): 11-16. 
    摘要 ( )   PDF(1396KB) ( )  
    后现代主义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知性意识及其整体主义致思,不啻为一次新启蒙。然而,后现代主义在解构了旧形而上学之后却不自觉地陷入另一种形而上学,并且在其后果上引发了价值多元主义的自我悖谬。价值多元化何以可能?在一个“诸神纷争”的价值处境中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消解策略,其中确立一种“边界意识”具有理论合理性。
    价值多元论与伦理学的政治哲学转向——兼论政治自由主义与价值多元论的相容性
    王艳秀
    2010(3): 17-22. 
    摘要 ( )   PDF(1455KB) ( )  
    价值多元论说明伦理生活包含有无法合理的解决的价值冲突,是一个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而不是某种我们为了理论的一致性而应该清除的东西。这要求伦理学乃至哲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对自己的本性与限度的理解,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不再是“我如何能过上良善生活”,而是“我们如何生活在一起”,即不是伦理学为政治哲学奠基,而是政治哲学为伦理学提供一个框架,只有在这样的框架下,善与善之间的调和与充分发展才是可能的。
    论“价值排序”研究的三个主要问题
    张彦
    2010(3): 23-28. 
    摘要 ( )   PDF(1796KB) ( )  
    价值排序是个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也是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一般说来,在道德生活中每个道德主体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以及自己所认定的价值排序表,但这些价值原则的序列不是一层不变的,会相互碰撞和冲突,产生伦理风险和道德困境。当今关于价值排序的研究转向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进路的探讨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上。本文通过对两本伦理学专业期刊的统计研究,分析了价值排序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以“伦理风险”作为研究进路,以情景主义和透视主义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期为价值排序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可借鉴的路径。
    经济伦理学
    论美国次贷危机中道德缺失的基本特点和伦理救援
    梅世云
    2010(3): 29-35. 
    摘要 ( )   PDF(1418KB) ( )  
    次贷危机中道德缺失的基本特点是:道德责任感差,资本主义制度缺陷,过度自利;次贷危机的伦理救援措施,即坚持金融道德教育,重建以信任为核心的金融伦理,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建立道德董事会,实施道德性激励机制和管控机制,不断完善金融道德的运行机制。
    “分”与“惠”的辩证——先秦儒家分配伦理的价值路向解析
    陈继红
    2010(3): 36-41. 
    摘要 ( )   PDF(1462KB) ( )  
    先秦儒家分配伦理中存在着两条并行的价值路向:“分”与“惠”。“分”涉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分配,以孔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皆表达了对“分”的认同,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分”的合理性依据。“惠”涉及国家与庶民之间的利益分配,主要体现在先秦儒家所设计的种种分配调节机制中。“分”与“惠”之间是一种相互交融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分”内在地涵蕴了“惠”, 以“惠”作为其获得合理性的评判底线;另一方面,“惠”以认肯“分”为前提,并最终强化了“分”。二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分配的理想状态:中道。
    探索与争鸣
    “哲学”与“经学”之争:中国传统伦理的历史拐点
    黎志敏
    2010(3): 42-48. 
    摘要 ( )   PDF(1411KB) ( )  
    中国传统经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包含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学说,它是中国传统学术体系的统领和灵魂。20世纪初期,西方哲学被纳入中国学术体系,并取代经学成为中国知识体系的统领;中国学术体系至此被逐渐全盘西化,中国知识体系原有的伦理道德品格也逐渐消失。中西文化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西方学者可以一方面在知识体系之中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去教堂获得伦理道德素养;而中国学界的伦理道德品质并无宗教信仰可以依托,因此,剥去知识体系的伦理道德品格就从根本上为中国学界的道德大滑坡埋下了伏笔,而且其不良后果在当代已经清晰地显现出来了。中国知识体系需要重构,恢复伦理道德学说(不一定是照搬传统经学)的统领与灵魂地位。
    作为传统道德哲学自我否定环节的人类基因技术
    程国斌, 孙慕义
    2010(3): 49-56. 
    摘要 ( )   PDF(1488KB) ( )  
    人类基因技术对传统道德哲学破坏,并非由于这一技术实践活动改变了人类生育活动的自然法则,而是因为它在精神和意识的层面突破了传统道德哲学对人和家庭之"自然性"的规定。人类基因技术是在传统道德哲学与伦理精神已经遭到破坏的现代性境遇中才会发生的实践活动,但它在另一方面又构成了精神辩证运动的自我否定性环节。人类基因技术事件是一个真正的威胁,将所有道德理论都还原到它们自身的时间性当中,它因此也给人类赋予了一个重大的机遇,使我们能够通过这样一个最典型、最深刻和最直接的案例,来对道德哲学传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中国古代神话的伦理解读
    康琼
    2010(3): 57-62. 
