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长沙会战与湖湘赤诚爱国精神的彰显
    薛其林
    2015(5): 1-5. 
    摘要 ( )   PDF(1129KB) ( )  
    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正面战场开展最成功、最受世界关注、所获评价最高的战役。它不仅处于中国抗战的关键点,而且也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键点;不仅改变了中国抗日战场的被动局面,开创了中国正面战场战役反击的先例,而且成功逆转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连遭失败的格局。战争的胜负虽决定于物质的力量,但更决定于精神的力量。长沙会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民众的积极参与和军民的亲密合作,长沙会战胜利的直接原因就是“必战、必死、必胜”的决心和“将士忠勇用命,人民动作协同”。正是凭借湖南民众的竭力支持,凭借湖南民众“不退缩、不畏惧”的“蛮干精神”,长达三年之久的长沙持久抗战才有可能。会战中湖南民众自强不息、同仇敌忾、团结一心的精神,战区统帅气岸高标、守土有责、赤诚报国的精神,官兵大义凛然、英勇顽强、敢于牺牲的精神,赋予了湖湘精神全新的思想内涵,是对赤诚报国、自立自强、爱国爱家之湖湘精神的最好诠释和体现。
    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爱国主义精神
    袁洪亮
    2015(5): 6-10. 
    摘要 ( )   PDF(1077KB) ( )  
    活跃在南粤大地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长期持续作战使华南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敌后三大战场之一,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突出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抗日统一战线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而富有特色的广东抗日统一战线彰显活力的根源在于其内在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二战期间侵华日军人体实验的伦理审视
    李伦, 何瑛
    2015(5): 11-17. 
    摘要 ( )   PDF(1131KB) ( )  
    本文概述了1932-1945年侵华日军在中国实施残酷人体实验的历史事实,认为侵华日军人体实验践踏了医学伦理和科研伦理,是违反人道主义的罪行,并分析了源于侵华日军人体实验又具有一般意义的“事后同谋”、“非人化”合理化和“权威化”合理化等问题。
    论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小说的道德精神
    李广琼, 童子祥
    2015(5): 18-23. 
    摘要 ( )   PDF(1100KB) ( )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形式,及时地实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道德主题从个性解放到民族生存、从权利诉求到责任担当和从奴隶道德到主人道德的转换,突显并倡扬了抗日战争所需要的以中华民族利益至上及爱国主义为内容的道德精神,对于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伦理思想
    马克思对古典自由主义公平正义观的反思和超越
    何建华
    2015(5): 24-28. 
    摘要 ( )   PDF(1035KB) ( )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正是古典自由主义盛行之时,追求理性和正义成为当时思想界的重要特征。但人们对正义的理解未能超出主观领域,具有思辨性和抽象性。马克思对古典自由主义公平正义观经历了一个由追求、反思到批判、超越的过程。考察这一过程对于我国现阶段构建公平正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和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比较
    陈万球
    2015(5): 29-33. 
    摘要 ( )   PDF(1052KB) ( )  
    本文从伦理思想史的视角,对马克思幸福哲学要义进行逻辑梳理。马克思站在时代的前列,对西方传统幸福论进行了增删补益,构建起新的幸福哲学。马克思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人性论合理成分,作为其幸福哲学的逻辑起点;由此出发,马克思揭示了幸福观的丰富多样的哲学内涵。作为实践唯物主义大师,马克思用劳动实践诠释了获得幸福的机要。马克思的幸福哲学对构筑当代人幸福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启示。
    追问幸福
    韩东屏
    2015(5): 34-39. 
