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核心价值观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构探析
    曾长秋, 曹挹芬
    2014(2): 1-5. 
    摘要 ( )   PDF(769KB) ( )  
    价值观是一个统摄各种价值观念的复杂体系,可以从不同维度来分析其结构。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有助于把握其结构。从内容维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建设价值目标、社会秩序价值取向、公民道德价值准则三个方面的内容。从关系维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层面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三个层面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既继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价值观,又是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并与资本主义价值观有质的区别。
    论“三个倡导”的伦理意蕴
    喻文德
    2014(2): 6-10. 
    摘要 ( )   PDF(737KB) ( )  
    “三个倡导”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它从国家伦理、制度伦理、公民伦理三个层面建构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基本价值目标的国家伦理树立了一种全面现代化的国家形象, 蕴藏着共同理想的凝聚力。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基本价值原则的制度伦理建构了一种公平正义、海晏河清的社会理想, 蕴藏着制度正义的驱动力。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行为规范的公民伦理塑造了一种顶天立地、正道直行的现代公民理想人格,蕴藏着公民品格的亲和力。实现中国梦不能没有伦理的支持。“三个倡导”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伦理学基础理论
    道德困境中决策者的决策回避机理研究
    李良
    2014(2): 11-17. 
    摘要 ( )   PDF(799KB) ( )  
    决策回避现象大量存在于伦理决策中。对现状偏误、无行动偏误、选择延迟、不行动惰性和禁忌回避五类决策回避的原因以及道德困境决策任务的特点进行综述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道德困境中决策回避的四个可能原因,即回避消极情绪、回避不一致性、回避权衡和回避禁忌,并对该四类原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了一个道德困境中决策者决策回避的理论框架。最后对关于道德困境中决策回避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社会转型中的规范缺位与评价错位——关于“道德滑坡论”的理性反思
    郁乐
    2014(2): 18-22. 
    摘要 ( )   PDF(827KB) ( )  
    当前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时期,出现了诸多引发道德焦虑与道德滑坡论的社会现象,实际上主要源于伦理规范缺位与道德评价错位。前者指人们面临新的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情境,相应伦理规范的缺位现象;后者指社会转型时生活方式与道德价值多元格局中,不同的道德观念与行为之间相互评价的错位现象;对这两种机制的分析与阐明,有助于清醒认识当前道德生活的变化,理性面对道德焦虑与道德滑坡论,预防焦虑心理与滑坡评价引发负面的道德情绪与行为预期。
    中国伦理思想
    简析道教“节俭观”及其现代启示
    王进
    2014(2): 23-26. 
    摘要 ( )   PDF(730KB) ( )  
    作为中国的“全部根柢”和传统宗教,道教蕴含着丰富的崇俭抑奢思想,形成了独特的“节俭观”及其实践方式。道教“节俭观”对于我们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各项工作与日常生活均有深刻启示和借鉴意义。
    张仲景伦理思想发微
    王超
    2014(2): 27-30. 
    摘要 ( )   PDF(739KB) ( )  
    张仲景是一位医理深邃、医德高尚之大家。在传统医学伦理发展史上,张仲景所倡导的“贵生轻利”、“知人爱人”、“精诚合一”的伦理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对“名”与“身”的反思展现了对人生真义的参透和领悟,由“爱身”、“爱亲”推及“爱人”体现了仁爱济世之心,“精”与“诚”则凸显了崇高的医德风尚和强烈的社会责任。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魏晋南北朝婚姻伦理的一个维度
    张小稳
    2014(2): 31-35. 
    摘要 ( )   PDF(1005KB) ( )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局面的结束和正统儒学的衰微,注重个体自我的存在成为新的核心价值观念,女性也试图从儒家的伦理纲常中挣脱出来,在婚姻家庭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她们大胆表露自己的情感,把握婚恋的自主权,追求婚姻中的平等地位,凭借才智在家庭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婚姻伦理新特性,与当时君权衰落、玄学盛行、女子享有一定的经济权利和受教育权利以及少数民族婚姻礼俗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宋明乡约”乡村道德教化展开的历史逻辑
    韩玉胜
    2014(2): 36-40. 
