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人访谈
    从伦理学爱好者到伦理学工作者——访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所前所长温克勤研究员
    本刊特约记者
    2010(6): 1-4. 
    摘要 ( )   PDF(1198KB) ( )  
    伦理学原理
    马克思早期伦理思想探析
    李培超
    2010(6): 5-13. 
    摘要 ( )   PDF(1368KB) ( )  
    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伦理思想内容丰富、主题多样。在扬弃近代启蒙伦理思想和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不断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启迪,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伦理思想视域、道德实践方式和价值批判立场。马克思的早期伦理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伦理思想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深入马克思伦理思想堂奥的入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伦理思想特质的逻辑起点。
    道德的利益之维——兼评“利益决定道德”论
    易小明
    2010(6): 14-19. 
    摘要 ( )   PDF(725KB) ( )  
    利益和道德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利益的角度,道德可以分为无利益诉求的道德和有利益诉求的道德,而有利益诉求的道德又可以分为有物质利益诉求的道德和有精神利益诉求的道德。有利益诉求的道德与无利益诉求的道德,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利他主义新理念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刘鹤玲
    2010(6): 20-22. 
    摘要 ( )   PDF(554KB) ( )  
    利他主义是西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论题。由于传统利他主义作为一种高尚美德以个人的自我牺牲为前提,从而陷入了道德与利益的伦理困境,难以说明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当代利他主义研究表明,利他不仅仅意味着牺牲和奉献,利他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利己。利他主义的新理念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发展伦理学:引导人类生活向上的伦理学
    杨信礼
    2010(6): 23-29. 
    摘要 ( )   PDF(952KB) ( )  
    发展伦理学是关于发展的目的追求、价值取向、伦理原则、道德规范的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是引导人们过一种美好生活的伦理学。发展伦理学须面对和回答为什么发展以及人类应当如何生活、如何共同生活、如何幸福生活的问题,由此也就生成了人为本、天人合一、公平正义、身心和谐等基本原则。以发展伦理为道德灯塔的当代社会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全面协调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
    从规范到德性:伦理学的回归
    赵红梅
    2010(6): 30-32. 
    摘要 ( )   PDF(495KB) ( )  
    大千世界,规范呈现出自然律、道德律和法律之三维图景。从自然律的“他律”经过法律的“自律与他律的交织”到道德律的“自律”的过程是人类对外在的规范不断超越、对内在的自由不断接近的过程。随着这种由外向内的不断深入,走向德性就会作为一种崇高的使命被提了出来。而走向德性其实就是实现伦理学的回归与还原。
    中国伦理思想
    论清代婚姻道德生活
    彭定光
    2010(6): 33-39. 
    摘要 ( )   PDF(1410KB) ( )  
    清代婚姻道德生活是通过婚姻选择、婚姻缔结和婚姻解除来呈现的。清代婚姻选择受着政治禁忌、尊卑禁忌、乱伦禁忌等的限制。这些限制反映了清代人在婚姻选择方面有着不同的价值动因。就大体趋势而言,道德在清代婚姻缔结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式微,而财物的作用却越来越突出。这种婚姻重财之风,使正常的婚姻缔结方式发生了异化,导致了收继婚、买卖婚、劳役婚、兄弟合娶、童养媳婚、抢婚等不正常婚姻的出现。夫妻离婚的权力由夫妻双方、双方父母、家族乃至清朝政府共同掌握,它意味着离婚是一个符合清代正义观的社会事件,离婚过程中的财产处理是一个道德问题,是一个谁应该承担责任的问题。
    荀子养心说新探——一种精神修持理论视域下的考察
    王楷
    2010(6): 40-45. 
    摘要 ( )   PDF(1125KB) ( )  
    本文尝试透过一种精神修持理论的视角考察荀子的养心理论。在战国时代的心术思潮中,荀子的“治气养心之术”代表了一种典型的儒家的心术理论。荀子提出最好的养心方法在于诚(“君子养心莫过于诚”),本文则指出,作为一种心灵修养(养心)的方式,荀子的诚以道德修养(养德)作为理想和目的。并且,在其自然主义人性论背景之下,诚的思想在荀子整个道德修养学说中具有一种特别的理论意义。本文特别指出,以诚养心的修持过程也正是心逐渐理性化、精神化,进而最终转化为道德理性主体的过程。最后,对诚的实践的分析表明,荀子的诚主要表现为行为主体在内在的心志上专一于对道德理性的信守和贯彻,从而为以心治性的道德修养实践提供了主体基础。
    论欧阳德的良知观
    阮春晖, 邓名瑛
    2010(6): 46-50. 