    摘要 ( )   PDF(1454KB) ( )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与生态主义思想结合下产生的,它强调女性必须和自然结成同盟,在解放女性的同时解放所有生命。中国古代神话中,女神与自然世界关系密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域回溯中国神话中的生态智慧,可以丰富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乃至最终解放提供启迪。
    道德教育
    德性复兴与道德教育——兼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对德性伦理复兴的启示要求
    方德志
    2010(3): 63-68. 
    摘要 ( )   PDF(1399KB) ( )  
    德性伦理学复兴的要旨在于对规则伦理学的拒斥,通过对后者的行为评价体系进行一种德性论的“还原”,以给行为评价提供一种前道德的评价依据;当代代表性的德性伦理学家都不同程度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带有形而上学的自然主义德性论具有排斥倾向;建立一种基于人性、德性和自然三者走向同一以及人生的意义与自然的意义走向同一之上的德性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德性论对德性复兴运动深刻的启示要求,可能为伦理学研究的不利现状指出一个崭新的前进方向;德性伦理的复兴对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提供了反思的契机,为道德教育提供了真实的理论依据和正确方向。
    道德精神的社会资源支持
    鲁芳
    2010(3): 69-73. 
    摘要 ( )   PDF(1387KB) ( )  
    道德精神是对道德的敬畏、向往和坚守的心理意识和精神态度,培育道德精神离不开社会资源的支持。其中,制度作为最基本的道德是道德的基本保障;文化资源可以为道德的坚守培土;风俗或风气作为社会道德的评判机制有助于道德权威的确立;民族事件是道德精神的集中体现,可以塑造对道德精神的崇高感。
    中国伦理思想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儒学“万物一体”思想及其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系
    刘莉萍
    2010(3): 74-79. 
    摘要 ( )   PDF(1396KB) ( )  
    儒学传统一直被视为理想主义的典范,似乎儒学之道就是悬置了一个道德理想主义王国,引领着世俗生活中的人去追求和超越。儒学传统是否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主义?本文通过分析儒学“万物一体”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取向,认为儒学传统始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着某种张力和富于弹性的平衡,其价值取向介乎于理想性与现实性之间,并由此进一步阐述儒学“万物一体”思想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系。
    梁漱溟对中西人生模式的比较研究:其儒学复兴的逻辑基础
    袁洪亮
    2010(3): 80-83. 
    摘要 ( )   PDF(1384KB) ( )  
    梁漱溟首先从人生态度的差异、生活方式的异同、个性伸展与否、社会性发达与否等方面全面比较了中西两大人生模式的异同,接着分别揭示了中西两大人生模式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他对“以‘刚'的态度,过‘仁'的生活”的所谓孔子理性人生模式的建构,从而为其儒学复兴理论奠定了逻辑基础。
    蒙古族传统家庭观念及其民族伦理发生学意义
    斯仁
    2010(3): 84-87. 
    摘要 ( )   PDF(1382KB) ( )  
    蒙古族传统家庭观念中渗透着厚重的伦理道德思想观念。家庭观念的表现形式为“乡土观念”、“祖先崇拜”、“灶火(蒙古语gal golomta)观念”、“亲属观念”和“国家意识”等诸多层次,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故土、家园、亲属及国家的眷恋之情,并且反映了蒙古人一切美好道德之根源。蒙古族传统家庭观念几乎包含了蒙古社会伦理的全部含义,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梁启超的“新民”伦理与普世伦理
    刘兴邦
    2010(3): 88-91. 
    摘要 ( )   PDF(1385KB) ( )  
    “新民”伦理是一种资产阶级伦理。梁启超吸取西方资产阶级伦理的个人主义伦理观与中国传统伦理的整体主义伦理观,创建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新民”伦理。梁启超的“新民”伦理虽然吸取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伦理观,但与立足于个人主义道德原则基础上的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它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整体主义伦理基础之上、注重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和谐的中国式的新资产阶级新伦理,具有普世的伦理价值。
    论李二曲之三重境界
    罗嵘
    2010(3): 92-94. 
    摘要 ( )   PDF(1440KB) ( )  
    二曲以虚明寂定为人生本面,其本体境界呈现出虚明寂定的特征,进而在其人生境界中自得明道、率性自然,最后达到理欲两忘的圣贤境界。二曲的境界说是本体论思想的重要延伸,它揭示了儒学本体论中在人生实践中的自由超越的特点,同时也揭示了本体论和境界论之间的关系。
    走在回家的路上——有感《中华传统美德十二讲》的出版
    曹辉
    2010(3): 95-96. 
    摘要 ( )   PDF(1350KB) ( )  
    外国伦理思想
    当代西方德性伦理视野中的德性教化及其启示
    杨豹
    2010(3): 97-103. 