    摘要 ( )   PDF(910KB) ( )  
    乡约是一种旨在乡村地区开展道德教化的形式。通过对“宋明乡约”乡村道德教化思想的整体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其展开的历史逻辑:“宋明乡约”通过沿革古礼获得了道德教化思想的图景设计,然而,在当时基层社会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各种势力纷繁复杂、相互博弈、此消彼长,使得乡约道德教化的初衷未能得以自然生长,却是几经流变而得以充分展开,在“德刑之辩”的价值抉择和张力维持中形成了从道德理想到政治实践、从单一模式到多元并存、从理论沿袭到理论创新的三大演进路向。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应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如何看待“宋明乡约”乡村道德教化思想式微的现象?如何看待“宋明乡约”乡村道德教化思想呈现出的“道德难题”?显然,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西方伦理思想
    试论西方伦理学中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关系演变及其意义
    聂文军
    2014(2): 41-45. 
    摘要 ( )   PDF(745KB) ( )  
    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是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主题。在西方伦理学的历史发展中,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关系呈现出从以德性伦理为中心到以规范论为中心再到德性伦理复兴的阶段性变化。这一辩证演变过程对我国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狄尔泰生命伦理学思想解析
    王申连, 郭本禹
    2014(2): 46-51. 
    摘要 ( )   PDF(854KB) ( )  
    狄尔泰是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一位破旧立新却长期受冷落的重要伦理学家。他在广泛吸纳当时多种学术思潮的基础上,从人类生命本身出发创建了一门具有丰富经验内容和重要实践价值的生命伦理学,主张运用内部直观的“自身思义”方法和富有意义的“解释学”方法来分析和描述道德行为的类型和道德意识的结构。他把描述心理学作为解释一切道德现象和关系的理论基础,认为伦理是心理生命的表达,个体伦理是个体心理生命的表达,社会伦理是社会心理生命的表达,从而形成了其个体伦理观和社会伦理观。他的生命伦理学不仅对其整个人文科学计划具有重要奠基作用,而且对西方伦理学史上的生命伦理学派别具有开创性贡献。
    关于诚信问题的形而上学思考——基于康德哲学的视角
    王福玲
    2014(2): 52-56. 
    摘要 ( )   PDF(786KB) ( )  
    康德将说谎视为文明社会的最大恶习,并以绝对命令的形式提出“勿说谎”的要求,力图以此来警醒世人摆脱这一恶习。在他看来,人之所以应该遵守这一道德命令,真正说来,并非是因为任何外在的威慑或利益的诱惑,而是因为这一命令是理性存在者自己为自己提出的要求。可以说,坚守诚信原则是一个人人格和尊严的体现。康德主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说谎这种严格主义的立场凸显了康德伦理学的理想性特征。理想性既是康德伦理学的缺陷,同时也构成了它的生命力所在。
    科技伦理
    高技术伦理学在中国:现状和发展
    王续琨, 刘中梅, 侯海燕
    2014(2): 57-62. 
    摘要 ( )   PDF(951KB) ( )  
    高技术伦理学是1990年代初以来高技术伦理研究成果学科化汇聚的产物,目前在中国尚处于轮廓初现的草创阶段。利用高技术伦理研究的已有文献,初步梳理出高技术伦理学的八个研究主题,包括高技术伦理问题的本质、高技术伦理风险的成因、类型和特征、社会应对、高技术开发利用的伦理准则、高技术时代的技术伦理文化建设等。为了推进高技术伦理学的稳步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应实施借力亲缘学科、促进学科分化、壮大研究队伍三项基本对策。
    工程伦理“善-应当”逻辑结构的道德哲学阐释
    何菁
    2014(2): 63-67. 
    摘要 ( )   PDF(705KB) ( )  
    达致人的完满存在、追求并实现“好的生活”的价值诉求决定了“我”的伦理存在性,并赋予工程伦理“善-应当”逻辑结构的道德哲学解释依据。作为实践理性的善,工具善确证了工程伦理内在的道德规范形成的前提和根据,人格善解释了工程行为者道德来自行为者实践理性的本质特征。作为工程伦理的规范系统,“应当”关注工程行为自身的正当性,表现为工程行为者的内在善,并通过内化为行为者个体德性的努力,不仅将“我”所应担负的责任或义务形式化,又敦促个体行为者在工程实践中逐渐形成美德。工程伦理“善-应当”逻辑结构的现实展开,是努力解决“我”在工程-人-社会-自然这一整体中“实然→应然→必然”存在之困境、矛盾、冲突的实践过程,是“我”有意识地为促进工程-人-自然-社会存在的和谐共生、繁荣共在、蓬勃共进的目的性进程,为人类进行工程实践提供了最高律令。
    人工智能体引发的道德冲突和困境初探
    王东浩
    2014(2): 68-73. 
