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2010年 第2期 总第46期
    刊出日期:2010-03-1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先进伦理文化——陈瑛研究员访谈
    本刊特约记者, 陈瑛
    2010(2): 1-6. 
    摘要 ( )   PDF(1521KB) ( )  
    道德需要驱动力机制
    许建良
    2010(2): 7-13. 
    摘要 ( )   PDF(1350KB) ( )  
    来自现实的道德滑坡的危机感,使人不得不质疑道德实践效益低下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人们只重视“如何说”的空虚的方面,而忽视“如何做”的实践因子。由于没有“如何做”因子的驱动,道德也必然因缺乏把理论变为人的实际能力而呈现空虚的倾向。借鉴日本道德实践的经验,克服儒学空虚不务实的倾向,多元地吸收古代文化的营养,把“如何做”作为道德实践的关节点,从而激活道德的内在驱动力机制,这是当下的最大课题。
    论伦理生态——关于伦理生态的概念、思想渊源、内容及其价值研究
    张志丹
    2010(2): 14-19. 
    摘要 ( )   PDF(1345KB) ( )  
    伦理生态概念是一个创新性的伦理学概念范式。伦理生态是指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一种理性和谐状态,也就是人的理性生存样态,是人类发展的“应该的应该之应该”。而阐述伦理生态的概念、思想渊源、涵盖内容及其研究意义是研究这一重要课题的首要任务。
    分配公平:是否可能及何以可能
    何建华, 马思农
    2010(2): 20-24. 
    摘要 ( )   PDF(1340KB) ( )  
    分配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分配公平之所以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制度性特质,一方面是为了维系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另一方面是基于维系社会合作体系的需要。在现代社会里,实现分配公平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人类财富的日益增多使分配公平的实现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现代制度文明也为分配公平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分配公平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准则。
    经济伦理的当代理念与实践——王小锡教授与科斯洛夫斯基教授学术对话录
    王露璐
    2010(2): 25-28. 
    摘要 ( )   PDF(1325KB) ( )  
    王小锡教授与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教授近期在南京师范大学进行了一次学术对话,双方就金融危机中的伦理问题、企业道德及其作用、企业自由和企业责任、道德资产及其评估体系等问题展开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道德的市场与企业道德行为的合理性
    余炳元
    2010(2): 29-34. 
    摘要 ( )   PDF(1342KB) ( )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人命题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生物学竞争理论为道德和市场的二元分裂提供了理论支持,从而在经济领域形成了一个企业活动非道德性的神话。经济实践活动面临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彰显企业非道德神话的谬误。鲍曼认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道德的市场”,企业作为道德人士比作为自利的“经济人”更能理想地实现自己的效用;从博弈论的观点来看,企业的道德性行为也是合乎理性的。当代市场活动对伦理道德的需求,宣告了企业非道德性神话的破灭。
    和谐社会公民道德生活探讨
    刘志山, 胡跃娜
    2010(2): 35-39. 
    摘要 ( )   PDF(1323KB) ( )  
    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道德状态,它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和人的身心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让人们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而道德生活是在物质生活基础上的超功利的精神性审美生活,是旨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身心和谐的创造性生活。生态伦理教育、政治伦理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和文化伦理教育将为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生活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和谐语境下伊壁鸠鲁伦理思想再诠释
    冯书生, 张英秀
    2010(2): 40-43. 
    摘要 ( )   PDF(1328KB) ( )  
    伊壁鸠鲁伦理思想的核心主张是追求过一种“肉体上无痛苦和精神上无纷扰”的快乐生活。用我们当今的和谐话语来说,伊壁鸠鲁追求的就是人自身的和谐。而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归宿,因为不管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最终的目的都在于保证人自身的和谐。在此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伊壁鸠鲁的伦理思想概括为自我和谐的快乐论。
    环境正义德性论
    张斌
    2010(2): 44-48. 
