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
    《神圣家族》的伦理思想探析
    李培超
    2012(6): 1-7. 
    摘要 ( )   PDF(1155KB) ( )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该著批判了鲍威尔等人的抽象道德观,强调道德的现实利益基础,自觉地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进行价值辩护,为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革命道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乔法容
    2012(6): 8-13. 
    摘要 ( )   PDF(935KB) ( )  
    中国革命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在大力弘扬我国古代传统优良道德传统的同时,还应该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所形成的优良革命道德传统。中国革命道德源生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取决于共产党人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从先秦到辛亥革命时期所积淀和流传下来的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革命道德产生的历史前提,革命道德是中华民族道德发展的崭新阶段,其产生和形成实现了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史上空前的革命性变革,它同古代传统道德既有联系又有本质上的区别,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是在对古代传统道德扬弃和超越的前提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理论成果。
    食品安全伦理
    “风险文化”:食品安全的伦理向度
    曾鹰
    2012(6): 14-17. 
    摘要 ( )   PDF(694KB) ( )  
    我国社会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表征着从神义论向人义论的“风险社会”来临,彰显出责任意识的明显弱化、责任关系的严重错位。借助“风险社会”的分析框架及其独特的自反性现代化思想,审慎透视“风险文化”,这标示着一种新型的技术伦理向度,且意味着人类在风险意识的促动下,人的真正自我觉醒以及人的类本性的提升,有助于缓解或克制食品安全问题。
    制度伦理视域下的食品安全监管
    周奕
    2012(6): 18-22. 
    摘要 ( )   PDF(889KB) ( )  
    在现代社会,我们具体的行动规则是由多领域、多层次的社会规章制度构建。从形式上看,就制度本身的制定或其执行过程而言,不管是何种制度,只要自洽、严密、有效,我们就可以说它是“好”的,并不存在单纯伦理道德的活动。然而,制度的实质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制度是社会基本权利——义务安排,规范人们行为,体现人类社会交往。整个制度体系,实际上就是一个伦理道德的价值体系,制度与伦理这种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也决定其从制订到实施,无不伴随相应的道德风险,产生复杂伦理问题。当今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反映出食品安全制度的缺失、制度运行机制缺陷以及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权力失衡等问题。因此,从制度伦理视角来审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将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厘清问题的根源与实质。
    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失灵的伦理分析
    喻文德
    2012(6): 23-27. 
    摘要 ( )   PDF(817KB) ( )  
    维护食品安全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责任。而政府失灵,监管无效或低效,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从伦理的视角来看,本位主义是造成政府失灵的根本原因。要克服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政府失灵,公共行政人员必须从公共利益出发,强化政府责任,切实维护食品安全。
    我国食源性疾病与卫生文明观念的嬗变
    孙雯波
    2012(6): 28-31. 
    摘要 ( )   PDF(822KB) ( )  
    食源性疾病在我国伴随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不同的疾病表征和社会成因,凸显中国社会各时期卫生文明观念的嬗变。通过个体养生观念的传统演绎、公共卫生观念的近代启蒙、爱国卫生运动的政治影响、现代卫生观念的科学展望等几个阶段类型的反思与批判,致力于保障食品安全,防治食源性疾病,促进公众健康和社会文明,这一探讨寄寓了人类新的伦理价值期望,以及对人类生存之道追寻的心灵救赎和自我拯救。
    经济·行政伦理
    道德资本与中国体育企业可持续发展
    顾中亚
    2012(6): 32-36. 
    摘要 ( )   PDF(889KB) ( )  
    道德资本作为一种精神资本、文化资本和价值资本,全方位地渗透于企业经济管理的诸方面,对企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它可以提升体育企业经营的道德境界、打造人性化的体育产品、增加体育企业的道德资产,从而最终实现体育企业做强做大做久,并保持基业长青与可持续发展。打造中国体育企业的道德资本,需要从道德环境建构、企业道德建设、政府监管等方面入手。作为企业“软实力”的道德资本,道德资本无疑对提升当代中国体育企业整体素质与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经济正义与环境正义——转型期我国城乡关系的伦理之维
    王露璐
    2012(6): 37-41. 
