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
    湖南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状况调查报告
    李民, 向玉乔, 黄泰轲
    2015(6): 1-10. 
    摘要 ( )   PDF(1504KB) ( )  
    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我们不仅应该进行合理规划、精心组织和鼎力推动,而且应该对工作的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查和评估。201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湖南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院等单位开展了一次关于湖南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状况的社会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撰写了此份调查报告。此次社会调查共发放20000份问卷,回收18229份问卷。社会调查以湖南省20所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大学生乃至当代中国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目前主要处于认知阶段,揭示湖南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状况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论析
    杨义芹
    2015(6): 11-15. 
    摘要 ( )   PDF(1186KB) (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提升国家伦理认同,它包括理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12个理念的价值认同,更包括基于这种价值认同基础上的公民个体行为实践与习惯的养成,即实践层面的行为养成。理论层面的认同要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因为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文化基础;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践路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公民道德建设中,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领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联合国的核心价值建构及其对我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启示
    杨通进
    2015(6): 16-20. 
    摘要 ( )   PDF(1187KB) ( )  
    安全、发展、人权与正义是联合国所倡导和追求的四大核心价值。我国的核心价值观与联合国的核心价值观存在着某些差异,但二者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联合国的核心价值建构对我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启示主要有:区分工具性核心价值与目的性核心价值;保持核心价值观之稳定连续与动态开放的辩证统一;注重核心价值的制度建设;凸显核心价值的普遍主义取向。
    伦理学基础理论
    人的问题在伦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吴灿新
    2015(6): 21-23. 
    摘要 ( )   PDF(1169KB) ( )  
    人的问题在伦理学研究中的意义:人的问题既是伦理学研究的前提,也是伦理学研究的核心与根本目的。因此,人性问题成为伦理学视野中的人的问题之核心,伦理学研究人的问题之根本目的必是社会至善和个体至善。
    道德主体意识的哲学反思
    陈勇, 武曼曼, 李长浩
    2015(6): 24-28. 
    摘要 ( )   PDF(1182KB) ( )  
    道德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有效性的获得依靠社会成员在道德认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道德认同感与责任感,而这种感性认同与理性认知均诉诸于道德主体意识的建构和完善。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道德主体意识也处于动态的历史生成与发展过程之中。现实境遇促使我们从主体意识与道德意识相互作用的角度反思当下道德主体意识的时代局限,重塑其应然状态,这不仅是道德治理有效性获得的理论基础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正义到公正的必然性和普适性
    唐代兴
    2015(6): 29-34. 
    摘要 ( )   PDF(1193KB) ( )  
    正义理论问世以后,当“正义”概念被无限滥用之时,罗尔斯却清醒地认识到,要将其特殊论域的政治正义推向普遍的领域,事实上不可能。因为只有以动机应当、手段正当、结果正义为基本构成的公正,才具有普遍指涉的规范与矫正功能。公正作为对社会生活行为予以等利害交换的规范引导方式和价值判断、评价方法,其依据是普遍利益法则,其本质诉求是权利、权力、责任的平等分配。权力分配公正;构成社会公正的基础,权责对等,是社会公正的实质体现:根本的个人公正,是我的权利与我的责任对等;根本的社会公正,是我的权利责任与他人的权利责任的对等。根本的社会公正为根本的个人公正提供了必需的社会平台;根本的个人公正为根本的社会公正开辟了实践道路,并提供了具体的动力。
    公民道德建设
    道德模范选树与公民道德建设
    柳礼泉, 庞申伟
    2015(6): 35-39. 
    摘要 ( )   PDF(1185KB) ( )  
    道德模范选树作为一种道德表彰、宣传、教育的途径,是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形式,随着社会发展,公民道德建设对道德模范选树提出群众性、先进性、真实性的现实要求,以道德模范选树为契机,全面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需从塑造高尚个人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强化基层公民道德教育三个方面综合着力。
    社会公德建设的路径选择研究
    黄建跃
    2015(6): 40-44. 
