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习十八大精神专题研究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实现“三清”政治社会——学习党的十八大文件感思
    唐凯麟, 彭定光
    2013(1): 1-8. 
    摘要 ( )   PDF(1286KB) ( )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政治社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关键在于领导干部。它要求领导干部具有非凡的实践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其首要之处是具备求真务实的理念和作风。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就应该敢讲真话,做到光明磊落、襟怀坦白;敢于担当,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善于明辨真伪,勇于坚持真理、捍卫真理。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能真正担负起党和人民所赋予的神圣使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思想的开拓创新
    王泽应
    2013(1): 9-15. 
    摘要 ( )   PDF(1044KB)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思想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生活实践,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道德文明的伦理文化主题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伦理文明和道德建设的不断探索与理论创新的成果总汇。它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以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开放视野,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发展的趋势和状况,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的新命题、新判断、新范畴和新观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及其所达到的新境界,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伦理文化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
    基础理论研究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与伦理学研究
    孔润年
    2013(1): 16-20. 
    摘要 ( )   PDF(683KB) ( )  
    哲学本体论规定着伦理学的道德本质论。马克思哲学的物质本体论有三个特性:即辩证性、历史性和实践性。因此,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实践唯物论,都是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及其特质的正确表述,只是表述的角度不同,强调的重点不同。三者不应该是对立关系,而应该是互补关系。在开展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中,既要坚持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作用,又要重视实践唯物论的指导作用。
    论善与应当
    曹刚
    2013(1): 21-26. 
    摘要 ( )   PDF(811KB) ( )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伦理学划分为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三种理论形态。如果我们把伦理学体系比喻为一座大厦,那么,元伦理学通过对基本概念的定义和道德推理的有效性论证,承担着清理和整固地基的工作;规范伦理学通过提出和论证道德规范体系,架构起伦理学大厦的主体工程,而应用伦理学则是运用伦理学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是大厦的功能和意义所在。如果这个比喻是合适的,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为伦理学的建构做清理和整固地基的工作。我们对好与善、应该与应当、道德与法律三对六个基本范畴的定义和辨析就是做的此类工作。
    论“好”与“对”的非还原关系——基于“愧”与“悔”的意向性分析
    颜青山
    2013(1): 27-33. 
    摘要 ( )   PDF(806KB) ( )  
    通过改进齐硕姆-摩尔分析内在价值的孤立法方法,可以发展出“态度孤立法”和“极端孤立法”两种新方法。意向内容“坏”和“错”分别处于意向态度“愧”和“悔”的态度之下,因为“愧”可以孤立于“悔”,所以“坏”与“错”是相互独立、互不还原的。由此,“好”与“对”也是不可相互还原的。
    中国伦理思想
    老子“上德若谷”的宽容思想
    许建良
    2013(1): 34-42. 
    摘要 ( )   PDF(1335KB) ( )  
    基于“容”与“谷”在字形上的相通,老子宽容的运思也多昭示在对“谷”的规定里,其特征就是“上德若谷”。它与道相通,处在盈满的状态,是实现长久的一个环节,由于处下而吸纳细流,又成为江海的一个条件;之所以要宽容则在于宇宙的相对性,一切都在关系之中,没有永恒的不变,这就要求人们宽容行为来应对不同的处境,从而达到最大的合力,形成和谐的联动秩序。这些对我们今天面临的人际关系疏离危机的消解,无疑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李贽伦理思想中的伊斯兰教情愫
    陈道德, 李仁
    2013(1): 43-47. 
    摘要 ( )   PDF(898KB) ( )  
    李贽的伦理思想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人皆有私”的人性伦理观、功利主义的经济伦理观、男女平等的两性伦理观给晚明时期的中国封建社会造成强烈震撼并产生深远影响。李贽的伦理思想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其中的奥秘就是:伊斯兰教的教义深深地影响了李贽的心灵,伊斯兰教情愫伴随他的一生。
    论学衡派的伦理道德观
    李广琼
    2013(1): 48-54. 
    摘要 ( )   PDF(1107KB) ( )  
    学衡派希冀以文化救国,对处于根本变化和社会危机中的中国进行了道德谋划,在综合儒家伦理思想与西方伦理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其伦理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理制欲”的心性观、道德为政治之本、道德为文化之本、道德为礼教之本等观点。虽然学衡派确立其伦理道德观的论证方式具有综合性的学术视野,其目标指向在于中国的未来发展,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现实困境和理论局限。
    西方伦理思想
    否定生命·肯定生命·敬畏生命 ——施韦泽的叔本华和尼采伦理思想研究
    陈泽环
    2013(1): 55-60. 
