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人访谈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国现代伦理学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唐凯麟教授访谈录
    本刊特约记者
    2010(4): 1-5. 
    摘要 ( )   PDF(2000KB) ( )  
    伦理学基础理论
    论德性
    江畅
    2010(4): 6-10. 
    摘要 ( )   PDF(1308KB) ( )  
    德性是人优秀品质中的一种,是由理智或智慧在正确道德观念的前提下根据有利于具有者和他活动于其中的共同体及其成员更好生存的根本要求培育的,通常以心理定势对人的活动发生作用并使人的活动及其主体成为善(好)的道德意义上的善(好)品质,即道德的品质。它具有指向性、意向性、多维性、统一性、稳定性和普适性等主要特征。德性从直觉的层次看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内化,但从批判的层次上看则根源于人更好生存的需要。德性一般都体现为德目或德性要求,因而具有规范性,但德性规范是构成性规则,与作为规范性规则的道德规范有所不同。
    仁人概念辨难
    王海明
    2010(4): 11-15. 
    摘要 ( )   PDF(1295KB) ( )  
    所谓仁人,科学地看,不过是这样的人:他在利益不一致不能两全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无私利他、自我牺牲,并在自我生命与更为重要的社会利益或他人生命冲突时能够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在利益一致可以两全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为己利他或人己兼为,因而使为己利他超过他行为总和的一半而达到恒久,使无私利他与为己利他以及单纯利己(不损人己)三者之和接近他的行为总和;从而他极少纯粹害己、损人利己、纯粹害人等恶的、不道德的行为。
    公正视角下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杨义芹
    2010(4): 16-20. 
    摘要 ( )   PDF(1301KB) ( )  
    公正与权利和义务密切相关。公正所涉及的权利和义务,应是严格意义上的相互对应、必然相关的权利和义务,也就是说公正的根本问题是权利与“完全义务”(即狭义的义务)如何分配的问题,即不论是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还是非基本权利与非基本义务,也不论是法定权利与法定义务,还是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一方的权利,必然是他方的义务;反之亦然。
    社会转型中的道德自我困境及其公民伦理构思
    刘学民
    2010(4): 21-24. 
    摘要 ( )   PDF(1301KB)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现代化建设以及面临的经济全球化、高科技和网络化背景,引发了中国社会深刻的伦理转型和社会道德难题。社会个体道德自我呈现出道德理想迷茫和道德冷漠、缺乏正义和规则意识、人格分裂和知行分离、职业道德缺失等不良特征。基于社会生活和伦理的现代转型,提升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以相互性和公共性、人道和良善性、公正和契约性、自主与自律性等理念塑造公民伦理,是道德自我价值转型和精神提升的根本对措和路径选择。
    工程·建筑伦理
    微观、中观和宏观工程伦理问题——五谈工程伦理学
    李伯聪
    2010(4): 25-30. 
    摘要 ( )   PDF(1313KB) ( )  
    伦理学中存在着微观、中观和宏观三种不同“层次”或“尺度”的伦理问题。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认识和分析伦理问题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伦理学研究范式。伦理学研究者应该善于识别“三观”伦理问题,强化从“三观”互动中分析伦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工程伦理学中,工程共同体成员——工程师、投资者、管理者、工人、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个体伦理”是微观伦理问题,有关企业、组织、制度、行业、项目等等的伦理问题是中观伦理问题,而宏观伦理则是指国家和全球尺度的伦理问题。微观、中观和宏观伦理问题既有性质、层次、范围上的区别,同时又相互渗透、相互纠缠、密切联系、相互作用。
    海德格尔的建筑伦理思想及其哲学依据
    高春花
    2010(4): 31-34. 
    摘要 ( )   PDF(1363KB) ( )  
    文章梳理了海德格尔以“四位一体”、“四重保护”和属人空间为主要内容的建筑伦理思想,揭示了“此在本体论”和中国的老庄哲学与海德格尔建筑伦理思想的内在关联。
    建筑伦理研究的现状评述、学理基础与趋势展望
    秦红岭
    2010(4): 35-40. 
    摘要 ( )   PDF(1367KB) ( )  
    文章对中西建筑伦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认为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建筑伦理研究相比于西方,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比较成熟的研究模式和理论框架。为推动建筑伦理研究的良性发展,作者对建筑伦理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学科定位、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伦理研究的两大发展趋势,即从狭义的建筑伦理研究走向广义的建筑伦理研究、更加注重反思和研究当代建筑发展中面临的紧迫伦理问题。
    生态伦理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探究
    李春秋
    2010(4): 41-45. 