    摘要 ( )   PDF(1054KB) ( )  
    幸福是什么?古往今来计有十种不同说法。可其中没有哪一个能自证唯有自己正确,其他皆非。鉴于所有幸福观都认为幸福是至善,故可用至善的四个特点为指标来检视各种幸福观的是非曲直。经检视,这些幸福观都难称正确,因它们各自所主张的幸福都不属于最综合的善,也就不配称至善。完全具备至善四特点的善,并非无处可寻,当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于是,幸福就是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追求活动。而与幸福相关的其他问题,也均可以此幸福定义为前提而逐一给出回答。
    中国伦理思想
    先秦儒家礼制伦理及其现代价值
    孙春晨
    2015(5): 40-44. 
    摘要 ( )   PDF(1038KB) ( )  
    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先秦儒家传承周礼并加以改良和创新,对“礼”作出了新的解释,将人性作为礼制的合法性基础,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重的礼制伦理。“援仁入礼”、“为政以德”、和“隆礼重法”是先秦礼制伦理的三方面特征。先秦儒家礼制伦理中蕴含的权利与责任相统一、亲民政治伦理和法律的内在道德性等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中国传统德育中的“人伦日用”及其当代启示
    王易, 张泽硕
    2015(5): 45-51. 
    摘要 ( )   PDF(1111KB) ( )  
    “道在人伦日用间”是儒家伦理日常生活化的重要表现,它体现在老百姓把道德原则与规范贯彻在个体生存、家庭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体现出重复性、人情化、注重礼仪教化、日用而不知等特征,从而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设立的内隐性、教育途径的多样性、教育机制的长效性以及教育过程的生活化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孔子音乐伦理思想的情感向度
    彭丽, 周寒千
    2015(5): 52-57. 
    摘要 ( )   PDF(1147KB) ( )  
    孔子紧紧抓住了音乐的情感性特征,作为它与社会伦理的契合点。孔子音乐伦理思想的情感向度,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乐以成善,即伦理主体的情感诉求;乐以节礼,即伦理制度的情感中介;乐以发和,即社会伦理的情感旨归。它以情感为途径,实现了“乐”“礼”相生。音乐的存在,个体与社会伦理规范中庸尺度的践行,使人情醇厚、个体愉悦、人伦井然、政清俗美、理想化的社会伦理整体状况成为可能。
    中庸的主敬修养论——以高攀龙思想为例
    李卓
    2015(5): 58-64. 
    摘要 ( )   PDF(1211KB) ( )  
    在道德修养工夫上,高攀龙重提程朱之学,以矫王学末流狂肆之弊。他的修养工夫尤重主敬, 其主敬思想基本继承程朱之义,但也受惠于阳明学的激荡,既避免了程朱主敬过于拘迫,“似中而欠庸”的流弊,也扭转了阳明学者在敬畏天命处不足,“似庸而未中”的偏颇,可谓“中庸”的主敬说。
    西方伦理思想
    亚里士多德techné概念的伦理意蕴
    王爽, 王前, 秦明利
    2015(5): 65-70. 
    摘要 ( )   PDF(1119KB) ( )  
    techné概念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体现了技术与伦理相互影响的原初状态。亚里士多德的techné概念提供了理解、把握和养成伦理德行的启发性方法。techné本身能够导致向善的结果,同时又存在脱离伦理德性影响的可能性。作为technology的词源,亚里士多德的techné概念对现代技术伦理意识养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误解与正解:对休谟伦理学问题是否存在的追问
    聂长建
    2015(5): 71-75. 
    摘要 ( )   PDF(1043KB) ( )  
    确实存在着事实与价值关系之问题,但这种关系被命名为休谟问题乃是误读、误解、误认之所致。休谟并未提出过休谟问题,更没有提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相分离的反伦理学命题。休谟那条附论的暧昧词汇,使事实与价值之关系最终归于休谟的名下;休谟在伦理学上的巨大影响使人们对这种归属毫不怀疑。通过对休谟的文本解读就可以对一直被误解的休谟问题正本清源,休谟的那条附论应该正解为理性与道德的关系之问题。
    政治伦理
    分配正义原则的现实中国境遇
    易小明
    2015(5): 76-81. 
