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道德生活史
    唐代婚姻道德生活的概况
    张怀承
    2012(3): 1-5. 
    摘要 ( )   PDF(792KB) ( )  
    婚姻家庭是人类道德生活中的重要领域,婚姻关系也是人类一切关系的前提。为了维护正常的婚姻,人类提出了各种原则和规范,唐代吸收传统的礼制,从法律上确定了完整的婚姻制度。盛唐的大国气象,也使人们的婚姻观念比较其前后都更加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特点。
    论清代道德生活的演变
    彭定光
    2012(3): 6-14. 
    摘要 ( )   PDF(1434KB) ( )  
    清代道德生活经历了从磨合时期到稳定时期再到裂变时期三个阶段。其磨合时期所要处理的主要社会关系是民族关系,所要解决的主要社会矛盾是民族之间的道德生活冲突。其道德生活的磨合,在其根本上并不是对私人生活领域道德生活的整合,而是对公共生活领域道德生活的整合。其稳定时期所要处理的主要社会关系是经济关系,所要解决的主要社会矛盾是利益矛盾。在全社会都关注和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条件下,此时期的思想文化被强势地赋予了同质性,且清代人在各有其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基础上达成了一定的道德共识。清代道德生活的裂变是稳定时期道德生活日积月累的结果,它表现在观念上是道德认同乃至整个社会认同的危机,在行为上则是伪善的流行甚至公开背离清朝政府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腐败和贫富差距是造成这一裂变的主要原因,它们使利益矛盾转化为阶级矛盾,使社会危机不断深化,也使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明显下降。
    生与死:明遗民的伦理困境
    吴增礼, 张坤
    2012(3): 15-18. 
    摘要 ( )   PDF(706KB) ( )  
    明清易代后,明朝士大夫发生了身份转换,成为明遗民。明遗民忠于故国,但生活在新朝,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中,他们有着严重的生与死的伦理困境。这表现在,他们一致认为殉国尽忠是士大夫义不容辞的伦理责任,殉国“尽忠”就可以“心安理得”,但自己却在新朝继续生存;明遗民强调自己继续生存是出于尽孝等现实需要,但他们又以生为耻,有深深的道德愧疚感。
    伦理学基础理论
    论道德言说的复杂性
    罗明星
    2012(3): 19-24. 
    摘要 ( )   PDF(841KB) ( )  
    道德不可言说,但道德又不得不言说,这是道德言说的现实处境。语言真实性与道德真实性、道德语义与道德语意、话语权与道德权的内在关联,展示着道德言说的复杂性。正是复杂的语言与复杂的道德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而生动的道德生活。
    全球风险、伦理智慧与当代信仰的伦理化转向
    刘魁
    2012(3): 25-29. 
    摘要 ( )   PDF(699KB) ( )  
    自启蒙运动以来,随着科学的巨大成功,科学理性逐步取代宗教神性也成为人类的信仰对象。可是,随着高科技引发的全球风险与科技伦理问题的日益突出,科学理性作为人类的信仰对象再次遭遇了严重的价值危机,由此导致人类信仰的伦理化转向,这将是事关人类文明转型的一次重大变革,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地研究。
    道德内化中的各状态分析
    易小明, 王兆辉
    2012(3): 30-34. 
    摘要 ( )   PDF(643KB) ( )  
    道德内化过程中,因个体对社会道德内化程度差异而形成多种状态,每种状态都切实影响着人们的日常道德行为。我们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对社会道德是否认同的角度,将道德内化中的状态大致分为六种,对这六种状态的定量分析,有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道德内化中的一些细节以及整个道德内化过程。
    中国伦理思想史
    儒家和谐伦理思想的文明样式析论
    钱广荣
    2012(3): 35-39. 
    摘要 ( )   PDF(807KB) ( )  
    每一种伦理思想和道德体系都有其独特的文明样式。今人可以从内在结构与核心价值观、生成之根与建构机理、本土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等方面分析和把握儒家和谐伦理思想的文明样式。这份精神遗产中的优良品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国际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礼记》“敬”“让”思想探析
    赖换初
    2012(3): 40-44. 