    摘要 ( )   PDF(891KB) ( )  
    转型期我国城乡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存在,城乡环境也呈现出“城市环境好转,农村环境恶化”的二元趋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经济正义思想,功利主义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目标和尺度的经济正义观,以及罗尔斯以“作为公平的正义”为基本理念和原则的正义体系,为考察当前我国城乡经济正义问题提供了理论资源。城乡环境正义则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城乡环保制度安排和环境资源分配问题中的程序正义;城乡环境补偿机制中的地理正义;城乡居民承受环境风险的实质正义。
    论公共行政核心价值及其基本特征
    杨冬艳
    2012(6): 42-46. 
    摘要 ( )   PDF(810KB) ( )  
    正义是公共行政权力的本质要求,是公共行政应然的、核心价值。在公共行政发展的不同时期,正义的核心价值地位会有所偏离或被遮蔽,但公共行政核心价值的历史演进越来越接近正义的核心价值要求,表现出对正义核心价值的复归。公共行政正义具有政治性与多元性的基本价值特征。
    科技·网络伦理
    电力科技创新的伦理困境与出路
    周艳红, 易显飞
    2012(6): 47-51. 
    摘要 ( )   PDF(770KB) ( )  
    从电力科技创新主体来看,其伦理困境主要表现在电力科技创新的社会政治认同、公众认同和市场认同问题。从电力科技创新客体来看,其伦理困境主要表现在电力科技创新成果本身或应用过程带来的社会、生态或人文伦理难题。电力科技创新伦理困境的出现,其根源在于电力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的偏离。基于“科林格里奇困境”,电力科技创新导致出现一系列伦理问题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必然性”。 可以从电力科技创新制度的重建、文化的形塑和公关政策的调整等方面解构电力科技创新的伦理困境,并实现电力技术创新伦理观的重构。
    网络道德与和谐网络文化建设
    李伦
    2012(6): 52-55. 
    摘要 ( )   PDF(645KB) ( )  
    在由法律、社会规范、市场和代码等构成的网络规范体系中,网络道德作为一种独立的规范力和一种具有渗透性的元规范力,可以弥补其他规范力的缺陷,在和谐网络文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发展中起着独特的规范作用。充分发挥网络道德的这种独特作用,有利于增强网络公共道德意识,提高电子商务道德水平,构建文明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
    公民社会视域中微博传播的伦理思考
    陈伟宏
    2012(6): 56-59. 
    摘要 ( )   PDF(763KB) ( )  
    微博传播是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其特点是传播主体多样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者的心理情绪化、传播速度超快速,广覆盖等,这样一种传播形式,从公民社会建设的角度来说具有一种悖论性质的影响。一方面,微博传播有利于培养公民对社会生活的主动参与意识,同时微博传播需要传播者的责任意识、理性意识、普遍的社会价值意识等;另一方面,微博传播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又存在着淡化传播者的责任意识、注重张扬传播者的个体价值意识的可能。因此,在公民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对待微博传播乃是一个亟需研究的课题。从公民社会建设的角度而言,政府、传播者,受众都需要确立相应的伦理观念,包括责任伦理、理性要求、诚实守信等等。
    信息战与传统战争伦理原则
    刘昱东, 石海明, 曾华锋
    2012(6): 60-62. 
    摘要 ( )   PDF(571KB) ( )  
    在信息社会的孕育和信息技术的催产下,现代信息战开启了人类战争的崭新形态,对武装冲突法产生了两方面影响:其一,冲击了武装冲突法的基本范畴,如“侵略”、“中立”等;其二,动摇了武装冲突法的基本原则,如“军事需要原则”、“区分原则”、“相称原则”等。为此,特别需要加强预先研究,这不仅有助于国际社会规约信息战的发展方向,而且有助于丰富与发展武装冲突法的相关法规。
    生命伦理
    健康伦理视域中的人性弱点与人性尊严 ——兼及戒毒管理的伦理视角
    韩跃红
    2012(6): 63-68. 
    摘要 ( )   PDF(1089KB) ( )  
    吸毒等不健康行为之所以难以戒除,一是人性难抵快感诱惑和难忍戒断症状。正视这一“人性弱点”是同情、关心相关群体,减少社会歧视的认识基础;二是相关群体在歧视性环境中就业困难、在特定体制下尊严尽失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强调人性尊严在支撑个人履行维护行公共健康之伦理责任中的作用,是全球健康伦理应有的理论视角。
    实质性善理论:临床伦理决策的基础
    郝文君
    2012(6): 69-74. 