    摘要 ( )   PDF(837KB) ( )  
    欧阳德的思想,以独知说在王门中独树一帜。其说脱化阳明学而出,倡言“良知即独知”。同时,通过与聂豹、罗钦顺的往复辩驳,突显了欧阳德的良知观既是伦理本体意义上的道德理性之知,又是动静体用无二的知性之知。欧阳德的良知观对阳明学是忠实的继承,也是独有的创挥。
    略论儒家生命伦理精神及其理论渊源——以“生”为视角
    张舜清
    2010(6): 51-55. 
    摘要 ( )   PDF(757KB) ( )  
    儒学语境下的“生命”概念,不同于当代生命伦理学语境下的“生命”概念,而是表现为具有特定内涵的义理系统,其中,“生”可视为儒家生命伦理学的总纲和根本精神。儒家这一“生”之伦理思想与原始的崇“生” 观念、上古天命意识以及上古气论,具有深刻的渊源关系。对儒家生命伦理精神及其理论渊源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从更原始、更本真的意义上正确解读儒家生命伦理精神,这也是在当代构建真正的儒家生命伦理学的重要前提。
    “无怨”与“无畏”:先秦儒道死亡观分疏
    程志华, 张乃芳
    2010(6): 56-58. 
    摘要 ( )   PDF(577KB) ( )  
    先秦儒道面对死亡的时候有“无怨”和“无畏”的不同智慧,有描生与绘死的不同侧重,它们相异且又相融。其智其美与先秦儒道对死亡本质、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价值界定和对死亡的超越路径的思考息息相关,是他们相同的“援天证人”的学术致思理路和“成仁”与“合道”的不同思想至高点在死亡观上的延展。
    西方伦理思想
    日本江户时期的平民道德教育
    朱玲莉
    2010(6): 59-63. 
    摘要 ( )   PDF(886KB) ( )  
    在阶级森严的江户时代,大部分平民在寺子屋接受教育。幕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将封建的纲常礼教纳入寺子屋的德育教育之中,具有容伦理于政治一体的倾向。德育教育是寺子屋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女子教育也日渐兴起和发展,女子道德教育内容主要以“妇德”为主,大力提倡“敬、顺”。寺子屋师匠寓伦理道德于知识教学之中,将道德观念、品质、习惯的培养与知识传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康德圆善的二维精神结构:世俗性与神圣性
    张俊
    2010(6): 64-70. 
    摘要 ( )   PDF(1119KB) ( )  
    世俗与神圣,理性与信仰,是康德圆善(summum bonum)内部呈现的最深刻二元性结构矛盾。这一结构性矛盾是由实践哲学的三大悬设——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确立的,但根本上是由启蒙时代精神所铸造的。圆善这一二维精神结构特点同时也是康德哲学的内在精神结构特征。
    佛教伦理思想研究
    佛教伦理及其中国化发展
    杨明
    2010(6): 71-76. 
    摘要 ( )   PDF(1004KB) ( )  
    印度佛教在其创立之初即有着人本化的意蕴,而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菩萨人格则彰显了佛教的伦理特色。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伦理相冲突、调适、融合,则真正实现了佛教伦理的大发展。佛教伦理中国化或者是彰显佛教原有的伦理文化因素,或者是与中土伦理相融合,作为其结果,中国佛教伦理形成了自身的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它不仅在佛教徒中有重要规范作用,而且对中国伦理文化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女性伦理观之比较
    刘玮玮
    2010(6): 77-81. 