    摘要 ( )   PDF(1327KB) ( )  
    环境正义德性是环境正义原则、规范内化为人的内在品格,从而使个体达到自觉追求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真正实现类本质而成为类存在的一种精神样态。从环境正义德性的蕴涵就可以看出,环境正义德性的价值包括两方面: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环境正义德性的自我价值是指环境正义德性本身就是一种内在价值,即类主体自身的价值。环境正义德性的社会价值是指环境正义德性的外显价值,即对人——自然——社会和谐的类结构价值。为了塑造环境正义德性,我们需要通过环境意识之真、环境正义之善、环境感受之美教育,对主体人格进行精心培育,使主体人真正形成自觉、自律、自由的类意识,使主体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环境价值观,最终促成环境正义德性的养成。
    当前我国儿童生态道德状况分析
    代峰
    2010(2): 49-55. 
    摘要 ( )   PDF(1346KB) ( )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儿童的生态道德教育不理想,效果不明显。我国儿童的生态道德认知、生态道德情感和态度、生态道德行为还未体现出知-情-意-行的规律,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道德认知和内心情感经常发生冲突和碰撞,行为还没有达到自觉和自律,环境义务感缺乏,环境责任感有待加强和提高。就其原因主要是儿童道德认知特点、年龄、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外在环境因素的不足。因此,需要学校、家长、社会通力合作,进行“三位一体”的儿童生态道德教育。
    德育引领创新人才培养
    周中之, 王亚娟
    2010(2): 56-61. 
    摘要 ( )   PDF(1334KB) ( )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强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其中,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问题。围绕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战线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此,要充分认识德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价值,认真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对德育提出的新课题,并提出对策,使德育很好地引领创新人才的培养。
    作为个人品德的自我认同
    寇东亮
    2010(2): 62-65. 
    摘要 ( )   PDF(1317KB) ( )  
    自我认同涉及的是个体如何对待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其内核是自我人格的同一性,这种人格同一性反映了个体的自我完善和道德精神境界。自我人格同一性的本质是自我真实性,其要旨在于,使个体“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自我认同中的自我反思及其持续展开,使个体成为一个具有道德反思能力的主体。自我真实性与道德反思能力,是个人品德的重要构成因子。
    合同法若干问题的伦理分析
    徐祖林
    2010(2): 66-73. 
    摘要 ( )   PDF(1351KB) ( )  
    从伦理视角对我国合同法进行检视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它有助于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纠正对既定目标的偏离。合同法旨在协调性推进包括自由、正义、效率和美德在内的多个不同的社会价值目标,它以合同自由为基本出发点,并依靠正义理念保障其不至于离经叛道。在合同成立、要约与承诺、合同权利的放弃、情势变迁以及违约损害赔偿等方面,我国合同法及合同法理论存在诸多瑕疵,亟需伦理救治。
    论作为美德的勇敢——先秦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之比较
    晁乐红
    2010(2): 74-77. 
    摘要 ( )   PDF(1392KB) ( )  
    勇敢是中国先秦儒家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德性细表中共有的一个重要美德。两家都赋予其中庸/中道的限制,并明确指出其地位重要但绝非首要,此相同之处反映了人类早期不同文明所具有的共性;两家赋予勇敢美德不同的运行机制、概念外延和发展曲线,反映了中西两大文明的各自特色和不同走向。
    科技与伦理的断想——竞技运动发展之路的抉择
    谭勇
    2010(2): 78-81. 
    摘要 ( )   PDF(1323KB) ( )  
    科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的发展,但是现在竞技运动过多地依靠了科技,使竞技运动的发展出现了部分异化的现象和存在了违反道德(体育价值)的现象。道德作为一种价值引领了竞技运动的健康发展。本文在肯定科技对体育发展的功绩的同时,提出科技过多作用于竞技运动所带来的竞技运动发展困境。为了解决科技在竞技运动发展中的困境,指出科技运用于竞技运动需要做到与道德的协调。
    论唐君毅的伦理观
    熊吕茂
    2010(2): 82-85. 
    摘要 ( )   PDF(1325KB) ( )  
    唐君毅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从事于新儒学的研究和宣传,为新儒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关于中国儒家伦理精神的阐释,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太虚的伦理思想简论
    丁小平
    2010(2): 86-91. 
    摘要 ( )   PDF(1399KB) ( )  
    太虚是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的领袖,他的伦理思想,是其“人间佛教”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他看来,佛教有鲜明的伦理特征和丰富的伦理思想;佛教对其他伦理学说的批判,目标在于建设;而和时代、社会、人生最为贴近,最能化导社会、建设社会、救国救世的工具,正是伦理思想。
    对尼采道德观的辩证分析
    毛建儒
    2010(2): 92-100. 