    摘要 ( )   PDF(886KB) ( )  
    目前,人们一般认为病人或病人的代理人有权与医生共同参于医疗决策,这使我们有必要对“价值”问题展开讨论,因为在临床实践中,对价值的不同理解暗示着不同的决策模式。在三种最基本的价值理论中,快乐主义理论和欲望满足理论预示着病人主观的意识经验或偏好是病人最佳利益的决定因素,它们都不能单独作为临床伦理决策的合理基础。而实质性善理论试图为我们提供何种事物使生活变得更好的实质性判断,虽然这一理论还有广阔的讨论空间,但可以引导医生与病人在各种价值之间达到平衡,做出更为有效的临床伦理决策。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论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逻辑进路
    周俊武
    2012(6): 75-80. 
    摘要 ( )   PDF(1105KB) ( )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博大精深。家书则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从先秦到明末清初,家书已蔚成大观。而通过对中国传统家书中的伦理思想变化演替脉络的梳理,可以窥见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发展的逻辑进路。
    曾国藩德操为上的德才观
    石峰岗
    2012(6): 81-85. 
    摘要 ( )   PDF(931KB) ( )  
    曾国藩主张德才不可偏废,以德为重,形成了德操为上的德才观,这种理论特色具体体现在,他提出了人才的道德标准主要有三种:朴实,无私,忠诚,落实到具体行为中,他又提出了四种德行准则:勤、恕、廉、明。
    西方伦理思想
    康德“永久和平论”的政治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陈荣卓, 颜慧娟
    2012(6): 86-90. 
    摘要 ( )   PDF(839KB) ( )  
    康德的“永久和平论”要求人类政治从“自然”的野蛮状态走向“自由”的文明状态。他利用条款的形式向世人论证永久和平的内容,并且阐述着其在政治伦理领域内的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其中所体现的政治伦理思想为目前政治与道德关系的理论研究方面提供了全面而理性的视阈,为当今现代国家的“文明”诸如在政治管理与道德、政府道德以及从政者道德领域内的理论建构提供了积极的参考,为全人类国际政治关系的“永久和平”发展走向提供了有效的路径选择,对现代政治和国际政治秩序的建构都体现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论正义产生的条件——从休谟到罗尔斯
    江娅, 刘汉琴
    2012(6): 91-95. 
    摘要 ( )   PDF(812KB) ( )  
    休谟认为,正义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中等匮乏,自私的人性和大致相等的力量)下才会产生,在缺乏这些条件的地方,正义既不会产生也不会发挥任何作用。本文通过对休谟提出的三个条件的分析,认为休谟对正义条件的探讨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存在巨大的缺陷。
    试论后现代主义伦理学的相对主义意蕴
    聂文军
    2012(6): 96-101. 
    摘要 ( )   PDF(993KB) ( )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或现代性的“反动”。后现代主义伦理学蕴含了浓厚的相对主义色彩。理清后现代主义的相对主义及其与现代主义(或现代性)的复杂关系,以及后现代的道德与后现代伦理学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对当代社会伦理学的研究和现实道德的建设。
    试评克罗齐的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论
    罗常军, 龚浩宇
    2012(6): 102-107. 
    摘要 ( )   PDF(951KB) ( )  
    克罗齐关于艺术与道德关系的论述内涵丰富,意蕴深刻。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直觉活动,是形象与情感的审美表现,道德是起于意志且有理性目的的实践活动,二者在整个精神活动中分属不同的认识和实践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艺术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但是基于共同的人性基础,艺术与道德并非相互割裂、彼此分离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辩证联系,由于艺术家总是生活在现实的道德王国里,他必然肩负着一定的道德使命。克罗齐关于艺术与道德关系的论述对于我国艺术伦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当前的艺术创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批判与建构:规则伦理的问题及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的启示
    何良安
    2012(6): 108-113. 
    摘要 ( )   PDF(1048KB) ( )  
    西方伦理学中的功利主义和道义论通过压缩和简化,从“人”这里抽出感性或理性,将之归结为人的全部,以此为预设,它们都希望通过构建某种普遍原则一劳永逸地解决道德生活领域的问题,统称为规则伦理。在德性伦理看来,因为对人及其幸福的误解,离开德性论规则,规则伦理知识与伦理生活出现了某种脱节,追寻德性于是成为了解决现代道德问题的出路,而这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中寻找智性资源。亚里士多德作为美德伦理系统经典的阐述者,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为当代的德性伦理方案提供直接借用的资源:幸福目的论的解释框架为德性伦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点;对幸福的诠释在一定程度上为德性伦理搭起了生活目的的范式;在德性与规则之间追寻幸福为伦理学把握人类生活、建构德性伦理方案指明了现实途径。
    伦理学教学研究与改革
    遵循伦理思想史发展的规律,注重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培养——“西方伦理思想史”的教学改革实践
    龚群
    2012(6): 114-116. 