    摘要 ( )   PDF(1183KB) ( )  
    社会公德建设是与我国社会转型相伴始终的一项重大课题。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理论研究虽然成果丰硕,但大多具有单向或片面的局限,不仅无法全面解析全新社会条件下公德失范的结构性发生机制,而且也不能有效应对社会转型带来的道德挑战。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公德建设路径,必须既面向伦理道德合理性重铸,又面向公德失范赖以产生的社会现实。为此,亟需从国家层面提出并落实具有综合性和针对性的公德养成伦理战略,将社会公德建设与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统一起来同步推进。
    中国伦理思想史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编写《中国伦理思想史》
    张锡勤
    2015(6): 45-48. 
    摘要 ( )   PDF(1177KB) ( )  
    在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阐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优秀伦理文化为宗旨。而作为一本高校教材,我们力求保证理论上的正确性、内容上的准确性和学术上的先进性,同时注意取舍恰当和文字简洁流畅。
    论先秦儒家的王道理想
    杨明
    2015(6): 49-53. 
    摘要 ( )   PDF(1191KB) ( )  
    王道是先秦儒家所努力追寻的一种理想政治状态。先秦儒家的王道理想往往效法古代先王,尧舜禹文武周公的美德传说、事迹记载以及礼乐制度成为他们提倡王道的思想素材。虽然儒家预设先王之道为王道存在的历史依据,却进行了创造性的内容充实,仁政学说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思路,贯穿于儒家仁政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就是利民为民、关注民生,展现出一种利民价值取向和为民情怀。与此同时,先秦儒家通过批驳“霸道”进一步彰显了“王道”之道义内涵。在当今社会,思考王道理想的问题与出路依然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略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学科特性——与中国哲学史相比较
    张怀承
    2015(6): 54-58. 
    摘要 ( )   PDF(1185KB) ( )  
    中国伦理思想史的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与中国哲学的关系问题。由于中国文化的德性主义色彩浓厚,哲学史与伦理思想史的紧密联系很难使二者有一个泾渭分明的边界。本文认为,这种边界的交融性来自学科的交叉性和从属性,但各自的主要论域、关注的重点和核心范畴均有不同。分辨这种差异,对于准确理解二者的学科特性、搞好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和研究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
    西方伦理思想史
    柏拉图的德穆革与德性生活
    何祥迪
    2015(6): 59-63. 
    摘要 ( )   PDF(1204KB) ( )  
    柏拉图认为宇宙从“德穆革、相(逻各斯)和空间(物质)”这三个本原产生。他用“审美机制”推断德穆革也是美善的本原,因此“善之相”属于德穆革的思想。他坚持人生目标是 “变得像神”,即培养理性和德性,使自己过上合理和幸福生活。同理,目前中国道德建设也应遵循如下原则:新中国从“共产党、马列思想和人民”这三个本原产生;共产党需要为人民服务,并通过“改革开放”搭建审美机制,证明自己的善治和纯洁;人民则需要接受教育,增长知识,提升修养,使自己变得神圣起来。
    哈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论
    龚群
    2015(6): 64-68. 
    摘要 ( )   PDF(1184KB) ( )  
    边沁基于功利主义的立场,从普遍主义的观点提出实然法与应然法相分离的观点,这一观点成为当代法学家哈特的出发点,哈特强调无论任何法律,法律就是法律而不是道德。然而,哈特等法律实证主义者确实把法律看成是与道德相分离而没有关联的吗?实际上,哈特一方面强调法律与道德在存在形态上的分离,但同时也认为这两者之间有重合之处。如果人们过于夸大这两者的区分,就会导致无论是对于法律还是对于道德都有害的观点。
    中西伦理比较
    中西自由方法论比较的自由践行原则研究
    谭培文
    2015(6): 69-74. 
    摘要 ( )   PDF(1195KB) ( )  
    中西自由的用词相同,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价值趋同。由于中西自由的方法论歧异,在自由的含义、自由的主体规定、自由的作用与价值、自由的实现路径上,都存在根本的差异。西方新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方法论,离开自由的主体,片面夸大为主体的个人自由,实质是一种非历史的方法。自由作为道德价值观归根结底是一个实践问题。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自由践行原则是,坚持尊重自由与尊重规律、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自由与实践、自由与限制的辩证统一。
    孔子与耶稣政治伦理核心价值观之比较
    靳浩辉, 靳凤林
    2015(6): 75-79. 