    摘要 ( )   PDF(1417KB) ( )  
    自古以来,德性教化是西方伦理学中的重要课题。尤其进入20世纪50、60年代之后,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使人们重新审视德性教化。在当代西方德性伦理学家看来,德性已然失落。他们从实践教化和理论教化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深化了人们对德性教化的认识,为现代社会中德性教化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理性事实与自然主义谬误——兼论摩尔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误读
    郁乐
    2010(3): 104-108. 
    摘要 ( )   PDF(1392KB) ( )  
    论文以摩尔自然主义谬误概念为出发点,指出摩尔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评是不恰当的,并分析了摩尔对康德的误解及其原因;进而提出康德以理性事实概念为基础,解决了关于善与道德法则的关系,并为善的概念之阐明开辟了新的视野;康德的理性事实概念学说超越了从“是”到“应该”规范伦理学的思路,以及自然主义谬误所指出的错误路径,指出“应该”作为定言命令是被给予的而非被推导的,从而为规范伦理学开辟了新的境界。
    博士生论坛(东南大学专栏)
    当代伦理学的“生活世界转向”及其形态特质
    牛俊美
    2010(3): 109-113. 
    摘要 ( )   PDF(1393KB) ( )  
    作为起点和终点,生活世界始终从根本上诠释着伦理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现代性伦理学不仅将有机的生活世界硬性分裂为两个抽象领域,而且试图在一种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理性与非理性的两极演进中探求伦理学的普遍价值标准,结果使自身陷入“无根”的困境之中。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现代性问题的全方位凸显,伦理学开始向生活世界原点复归,并由此呈现出了融理论伦理与实践伦理、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于一体的形态特质。
    “忠诚”的价值:家族企业管理的核心伦理条件
    岳瑨
    2010(3): 114-119. 
    摘要 ( )   PDF(1399KB) ( )  
    家族企业的二元形态以及内外分域结构,使家族企业管理总是优先强调“忠诚之价值”,并使“忠诚的价值”成为家族企业管理的核心伦理条件。“基于忠诚的管理”应当成为家族企业的经营战略。忠诚对企业伦理团结的造就,作为依赖性与独立的辩证统一,“忠诚领先”作为企业核心价值原理,以及忠诚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循环,是“基于忠诚的管理”的核心理念、内在矛盾、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家族企业如何将伦理忠诚转化为家族企业的愿景,是它面临的根本的管理伦理难题。家族企业只有通过忠诚价值的意义转化和层次跃升,才能透过忠诚法则构筑家族企业的共同梦想或愿景。
    政治的伦理性——基于黑格尔学术资源的研究
    乔利丽
    2010(3): 120-124. 
    摘要 ( )   PDF(1385KB) ( )  
    正义和善是政治和伦理最基本的概念,伦理与政治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在黑格尔看来,政治本质上是伦理性的,政府是自身反思的、现实的精神,是普遍性的人格化,体现了善的本质;国家即为伦理实体,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此外,黑格尔从当时现实政治问题出发,还对公共权力和财富的“精神”性本质作了规定。黑格尔的政治理论不仅为理解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而且为我们走出现代政治困境提供了指导。
    道德信仰何以可能——康德道德信仰的理性基础及其现实性重建
    张威
    2010(3): 125-129. 
    摘要 ( )   PDF(1385KB) ( )  
    与宗教信仰相对立,康德试图要在主体自身理性的基础上确立起对道德的信仰。主体自身“纯粹的实践理性”是康德道德信仰的理性基础。但是,“纯粹的实践理性”存在着现代性道德困境,如果不能化解这一悖论,那么“道德”就难以成为理性存在者的普遍信仰。为此,康德试图以制度公正作为现实中的上帝来确保建立“善恶因果联系”的理性法则。因此,康德的道德信仰的理性基础包括个体的道德理性和制度的道德理性两个方面。尽管由于康德的矛盾心态和他所处的社会现实,他的政治与道德一体的实践哲学最终是不彻底的。但康德的意义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把对道德信仰的思考从“纯粹的实践理性”导向更加理性和成熟的“实践的理性”。
    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责任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田秀云, 白臣
    2010(3): 130-135. 
    摘要 ( )   PDF(1454KB) ( )  
    责任伦理作为应用伦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责任伦理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学术界对责任伦理的研究日趋扩展和深化,但在诸多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在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试图立足于现有文献,对我国责任伦理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并展望其学术研究前景,寄希能够引发人们对当代责任伦理的深思与探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道德本质问题研究
    张霄
    2010(3): 136-136. 
    摘要 ( )   PDF(1396KB) ( )  
    本文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道德本质问题研究的历史脉络和主要问题,并做了大致的分析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