    摘要 ( )   PDF(1069KB) ( )  
    差异性正义原则与同一性正义原则是分配正义的两个基本原则,这两个正义原则既有不同领域的相对适用与分工,也有相互依赖与协同。分配正义原则在现实中国的“异位”导致两个重大问题:政治领域的特权腐败与经济领域的两极分化。针对问题原因采用的根本办法是,政治领域加强、加快民主制度建设,经济领域则采用剥夺与二次分配相结合的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国人内心深植合法致富理念。
    政府公信力的内在根基与外部制约
    吕耀怀, 曹志
    2015(5): 82-86. 
    摘要 ( )   PDF(1071KB) ( )  
    政府公信力的形成以政务诚信为依据。或者说,政府官员的政务诚信是政府公信力形成的内在根基。政府公信力的建立与维持,不仅需要有作为其内在根基的政务诚信,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政务公开背景下公民的监督权和知情权,是政府公信力之外部条件中最为重要且最为基本的两项。虽然仅凭外部制约不足以完全解决政务诚信问题,但外部制约的确对提升政府公信力有一定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他律的外部制约还能诱导政务诚信之自律的产生,最终形成提升政府公信力之内因与外因或自律与他律的联动。
    中国古代社会道德治理的运行机制及其时代价值
    张溢木
    2015(5): 87-91. 
    摘要 ( )   PDF(1110KB) ( )  
    道德治理问题,是当前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对于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而言,中国古代社会有着丰富的道德治理的相关经验可资借鉴。舆论评价和风俗维系,作为古代社会国家治理运行机制中两种最为基本和较为常见的道德治理机制,肩负着国家治理的底色功能,承担着社会成员之间达成利益共识、实现价值认同和沟通道德情感的精神纽带作用,是维系古代社会秩序的内在道德维度。
    论贤者宜居高位——略论先秦儒家与古希腊政治伦理思想的异同
    陶涛
    2015(5): 92-96. 
    摘要 ( )   PDF(1095KB) ( )  
    虽然先秦儒家与古希腊政治伦理皆有“贤者宜居高位”的政治断言,但两种文化视域对于“贤者”的理解却不尽相同。粗略地说,儒家认为君子之“德”是宜居高位的根本理由,恻隐之心或者对于他者(人民)的同情与关爱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但在古希腊那里,好人的理与情则是对立的。好人的理性要么能够制服激情(亚里士多德),要么完全抵制激情(柏拉图),理性卓越或实践智慧才是贤者宜居高位的根本理由。由此出发,这两种贤者政治还表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一,先秦儒家更强调以“仁义”为代表的君子美德,而古希腊则更看重国家的“正义”;其二,先秦儒家更强调个人修养与道德教化,而古希腊则更看重“政体”的设定;其三,先秦儒家思想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复古情怀,而古希腊政治伦理则更倾向进行理想化的思辨。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的特征
    谭文翰
    2015(5): 97-102. 
    摘要 ( )   PDF(1074KB) ( )  
    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执政党道德建设理论的基础上,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创造性地谋划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他律与自我修养相结合,以反腐倡廉为抓手,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最终目标的执政党道德建设的总体布局,它对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党道德建设理论提高到新境界。
    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学视阈下的自然价值叙事
    李培超
    2015(5): 103-107. 
    摘要 ( )   PDF(1104KB) ( )  
    环境伦理学理论建构的重要支点就是对自然价值的阐发。透过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辨识不难发现,环境伦理学视阈下的自然价值问题的研探在理论上旨在矫正人们在价值问题上的一些迷悟,进一步明确人与现实世界的真实关联;在实践上则是通过自然价值的叙事,引导人们在生态文明时代树立正确的自然价值观。
    论罗尔斯顿的人承负环境义务根据论的不足
    郭展义
    2015(5): 112-116. 