    摘要 ( )   PDF(1304KB) (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早期的生态环境状况基础上,批判吸取历史上特别是同时代思想家有关生态环境思想的合理因素而创建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观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原则,以及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终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观对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有着极为珍贵的启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来源。
    论生态经济学的伦理基础
    张德昭, 杨华
    2010(4): 46-49. 
    摘要 ( )   PDF(1297KB) ( )  
    生态经济学主张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是人的感性生存;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的价值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政治伦理
    德沃金的共同体观念
    龚群
    2010(4): 50-55. 
    摘要 ( )   PDF(1305KB) ( )  
    罗纳德·德沃金(Ronald Dworkin,1931-)是一位活跃在哲学和法学领域里的当代重要的自由主义者。德沃金从自由主义的立场上,对四种与自由主义相关的共同体概念进行了分析讨论。民主多数的共同体观念、家长主义的共同体、有自身利益的实体性共同体,人格化共同体。德沃金对四种共同体的讨论与批判,是对共同体这一概念从自由主义的立场上进行清晰的清理。德沃金在对多种共同体观念进行批判的前提下,提出了自由主义对共同体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他提出,宽容共同体才是真正自由主义的共同体。
    当代美国公共行政美德伦理的复兴与实践
    杨冬艳
    2010(4): 56-60. 
    摘要 ( )   PDF(1305KB) ( )  
    20世纪80年代美德伦理在美国公共行政领域的复兴,使得美德与公共行政实践的内在利益紧密相关。实现公共行政的内在利益需要有德性的公共行政人员,而公共行政人员的美德决定了公共行政实践内在利益的实现。
    清官反腐的伦理审视
    王明高
    2010(4): 61-64. 
    摘要 ( )   PDF(1296KB) ( )  
    “清官”是老百姓赋予官员的美誉,它既反映官员的政治道德理想,也反映老百姓对官员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期待。清官反腐在封建社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惩治腐败,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但它也具有难以避免的局限性。本文在总结清官共有的道德品质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清官反腐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对清官反腐进行伦理审视,能够为当今中国的反腐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清官反腐难以成功的历史事实给我们的启示是,惩治腐败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反腐制度。
    企业伦理
    企业伦理建设:挑战、关键与路径选择
    陈雷
    2010(4): 65-69. 
    摘要 ( )   PDF(1308KB) ( )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伦理建设构成了诸多挑战;企业伦理主体性的缺乏是企业伦理建设的瓶颈;重建企业伦理主体性是企业伦理建设的关键;确立“权利”意识则是构建企业伦理主体性的前提;构建企业伦理规范体系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企业伦理规范体系应体现当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伦理、道德价值观;企业伦理规范体系应注意层次、结构与机制的合理安排;必须正确处理好企业伦理规范体系与惯例的关系。
    论企业的慈善责任
    龙静云, 戴圣鹏
    2010(4): 70-75. 
    摘要 ( )   PDF(1302KB) ( )  
    慈善既体现了人们对构建美好社会以及美好生活的愿望,也蕴涵了人们对社会对他人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意识。而企业作为一种营利性组织,其社会责任体系中乃包含着慈善责任。慈善责任在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中举最高层次,是企业主观意识到的自主自愿承担的责任,它不具有其他责任与义务如经济和法律责任的强制性特征。企业承担社会慈善责任,符合社会的倡导与公众的期望,但其对慈善责任的承担是有限度的,即企业承担社会慈善责任应与自身的承受能力和企业自身的正常生产以及可持续发展相适应,应量力而行。
    我国MBA企业伦理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周祖城
    2010(4): 76-80. 
    摘要 ( )   PDF(1306KB) ( )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MBA企业伦理学教学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总体而言,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MBA教育的要求以及与国外商学院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从社会环境、商学院、教师、学生、教学体系、教材等六个方面分析,在我国开展企业伦理学教学既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也有很多有利条件,而且有利条件在不断增加。为促进MBA企业伦理学教学的健康发展,着重需要加大商学院开展企业伦理学教学的动力与压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了解学生需要、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完善企业伦理学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
    探索与争鸣
    公民信息维权的道德保障
    冯粤, 张怀承
    2010(4): 81-84. 