    摘要 ( )   PDF(980KB) ( )  
    人工智能体尤其是机器人的出现引发了人类对人工智能体道德和机器人伦理问题的思考。聚焦人工智能体道德伦理问题研究,有助于修复人工智能体在实践应用中的诸多漏洞,尤其体现在对人类的伤害问题上。另外,强化人机一体化,构建智能体与人类联合的认知系统(JCSs)对于防范机器潜在的风险,确定责任归属也具有重大意义。人工智能体的出现使人类伦理道德体系陷入了困境,随着智能体进一步完善和复杂化,人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在人工智能体必须遵守“不伤害”的原则下,培养智能体的自主决策能力和道德控制力,实现人机之间的和谐共处,这也许是人工智能体未来发展的方向。
    论爱因斯坦的科学技术与道德伦理思想——兼评学术界对爱因斯坦“科技伦理”思想的研究
    周德海
    2014(2): 74-81. 
    摘要 ( )   PDF(1180KB) ( )  
    “科技伦理”概念的含义,是“在科学技术中存在的与人有关的伦理问题”。学术界在对爱因斯坦“科技伦理”思想的研究中,存在着片面性和表面化的缺陷。在爱因斯坦的思想中,科学技术与道德伦理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科学技术为宗教确立道德伦理目标提供手段,宗教所具有的道德伦理是科学家应当追求的基本目标和价值。爱因斯坦充分肯定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他的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具有潜在威胁的言论,目的是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预防因科学技术的滥用而造成的危害。在爱因斯坦的思想中,不存在所谓的“科技伦理二重性”的内容。学术界中的一些学者奢谈所谓“科学技术是双刃剑”,以及“科学技术的伦理二重性”,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在为那些利用科学技术危害他人和社会的罪犯开脱罪责。
    生命伦理
    物种主义者对辛格动物解放论的批评
    雷瑞鹏
    2014(2): 82-86. 
    摘要 ( )   PDF(691KB) ( )  
    辛格的动物解放论一直是充满争议的。三位学者Carl Cohen,Tim Chappell和Susan Lufkin Krantz分别就平等考虑利益原则、道德重要性标准及主观偏好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评,挑战了辛格动物解放论的理论基础。
    中国社会反基因歧视的路径分析——伦理视角与框架
    朱伟
    2014(2): 87-93. 
    摘要 ( )   PDF(1065KB) ( )  
    文章主要围绕佛山基因歧视的发生及成因,来分析中国社会反基因歧视的路径。在对反乙肝歧视运动进行回顾后,文章指出反(基因)歧视的努力,仅以亡羊补牢式的、发现问题、针对性地修订或制定法规,或者照搬国外的反歧视经验,恐难以奏效。中国社会在选择反基因歧视路径时,必须首先厘清反歧视的价值理念,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性的建架。
    基因专利中的利益平等共享——以Myriad案为视角
    肇旭
    2014(2): 94-97. 
    摘要 ( )   PDF(605KB) ( )  
    2013年6月13日,美国最高法院在Myriad案中颠覆性地裁决分离的人类DNA不具备可专利性,结束了30多年来美国专利商标局授予基因专利权的历史。Myriad案是基因专利,尤其是与疾病诊断与治疗相关的基因专利引发利益冲突的大爆发。本文分析了Myriad基因专利所涉的利益冲突,以及美国最高法院将利益平等共享原则引入到基因专利中以平衡公众利益与生物技术产业利益的做法,进而提出了完善我国专利法制的建议。
    女性伦理
    儒家女性角色伦理视角转换的路径探析
    彭华
    2014(2): 98-103. 
    摘要 ( )   PDF(937KB) ( )  
    一直以来,传统儒家因其对女性的歧视性话语与规范而遭人诟病,一些激进的女性主义者甚至把儒家思想传统视为对立面。从理论方面讲,儒学要实现和保持一种世界哲学地位,实现长远发展,必须正视并回应女性主义的挑战,重新对其女性伦理进行思考与阐述。而儒家要变革“女人是什么”的界定,以及重构“如何做女人”即重构女性伦理规范,首先就必须转变“怎么看女人”的视角。本文拟分析儒家女性角色伦理所依循的三个理论视角即性别本质主义视角,女性他者主义视角以及男性专制主义视角,并在此基础上相应地提出当代转换视角的三条路径,即转向性别非本质主义视角、女性主体主义视角及性别平等主义视角。
    当代中国女性道德人格塑造的困境与出路
    李桂梅, 黄爱英
    2014(2): 104-109. 