    摘要 ( )   PDF(913KB) ( )  
    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哲学不仅在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思潮方面,而且至今还在一些个人的精神生活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有鉴于此,本文通过概括分析“敬畏生命”伦理学创立者施韦泽的叔本华和尼采研究:“作家”哲学家时代的来临、叔本华要灭绝生命意志、尼采致力于深刻的肯定世界和生命,为我国学术界深入研究叔本华和尼采的伦理思想,以及相关读者在从中获取有益教养的同时,自觉地避免其消极因素,提供一些资料和看法。
    作为核心价值观的自由理念——以西方为视角
    魏则胜
    2013(1): 61-65. 
    摘要 ( )   PDF(789KB) ( )  
    自由理念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之一,在资产阶级政权确立之后,自由理念成为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自由理念在实现启蒙运动诸多理想目标的同时,也在很多方面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当自由成为神话,拥有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话语霸权并且充当其他价值观的监护者的时候,自由就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有可能最终成为现代社会继续启蒙的障碍。当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中谈论自由理念的时候,需要厘清自由理念在特定社会类型和历史阶段的特定含义。
    论休谟难题中“新关系” 的主语人称问题
    杨其虎
    2013(1): 66-70. 
    摘要 ( )   PDF(596KB) ( )  
    把休谟难题解读为“能否从‘是’中推出‘应该’” 忽视了休谟难题中“新关系”的重要地位,是把该难题片面化为其第二层涵义的结果。“新关系”是休谟难题中的第一层涵义,是正确解读其第二层涵义的基础。“新关系”必然是一个陈述式道德命题,它的主语人称是第一人称“我”。道德调节功能的本质属性给“新关系”主语人称确定为第一人称提供必然性。陈述式道德命题自身的人称特性给“新关系”主语人称确定为第一人称提供可能性。在全面解读“新关系”的基础上,休谟难题的准确表述就是“能否从‘是’中推出‘我应该’”这种形式。
    道德生活
    当前我国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及其深层原因探析
    龙静云, 熊富标
    2013(1): 71-77. 
    摘要 ( )   PDF(1226KB) ( )  
    当前我社会的道德状况的总体趋势是,道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取得巨大进步,但同时也承受着一些失德败德行为所带来的阵痛。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是:道德整体功能的弱化和道德地位的边缘化;道德权威的下降和道德相对主义的泛滥;道德问题的集中爆发和道德失范现象的剧增;道德底线屡屡失守与道德冷漠引发社会愤恨。然而,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并没有演变成为社会整体性的道德危机,道德危机只是在社会的个别领域客观存在且具有特定的价值性。导致突出道德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变迁对道德带来双重影响;社会交往形态的变化冲击了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科学技术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道德风险的衍生;社会管理的滞后助长了道德问题的滋长和蔓延。
    关于潜规则影响国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实证研究
    鲁芳
    2013(1): 78-84. 
    摘要 ( )   PDF(1258KB) ( )  
    制度、规则的权威受到挑战,行业潜规则大量滋生,是当代中国生活秩序和道德生活领域存在的重要问题。对此国人虽有诸多不满,一些人却还是选择依照潜规则行事。原因在于,潜规则较规则制度更为有效,追逐功利较坚守道义更为实际。而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除了制度的不健全、国民道德素质存在问题之外,在国民看来,执政者的形象及其工作作风也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西方“社会质量理论”对我国礼仪建设的伦理启示
    龚展
    2013(1): 85-88. 
    摘要 ( )   PDF(693KB) ( )  
    社会质量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兴起和流行的重要社会理论,它与礼仪建设之间有一种伦理契合,使其对于礼仪建设有重要的互助意义。本文分析了西方“社会质量理论”与礼仪建设的契合性、西方“社会质量理论”视野的礼仪建设的伦理意义,同时探讨了基于社会质量提升目标的当前我国礼仪建设路径。
    解码香港社会群体意识形态的伦理向度
    徐海波
    2013(1): 89-93. 
    摘要 ( )   PDF(769KB) ( )  
    香港不但要实现主权回归,更要实现香港社会群体意识形态中以“国家、民族、身份”等为核心伦理价值取向的回归。欲达此目的,我们必须对香港群体意识形态伦理向度的形成原因以及伦理特质有深刻洞悉。在我看来,香港群体意识形态的伦理向度形成事实上受到东西方两种不同伦理文化的共同作用,正是“东西方伦理文化”在香港群体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合流”,导致香港群体意识形态的伦理特质为:伦理向度的基础为中国传统伦理,伦理向度的形态为次生伦理,伦理向度的主流为商业伦理。
    环境伦理
    论深生态学的伦理实践意蕴
    薛勇民, 王继创
    2013(1): 94-98. 