    摘要 ( )   PDF(1289KB) ( )  
    信息权利已经成为当代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但其实现状况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落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法律与道德体制的滞后与权力至上等传统观念的深入人心,极大地阻碍了公民积极维权的步伐。为此,从伦理层面上,应该通过信息伦理文化观念的建设、加强相关的伦理宣传和教育等措施培养和鼓励公民的信息维权意识,还应不断完善道德赏罚机制,适度引导公民形成积极维权的行为习惯。
    论和谐人格
    彭进清, 吴虹, 陈坚良
    2010(4): 85-88. 
    摘要 ( )   PDF(1295KB) ( )  
    和谐人格赋予人格以鲜明的价值内涵,它强调构成人格的内部各要素完整平衡、健康积极,表征人格的外部行为体现着与他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当今时代,倡导与塑造和谐人格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摆脱人类困境的现实选择。教育在个体和谐人格的构建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立足于和谐人格培养的教育必须重构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和谐校园文化、创新教育方法。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略论
    邓辉
    2010(4): 89-91. 
    摘要 ( )   PDF(1285KB) ( )  
    网络的普及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爆发存在着必然关联,但所谓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其实是无“范”可循,其症结不在网络普及,不在教育,也不在网络的监控和管理的不完善等方面,而是属于整个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问题,需要对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论现代图书馆的伦理责任
    叶尔愉, 张微
    2010(4): 92-95. 
    摘要 ( )   PDF(1294KB) ( )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性、开放性已成为现代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和前现代社会相比,现代图书馆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也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它已不再是单纯地储存图书资料并仅仅面向精英阶层的场所,而是成为了面向社会公众,承担着促进国民素质提高、实践共同价值、传承人类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等伦理责任的知识殿堂。
    我国竞技体育中的道德失范现象探析
    马景卫, 蔡艺, 池斌
    2010(4): 96-98. 
    摘要 ( )   PDF(1289KB) ( )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受商业化和职业化冲击、竞技体育管理机制存在缺陷、体育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存在着兴奋剂泛滥、篡改运动员真实年龄、假球黑哨、赛场不文明行为等道德失范现象。这些问题若不及时加以治理,不仅会严重制约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只有在加强竞技体育事业从业人员体育道德教育的同时,逐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法制建设,才能有效遏制我国竞技体育道德失范现象的进一步蔓延。
    中国伦理思想
    “为政以德”: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路——从美德政治学的角度看
    詹世友, 王涵林
    2010(4): 99-104. 
    摘要 ( )   PDF(1377KB) ( )  
    孔子在社会理想上憧憬“大同”之世,在现实的政治治理上则向往以亲情关系为主轴的家国一体的周礼之治,力图使政治社会成为一个“道德的团体”,所以,“为政以德”成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礼制是其对社会基本结构的设计,义乃政治治理的价值目标,孝悌是政德之根,仁为诸政德之全体大用,所以,其政治伦理思想内含一种内在逻辑结构,同时又表现出典型的美德政治学的特征。
    孙中山梁启超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郭良婧
    2010(4): 105-109. 
    摘要 ( )   PDF(1310KB) ( )  
    深刻地比较孙中山和梁启超伦理思想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伦理的转型。在国民道德改造论上:孙中山和梁启超都对近代中国国民道德中的劣根性进行了历史性的反思,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但是他们改造国民道德劣根性的具体方案不尽相同,具体而言孙中山则主要主张启发国民心性,梁启超主要主张新民说。在道德修养论上:他们都认为通过个体的道德修养,整个社会道德水准必然提高,所不同的是孙中山主张的是以修身为本的道德修养论,梁启超主张通过存养、省克等途径来提升国民的道德修养。在中西文化合璧论上:他们的伦理思想中都汲取了大量的中西文化资源,但是在中西文化合璧论的大的基础上也有一些不同。关于中国文化的优长之处,孙中山比梁启超有过更多的论述。此外,梁启超关于中西文化的整体性认识,要比孙中山全面和深刻得多。
    外国伦理思想
    齐格蒙特·鲍曼伦理学方法的得与失——以其《后现代伦理学》和《论后现代道德》为例
    钱广荣
    2010(4): 110-113. 
