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人访谈
    求真向善之路道无穷——宋希仁教授访谈
    宋希仁
    2011(3): 1-5. 
    摘要 ( )   PDF(822KB) ( )  
    本文专刊
    信念坚贞 大师典范——纪念周辅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章海山
    2011(3): 6-10. 
    摘要 ( )   PDF(696KB) ( )  
    庆祝建党90周年
    论“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和科学内涵
    黄楠森
    2011(3): 11-14. 
    摘要 ( )   PDF(533KB) ( )  
    “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有其自身的理论根源。“以人为本”不同于“以民为本”,因为“民”是“人”的大多数,但“民”并不等同于“人”,不能以以民为本代替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宽泛。与以人为本相反的原则是以物为本。以人为本最初本来是为了反对以物为本的管理原则提出来的。因此,以人为本的提法有其确切的含义,不能用别的提法笼统地加以取代。提出并肯定以人为本,同提出并肯定人道主义、人性、人权、人权的普遍性、人学等概念一样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邓小平伦理思想若干问题略论
    廖小平
    2011(3): 15-21. 
    摘要 ( )   PDF(930KB) ( )  
    邓小平伦理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作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实事求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别构成了邓小平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时代背景和基本主题。邓小平伦理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其基本原则和基本理论既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又对科学分析当今我国的道德状况和进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伦理思想探论
    王泽应
    2011(3): 22-28. 
    摘要 ( )   PDF(1000KB) (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伦理思想是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伦理建设为核心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质上是一种追求先进与崇高并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的政党伦理,并贯穿在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和伦理文化建设等方面,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所做出的创造性成就与历史性贡献的集中体现。
    伦理学原理
    道德荣誉感及其培育
    寇东亮
    2011(3): 29-33. 
    摘要 ( )   PDF(740KB) ( )  
    荣誉感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它对于道德自我具有持存意义,对于道德品质具有养成意义,对于道德情感具有提升意义,对于道德行为具有动力意义;荣誉的基础是道德,道德荣誉会赋予其他荣誉以精神底蕴,道德荣誉感是一种更具本体意义的荣誉感;构建合理的社会荣誉奖惩机制,是培育道德荣誉感的最重要环节之一。
    道德的三层涵义与得道的三重境界
    刘志山, 李燕燕
    2011(3): 34-37. 
    摘要 ( )   PDF(523KB) ( )  
    道德具有三方面的内涵,即德目、德行、德性,它们共同构成了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三种表现形态。道德是人们长期反复博弈的结果,然而由于现实生活中行为主体的生活环境、认知能力、实践效果等有所差异,所以行为主体在博弈中的得道境界亦有所不同,可以分为知道、行道、信道三重境界。但是无论得道的境界如何,博弈的终极目标都指向幸福。
    人性与道德
    吴秀莲
    2011(3): 38-41. 
    摘要 ( )   PDF(527KB) ( )  
    中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关于人性争论的关键,在于没有弄清人性的内涵及其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从人性到道德的逻辑过渡上出现了问题。本文通过对历史上人性论的批判分析,将人性划分为“实然”与“应然”两个层次,并指出:人性的两个层次都是道德的基础,二者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为道德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西方伦理思想
    正义的两重性:互利与同情 ——休谟正义论难题之解读
    汤剑波, 高恒天
    2011(3): 42-46. 
    摘要 ( )   PDF(733KB) ( )  
    休谟的正义理论一方面坚持“互利原则”,把功利视为正义的动机;另一方面,又主张“同情原则”,认为同情是正义感的来源,正义来自人们对公益的关心。休谟正义理论中的这个矛盾,表明正义本身所包含的两层要素:正义既具有有利于当事双方的互利性,又要求当事双方有着互相认同的能力。
    从习俗伦理责任到道德责任 ——西方责任伦理思想的现代性变迁
    郑富兴
    2011(3): 47-51. 
    摘要 ( )   PDF(657KB) ( )  
    责任概念本身具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随着西方现代性的发展,西方责任伦理思想产生了“习俗伦理责任”、“类理性责任”与“道德责任”三种责任形态的变迁。在传统社会里,人的责任是个人对自己所在社会结构的习俗伦理责任。现代社会里的责任为个人基于主体外在自由的类理性责任。后现代社会里的责任为个人基于主体意志(内在)自由的道德责任。后现代社会的个体化使得责任解除了外在结构的要求,走向了道德责任。
    经济伦理
    走出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丛林
    周祖城
    2011(3): 52-58. 
