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伦理学基础理论
    论道德挫败对道德态度的影响
    李建华, 谢文凤
    2012(4): 1-5. 
    摘要 ( )   PDF(739KB) ( )  
    道德挫败之根由是个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行为收获的社会结果之间产生失调,经过外部刺激、主体行为、社会反馈、心理失落这一系列过程而让主体的道德态度产生改变,其结果会导致个体或社会质疑原本积极的道德价值,产生道德冷漠、道德怀疑、道德自利之类的消极道德态度。
    人际和谐的伦理探源
    潘斌
    2012(4): 6-10. 
    摘要 ( )   PDF(849KB) ( )  
    人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关键。神义论进路以神灵为中心强调爱人如己、博爱众生,但人际友爱只是神灵意旨的体现。契约论在守信尚法基础上结成法权关系,但其以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的进路使得人际关系的调节陷入过度计算性、效用性与经济化的道德困境。墨家的兼爱伦理主张爱无差等,义利并行,但过度的理想化使其缺乏现实可行性。儒家的恕道伦理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观念,是以仁为主旨的尚礼和谐。
    正当与善:优先性问题的问题
    黄正华
    2012(4): 11-15. 
    摘要 ( )   PDF(531KB) ( )  
    在伦理学与政治哲学中存在正当与善何者优先的问题,而它又可区分为内部优先性问题与外部优先性问题,不注意这种区分可能在讨论相关问题时陷入混乱。并不是所有伦理学都存在内部优先性问题,不过,在那试图合理解释实际行为评价的伦理学中,无疑可能存在优先性问题。对于某些特定的伦理学来说,优先性问题或许是一个基本问题,只有回答它才可能对行为作出合适的评价,但并不是所有伦理学都同意这一点,因而把它当作伦理学基本问题并没有充分的根据。
    论尊严
    成海鹰
    2012(4): 16-21. 
    摘要 ( )   PDF(826KB) ( )  
    对人的存在而言,尊严与权利相提并论。尊严是指个体和共同体的存在所享有的权利,是不可侵犯的,包括尊重和自尊。同时,不能把尊严仅仅理解为权利,尊严还是心灵的情感、感觉,尊严是一种道德情感,具有道德属性。人的尊严是对人存在的基本价值主要是内在价值、人格价值的确定。人因为会思想,因为有理性而配享尊严。尊严感丧失,造成了现代人生存的困境: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盛行。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尊严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和建设一个崇尚尊严的社会,对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是有价值的。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三个维度
    黄建跃
    2012(4): 22-27. 
    摘要 ( )   PDF(939KB) ( )  
    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存在三个诠释维度:即道德要求与政治效果的维度、道德修养与政治地位的维度、道德本体与政治制度的维度。这三个维度渐次演进,为思考道德与政治关系的问题提供了立体化的参照系。比较分析三个维度的立论旨趣以及它们对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不同定位,可以发现儒家为确保善治从而对为政主体提出道德要求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而通过权衡各个维度的理论得失,则可知在道德进入政治的过程中既要注意避免德性的僭越,又要注意避免德性的缺失。
    解读贞观盛世的和谐道德生活
    白春雨, 高恒天
    2012(4): 28-32. 
    摘要 ( )   PDF(890KB) ( )  
    在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社会中,“大一统”基础上的盛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贞观盛世是这种理想的最切近的实现。史论结合地看,唐初实现这盛世的实践经验主要可归结于君臣和谐、官民和谐以及民族和谐的三大和谐道德生活。君臣和谐具体地呈现为君臣职权和谐、君臣话语权和谐、君臣关系和谐。官民和谐具体呈现为亲民利民和限制特权两个维度。民族和谐可以被理解为官民和谐的特殊情形,三大和谐共同构成了贞观盛世的和谐道德生活。
    俭德的传统诠释与时代内涵
    姚郁卉
    2012(4): 33-37. 
    摘要 ( )   PDF(782KB) ( )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俭”的本义是对行为和欲望的约束。在不同的语境中,“俭”可以引申为谦逊、简陋、节省等。在今天看来,俭德就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和一定社会的要求,节制自己的欲望,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美德。它反对奢侈和吝啬,反对浪费,追求“施而不奢,俭而不吝”的道德境界。
    墨子忠德思想内蕴及当代价值
    桑东辉
    2012(4): 38-42. 
    摘要 ( )   PDF(830KB) ( )  
    作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墨子伦理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忠德观念。挖掘墨子忠德内涵,不难发现其中既包含有做好分内事的忠于职守,也包含有爱民谨忠的君主之忠,还包含有过必谏的臣子之忠。此外,墨子忠德观具有独特的思想特质,其忠德思想来源于尚同尚贤的国家学说,并以天志明鬼为其道德立法依据,凸显忠信相连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从君惠臣忠的双向度向事上竭忠的单向度忠君倾向的转变。去粗取精,对于墨子忠德观的当代价值,应在客观评判的基础上,继承发扬其竭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恪尽职守的职业操守,践履承诺的诚信意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注入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源头活水。
    西方伦理思想史
    两种不同正义规范之下的平等——罗尔斯和马克思平等观之比较
    宋建丽
    2012(4): 43-48. 
