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人访谈
    方法论视阈谈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研究——朱贻庭教授学术访谈录
    本刊特约记者
    2010(5): 1-7. 
    摘要 ( )   PDF(912KB) ( )  
    伦理学基础理论
    历史与道德
    王磊
    2010(5): 8-12. 
    摘要 ( )   PDF(717KB) ( )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论述中,常常把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结合在一起,两种评价的结果往往不同甚至相反。因为道德尺度和历史尺度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尺度,看问题的着眼点不一样。但道德与历史本质上不存在二律背反问题,二者的尺度既不完全一致,也不绝然相反。
    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伦理学意义——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孔润年
    2010(5): 13-15. 
    摘要 ( )   PDF(443KB) ( )  
    与资产阶级学者不同的是,马克思首先用“异化”概念来说明人与劳动的关系,进而深入到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分析。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不仅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和理论武器,而且为创立以人为本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和伦理学奠定了基础。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所揭示的人与人的关系,不仅包括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而且包括伦理关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实践第一。坚持实践第一,就意味着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承认和尊重。因此,坚持实践第一与坚持以人为本和弘扬人文精神是统一的;坚持以人为本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坚持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及实现科学发展观也是统一的。由此可见,只有以人为本的社会实践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出发点。这正是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论正义的形态和功能
    邓丽敏, 曹刚
    2010(5): 16-20. 
    摘要 ( )   PDF(648KB) ( )  
    正义是在人类的现实处境下,处理现实利益关系的政治智慧,其实质是人类运用认知理性、实践理性和自由意志的主体能力,以自由和平等为价值目标,在现实的利益协调和分配关系中所把握的一个“度”。由此可见,“正义”形式的背后是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现实的利益关系,抽象的正义理念需要通过把握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形态来予以揭示。我们把正义的现实形态区分为普遍正义、具体正义和程序正义。普遍正义是社会合作的伦理基础,具体正义通过“求同存异”维护公共利益,保护个体利益,程序正义则是追求社会治理工程中的价值。
    中国伦理思想
    魏晋“遗其形骸”论
    朱汉民, 曾小明
    2010(5): 21-26. 
    摘要 ( )   PDF(835KB) ( )  
    魏晋名士从心、性以及道的基础上来理解形骸所蕴含的丰富意义,认为形骸与心、性以及道具有一致性。在“形也者,物之累”的思想观念左右下,魏晋名士倡导“遗其形骸”的现实追求。遗其形骸,就是心超越形骸的局限,使得自由的生命不受儒家礼教的束缚,并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达到物我相冥、道我合一。进入此种境界,方能领悟生命的真谛而能循变顺化达到生死透彻。
    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现代伦理精神启蒙
    石鸥, 吴小鸥
    2010(5): 27-30. 
    摘要 ( )   PDF(740KB) ( )  
    教科书不但是知识传播的工具,还是思想启蒙的利器。在强调“立国”必先“立民”的时代感召下,富有近代个体意识的“个人”、“人权”、“人格”等内容不断出现在清末民初教科书中。此时的教科书强调独立自主的健全人格的养成、关注自由平等观念的普及、推崇社会公共道德的遵守。但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现代伦理精神的启蒙,受进化论影响明显,传统伦理的痕迹仍然很重,且浓厚的国家民族色彩压倒了终极的个人关怀。
    西方伦理思想
    论霍克海默科技伦理观的理论逻辑
    陈爱华
    2010(5): 31-38. 
    摘要 ( )   PDF(1094KB) ( )  
    霍克海默科技伦理观蕴涵双重维度:既批判传统科学理论的对象,又批判其研究方法。而这种理论逻辑又与其批判理论的旨趣密切相关。因为在霍克海默看来,哲学的社会功能就在于批判当下普遍流行的东西,就在于从资产阶级社会交往的表面现象——物与物之间的等价交换中,深入到事物的世界中,揭示其中蕴涵的人与人之间的深层关系,即去发现“非人的事物下面的人的根基”,以破除其表面同一形式的神秘性。霍克海默对科学及其危机进行伦理反思,则是其科技伦理观双重维度的理论逻辑进一步深化。
    善高于存在
    范志均
    2010(5): 39-45. 