    摘要 ( )   PDF(766KB) ( )  
    “敬”、“让”是《礼记》这部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礼学文献中反复出现的高频词,《礼记》在关于为礼必须端肃、恭敬、谦让的大量记录和论述中,对“敬”和“让”的伦理意义作了独到的阐发,在中国伦理史上首次提出了“敬让之道”的概念,视“敬”“让”为君子必具之德,并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也首次提出了“敬业乐群”这个职业道德的核心概念。《礼记》所阐扬的敬让思想,丰富了中国伦理学理论宝库,对中华民族敬让美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熊十力、徐复观知识分子道德批判之平议
    谭凯, 陈先初
    2012(3): 45-49. 
    摘要 ( )   PDF(781KB) ( )  
    在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熊十力与徐复观的思想中,知识分子问题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中西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很多当时的学者认为,中国文化需要改造,但熊、徐认为不是中国文化出了问题,而是承载文化的知识分子出了问题,并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进行了批评。熊、徐对历代知识分子的批评具有一定意义,但最终都落实到道德批判之中,这便带来两方面的弊端,首先是将学术问题道德化;其次是道德标准的主观性最终让道德评判不可靠。
    论儒家的公益慈善伦理思想
    夏明月, 彭柏林
    2012(3): 50-54. 
    摘要 ( )   PDF(782KB) ( )  
    儒家的公益慈善伦理思想是一个以“仁爱”为中心而展开的的思想体系,主要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仁者爱人”的公益慈善伦理理念和“天下大同”的公益慈善伦理追求。儒家的公益慈善伦理思想既为中国传统公益慈善活动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渊源,也蕴含着丰富的可以为现代公益慈善伦理借鉴和吸收的积极因素。
    论儒家身心观的理论意义
    张艳婉
    2012(3): 55-59. 
    摘要 ( )   PDF(725KB) ( )  
    儒家主张身心合一、以心为主宰、身为功能,以自我为起点,从内在心性出发,亦能对身的价值正面视之,以追求身心合一来实现人的完善,这是难能可贵的。它的理论意义在于,实现了人的价值的发展和完善,丰富了德性实践的内容,提供了道德理性和感官欲望矛盾的最佳解决路径。
    西方伦理思想史
    功利与平等——当代功利主义的平等理论
    晋运锋
    2012(3): 60-65. 
    摘要 ( )   PDF(691KB) ( )  
    平等是当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批评者认为功利主义因为其对功利最大化的过分追求而导致了对平等的忽视。但是,辩护者并不认为功利主义会忽视平等的重要性,他们分别采取目的论功利主义的平等观、还原论功利主义的平等观和义务论功利主义的平等观等三种不同的方式来为功利主义进行辩护。如果他们的辩护是有效的,那么功利主义政治哲学就不能因为其对平等的忽视而被驳倒。
    威廉姆斯对传统规范伦理学的“颠破”
    方熹, 江畅
    2012(3): 66-72. 
    摘要 ( )   PDF(1088KB) ( )  
    伯纳德·威廉姆斯是20世纪哲学伦理学领域颇具建树的人物。他以“我应该如何生活”的古老传统命题为切入点,质疑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主张伦理学的不可法典性,“颠破”传统规范伦理学中的见解,对德性伦理学的复兴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他的这种“颠破”具体体现在他对结果主义(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的批判,以及试图利用“内在理由”和“实践必然性”等概念来重申伦理生活的本质和复杂性上。
    波特模式的实践启示与反思——行为伦理决定模式中道德推理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郑根成
    2012(3): 73-77. 
    摘要 ( )   PDF(1350KB) ( )  
    波特模式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道德困境中行为伦理决定的道德正当性的分析模式,波特模式的分析包括境遇定义、价值、原则、忠诚四个板块,其分析拟确保行为决策与行动抉择都奠基于理性的伦理分析。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把波特模式的运用看作是一种社会伦理方面的练习,它试图让人们在伦理分析的练习中养成一种价值自觉,以引导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在合理的伦理原则的指导下实施自己的行动方案。波特模式主要应用于传媒伦理领域,在公共关系领域及相关的职业分析中也多有应用。
    经济伦理
    论我国出口导向型低人力成本经济发展战略的道德缺失
    冯周卓, 刘亚品
    2012(3): 78-83. 