    摘要 ( )   PDF(493KB) ( )  
    中国人民大学进行“西方伦理思想史”的教学已经有三十年来年的历史,在我们进行其教学与改革的实践中,注重伦理思想内在发展的规律性的变化和宏观的社会历史时期的特征。其次,伦理学是一门与人们的道德精神生活内在相关的学科,一部西伦史,也就是一部对于善与幸福的探索史,从建构论的观点看,学习知识是一个与原有的知识融合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培养。
    初论“马工程”《伦理学》教材体系建设的综合创新
    王泽应
    2012(6): 117-120. 
    摘要 ( )   PDF(637KB) ( )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第三批重点教材《伦理学》,是在总结以往伦理学教材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材优秀成果基础上开始起步的,是一本用当代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而写成的伦理学教材,是一本致力于反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代表作,也是一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伦理学教学与研究,具有突出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新作,是一本荟萃时代伦理精神精华且兼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意义的伦理学标志性成果。
    论“基础”课道德教育的支撑性资源
    陈文珍
    2012(6): 121-125. 
    摘要 ( )   PDF(790KB) ( )  
    “基础”课的道德教育离不开其支撑性资源,它的支撑性资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理性资源。它通过道德教育部分内容的一些主要概念、重要观点和知识的框架体系所内涵的学理知识来体现。二是经验性资源。它是指历史发展和人们现实交往的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所积累的各项丰富的、有助于人类进步与发展的优秀的道德资源。它通过道德典范人物的优秀品格来展示。三是实践性资源。它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来展开。
    争鸣与探索
    从“政治人”到“生态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学范式的转换
    曾长秋, 凡欣
    2012(6): 126-129. 
    摘要 ( )   PDF(652KB) ( )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政治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对的对象是处于“社会政治生态”中的人,即“政治人”的价值身份。在工业社会危机日益凸显的困境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应走向以自然、社会和个体生命互为生态性存在的“生态人”。“生态人”的提出与实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学范式的转换。
    试析达尔文“道德选择”思想
    徐艳君
    2012(6): 130-132. 
    摘要 ( )   PDF(516KB) ( )  
    本文认为达尔文思想中隐含有与”自然选择”相对的”道德选择”概念。达尔文的”道德选择”概念指的是同时具有利己的个体本能和利他的社会性本能的人所做出的一种以群体福利为价值目标或善,在特定社会舆论的作用下发生的对利己与利他这两种相反的行为动机的自觉抉择,它是人的社会性本能能够发展到良心的关键性步骤。达尔文思想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为这两种本能或情感找到了”自然选择”的基础,即从自然选择论出发来解释这两种相反的感情的起源。自私这一面可以用”个体自然选择”来解释,社会性本能可以用”群体自然选择”来解释。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达尔文的群体自然选择思想,因而忽略了达尔文思想中所隐含的”道德选择”思想。
    也谈“家庭医疗账户”与儒家的家庭伦理——兼与曹永福、范瑞平两位教授商榷
    王云岭
    2012(6): 133-138. 
    摘要 ( )   PDF(952KB) ( )  
    中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中的个人账户制度不但未能实现其设计功能,还日益暴露出诸多问题。许多人都认为建立家庭医疗账户是个不错的选择。曹永福和范瑞平两位教授更是基于儒家“爱有差等”的家庭伦理,在《伦理学研究》发表文章,提出建立中国“家庭医疗账户”的建议。然而,由于儒家“爱有差等”的家庭伦理的适用领域问题和可能对社会公义的损害,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应该谨慎地加以评估。分析还表明,家庭医疗账户的制度设计并不能解决我国当前医疗保障制度中的问题,而且面临着对“家庭”的定义和可能增加管理成本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这一制度设计并未抓住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矛盾,即国民待遇问题、社会互济功能问题和医保费用控制问题。因此对“家庭医疗账户”的建议应该谨慎对待。
    《伦理学研究》2012年(第62卷)总目录
    2012(6): 139-140. 
    摘要 ( )   PDF(469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