    摘要 ( )   PDF(778KB) ( )  
    在苏格拉底早期对话中隐含着一种善—目的论的逻辑,正是这种逻辑推动了对话的展开。在早期对话中被预设了的善在中期对话《裴多》、《理想国》等篇中进一步由伦理学原理上升为宇宙论、存在论原理。“善高于存在”的提出意味着柏拉图不是从存在看善,而是从善看存在,形成了其独特的目的论存在论和伦理性的形而上学。
    基督教“道德金律”与康德的道德律令
    熊洁
    2010(5): 46-49. 
    摘要 ( )   PDF(562KB) ( )  
    康德为道德寻求客观依据而确立的“道德律令”继承了基督教传统“道德金律”的普世性、律法及上帝观念,同时又从实践理性角度赋予了这种基督教传统文化思想以新的时代意义。这种新的解释具有现代科学理性及人文性特征,从而对后之学者在道德问题上的探寻有着深远的影响。
    市民社会的德性之维:以苏格兰启蒙运动为中心的考察
    项松林
    2010(5): 50-53. 
    摘要 ( )   PDF(733KB) ( )  
    在思想史上,civil society是一个复杂、多义而又不断流变的概念与范式。德语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术语在凸显与强化国家与市民社会相界分的同时,不同程度上忽视与舍弃了civil society的丰富内涵与多维视野,尤其是18世纪以休谟、斯密、弗格森等为代表的苏格兰启蒙学者在“共同体”向“社会”转型之际从德性的维度对市民社会所做的思想启蒙与理论思考。
    康德-图林佯谬及其消除——兼论“图林测试”的道德哲学意义
    颜青山
    2010(5): 54-59. 
    摘要 ( )   PDF(627KB) ( )  
    将具有自由意志的“图林机”看作康德式“理性存在”的一种理想模型,可以提供道德哲学讨论的替代性方法论基础。但是,这里首先会遇到一个佯谬:通过图林测试的图林机要以“说谎”来证明自己是“理性存在”,从而违背了(道德的)理性法则。这就是所谓的“康德-图林佯谬”。我们的论证将表明,图林机不会说谎,从而康德-图林佯谬并不存在。
    道德教育
    试析中西传统人生观教育方法之异同
    李桂梅, 郑自立
    2010(5): 60-63. 
    摘要 ( )   PDF(542KB) ( )  
    由于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中西传统人生观教育方法在发展的基本趋势上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而在具体方法层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相异之处。中西传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都注重“因材施教”;都强调“知行合一”;都重视“学科渗透式教育”。中西传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西方重“宗教化”,中国重“世俗化”;西方重“心理疏导”,中国重“行为引导”;中国重“反求诸己”,西方重“外在拯救”;中国重“正己而令他”,西方重“正他而树己”。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考
    朱俊林
    2010(5): 64-68. 
    摘要 ( )   PDF(637KB) ( )  
    把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同进行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联系起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这是党中央的一贯要求。然而,我国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实际状况与这一要求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教育方法理念的落后和结构性缺失是导致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要求,增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实效,应根据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特殊性,遵循知识性教育和价值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整体性原则、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与时俱进原则,进行理念创新、结构创新和方法运用的创新。
    浅析美国婚恋观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
    刘彩玲
    2010(5): 69-71. 
    摘要 ( )   PDF(481KB) ( )  
    婚恋观是指人们对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性爱取向的基本看法。在校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文化,在当代在校大学生中,有着很大的市场,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婚恋观。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婚恋观,在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好在校大学生的婚恋观,对于从事大学教育的教师而言,唯一的选择就是正确地应对。
    女性伦理
    性别伦理与合作偏好——女性主义国际合作观述评
    郭锐, 任慕
    2010(5): 72-74. 