    摘要 ( )   PDF(891KB) ( )  
    我国出口导向型低成本经济发展战略的道德缺失主要有三个层面的表现,即劳动者层面、企业层面和国家层面。具体表现为,违背分配正义、不符合劳动力价值界限要求与人的全面发展、不利于人口再生产发展;无助于工人技术水平提升、致使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对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不利、对外补贴消耗本国财富、影响国民素质提升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府过分重视社会福利的总体性,主导经济理论以形式上自由选择掩盖了实质上的不公正,以及政府被单纯行政理性驱动,忽视了公共行政正义的要求。
    制度的德性——论企业伦理在企业制度建设中的灵魂性作用
    余晓菊
    2012(3): 84-88. 
    摘要 ( )   PDF(700KB) ( )  
    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长久生存的基石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企业制度建设有着根本的指导作用,对明确企业制度建设的方向和规范企业制度建设的边界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了当前企业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当前企业制度建设中的不合理性的实质是工具理性的膨胀和价值理性的萎缩。并进一步阐明了企业伦理特别是价值理性在企业制度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政治伦理
    司法工作人员犯罪问题的伦理审视 ——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追问
    吴真文
    2012(3): 89-94. 
    摘要 ( )   PDF(934KB) ( )  
    司法工作人员犯罪现象的客观存在,不仅仅只是法律制度不健全或个体道德修养不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司法共同体没有构建符合自身的价值话语系统,从而未能在规则失范或空场的情景中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一种宰制性的约束与威慑力量,究其原因,则是建构司法共同体价值话语系统的进程中,我们失去了一种文化的自觉性,而是在“激进主义”的导向下践行了“拿来主义”,失去了“自我”,也陷进了“无我”的精神困境之中。
    社会公平:在底线诉求与最大诉求之间建构内在张力
    胡宜安
    2012(3): 95-100. 
    摘要 ( )   PDF(875KB) ( )  
    多种所有制形式下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及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导致社会公平呈现为底线诉求与最大诉求并存的二维空间结构。中国社会的公平危机最突出地体现为底线危机,实质就是基本物品被剩余化分配的危机,根源于公平二维度之间的外在对立与紧张。建构社会公平就是在公平二维度之间建构内在张力,根本途径就是坚持包容性增长,既保持底线又刺激增量,从而真正化解公平与效率的冲突。
    生态伦理
    虐待动物罪的伦理基础
    姜涛
    2012(3): 101-108. 
    摘要 ( )   PDF(1171KB) ( )  
    虐待动物罪以弱人类中心主义、动物福利主义和虚拟动物平等权等为伦理基础,正是在这些基本伦理观的牵引下,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动物保护法律规定了虐待动物罪,违者给以刑罚制裁。而西方国家之所以首先形成以刑法保护动物权利的伦理观,这不仅与18世纪的感性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的浸润及国家的政治保守性格逐渐受到挑战正相关,而且是新教福音主义提倡的产物。然而,中国当下不具有增设这一罪名的伦理基础,应对虐待动物罪说“不”。
    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道德合理性
    徐保风
    2012(3): 109-115. 
    摘要 ( )   PDF(1052KB) ( )  
    近两百个国家终于意识到保护地球刻不容缓。尽管应对气候变化符合人类共同的根本利益,但事关各国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权益。每次气候谈判的分歧焦点再次警醒全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依然颇受争议,保卫“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基础地位。本着气候公正这一根本宗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道德和理性主要体现在:遵循了可持续思想,体现了各个国家的历史责任,考虑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现实能力,完全可以胜任气候变化谈判的基本共识原则。过去,它促成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协议书》的签订,它还将指引全球在气候谈判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环境经济政策的伦理学审视
    钟芙蓉
    2012(3): 116-120. 