    摘要 ( )   PDF(775KB) ( )  
    面对资本主义的合法化危机,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做出回应。被誉为20世纪西方政治哲学领军人物的罗尔斯,以其纯粹程序的社会正义规范表达了对实质平等的理想追求。然而,由于仅仅局限于政治正义的狭隘视野和资本主义的制度框架,罗尔斯纯粹程序正义规范之下的平等是不彻底的,最终陷入抽象平等的困境。与此不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的回应一方面指向其自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另一方面指向其作为背景的只局限于政治正义的社会理想,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人类解放的前景,从而在一种人类正义的规范之下表达了实质平等的理想追求。由于超越了政治解放的狭隘局限,因而,马克思人类正义规范之下的平等,不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辩,而是在人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寻求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理想目标、价值原则和现实途径。
    论霍布斯政治哲学中的贿赂观念
    袁柏顺
    2012(4): 49-54. 
    摘要 ( )   PDF(888KB) ( )  
    霍布斯一方面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包括“行贿”都不能算是不义;另一方面又将特定条件下实现自我利益视为自己对自己的“贿赂”而认其为“腐败”和不义。可送钱而不可收受贿赂,担任裁判者不得受贿的价值观是17世纪英国社会难得的共识。霍布斯在《利维坦》当中引入的贿赂观念,既有力支撑了其整个政治哲学的基础即自然法诫条,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其社会契约论与政治权威起源论证,并成就了其政治哲学的独特性。
    黑格尔精神哲学视域下的婚姻伦理思想探析
    林心雨
    2012(4): 55-59. 
    摘要 ( )   PDF(666KB) ( )  
    黑格尔在精神哲学视域下深刻剖析了婚姻伦理关系,婚姻伦理本质在于夫妻双方个别性的人与婚姻伦理实体之间“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婚姻持存的精神基础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婚礼和一夫一妻制确证婚姻伦理的崇高与神圣。黑格尔对于婚姻伦理的精神哲学分析对解决当前我国婚姻伦理的理论与实践难题,缔造“有精神”的婚姻,具有重要的资源意义。
    政治伦理学
    政治正当性解释范式的演化历程
    戴木才, 彭隆辉
    2012(4): 60-73. 
    摘要 ( )   PDF(1773KB) ( )  
    政治的正当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关于政治正当性的解释范式,主要经历了从政治正当性的伦理学解释范式、政治正当性的社会学解释范式,到价值与制度安排相统一的正当性解释范式的演化历程。价值与制度安排相统一的政治正当性解释范式,是现代人类社会安排政治生活秩序的文明趋势与方向,其真正确立的根本标志是宪政制度的建立。因此,所谓现代政治文明,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在现代宪政制度基础上的一整套政治哲学、政治理念、政治文化和制度安排的集成。宪政是现代政治正当性的制度创制。
    国内集体主义思想研究述评
    王兵
    2012(4): 74-78. 
    摘要 ( )   PDF(691KB) ( )  
    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伦理学界认真反思市场经济确立之后集体主义的缺陷与不足,对集体主义的基本内涵进行了诠释和界定,对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对如何完善发展集体主义作了积极探索。
    经济伦理学
    “国进民退”争议的伦理缘由及伦理效应
    乔桂香
    2012(4): 79-84. 
    摘要 ( )   PDF(1022KB) ( )  
    “国进民退”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学界关注的经济热点之一,由于学者的产权伦理偏好不同、对“国进民退”社会效用的善恶评价标准不同,因此褒贬不一,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国进民退”争议现象实质上是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的利益矛盾纠葛在伦理上的折射。这一争议虽然干扰了人们对改革形成的原有思想共识,但其积极意义体现在它警醒我们继续深化改革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警醒我们政府的转型升级比企业的转型升级更为迫切,警醒学者研究如何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更有价值,警醒民营业主在道德上深刻反省。
    诚信是企业生命力的必要因子——兼论晋商徽商诚信断裂的教训
    张国钧
    2012(4): 85-91. 
    摘要 ( )   PDF(1286KB) ( )  
    企业发生,始于诚信;企业成长,基于诚信;企业长青,依靠诚信——诚信是企业生命力内生因子。市场竞争中,无数企业生命力或强或弱、或长或短,其分野之一在诚信之有无(质)和强弱深浅(量)。若没诚信,企业必然衰落,若失信恶信,则自取灭亡,如近年国内外失信恶信者均自招重创乃至覆没;若有诚信,却没其他有关因子匹配尤其正式制度支持,企业仍未必有生命力,也难免危机甚至灭亡,如明清晋商徽商乘天时地利人和而兴,因诚信汇通天下,蔚为奇迹,却因有关因子变化或消失尤其缺乏正式制度支持而消失。因此,企业生命力无诚信必不然,有诚信却未必然——诚信对企业生命力仅为必要因子,不是充分必要因子或唯一因子,而须有关因子匹配尤其正式制度支持。
    伦理学的实践意蕴与道德资本——王小锡教授与艾伦·吉伯德教授学术对话录
    张露
    2012(4): 92-95. 