    摘要 ( )   PDF(464KB) ( )  
    国际合作是构筑世界和平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国际政治的核心议题。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际合作是一种以达成利益分配为基准的获利性的交往行为,因而合作难以达成抑或充满变数。女性主义对国际合作有着特殊的认知和偏好,它试图融入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过程及其对国际政治现实的认知均彰显了强烈鲜明的合作观念。女性主义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批判并赋予国际合作以稳定性和牢固性。只有两种性别伦理的合作偏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终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
    论“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双重政治伦理价值取向
    万琼华
    2010(5): 75-78. 
    摘要 ( )   PDF(772KB) ( )  
    “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既不同于以往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又不同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它内含着权利和责任双重政治伦理价值取向。其中的责任不仅是“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使命和特定内容,并规定着妇女在此期所争权利的性质和价值,遂被妇女视为获得自身解放、实现自身权利的重要途径。只有认识到“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内含着双重政治伦理价值取向,才不至于作出片面的乃至错误的评判。
    政治伦理
    论权力合法性的伦理意蕴
    唐土红
    2010(5): 79-83. 
    摘要 ( )   PDF(640KB) ( )  
    权力合法性是公众对权力的确证,任何政治权力均会涉及合法性,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只倾注于权力合法性的政治视角,忽视了权力合法性应有的内核——伦理道德因素。事实上,在权力合法性的诸多支撑要素中,伦理因素是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它是公民体认权力是否正当的前提,是权力赢得合法性的驱动器,研究和巩固权力合法性必须从伦理道德因素入手。
    论政治领袖的公共示范效应
    谢惠媛
    2010(5): 84-88. 
    摘要 ( )   PDF(732KB) ( )  
    政治领袖是由其追随者所组成的政治共同体的核心,是公共政治生活中最有影响力的灵魂式人物。由于人们遵纪守法的行为在动机上具有交互性,他们对制度和规范的理解与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领袖之言谈与行为方式的影响,因此,政治领袖在公共生活中具有示范效应。这种公共示范作用不仅制约着政策制度运作的效率,而且影响着民主法制的进程。在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当正视政治领袖的示范效应,发挥其正面推动作用。
    生态伦理
    消费方式生态化的价值诉求
    曾建平
    2010(5): 89-94. 
    摘要 ( )   PDF(849KB) ( )  
    推进消费方式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对消费方式的要求,其价值诉求是要实现消费的经济合理性、生态合理性与伦理合理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型消费方式。为此,要变革消费主义张扬的过度消费与短缺消费、非生态消费、奢靡消费与低俗消费等反伦理、反生态的消费方式,使消费方式“合度”、“合宜”、“合道”,大力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文明消费。只有生态化的消费方式才是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绿色技术的价值论基础——人类中心环境整体论
    樊宏法, 邹成效
    2010(5): 95-98. 
    摘要 ( )   PDF(597KB) ( )  
    绿色技术包含绿色自然技术和绿色社会技术,其价值论基础是人类中心环境整体论。人类中心环境整体论主张以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中心,去处理和解决人类实践性活动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有别于本体论和目的论人类中心主义;承认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对社会系统的“先在性”,但又不同于各种形式的自然中心主义。现实中差异性主体特殊的环境需求,也无法否定和消解“人类共同”环境利益的客观存在。
    社会工作伦理
    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方菲, 李华燊
    2010(5): 99-103. 
    摘要 ( )   PDF(743KB) ( )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项伦理化的制度,有着自身的伦理动因:人道主义、社会公正及公民权利,但在运行各环节中出现许多伦理失范:观念扭曲异化、多重标准纠结及私人生活世界被无理干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矫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伦理失范的路径。
    老年闲暇的伦理关怀
    皮湘林
    2010(5): 104-109. 
    摘要 ( )   PDF(794KB) ( )  
    闲暇是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方式。忽视老年人的闲暇生活需求,或者视之为一种纯粹的时间消磨,或者为老年人闲暇生活提供的社会支持系统薄弱,都是老年人闲暇生活缺失伦理关怀的表现。充满伦理关怀的老年人闲暇方式旨在寻求老年生命的意义和与社会的融合。所以,建构伦理关怀型老年人闲暇生活方式势在必行,这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社区构建和谐环境,老年人接受闲暇教育,以及老年社会工作的开展。
    经济伦理
    论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文化基础
    王淑芹, 牟海林
    2010(5): 110-114. 
