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伦理学基础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公民认同和道德建构研究
    唐凯麟, 张静
    2014(1): 1-5. 
    摘要 ( )   PDF(839KB)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价值观多元时代科学的价值共识、根植于公民道德生活的内在需求,因此能得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认可,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使得公民道德建构能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手,通过培养公民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提高道德自觉、增强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道德信仰来塑造完满的道德人格,切实有效地提高公民道德素养,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国家的长足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公正的伦理解读
    马永庆, 肖霞
    2014(1): 6-11. 
    摘要 ( )   PDF(815KB) ( )  
    社会公正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本诉求。在伦理的视阈中,公正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属性,是各种利益关系调节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整体的夙愿。公正是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统一,道德与幸福的一致。实现社会公正,既需要完善社会机制,让社会成为“公正的社会”,也需要加强公正意识的培养与教育,使个人成为“公正的个人”。在公正的社会和公正的个人的相互作用中,普遍提高社会的公正水平。
    耻感伦理的涵义、属性与问题域
    章越松
    2014(1): 12-16. 
    摘要 ( )   PDF(802KB) ( )  
    厘清耻感的内在含量,旨在为耻感伦理研究提供一个基准,并使其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认知上的价值与意义。耻感伦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面对耻感现象所涉及的应然性的道德准则与价值诉求。在伦理学视域下,耻感伦理既是底线伦理,也是德性伦理,还是公域伦理和私域伦理。对耻感伦理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概念范畴的学术探讨,必须围绕“什么是耻感伦理、怎样建设耻感伦理”的主题,对社会转型下耻感伦理的现代境遇、主要内容、道德人格的重塑等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马克思伦理思想
    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历史唯物主义之创立是否消解了道德批判?
    余京华
    2014(1): 17-22. 
    摘要 ( )   PDF(891KB) ( )  
    历史唯物主义之创立,标志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视角实现了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之深刻转化。在此种转化中,历史唯物主义并未消解道德批判,而是将马克思早年基于“道德评价优先”视角而生发的抽象道德批判置于“历史评价优先”视角之下,构建起道德批判、历史批判与历史辩护之生成性统一的辩证的现代性批判范式,马克思早年的道德批判亦由此实现从抽象到科学、从唯心到唯物之深刻嬗变。
    马克思的政治伦理思想遗产
    王仕国
    2014(1): 23-26. 
    摘要 ( )   PDF(592KB) ( )  
    马克思的政治伦理思想虽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于他的思想体系中,但却是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政治伦理思想遗产的方法论价值体现为科学性和价值性、批判性和建设性的统一的总体性;这一思想因其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扬弃以及对当今实践的指导性而具有当代性,为当代政治生活中的伦理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案。
    马克思道德观意蕴及其启示
    任帅军
    2014(1): 27-33. 
    摘要 ( )   PDF(973KB) ( )  
    马克思道德观具有批判的力量,在于其本身具有现实必然性;马克思道德观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不道德现象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马克思道德观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道德。可见马克思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马克思道德观进行解读,是从道德层面向马克思主义的回归。马克思道德观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不道德现象的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马克思的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统一。研究马克思道德观对于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我党从现实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伦理思想
    释解《论语》的道德治理观——兼议“仁学”原典精神的传承范式问题
    钱广荣
    2014(1): 34-39. 
    摘要 ( )   PDF(906KB) ( )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教育和治理”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要工作部署。由于在日常生活和伦理学研究中,道德治理都是一个“新概念”,所以释解《论语》内含的敬畏伦理、以“君子”教化“小人”、以刑罚替补教化等道德治理观,并反思注经史上关于《论语》之“仁学”原典精神的传承范式问题,有助于正本清源,在文本源头上正确认识道德治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自然与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纲领
    沈顺福
    2014(1): 40-44. 
    摘要 ( )   PDF(687KB) ( )  
    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体构成的中国哲学均追求自然。道家倡导道法自然与无为,顺其自然是其道德主旨。儒家强调依仁义行、人心顺于道心、由心自然知仁义孝礼,顺德性而为即成人之正道。佛教双遣有无,以为中道,由无心于物,进而无作,顺其自然,终至涅槃人生。从儒释道三家来看,自然或顺其自然便成为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的共同纲领。
    古今诚信之辨 ——基于中西比较的视角
    徐大建, 赵果
    2014(1): 45-51. 
    摘要 ( )   PDF(995KB) ( )  
    诚信是市场经济社会中最为重要的道德,社会诚信建设已成为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在澄清诚信涵义的基础上,着重论证古代诚信伦理与现代诚信伦理的特点、区别及其经济基础,从而说明现代诚信伦理不是由传统诚信伦理直接延续可成的,并对传统诚信伦理向现代诚信伦理转化的路径提出了建议。
    西方伦理思想
    关爱伦理学与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
    陈真
    2014(1): 52-58. 