    摘要 ( )   PDF(737KB) ( )  
    为环境经济政策提供价值支持是伦理学作为实践哲学应发挥的作用。环境经济政策是环境政策与经济政策的交叉运用,是政府手段与市场手段的结合,它以可持续发展为追求。环境正义是评价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环境经济政策的正确实施有助于环境正义的实现,但如果处理不当,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环境正义。
    探索与争鸣
    滥用剖宫产术对中国传统生育伦理的影响
    米莉
    2012(3): 121-126. 
    摘要 ( )   PDF(1143KB) ( )  
    剖宫产术在中国的滥用,在改变传统分娩方式的同时,更彰显出了现代人面对生育问题时所遭遇的伦理和道德困境。五四以来对科学的过度迷信、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类经济利益方的逐利行为、建国之后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以及男权社会里女性的性化趋势,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构建了剖宫产率在中国畸高的土壤,并进一步瓦解和颠覆着传统的生育伦理基础。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我们不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生育也不再是一个公民可以自我主宰的权利。这一困境的突破,有赖于各方的共同努力和一个更加良善的伦理环境、经济格局、政治制度和文化心理的最终出现。
    赡养与自理的均衡: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养老的代际伦理——以湖南省新田县SH镇的调查为例
    张桂蓉, 史景军
    2012(3): 127-132. 
    摘要 ( )   PDF(2101KB) ( )  
    农村留守老人的家庭养老已经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公共问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家庭养老所凸显的代际伦理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大多数留守老人在经济上的自立性、生活照料上的自理性、与子女沟通的低频度表明传统的“赡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外出子女对留守老人普遍的经济支持,情感互诉的高支持度又说明传统的“孝道”观念仍然发挥作用,大多数家庭亲子关系良好,以“奉献”主导的代际伦理的非对称性在维系着家庭养老实践。如何弘扬传统养老美德并实现现代转型,建立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相结合的多元养老保障体系迫在眉睫。
    早期儒家与德性伦理学:儒学研究中的相对主义话题——兼与安乐哲、罗思文商榷
    韩振华
    2012(3): 133-138. 
    摘要 ( )   PDF(891KB) ( )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德性伦理学的复兴。万白安、艾文贺、余纪元等西方汉学学者参照德性伦理学视角来重新诠释中国早期儒家伦理学,借以彰显儒家伦理与西方伦理对话的新路径。安乐哲和罗思文《早期儒家是德性论的吗?》一文则持一种与德性伦理学完全相异的视角:他们认为早期儒家伦理是一种角色伦理(role ethics),“儒家不寻求普遍,而是集中关注特殊性”。本文尝试对此问题展开讨论。意在阐明三个论点:其一,德性伦理学是儒家伦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这一点上,早期儒家伦理虽不及宋明新儒家突出,但实备此一面向。故此,以德性伦理为视角来考究早期儒家伦理,不仅并非绝然扞格,而且可以开启理解儒家伦理的新视域。其二,安乐哲、罗思文的观点固然能够启人心智,但其论说与其说阐明了早期儒家伦理的根本特征,莫若说自我指涉性地流露了其自身的理论限域:去本质化的过程哲学、以实践为先的新实用主义。将这一理论限阈视为“奥卡姆剃刀”,只会使早期儒家伦理成为一种过度后现代化和单面化的狭隘存在。其三,与角色伦理相关联的文化相对主义极度排斥普遍主义的价值诉求,对相对主义和普遍主义之间应有的张力视若不见。以儒家伦理为价值取向的理论和行为主体若将这种绝对了的相对主义内在化为主体自身的信念内容,则无异于自我设限,从而在根本上使得跨文化交流和融合成为一纸空文,在最低限度上也不能避免或消弭不同伦理体系之间的道德冲突。
    书评
    当代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研究的重要成果——读陈延斌教授的《播种品德收获命运: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的理论与实践》
    杨义芹
    2012(3): 139-140. 
    摘要 ( )   PDF(340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