    摘要 ( )   PDF(748KB) ( )  
    企业社会责任是人类商业文明的表现,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针对目前学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兴起条件分析中所缺乏的伦理视阈,本文从企业性质的社会伦理学思考、经济价值中立论的逆转、环境危机的伦理诉求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责任分担的伦理理念,阐释了社会伦理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兴起的价值先导作用。
    企业伦理模式形成的若干要素分析
    朱金瑞
    2010(5): 115-120. 
    摘要 ( )   PDF(874KB) ( )  
    企业伦理模式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共识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是企业伦理个性特征的表现结构。其形成要素极为复杂,是企业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既受到企业所处时代的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政企关系等外部条件的深刻影响,也与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伦理观念等内在变量密切相关。
    论企业伦理品牌的塑造
    周俊敏
    2010(5): 121-123. 
    摘要 ( )   PDF(510KB) ( )  
    企业伦理品牌是企业伦理价值积淀、凝结形成的独特社会资本,是基于技术品牌、质量品牌、服务品牌、信誉品牌等形成的综合价值体系,也即是在伦理行为方面因广具社会声誉而形成的品牌。伦理品牌是企业品牌的基础,伦理品牌的塑造已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塑造企业伦理品牌,是企业步入文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塑造企业伦理品牌的方法包括培育企业的伦理精神,加强企业自身的伦理特色建设,勇肩企业的社会责任,重视公共活动的参与,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等。
    国际商务伦理:基本原则与一般共识
    陈燕
    2010(5): 124-128. 
    摘要 ( )   PDF(661KB) (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商务活动中由伦理和文化因素而引起的冲突日益增多,有必要在全球层次建立一个经济伦理的背景机制。国际商务伦理由此兴起。十几年来,对国际商务伦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逐步形成了一些以人类共同利益为依托、能被所有国家都认可的道德理念,并在国际商务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上取得了不少共识。本文的目的在于对这些基本原则与初步共识做一个较为清晰的概要说明,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博士生论坛(中南大学专栏)
    基于公共性的廉政伦理探究
    周五香
    2010(5): 129-131. 
    摘要 ( )   PDF(414KB) ( )  
    公共性是政府的本质属性,是政府伦理合法性的基础。而廉政建设是维护和实现政府合法性的必要手段,因而政府公共性诉求是现代廉政建设的应有之义与必然要求,并赋予廉政建设以深刻的伦理意蕴。因此,廉政建设应当以公共性理论为基础,按照政府公共性的内涵和要求来界定廉政建设的内涵和要求,系统建构廉政建设的伦理规范和评价标准,整合并提升廉政建设的伦理方案。
    “企业家政府”理论建构的伦理秩序及其正当性
    刘学平
    2010(5): 132-136. 
    摘要 ( )   PDF(740KB) ( )  
    “企业家政府理论”对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出了重新认识。在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上,“顾客驱使的政府”观点把政府与公众的关系颠倒过来,强调公平对待每一个公众;“掌舵而不是划桨”重新界定了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的责任与义务,突出了其他社会组织的平等参与地位;“分权的政府”改变了政府组织成员的被动服从地位,强调了组织内部成员的平等地位。企业家政府理论建构的是尊重公众、社会组织和组织成员的自由使社会成员具有更高主体性的客观关系结构或伦理秩序。
    论曾子以孝为核心的伦理思想
    陈睿瑜
    2010(5): 137-137. 
    摘要 ( )   PDF(634KB) ( )  
    曾子是孔门弟子中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上承孔子,下启思孟学派,曾子的思想以伦理为核心,除了他的“孝”的思想外,在道德修养的内在自觉、君子人格与豪杰气象,以及从贵义到仁义等方面对后来的儒家学者也都有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