    摘要 ( )   PDF(931KB) ( )  
    关爱伦理学是西方上世纪下半叶伴随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道德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试图与西方主流道德理论相抗衡的规范伦理学。它强调具体情景下的关爱关系、关爱、体验、响应或响应能力等,而不是抽象、普遍的道德规则。它的内容包含了许多不确定性,颇有争议,但只有将其理解为一种情感主义的美德伦理学,它才能成为一种有前途的规范伦理学。
    康德论道德情感和道德选择
    徐向东
    2014(1): 59-66. 
    摘要 ( )   PDF(1025KB) ( )  
    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康德论证说唯有从责任的动机来履行的行动才有道德价值。这个观点在康德的时代就受到席勒的批评和嘲笑,在当代则受到了一些倡导美德伦理和关爱伦理的理论家的批评。本文将表明从康德的伦理思想的发展以及他的整个哲学著作的观点来看,康德有很好的理由认为道德情感在道德动机中应该占据一个重要地位。这种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康德伦理学的形而上学方面与其经验人类学的联系,也有助于推进一种康德式的美德伦理的发展。
    从善良动机到双重动机——对休谟道德动机观转变脉络的考察
    黄济鳌
    2014(1): 67-72. 
    摘要 ( )   PDF(884KB) ( )  
    在《人性论》中,休谟认为德行是有别于道德感的善良动机的外在标志,造成了道德动机和道德评价依据之间的裂痕;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他以道德情感为基础融合了道德感与道德动机之间的裂痕,继而提出了仁爱和自爱相结合的双重道德动机观点。完整理解的休谟道德动机观对明了西方现代道德理论的局限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康德自律的道德观
    姚云
    2014(1): 73-77. 
    摘要 ( )   PDF(667KB) ( )  
    康德所确立的自律的道德观使近代伦理学产生了一个转向,使道德哲学从自律角度看待道德的约束性与动机激发性,使道德从外在的规范转化为积极的内在的自我立法和自我约束。道德自律以自由为根基,以实践理性能力来展示,以道德原则为指向。康德道德哲学试图解决自由与必然性、自律与他律对立的探索,对人类道德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历史的意义。
    政治伦理
    农村民主监督制度的损耗与补益——政治知识与政治道德的视角
    张扬金, 于兰华
    2014(1): 78-82. 
    摘要 ( )   PDF(724KB) ( )  
    主体人的政治知识与政治道德储备是影响制度的关键因素。现实中,作为村民自治权力的保障,农村民主监督制度困境重重,其重要原因在于村民的政治知识与政治道德滞后所导致的制度损耗。提升村民政治知识与政治道德,必须从能力与人格双重培育、教育与实践双向推动、宣传与制度双管齐下等方面予以努力。
    从责任伦理到商谈伦理:行政伦理的边界与框架
    王家峰
    2014(1): 83-89. 
    摘要 ( )   PDF(959KB) ( )  
    现有的文献强调了行政伦理体系内部的冲突或分裂以及相互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并因此将冲突的解决诉诸于行政官僚的伦理自主性以及相关的艺术或技巧。这给行政伦理的应用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解决行政伦理的这种不确定性,有必要从责任伦理和商谈伦理的角度,确立行政伦理的基本边界和框架:一方面为行政行为确定不可逾越的基本边界,以防止行政之“恶”;另一方面为行政官僚提供可能的制度框架和原则,以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去追求公共“善”。
    国家的治理与社会正义——以个人天赋为中心的分析
    巫长林
    2014(1): 90-96. 
    摘要 ( )   PDF(1007KB) ( )  
    天赋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资质,如何看待天赋的分布,特别是在人类面对天赋的分布这一自然事实时,所产生的人类行为,成了正义争论的焦点。本文尝试着梳理罗尔斯、诺奇克、德沃金等对天赋的分布与正义的分配的思想,追寻这些思想背后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对如何面对天赋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进而,提出了在国家治理中通过不侵犯个人权利的前提下,通过天赋基金以及差别的社会天赋关怀等手段,对天赋这类自然的偶然因素进行一种正义的安排的主张。而这种安排的正义与否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以及现实社会生活的检验。
    婚姻家庭伦理
    现代婚姻文化理念辨析与问题研究
    黎志敏
    2014(1): 97-103. 