    摘要 ( )   PDF(1406KB) ( )  
    尼采在权力意志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道德观。尼采道德观是反传统的:既反古希腊道德,也反基督教道德。尼采崇尚主人道德。主人道德强调自然、强调本能、强调生命。主人道德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的积极的一面至少包括:一是冲破了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并论证了本能的合法性。二是对基督教的道德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并揭露了这种道德存在着的真正问题。三是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的道德,而这种道德在一定范围内是合理的。
    美德伦理学论正确的行动
    赵永刚, 吕耀怀
    2010(2): 101-105. 
    摘要 ( )   PDF(1343KB) ( )  
    美德伦理学通常被指责为不能提供正确行动的独立标准。面对这一责难,美德伦理学产生了两种回应。一些美德伦理学家认为,伦理学应当用美德概念替代正确行动的概念;另一些美德伦理学家主张,正确行动的概念可以还原为美德概念,并提供了正确行动的美德伦理学解释。前者的回应是不合理的,后者提供的解释是不成功的。美德伦理学的结构决定了它不能提供正确行动的独立解释。其根源就在于美德伦理学与规则伦理学是伦理学的不同组成部分。美德伦理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修养理论,不适合于论说对行动的道德评价。
    论康德对道德律有效性证明的演变
    白文君
    2010(2): 106-109. 
    摘要 ( )   PDF(1328KB) ( )  
    康德确信道德律是理性自我立法的结果,且对一切有限的理性存在者都有效。可如何证明之一直困扰着康德,并为之付出诸多了的努力。康德对道德律有效性的证明先后经历了先天演绎、事实确证、实践归谬和理性启示这四种方式,最终把上帝存在与道德律的有效性联系起来,试图以前者来证明后者。这表明:康德对道德律的确信隐藏着神学的前提。
    略论汉代墓室建筑的伦理意蕴
    胡勤
    2010(2): 110-114. 
    摘要 ( )   PDF(1393KB) ( )  
    作为灵魂不灭思想和祖宗崇拜的产物,墓葬自产生以来便得到世人的重视,这在诸子尤其是儒家孝悌观念影响深厚的汉代社会尤其如此。汉代墓室建筑的形制、构造、装饰特征等,反映了人们对于死后世界的一种认识,表达的是生者对死者的尊重和追思,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中的等级观念、生死观念和孝敬观念。
    偶像崇拜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生活
    尹金凤
    2010(2): 115-120. 
    摘要 ( )   PDF(1342KB) ( )  
    中国历史上的偶像崇拜经历了一个以物为崇拜对象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到以人为对象的祖先崇拜、圣人崇拜、帝王崇拜,再到英雄崇拜、杰出人物崇拜、明星崇拜的过程。偶像崇拜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偶像崇拜的变迁来分析其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布坎南经济正义论
    许冬香
    2010(2): 121-126. 
    摘要 ( )   PDF(1338KB) ( )  
    布坎南经济正义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契约式双赢是经济正义的宗旨、程序上起点平等为分配正义的核心理念、 宪政是经济正义的维护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正义进行了推扩。
    苏轼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刘祎
    2010(2): 127-134. 
    摘要 ( )   PDF(1350KB) ( )  
    苏轼伦理思想是宋代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学与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二程为代表的洛学共同架构起北宋中叶学术思想的大厦。苏轼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在于,不仅对传统儒释道伦理思想作出了批判性的吸收与辩证扬弃,而且在于提出了一种情本人性论和一种旷达而超越的人生哲学,贡献给了中华民族伦理思想以独特的内容和精神财富。
    “回顾与展望: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伦理学研究与道德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金焕玲
    2010(2): 135-137. 
    摘要 ( )   PDF(1300KB) ( )  
    传媒伦理学的开拓与创新——读郑根成《媒介载道——传媒伦理研究》
    王泽应
    2010(2): 138-138. 
    摘要 ( )   PDF(1288KB) ( )  
    《现代西方伦理思潮》评介
    吴翠丽
    2010(2): 139-139. 
    摘要 ( )   PDF(1293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