    摘要 ( )   PDF(892KB) ( )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女性伦理观既有一致性又有不同处。作为印度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主要发扬传系,这两者都秉承了大乘佛教的男女终极平等思想,提出女性成佛论;同时,为了迎合世俗社会,它们都持女性卑污论。然而,由于对女性的歧视程度不一,在女性成佛途径上,汉传佛教要求女性转身成佛,藏传佛教允许女性即身成佛;在两性关系上,汉传佛教主张阳尊阴卑,藏传佛教倡导阴阳双合。
    经济伦理研究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批判与否定么?——一种基于文本解读的理论反思
    李海青
    2010(6): 82-87. 
    摘要 ( )   PDF(908KB) (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本来是党和政府改革以来在分配领域提出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一种市场经济,它的首要的基本的分配原则只能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即按效率分配。按效率分配在理想意义上并不否定基本权利的公平、机会与规则的公平。但在以经济赶超为根本任务的语境下,就分配而言的“效率”却被置换为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数量意义上的“效率”,并被赋予了增长主义的含义。与其说近年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提法是针对原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本来含义的大幅调整,倒不如说是针对扭曲了这一理念的增长主义及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引发的贫富差距与公平缺失。
    财富伦理:关于财富的自在之理
    向玉乔
    2010(6): 88-92. 
    摘要 ( )   PDF(744KB) ( )  
    财富伦理是隐藏于财富背后、反映财富的实质和价值、说明人与财富之真实关系的自在之理或客观真理。财富伦理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的财富伦理通过普遍有效的财富伦理原则向人类敞开其自身,并通过人的财富道德意识、财富道德思想、财富道德观念、财富道德精神和财富道德行为显示其存在和影响。正确的财富伦理观是人们深刻认识和领悟财富伦理的思想结晶和理论成果,它不仅能够引导人们形成合理的财富道德观,而且能够推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自觉抵御物欲横流,还能够激励人们抵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高消费主义等不合乎财富伦理要求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金融伦理理念及其现代价值再造
    丁瑞莲
    2010(6): 93-96. 
    摘要 ( )   PDF(855KB) ( )  
    中国古代拥有十分丰富、甚至领先于世界的金融思想,特别是金融伦理理念。这些理念虽然植根于小农经济,但它对金融活动所给予的价值关怀,则具有历史的普遍性。开发中国传统金融伦理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转换和价值再造,对缓和现代金融发展中的技术和价值紧张,推进金融伦理秩序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会计道德选择
    王双云
    2010(6): 97-99. 
    摘要 ( )   PDF(457KB) ( )  
    文章首先分析了会计道德选择的内涵和形式;进而提出要把握会计道德选择体系,关键在于从认识的选择性、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个方面把握会计道德选择的心理机制;最后从选择的前提、选择尺度和选择目的与手段三个方面分析了会计道德选择的具体实现。
    政治伦理
    探讨多元性世界中的全球道德责任——由全球问题及其道德追问入手
    朱辉宇
    2010(6): 100-104. 
    摘要 ( )   PDF(839KB) ( )  
    全球问题的涌现及其道德追问,引发了寻求全球性道德责任的探讨。然而,现代社会自身的特点及其结构变迁决定了当代道德生活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使全球道德责任面对“一致”与“差异”、“公共”与“私人”、“实体”与“形式”、“现实”与“理想”等多种关系的拷问。有鉴于此,我们寻求全球道德责任必须立足生活世界、面向全球问题、推进交互对话、凝聚道德共识、求证可公度性。
    “道治”的正当性及其悖论
    唐少莲, 唐艳枚
    2010(6): 105-107. 
    摘要 ( )   PDF(545KB) ( )  
    “道治”理论的政治正当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体虚无、“道”性“无为”所昭示的“虚己无为”、“以不治为至治”的治理理念;二是针对世俗“有为”政治所彰显出来的“柔弱”之治、“无知”之治、“少私寡欲”之治、素朴纯真之治和好静无事之治;三是治理目标上的“无不为”境界,核心是百姓“自为”。但“道治”也隐涵着三个基本的悖论:“蔽于天而不知人”、“蔽于道而无以论术”、“蔽于君(无为)而少论民(自为)”。
    试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
    王志刚
    2010(6): 108-110. 