    摘要 ( )   PDF(929KB) ( )  
    深生态学作为当代最富魅力的“绿色”哲学思潮,明确主张生态整体主义的实践智慧,在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浅生态运动的“深度追问”和批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丰富而深刻的伦理实践意蕴,形成了“尊重自然”的资源保护观、“敬畏自然”的科学技术观、“倡导俭朴”的生活消费观和“关怀生命”的生态教育观。
    混沌之死的生态伦理意蕴
    吴先伍
    2013(1): 99-103. 
    摘要 ( )   PDF(828KB) ( )  
    庄子曾经讲过一个混沌之死的寓言。混沌实际上就是自然。倏忽二帝之所以要为混沌凿窍,人们之所以要改造自然,都是因为它们不符合人类的秩序要求。混沌与自然虽然不符合人类所建立起来的秩序,但它们都符合它们的本性,都出于天地之道,人们都应该善待之。
    低碳生活的伦理解读
    冯霞, 李桂梅
    2013(1): 104-108. 
    摘要 ( )   PDF(831KB) ( )  
    低碳生活方式的推进,表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促进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革。低碳生活意味着人类在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时以节约俭朴为德性要求,在处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以生态正义为道德原则,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目标。
    体育伦理
    新时期体育道德价值观的建构探析
    陈勇, 杨琳琳, 陈旻
    2013(1): 109-113. 
    摘要 ( )   PDF(919KB) ( )  
    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体育道德价值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探讨建构与新时期新形势相适应的体育道德价值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体育道德价值观的建构,应当遵循从实际出发原则、利益兼顾原则、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统一原则,概括和凝练社会主义体育道德规范,以体育义利观、体育荣辱观、体育公私观、体育胜负观、体育苦乐观为其具化形式。
    竞技体育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双重影响
    王根
    2013(1): 114-118. 
    摘要 ( )   PDF(784KB) ( )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升人们自身的生理素质,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生活。竞技体育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是双重的,为此,一方面要加强竞技体育的道德教育,提高参与者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不断改革和完善竞技体育制度,发挥竞技体育的优势,避免竞技体育带给人们的消极影响,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慈善伦理
    灾区籍学生扶助的伦理规制 —— 一个基于信任关系建构的解释框架
    鲁良
    2013(1): 119-122. 
    摘要 ( )   PDF(693KB) ( )  
    与其他规制手段相比,融入信任关系的伦理规制是一种价值性规制,符合灾害救助的规律,契合灾害救助的工作特点,具有比其他规制范围更广、力度更大的规约力。基于情感与责任的多维投入,属于有一定价值关系的交互行为,赖于跨界的资源整合是灾区籍学生扶助过程中的信任关系的特征。建构信任关系能够转化为灾区籍学生的社会资本,能够促进灾区籍学生身心发展,能够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灾区籍学生扶助过程中信任关系建构的路径包括,从微观个体行为的层面建构灾区籍学生扶助过程中的信任关系,从中观制度建设的层面建构灾区籍学生扶助过程中的信任关系,从宏观环境优化的层面建构灾区籍学生扶助过程中的信任关系。
    试论中国现代慈善基本理念
    郭祖炎
    2013(1): 123-127. 
    摘要 ( )   PDF(795KB) ( )  
    现代慈善理念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应当树立“资本精神的财富观、超越性的大爱精神、契约精神、责任与权利并重”的四大基本慈善理念。
    探索与争鸣
    知情同意原则的中国化:一种生命伦理学视角的转换
    刘月树
    2013(1): 128-132. 
    摘要 ( )   PDF(828KB) ( )  
    知情同意原则的中国化是我国生命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难点。有学者主张可以在知情同意原则的实践上实现个人自决与家庭决策的并立共存,也有学者认为应当运用多元道德理论来对知情同意原则进行论证。然而,知情同意原则中国化的更为可行的方式是认识到“自主”理论下的知情同意原则的限度,并重新确立医学“行善”原则的核心地位。通过这种理论视角的转变,知情同意原则的中国化就不再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学校师生关系冲突的伦理解析 ——兼论伦理视域下师生权利关系的拓展
    朱飞
    2013(1): 133-136. 
    摘要 ( )   PDF(630KB) ( )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结构已被打破,师生关系冲突成为现代师生关系发展必须关注的一个新问题。师生关系冲突根本上是一种权利的冲突。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师生权利关系的发展更多是处在法律框架下,致使权利的伦理道德视角被遮蔽,而缺少了伦理道德关怀的权利关系更易产生诸多矛盾冲突。因此,要更深刻认识师生关系之间的冲突,伦理视域是我们透视问题的一个关键。而且要实现师生关系冲突的缓解,必须以道德权利来制衡法律权利,实现师生权利关系的真正和谐发展。
    会议综述
    道德治理与道德文化建设——纪念《道德与文明》杂志创刊3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李建磊
    2013(1): 137-140. 
    摘要 ( )   PDF(703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