    摘要 ( )   PDF(1301KB) ( )  
    近几年齐格蒙特·鲍曼的学说被介绍到中国,但所涉多为他的社会学思想,关涉其伦理思想不够,而齐格蒙特·鲍曼“既具有说服力和启发性,又令人费解”的思想其实多为伦理思想。他的《后现代伦理学》和《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以客观主义的描述方法揭示了后现代社会深刻的道德危机,却又将此归因于传统理性推崇的道德的“普遍原则”,并提出本质上属于个人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解放”的道德重建主张,在中国学界产生了两面性的复杂影响。因此,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分析齐格蒙特·鲍曼的伦理方法的得与失是有意义的。
    西方伦理学中的民生伦理思想
    李兰芬, 王国银
    2010(4): 114-117. 
    摘要 ( )   PDF(1294KB) ( )  
    “民生伦理”蕴含于民生的伦理品性和伦理的民生倾向。古希腊罗马时期思想家们就融民生与伦理于一体,提出了德性的目的在于幸福生活等观点;近代西方伦理在论证如何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协调起来时,更加凸显了对民生问题的伦理反思;当代西方则把民生问题作为伦理道德的中心视界,对福利与民生、关怀与民生、生态与民生、幸福与民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思考。批判性地审视西方伦理学中的民生伦理思想对我们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谁来关怀弱者——也谈诺齐克与罗尔斯之争
    李彬
    2010(4): 118-121. 
    摘要 ( )   PDF(1296KB) ( )  
    何者为正义或者何种正义的问题是诺齐克和罗尔斯争论的焦点,其中,我们可以窥见二人在弱者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在什么样的人才是弱者、弱者存在的条件是什么、对弱者的关怀与社会正义的关系等方面有着态度和方法的不一致。通过对此问题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二人分歧的一个侧面。
    博士生论坛(清华大学专栏)
    经典物理学的思维模式与现代主流价值观
    黄焰城
    2010(4): 122-126. 
    摘要 ( )   PDF(1304KB) ( )  
    通过对现代主流价值观的根源进行剖析,本文认为,现代主流价值观是启蒙以来经典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思维模式影响下形成的。它片面地强调了计算性的理性,简单地将世界看成是物质的组合,追求绝对的确定性。它将人类知识简单化,塑造了一种机械的世界观,忽略了人对高贵价值的诉求,而沉迷于物质主义之中。然而,在自然科学内部,经典物理学的体系不单受到以相对论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的冲击。更重要的是,生态学的发展,已经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经典物理学为主导的思维模式构成了挑战。本文试图以此为线索,探讨以经典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思维模式对现代价值观的影响,以及生态学所倡导的整体、系统的思维模式对之构成的挑战。
    大地伦理是环境法西斯主义吗?——克里考特的类型学分析与论证
    董玲
    2010(4): 127-131. 
    摘要 ( )   PDF(1723KB) ( )  
    大地伦理不但为环境伦理学研究提供了整体主义的理论视野,而且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但是,该思想受到诸多责难。其中,最大挑战是批判者称其为环境法西斯主义。如何回应环境法西斯主义的问题是坚持整体主义的环境伦理学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克里考特以类型学的方法分析了大地伦理与仁慈的道德主义、伦理的人道主义三者之间关系,并通过二阶原则补充了整体主义的一阶原则,有力地捍卫了大地伦理。本文试图通过克里考特的类型学与二阶原则的研究,试图揭示大地伦理不是环境法西斯主义,以及整体主义的环境伦理如何获得合理性辩护。
    残障人问题对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挑战——兼论纳斯鲍姆之“能力法”
    陶涛
    2010(4): 132-136. 
    摘要 ( )   PDF(1304KB) ( )  
    残障人问题给罗尔斯的理论带来的巨大的挑战,这根源于罗尔斯对公民之理性平等的设定。由于人只有在生命的某个特定的阶段才会具备独立性以及实践理性的能力,因此在罗尔斯的理论设计中,残障人就丧失了参与建构正义原则过程的资格。美国当代著名伦理学家纳斯鲍姆从四个方面,即首要善、康德哲学之人性、大致平等和互利,对罗尔斯的理论进行了审视,并提出了“能力法”的理论。在许多现实问题的分析上,纳斯鲍姆的理论要比罗尔斯更具有解释力,但仍需更多的探讨。
    书评
    保障荣辱观实效性的创新性探索——读《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知荣明辱他律机制建设的思考》
    曾建平
    2010(4): 137-138. 
    摘要 ( )   PDF(1275KB) ( )  
    道学的生命与生命的道学——读吕锡琛等《道学健心智慧》的几点体会
    唐少莲
    2010(4): 139-139. 
    摘要 ( )   PDF(1278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