    摘要 ( )   PDF(1193KB) ( )  
    孔子与耶稣政治伦理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孔子的仁爱与耶稣的博爱、孔子的先义后利与耶稣的重义轻利、孔子的群体倾向与耶稣的个体彰显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三个方面之比较,可以充分洞悉儒耶不祧之祖孔子与耶稣政治伦理思想的分野与契合。
    经济伦理
    最近五年我国经济伦理学理论前沿概论
    陆晓禾
    2015(6): 80-86. 
    摘要 ( )   PDF(1204KB) ( )  
    近五年来我国经济伦理学无论对基本理论、分支学科、思想史资源的挖掘还是国外经济伦理学著作的翻译以及学术会议方面都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就其研究的前沿问题而言,主要有学科基本理论研究及其框架问题,经济伦理学基本问题以及有关“道德生产力”和“道德资本”的争论,对金融危机的伦理研究以及资本-财富和金融伦理研究的兴起等问题。经济伦理学的趋势展望表现为四个聚焦趋向,即:聚焦金融危机以及延伸和生成的经济伦理研究走向,聚焦中国市场经济及其“中国特色”经济伦理研究趋向,聚焦企业和经济中的伦理、创新与福祉研究趋向,注重中国传统和现实资源的经济伦理研究趋向。
    谁之标准,何种道德合理性?——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伦理审视
    朱辉宇
    2015(6): 87-91. 
    摘要 ( )   PDF(1185KB) ( )  
    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是全球化时代重要的实践性议题。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来源与效能体现国际性,约束性质具有推荐性,实际外延具备延展性。现有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一定程度上存在共识性不足、差异性匮乏、工具性扭曲的问题,弱化了自身的道德合理性。鉴此,我们应积极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国际标准的中国化,提升其道德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
    城镇化与建筑伦理
    论建筑伦理的基本原则
    秦红岭
    2015(6): 92-96. 
    摘要 ( )   PDF(1188KB) ( )  
    建筑伦理的基本原则是建筑伦理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在建筑伦理学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建筑伦理的基本原则分别是安全与行善原则、适用与人本原则以及美观与和谐原则。建筑伦理的三组基本原则既来源于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基本原则的指导,更来源于以维特鲁威建筑三原则为核心的建筑文化传统,他们构成了建筑伦理价值理念之间相互支撑、具有一定融贯性的价值准则框架,是指导建筑行为与建筑活动的一般性、原则性规范和根本性的道德要求。
    人与生态:城镇化“双向伦理”维度刍议
    周林霞
    2015(6): 97-100. 
    摘要 ( )   PDF(1177KB) ( )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目标。在我国城镇化的推进中,存在奉“以人为中心”为惟一的价值评价尺度、忽视生态价值的理论缺陷,城镇化在实践中也曾出现偏差。“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内蕴着人本伦理和生态伦理的“双向伦理”价值维度。深刻理解并坚持“双向伦理”,尤其是重视生态伦理标准对城镇化实践进行道德考量和评判,兼顾人和自然生态协调发展的双重价值,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教育伦理
    教育伦理学视域中的教育分寸
    王正平, 朱丹
    2015(6): 101-105. 
    摘要 ( )   PDF(1184KB) ( )  
    教育分寸实际上是指在教育和教学中对行为和要求的“度”的把握。从道德价值层面来看,教育分寸实际上也是要求教师把握教育工作中的“中道”,它在与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教育分寸之所以具有道德价值,是因为教师是否恰当地掌握教育分寸,与教育和教学效果、学生利益、教师利益、教育事业利益密切相关。教育分寸是从道德方面来调节教育过程的,它具有自己的特点,是教育道德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在理论与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分寸为教师道德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途径并提出了具体的道德要求。
    基础教育中“信任”的伦理价值与意义
    韩敏虎
    2015(6): 106-110. 
    摘要 ( )   PDF(1327KB) ( )  
    基础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培养人格,完善人性,因此,其中的“信任”问题就成为教育伦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可否认,目前社会整体的信任危机已经使得基础教育中的“信任”的根基受到了很大动摇。因此,本文试图从教育伦理的角度来审视信任这一问题,期望能阐明“信任”这一道德原则在基础教育的伦理中具有核心性的价值和地位,并且为重新建构基础教育中的信任提供相应的思路。
    探索与争鸣
    论新闻传播者面临的角色责任冲突
    贺琛
    2015(6): 111-114. 