    摘要 ( )   PDF(968KB) ( )  
    由于中国特定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存在和影响,当代中国女性道德人格塑造面临三大困境:法律平等与事实平等的背离,阻碍女性“四自”品格的养成;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冲突,束缚女性自我发展的多重可能;心灵自由与心灵束缚的落差,制约女性人格价值的充分实现。这些困境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女性道德人格的塑造。当代中国女性道德人格塑造的出路在于:女性全面发展;男性解放;两性平等和谐。女性全面发展是女性道德人格塑造的基础,男性解放是女性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条件,两性平等和谐是女性道德人格塑造的目标。
    当代中国女性性道德失范的性别文化归因与伦理重建
    付红梅
    2014(2): 110-115. 
    摘要 ( )   PDF(930KB) ( )  
    在当代中国,一些女性性道德意识和性道德行为呈现出的各种现象显示了当代女性性伦理的失范。转型期多重性别文化的冲突与变化是导致女性性道德失范的关键因素。重建现代新型女性性伦理应以先进性别文化为导向,探寻政府、社会组织、大众传媒以及男女两性社会公众多方参与的实践路径。
    探索与争鸣
    民国时期律师职业道德的规范与监管
    李严成
    2014(2): 116-121. 
    摘要 ( )   PDF(934KB) ( )  
    针对律师保障人权、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以及民间自由职业特点,民国时期的国家与律师行业共同建构了律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国家与行业的双重监管模式。这种监管模式适合律师职业专业化内在要求,国家对律师违法等进行惩戒,律师公会对律师违背职业道德进行监管,双方互相配合,相得益彰。然而,缘于近代社会转型与动荡,这种双重监管模式在实践中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反而相互掣肘。南京国民政府为因应“党国体制”与“战时体制”等集权政治的需要,逐渐改变国家授权治理模式,加强行业组织的社会控制。为此,律师公会对律师监管权威始终无法建立,对律师职业道德监管无法贯彻落实,律师欺诈、怠行职务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民国时期律师声誉受损,社会各界整体评价负面。
    试论残疾人均等享有公共服务的哲学与伦理
    刘琼莲
    2014(2): 122-130. 
    摘要 ( )   PDF(1464KB) ( )  
    残疾人均等享有公共服务体现为人类社会良性运行应秉承公正、自由与发展的价值与伦理,并依赖于公共权力结构与权利本位意识的均衡,是一种由主观结构系统、客观结构系统与价值结构系统三者形成的动态平衡。某种程度上说,残疾人均等享有公共服务是历史生成的,要尽可能地降低疾病伤害与伤病后残疾的发生,尽可能地杜绝残疾发生后的残障与残废,不仅需要通过政治、管理与法律途径来保障,更离不开残疾预防、康复、教育、就业、无障碍服务、维持收入和社会保障服务等伦理化途径。公正价值与自由价值以及发展伦理是残疾人均等享有公共服务的终极追求。
    道德:法律阐释的根据——以德沃金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阐释及应用为例证
    傅鹤鸣
    2014(2): 131-135. 
    摘要 ( )   PDF(711KB) ( )  
    近代以来,西方实证主义法学企图将道德从法律中驱逐出去,主张法律与道德无涉。然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对纳粹法律的省察,自然法得以强势复兴,它们强调为法律建立道德基础。德沃金就是这一复兴运动中的标志性人物,他站在当代哲学阐释学的立场,认为法律不是有待人们去解剖的自然实体,而是一通过阐释者的道德信念进行阐释的对象。正是阐释者在阐释法律过程中,法律获得了道德根据。德沃金进而认为,一旦人们将法律理解为一“建设性阐释”概念,“道德与法律”、“恶法是不是法”等经典难题自然就获得了破解。
    会议综述
    “信任与医患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向玉乔
    2014(2): 136-137. 
    摘要 ( )   PDF(287KB) ( )  
    核心价值、教育伦理与师德建设——全国首届教育伦理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周治华
    2014(2): 138-140. 
    摘要 ( )   PDF(446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