    摘要 ( )   PDF(780KB) ( )  
    国内外对“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这个问题的回答一直处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丛林”之中。本文提出了“明确定义标准、聚焦关键问题”的走出“丛林”思路,提炼了六个关键问题,包括两个前提性问题(事实如何还是应当如何、部分责任还是综合责任)和四个基础性问题(由谁负责、对谁负责、负责什么、负责到什么程度),然后一一作了讨论,最后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了维护和增进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益、造福于社会而应当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整体承担的包括底线责任和超越底线责任在内的综合责任。
    论韦伯的经济伦理概念及其对中国经济伦理研究的影响
    阮航
    2011(3): 59-64. 
    摘要 ( )   PDF(813KB) ( )  
    本文通过辨析韦伯经济伦理概念的含义、韦伯对经济伦理的研究方法、“韦伯命题”等,说明中国经济伦理学界对韦伯经济伦理概念的理解是有欠缺的,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对相关文本的理解思路不恰当;其二,我们自身问题意识的错位与类比的错位。这些理解上的欠缺,对中国经济伦理研究产生了不良影响:由于对经济伦理概念的理解不当,导致研究方式的偏颇,从而未能抓住当代经济伦理研究的重心。
    金融危机下的伦理反思与文化重建
    蔡学英
    2011(3): 65-69. 
    摘要 ( )   PDF(861KB) ( )  
    美国金融危机实质上也是一场道德危机。思想上重利轻义、重物轻人、耻感蜕变,制度上缺乏监督、少有惩戒等是导致这场危机的伦理文化根源。在后危机时代,整个社会只有对金融危机中透现出的道德危机进行深度反思,从制度和意识等多个层面予经济伦理文化以重建,才能最终引导经济走出困境重现繁荣。
    政治伦理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伦理向度——兼论其与近代契约论的关联
    陈菊
    2011(3): 70-74. 
    摘要 ( )   PDF(733KB) ( )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蕴涵着深刻的政治伦理意蕴,他关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论述,表明了其对人的主体性的高扬;他对原子偏斜运动的论述,表明了其对自由的诉求;他对原子排斥运动的论述,表明了其对平等的关注。这些思想与近代契约论有许多相通之处,但是它并不是对近代契约论的翻版,它关于人的思想、关于自由与平等的观念的理解与近代契约论有着显著的区别,而这正是其对近代契约论的超越之处。
    列宁政治伦理思想论纲
    苏玲
    2011(3): 75-82. 
    摘要 ( )   PDF(1200KB) ( )  
    列宁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政治伦理思想架构。其政治伦理思想涉及到了政治的基本价值理念,政治制度的合理设计,执政党的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等诸多问题。列宁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现出了鲜明的实践理性品格,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具有重要的启迪借鉴价值。
    探索与争鸣
    传统伦理向当代转换的可能性
    唐代兴
    2011(3): 83-90. 
    摘要 ( )   PDF(1163KB) ( )  
    当代伦理道德重构必然涉及传统伦理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开发、运用传统伦理资源,所涉及的一个前提性问题是传统伦理资源向当代有效转换如何可能?对这一前提问题的求证,既涉及到重新审查传统伦理的视域范围,也涉及到对传统伦理的实质构成内容、本质规定和价值导向的重新确认,更涉及到传统伦理资源向当代转换的原则确立与方法探讨。此三者,构成本文讨论的基本内容,并企图通过这种讨论,为传统伦理资源的当代转换提供认知视域、价值原则和宏观操作方法。
    经济伦理视野中的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担当与评价次序
    王露璐
    2011(3): 91-94. 
    摘要 ( )   PDF(1917KB) ( )  
    从经济伦理学的视阈审视,将“经济责任”与“伦理责任”设定为企业社会责任中存有主次与先后的不同层序,是长期以来“经济”与“伦理”的分割式理解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的显现。经济与伦理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从这一立场出发,企业社会责任是经济责任与伦理责任内在统一、相互交融的“经济—伦理”责任。与此相对应,企业社会责任担当与评价的次序应遵循的原则是:企业在利润获取层面承担的社会责任优先于利润分配层面承担的社会责任。
    从环境伦理的原则和规范看环境伦理的人格指向
    彭立威
    2011(3): 95-99. 
    摘要 ( )   PDF(661KB) ( )  
    环境伦理是对传统伦理的新发展,拓展了传统道德人格概念的内涵。这种拓展意味着对道德人格的规定不能仅仅局限于人际道德的领域,而应扩展到自然道德上来。生态文明时代必然通过环境伦理这种新型道德形态来塑就人,而生态文明又必须通过生态人格来反映这个时代的特征和内涵。
    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论提高道德教育实效的规律
    唐曼莲
    2011(3): 100-104. 
    摘要 ( )   PDF(760KB) ( )  
    探索和遵循道德教育规律,对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至关重要。道德教育必须结合本国国情、本地地情、本校校情和学生个体的个性,讲究艺术性,推动知情意信行积极互动,坚持先进性和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传承性和前瞻性、时代性和创新性、一元主导和多元互补的有机结合等。
    关于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几点思考
    陈文珍
    2011(3): 105-107. 