    摘要 ( )   PDF(1176KB) ( )  
    新闻传播者的责任冲突实质上是由于其角色的多样性及角色之间的相互冲突性所引发的,因而角色冲突是理解新闻传播者责任冲突的核心。在新闻职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新闻传播者在现代社会扮演的“角色丛”。组织对新闻传播者角色期待的转变、自然的人与职业人相互竞争的角色要求、职业人角色要求与其他社会角色要求的竞争三者导致了新闻传播者面临的角色冲突。角色冲突的化解需要新闻传播者遵循合理的判断原则。
    “公益”概念辨析
    杨超, 唐亚阳
    2015(6): 115-118. 
    摘要 ( )   PDF(1181KB) ( )  
    目前国内普遍将西文public welfare、public interest等词与中文“公益”对译,实属不妥。自20世纪初日本学者留冈幸助将“Public Welfare”译为“公益”以来,学界均按此译法进行使用,自此中国和西方有了方向相同的“公益”,但内涵却差别明显。从中西不同文化的发展视角来考察“公益”概念的历史演变,并结合诸多学者的理解,对公益的概念主要从其含义及基本特征进行把握。因此在对译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分析具体语境,同时也要注重中西方语言的对接。
    医疗大数据建设中的伦理问题
    刘星, 王晓敏
    2015(6): 119-122. 
    摘要 ( )   PDF(1178KB) ( )  
    作为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医疗数据的类型和规模迅速增长,医疗卫生行业提前迈入了“大数据时代”。大量医学数据和临床经验的高度融合,导致医学领域正发生一场彻底的革命,新型医学模式正在形成。正如任何革命一样,医学领域的这场大数据革命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挑战。数据主体地位的形成带来了医学大世界观,实现了医学科学方法和医学认识论的革命,改变了传统医学的价值观,也带来了伦理和责任问题。
    宗教的伦理维度及邪教的反伦理本质
    鲁芳, 易潇潇
    2015(6): 123-127. 
    摘要 ( )   PDF(1187KB) ( )  
    正教与邪教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具有道德合法性。具体而言,宗教的所言、所行体现的是否与普遍认可的道德原则、价值理念相符合,是否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准则。如果相符合,则具有道德合法性,属正教;如果相违背,则不具有道德合法性,为邪教。现代宗教道德合法性的根基在于是否以追求善为目的,是否符合人道的要求。邪教恰恰在上述两个方面背离了正途,它不是如其所标榜的引人向善,而是迷惑人们,引其泯灭人性,走向邪恶。就此而言,邪教当然无法得到道德的辩护。
    博士生论坛
    论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功夫
    马寄
    2015(6): 128-131. 
    摘要 ( )   PDF(1182KB) ( )  
    宋明儒学不仅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也有与之相应的功夫体系。明儒湛若水提出“随处体认天理”的功夫论,则是构造此功夫体系的重要部分。而从“天理”、“体认”、“随处”三个关键词来解析湛氏的功夫理论,将看到其核心是避免修养实践偏于“动”、“静”一隅,而是打通二者,兼蓄“动”“静”,这对于引导明末儒门功夫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资本精神:引导资本走向共享的理性选择
    龚滔
    2015(6): 132-135. 
    摘要 ( )   PDF(1177KB) ( )  
    共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资本走向共享是资本发展的历史性抉择。资本走向共享须实现资本属性的良性发展,即实现资本发展与资本向善,而这要靠正确的、积极的思想文化与精神动力来引导、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思想对资本走向共享形成了阻碍。“资本精神”特指资本形成、发展的各种行为动机和这些动机背后的道德精神,它突破了我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的局限性,超越了早期资本野蛮发展的理念模式和资本自身的封闭性,重塑了资本的文明性格和内部主体的多元性,并将其理论价值归宿引向了“共享”这一终极目标,更好地契合了资本发展与资本向善的需要,对引导我国资本走向共享具有内在的价值指引。
    书评
    开掘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之维——《伦理批判与道德乌托邦——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评介
    李昭亮, 龚安仁
    2015(6): 136-136. 
    摘要 ( )   PDF(1153KB) ( )  
    角色伦理的原创性之作——《角色伦理——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评介
    王莹
    2015(6): 137-137. 
    摘要 ( )   PDF(1154KB) ( )  
    《生境伦理的规范原理》的意蕴与价值
    张丽苹
    2015(6): 138-140. 
    摘要 ( )   PDF(945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