    摘要 ( )   PDF(550KB) ( )  
    王小锡教授与艾伦·吉伯德教授近期在南京师范大学进行了一次学术对话,双方就规范表达主义的研究对象与理论依据、元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对接、道德资本与道德作用的发挥机制等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女性伦理学
    生殖技术和女性的尊严
    程新宇
    2012(4): 96-101. 
    摘要 ( )   PDF(886KB) ( )  
    当代生殖技术对女性的尊严可能带来双重效应:一方面可能提升女性的尊严,另一方面也可能贬损女性的尊严。女性惟有摆脱父权制文化给定的女性形象,重构女性主体性,赢得做人的尊严,才能维护自己的女性尊严。也就是说女人只有首先被当做人来尊重,然后才可能被当做女人来尊重。惟其如此,生殖技术对于女人才是福音,否则它会成为女人的梦魇。
    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研究综述
    李桂梅, 陈俐
    2012(4): 102-109. 
    摘要 ( )   PDF(1044KB) ( )  
    女性主义伦理学伴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深化,产生于最近三十年,其主要标志是卡罗尔·吉利根教授的《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的出版。此后,女性主义伦理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政治伦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性伦理等领域,形成不同的交叉学科。作为女性主义伦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关怀伦理学,一直备受女性主义伦理学家的关注。关于关怀伦理学,学术界比较有争议的几个问题有:性别与道德的关系、关怀与正义的关系、关怀伦理学的理论归属等。女性主义伦理学的出现为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同时,也为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性别分析法。但是,女性主义伦理学作为一种新兴学科,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宗教伦理学
    论道家和佛教道德评价之超越性
    曹晓虎
    2012(4): 110-114. 
    摘要 ( )   PDF(865KB) ( )  
    道家和佛教的道德评价都有超越狭隘善恶判断的特点。在道家的价值体系中,“道”和“德”上升到存在论高度,不是狭义的“善”,而是超越人的狭隘判断的本体意义上的正面价值。本体论上万物齐一的境界构成道家道德判断的哲学基础。小乘佛教“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要求更接近世俗伦理,但也是以解脱论为归依。大乘佛教的“是法平等”从境界论上开出价值判断的“不二法门”。道家和佛教在境界论层面超越善恶的分别对待,就是章太炎概括的“平等二字”。“真平等”是对终极真实的体认。复归自然本性、认识本来面目就能把握“道”和“法界”的本体。道家追求回归天真本性,反对雕琢妄为,佛教提倡去除贪执,以了悟宇宙人生的真实本质,均体现了“以真为善”的价值追求。
    耶儒成圣论比较研究
    郭清香
    2012(4): 115-119. 
    摘要 ( )   PDF(706KB) ( )  
    基督教和儒教对人是否能成圣均给予肯定的答案。但耶儒对上帝/天与人的界定以及二者关系的看法差异巨大:基督教全善之上帝和有罪之人是分离的关系,儒教至善天道和本善人性是合一的关系。所以在成圣论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这突出表现在成圣可能性的根据、圣人的标准以及成圣的努力方向三个方面。
    道德教育
    礼仪视域中的古代个体品德培育机制
    何继龄
    2012(4): 120-125. 
    摘要 ( )   PDF(885KB) ( )  
    礼仪的价值存在于个体品德培育之中,个体品德培育的效果往往通过礼仪具体地反映和表现出来。礼仪是社会普遍的价值观由一般到具体,由抽象概念到个体行为,由文本向个体品德转化的一种桥梁和纽带。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代个体品德培育机制是礼仪本体性功能的延伸与践履。本文试图将礼仪的本体性功能与个体品德培育联系起来,以揭示中国古代的个体品德培育机制。
    论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
    李永华
    2012(4): 126-129. 
    摘要 ( )   PDF(560KB) ( )  
    道德生活是人们通过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利益,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身幸福的过程。它具有自为性、精神性和创造性的特点。道德生活蕴含于现实生活之中又超越现实生活。道德生活的实现既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条件,更有赖于其内在要素,而连接外在条件与内在要素的桥梁和中介则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加以规范和引导,使人们在追求幸福中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人类幸福:人本教育的终极指向——池田大作教育思想研究
    刘建荣
    2012(4): 130-136. 
    摘要 ( )   PDF(1112KB) ( )  
    池田大作从哲学的高度深刻认识幸福,把幸福区分为“相对的幸福”与“绝对的幸福”,而只有人类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绝对的幸福。并指出唯有通过教育,完成人的自我建设,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于是,他用最大的力量发展创价教育事业,从幼稚园到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其人本教育思想,经过四十载的发展,构建起人本教育的思想体系,丰富了教育思想的宝库。具体来说,一是他揭示了教育的使命是为了民众的幸福与和平;二是指出教育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谋求人类幸福的人格;三是探索了一系列促进人类幸福的人本教育方法。
    会议综述
    多维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精神——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综述
    曾建平, 杨学龙
    2012(4): 137-139. 
    摘要 ( )   PDF(460KB) ( )  
    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简介
    2012(4): 140-140. 
    摘要 ( )   PDF(154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