    摘要 ( )   PDF(1080KB) ( )  
    以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为代表的现代文化理念在进入婚姻领域之后,就形成了现代婚姻理念。不过,婚姻有其特殊性,无论是传统婚姻还是现代婚姻,其最突出的特点都是“生育”,这一特点赋予了婚姻以“社会性”。现代婚姻文化的关键,在于维持以“自由”为代表的个人权利和以“生育”为代表的社会义务之间的平衡。与传统婚姻文化相比,当前中国婚姻文化还远未成熟,在“生育”、“个性”、“性修养”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个人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创建相关婚姻支撑体系。
    论《白虎通义》中的女性伦理——以“夫为妻纲”为中心
    肖航
    2014(1): 104-108. 
    摘要 ( )   PDF(873KB) ( )  
    “夫为妻纲”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极为重要的女性伦理思想,这一概念首次明确提出并得到详细阐释是在《白虎通义》一书中。但是,这个观念究其思想与历史根源而言,主要是为了稳固当时的社会秩序,试图规范尚未受到严格礼教拘束的妇女生活,代表了部分人群对于理想夫妻关系的寻求,强调了丈夫对于妻子的模范引导作用。不可否认,该书中某些观念已经含有歧视妇女的思想因子,故在后世才逐渐演变成了绝对夫权的代名词。这充分说明了妇女的从属地位是被社会文化建构而成的,并不是天生的。
    施韦泽敬畏生命伦理的话语分析及其社会底线价值
    刘科
    2014(1): 109-113. 
    摘要 ( )   PDF(922KB) ( )  
    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在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对保证人类社会的健全及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底线价值。我们要客观地分析敬畏生命伦理的基本内容,重新反思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形态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生活日益变迁、敬畏感严重缺失的社会转型期,我们要更多地去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和善待生命,自觉承担起基于生命维度的社会伦理责任;不断强化生命价值观,提升基于人与人和谐的社会文明,促进基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
    人体增强技术与良善生活的身体伦理维度探析
    江璇
    2014(1): 114-117. 
    摘要 ( )   PDF(656KB) ( )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可以通过人体增强技术克服身体的生物性与功能性的局限,赋予人类超出其个人基本能力正常范围之外的特殊能力。然而通过技术手段对人体进行直接增强,是否意味着人们能够真正过上好的生活;技术上的“真”是否意味着伦理上的“善”。这些都将是需要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人类需要认真理性地对待人体增强这一问题,需要为增强技术的应用提供合乎伦理的依据与辩护。
    经济伦理
    再分配“逆向调节”之分配正义考量
    庞永红, 肖云
    2014(1): 118-123. 
    摘要 ( )   PDF(968KB) ( )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在初次分配中拉开的收入差距,需要通过再分配予以“调节”或“收敛”。本文针对我国再分配中存在的“逆向调节”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再分配的“逆向调节”是分配的不正义,是基于身份的不平等,是有违再分配的初衷和目标的。再分配正义应该是普惠+特惠,是平等基础上的“差别原则”。
    私利与公益的协调——解析斯蒂芬·杨的“道德资本主义”经济伦理观
    刘凯旋
    2014(1): 124-127. 
    摘要 ( )   PDF(684KB) ( )  
    道德资本主义提倡将私利融入公益,追求私利与公益辩证、有机的统一;强调践行者要有“考虑整体的自我利益”意识。“考克斯原则”成为引领道德资本主义的范例,现实生活中的成功企业为私利与公益的协调提供了榜样,这对终结人类贫困具有重大价值。但是,道德资本主义要想落到实处,必须培养众多有原则的商业领导,并通过他们带动和促进其他领导力量使道德资本主义的价值真正得到实现。
    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理论性与趣味性关系探讨
    刘志山, 滕永华
    2014(1): 128-130. 
    摘要 ( )   PDF(492KB) ( )  
    把握好《基础》课教学的理论性、趣味性是提高《基础》课实效性的关键,而理论性的关键在于把握《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思想理论主线,趣味性的关键则在于改变传统的单一、线性、平面的教学模式,采取多样、综合、立体的教学模式。灵境教学法就是在《基础》课教学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熏陶,得到体验,触动其灵魂,影响其心灵,转变其观念的教学法。它的运用是实现《基础》课教学的理论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有效尝试。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创新研究
    叶燊
    2014(1): 131-134. 
    摘要 ( )   PDF(752KB) ( )  
    新媒体时代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引导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更为严苛的标准和更为严格的要求。本文结合新媒体环境与大学生新媒体文化的实际,诠释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创新的必要性,价值理念的基本特点和实现路径,以期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照。
    书评
    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之力作——《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评析
    曾建平
    2014(1): 135-136. 
    摘要 ( )   PDF(257KB) ( )  
    喜见东风第一枝——读《西北地区道德观察书》
    陈瑛
    2014(1): 137-138. 
    摘要 ( )   PDF(314KB) ( )  
    真正的市场要有伦理——简评《市场伦理学》
    吴隽
    2014(1): 139-140. 
    摘要 ( )   PDF(295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