    摘要 ( )   PDF(596KB) ( )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也关乎校园和谐及社会稳定。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起点、过程、结果和内部管理来看,都存在着诸多不公平现象。为了我国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发展,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和完善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把创建公平竞争环境与实施必要的帮扶政策结合起来;加强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公平操作。
    探索与争鸣
    网络游戏与传统文化的传播
    任建东
    2010(6): 111-113. 
    摘要 ( )   PDF(638KB) ( )  
    文化内涵是游戏的灵魂,传统道德文化是网络游戏得以传播的有效形式,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鲜活的人物是网络游戏取之不尽的素材,丰富的文化、文明的准则是网络游戏设计的丰富理念,精美的建筑、悦耳的音乐等审美元素是网络游戏引人入胜的场景。而网络游戏则是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的现代方式,它有助于大众亲近传统文化、熟悉传统文化、把握与弘扬传统文化。但网络游戏在传统文化传播中却存在着传统文化被肢解、被娱乐化的问题。这是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
    体面劳动的伦理内涵和道德诉求
    蒋阳飞, 杨晓虎
    2010(6): 114-116. 
    摘要 ( )   PDF(514KB) ( )  
    体面劳动作为有尊严、文明的人类劳动,体现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是改善民生、保障人权、以人为本的诠释。本文对体面劳动的内涵和目标进行了阐释,从伦理的视角对体面劳动的精神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我国体面劳动实现的制度要求,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体面劳动”更多的关注,为劳动者提供体面的就业机会。
    借鉴儒家伦理培育公民道德的思考
    黄月细
    2010(6): 117-120. 
    摘要 ( )   PDF(749KB) ( )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培育公民道德等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这需要从以儒家伦理文化中吸取资源。因为,从文化的角度看,道德具有历史的延续性,而新的道德也离不开历史的基础。然而,这种吸取是有条件的,一方面需要对儒家伦理进行精华与糟粕的辨析,另一方面,需要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时代特征,既厘清儒家伦理和公民道德之间的区别,又探寻两者的关联,在此前提下提炼可供吸取的资源。
    博士生论坛(湖北大学专栏)
    从道德情感走向道德自由
    王义芳
    2010(6): 121-124. 
    摘要 ( )   PDF(616KB) ( )  
    道德情感是人所具有的高级社会性情感,是与人的道德认识相伴而生的,是人产生善的道德行为的力量和源泉。本文在对道德情感进行伦理分析的基础上,对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相通性进行了阐释,并针对今天人类道德生活中的情感缺失问题指出,道德自由的境界是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和谐统一的境界,人类要走向道德自由的理想王国就必须将道德情感还原于人的生活世界中去,给予道德情感应有的地位。
    哈奇森论道德的情感之源
    李家莲
    2010(6): 125-128. 
    摘要 ( )   PDF(638KB) ( )  
    哈奇森认为,道德的根源不会来自外在于人的外在自然,也不会来自人的理性、知识、最高者的条律以及利益,只会来自人的情感。作为道德判断的对象,情感构成了道德判断的起点;在道德判断过程中,以情感为基础的道德感官是唯一的判断依据;作为道德判断的结果,对人的情感以及受到情感推动的行为的激发是道德判断的唯一目的所在。
    论王阳明之乐
    黄文红
    2010(6): 129-132. 
    摘要 ( )   PDF(750KB) ( )  
    王阳明认为乐是心之本体,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欣合和畅。乐的境界就是无论在何种艰难境遇中都能保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儒者胸怀;亦保持着“无入而不自得”的超然和畅的气象。孔颜真乐不仅是王阳明追寻的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亦在他追求的人生过程之中。王阳明将真乐置放在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生意之中,在不同的层次,展现出不同的类型人生之乐。真乐是对人生之乐的提升和超越。真乐亦存在于人生的种种忧虑当中,王阳明以乐化忧,忧中更能体悟和彰显乐。
    书评
    “责任”视域下的伦理学研究——读程东峰著《责任伦理导论》
    方国根
    2010(6): 133-135. 
    摘要 ( )   PDF(514KB) ( )  
    于细微处见伦理——第18次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会议感怀
    夏明月
    2010(6): 136-136. 
    摘要 ( )   PDF(372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