    摘要 ( )   PDF(1054KB) ( )  
    罗尔斯顿在持“大自然不是文化”的观点下,构建了他的客观自然价值论,目的是要确证人类承负环境义务的坚实根据。他的理论有不少的创新,然而他的人类承负环境义务根据论并不充分。因为其中存在如下问题:(1)仅从自然价值论中难以成功推导出人类的环境义务;因为(2)不能避开文化概念直接从自然界本身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据;尽管(3)他提出了自然价值论,但没有区分和说明人的内在价值与自然的内在价值之间关系的性质;(4)从“资源性”工具价值角度批判人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但没揭示人与自然的这种资源性关系的本质;最终(5)人们并不因为他所提出的人类承负环境义务的根据论而深爱自然。
    探索与争鸣
    大学教师价值理性的困惑
    胡潇, 缪燚晶
    2015(5): 117-122. 
    摘要 ( )   PDF(1072KB) ( )  
    市场对大学的介入,即是资本对学术的深刻渗透,因为大学教师对体制外资金的争取和使用,造成教学科研行为对资本市场的迁就、迎逢,形成了一种名之谓“学术资本主义”的现象。它使大学这一昔日的“象牙塔”与市场行为发生部分重叠,带来其组织管理结构和学术文化的深刻变革。置身其中的教学科研人员,进入了以对资本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学术独立状态,集科技研发的学术主体与知识资本的市场经营主体于一身。其职业理性与行为,受到科学规范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表现出学术探讨的科学性与资源竞争、运用的市场性,科学的致思性与知识资本的致利性、教学科研的公益性、自主性与资本运作的功利性、受动性等一系列的价值冲突与困惑。它们需要辨析、澄明和去弊。
    “爱你们的敌人”——论基督教的敌人伦理
    左高山
    2015(5): 123-127. 
    摘要 ( )   PDF(1071KB) ( )  
    在基督教伦理中,“敌人”和“爱”都是感受上帝存在的补充形式:在敌人那里,上帝启示他们,他是作为他者存在于他们之中的,如同他们体会到在这个世界中上帝的距离;而在“爱”中,上帝则表明自己是作为救世主存在于他们之中的。“敌人”使得上帝与没有上帝的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非常明显,而“爱”却延缓这种界限的形成并让人们知晓上帝的存在。“爱你们的敌人”中的“爱”并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义务或责任,是一种超自然的爱。唯有如此,这种爱才可以成为一种绝对命令。“爱你们的敌人”为化敌为友提供了一种形而上学基础和可能性。
    论精神障碍治疗中知情同意的可能性
    朱伟
    2015(5): 128-134. 
    摘要 ( )   PDF(1118KB)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一大亮点是实行精神障碍住院治疗的自愿性原则,这一原则也体现了知情同意在精神障碍治疗中的贯彻。然而,由于法规并未对患者监护人的代理同意作明确的限定,因而,它有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是仍然无法彻底解决“被精神病”现象的重演,二是一些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得不到应有的治疗。论文指出,知情同意原则在精神障碍治疗领域的贯彻,不仅需要从法律上对患者的自愿同意和监护人的代理同意作出区分,对患者、监护人、精神病专业人员的作用和责任作出界定,同时,还要对代理同意的误区有清晰的认识,从理论上真正把握知情同意原则的实质。
    跨国公司伦理冲突及其化解路径
    田晖
    2015(5): 135-140. 
    摘要 ( )   PDF(1224KB) ( )  
    近年来不少跨国公司出现了道德失效行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成因很多,其中最为复杂的就是多元文化碰撞引起的伦理冲突。实践证明,有效解决伦理冲突是使跨国公司在国际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鉴于此,本文从分析跨国公司的伦理冲突根源及表现着手,阐述跨国公司伦理冲突的作用机理,最后提出打破其伦理冲突恶性循环的有效路径,旨在为提高在华跨国公司及已经或即将“走出国门”的中国本土企业的伦理竞争力提供重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