    摘要 ( )   PDF(446KB) ( )  
    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是“基础课”建设系统工程的着力点。为此,要解决好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关系,突出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的针对性,做好实践教学的计划、实施和评价工作,等等。
    商谈伦理对德育课的启示——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为例
    晁乐红
    2011(3): 108-111. 
    摘要 ( )   PDF(665KB) ( )  
    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旨在通过交往合理性来解决人类社会的各种冲突,他坚信人因为可以具备交往理性而彼此在必要问题上通过商谈而达成基本的普遍性共识。这一思想适用于我国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的改进,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两者有机融合。前者体现为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和协调,对学生的启发和诱导;后者体现为所有学生有权对所涉价值观进行独立思考、平等交流和自主选择。
    博士生论坛(复旦大学专栏)
    整体主义生机论:理解哈奇森道德哲学的一个视角
    陈晓曦
    2011(3): 112-117. 
    摘要 ( )   PDF(996KB) ( )  
    本文主要的思路是围绕苏格兰启蒙运动中执道德哲学思想家之牛耳一位人物弗兰西斯·哈奇森为中心,揭示其情感主义道德哲学中整体主义生机论的历史渊源。本文认为他继承了古典亚里士多德主义尤其是随后的斯多亚主义中整体主义内核,文章试图在斯多亚与苏格兰启蒙运动中主要人物的关系中集中凸显哈奇森对斯多亚的继承性,而这种继承性又体现在他对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一书的翻译和注释。然后,通过几个核心概念的钩沉和梳理,文章清楚地揭示出斯多亚与启蒙运动,尤其是与哈奇森本人的承接关系。实际上,这样的整体主义生机论的视角在我们中国思想史中也是不陌生的。
    恶、自由与康德的善人概念
    陈晓川
    2011(3): 118-122. 
    摘要 ( )   PDF(709KB) ( )  
    本文将借鉴康德哲学的资源来重新思考自由与恶的问题。之所以以康德为中心,主要是因为康德与自由主义(Liberalism)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一方面,两者有很多共同的价值诉求,如在凯克斯看来,“自由主义归属给个人的核心重要性通过康德所表达的自主观念得到极大的提高”;而在另一方面,康德与自由主义在诸如自主这样的基本概念层面并不完全相同,而康德哲学的复杂性与深刻性也许能为容纳这些基本价值提供另一种可能的空间。
    格劳孔与古各斯戒指——管窥《理想国》第二卷中格劳孔挑战的伦理学价值
    周玉梅
    2011(3): 123-126. 
    摘要 ( )   PDF(617KB) ( )  
    格劳孔在《理想国》第二卷中对苏格拉底提出系统的挑战,这个挑战本身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几乎所有的西方伦理学思想都可以在此找到渊源。对这一挑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比研究包括契约论、功利主义、康德伦理学在内的伦理学思想。而格劳孔更像是一个标记,他的出场方式和他与阿德曼托斯和柏拉图的关系和苏格拉底对前两者的态度都显示,我们不应轻易忽视。格劳孔,不仅仅是书中苏格拉底的同行者,与苏格拉底一起探讨问题。更是柏拉图的代言人,让柏拉图可以以一个隐身的作者的身份,与苏格拉底一起共同解决古希腊的伦理问题。
    社会发展与道德建设
    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道德代价
    吴灿新
    2011(3): 127-133. 
    摘要 ( )   PDF(1047KB) ( )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道德代价: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腐败成风、诚信危机、底线伦理防线失守、社会潜规则横行、社会逆反心理严重、双重道德人格泛起、婚姻家庭道德困扰。其发生的社会根源一是市场经济的本性及其双重效应,二是改革开放中我们走过一段弯路,三是我们主观认识上的形而上学严重。要让道德代价的付出降低到最小程度,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将道德建设放到其应有的位置;必须要使道德建设适应、引导和超越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必须加强执政党领导干部道德建设。
    社会转型期道德困境的理论表现及其启示意义
    李彬
    2011(3): 134-137. 
    摘要 ( )   PDF(651KB) ( )  
    道德困境是道德发展的常规现象,这在我国理论界多有表现。如理论界对道德冲突、道德矛盾、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以及个体道德的培养等方面展开过深入而激烈的讨论,这对于探索道德发展的规律、推动学科研究的深化乃至促进道德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论是现实的反映,现实道德困境的形成和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道德困境理论的研究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启示。
    书评
    现代城市规划的价值重估与伦理反思——读秦红岭《城市规划——一种伦理学批判》
    熊坤新
    2011(3): 138-140. 
    摘要 ( )   PDF(462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