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道德建设研究
    社会风气·荣辱观·羞耻感
    朱贻庭, 赵修义
    2006(4): 1-6. 
    摘要 ( )   PDF(1329KB) ( )  
    改善社会风气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目标。愈益泛滥的不良社会风气表明,荣耻不辨,耻感消解已成群体性的现象,出现了一种“去羞耻化”(实质是“去道德化”)倾向。“耻不从枉”,知耻而后正;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关键在于“知耻”、“有耻”,在于要激发和培育“耻感”。耻感或羞耻心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人格的基本点,人有耻感,是保持做人尊严的自因。因此,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尊重人格,保护和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耻感,培育公民的自尊心,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略论现代中西婚姻基础
    李桂梅
    2006(4): 7-10. 
    摘要 ( )   PDF(1289KB) ( )  
    现代社会中西的婚姻基础各有不同。中国的婚姻以生育为基础,西方的婚姻以性爱为基础,中国婚姻重家庭责任,西方婚姻重个人感情,两种婚姻模式各有利弊。它们应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论大众道德
    胡解旺
    2006(4): 11-15. 
    摘要 ( )   PDF(1235KB) ( )  
    大众道德是指既满足个人自身的基本心理需求、价值需要和个人正当利益诉求,同时主观上没有损害他人、社会的故意,客观上没有造成他人、社会的损害后果的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该行为方式也常常是对他人和集体有利的。大众道德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道德榜样的基础。它非常重视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有效整合,并将其融汇在个体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伦理学理论研究
    试论以人为本的道德价值观
    孔润年
    2006(4): 16-20. 
    摘要 ( )   PDF(1235KB) ( )  
    以人为本的道德价值观,也就是以人的属性、人的思维和人的境界为理论出发点的道德价值观。人的属性有主体性、社会性、自然性、精神性之分。人的思维具有个体本位、社群本位、自然本位、信仰本位四个维层。人的境界有伟人、英雄、模范、先进、普通之区别。
    “伦理”与“道德”概念的三重比较义
    尧新瑜
    2006(4): 21-25. 
    摘要 ( )   PDF(1247KB) ( )  
    “伦理”与“道德”是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但二者长期处于概念模糊和逻辑混乱状态,导致伦理学和道德教育“名不正而言不顺”。通过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以词源学为基础的三重比较:汉语言文化中的比较、英语文化中的比较、中西文化中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代“伦理”概念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道德”概念蕴含着更多的东方文化的情性、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西学东渐”以来,中西“伦理”与“道德”概念经过碰撞、竞争和融合的过程,目前二者划界与范畴日益清晰,即“伦理”是伦理学中的一级概念,而“道德”是“伦理”概念下的二级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们有着各自的概念范畴和使用区域。
    中国伦理思想
    清末民初的道德救世与伦理重构刍议
    赵炎才
    2006(4): 26-32. 
    摘要 ( )   PDF(1323KB) ( )  
    清末民初时人视道德为救世法宝。其内涵主要体现在道德思维、道德理想、道德精神、道德责任、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实践等方面。它们彼此影响,共同推动救世思潮走向高潮。其间显现的现实困难促使伦理重构次递展开。此举客观上冲破了固有纲常经典藩篱,导致此一制度化理论体系的解构,开启了近代伦理重构的序幕。他们立足于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以展示其现实价值,初步确立起中国近代伦理学雏形,实现了传统伦理道德的近代化。
    超越死亡的道家生死哲学观
    王玲玲
    2006(4): 33-38. 
    摘要 ( )   PDF(1246KB) ( )  
    关于生与死的思考铸就了人类哲学的恢弘与博大。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生死之论,不乏智者和睿者,其中道家先哲们以“万物皆一”的开阔视野看待生死,超越了一时一事、一得一失,确立了极具特色的超越死亡、生死存亡一体的生死哲学。并以其丰富的理论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脱俗的不凡见解和独特的美学意境,为中国乃至世界生死哲学理论宝库书写了不可或缺的一笔,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修身思想体系探微
    陈曙光
    2006(4): 39-42. 
    摘要 ( )   PDF(1236KB) ( )  
    儒家文化中的“修身”思想作为一种底蕴深厚的文化现象,本身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以“人性论”为思想基础,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判断标准,以“修己”为基本模式,以“博学”、“正己”、“尚义”、“中和”、“多思”、“慎独”、“重节”、“重行”为主要内容,以立“圣人之德”为最高精神境界,形成了既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又有丰富的实际内容的文化体系。
    朱熹《大学章句》道德教育理论的当代启示
    鄢建江
    2006(4): 43-46. 
    摘要 ( )   PDF(1286KB) ( )  
    朱熹对《大学》研究有很大贡献,《大学章句》道德教育理论在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目的、道德教育过程、道德教育规范、道德教育方法等逻辑要素方面有丰富的内容,《大学章句》展示的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模式为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文化滋养。
    西方伦理思想
    苏格拉底真的认为“美德即知识”吗?
    陈真
    2006(4): 47-53. 
    摘要 ( )   PDF(1261KB) ( )  
    根据史料,我们并不能确认苏格拉底真的认为美德即知识,而“美德即知识”在苏格拉底时代是一个比较含混的命题,并没有准确表达苏格拉底关于美德和知识关系的看法。
    走向深层发展伦理学——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伦理学意蕴
    陈忠
    2006(4): 54-58. 
    摘要 ( )   PDF(1238KB) ( )  
    对发展伦理学而言,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根本方法论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在什么层面上建构发展伦理学”?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对明确发展伦理学的研究视域、学理层次、研究平台等具有重要方法论启示。
    追寻美德的统一——古希腊德性统一性问题
    汤剑波
    2006(4): 59-66. 
    摘要 ( )   PDF(1261KB) ( )  
    德性是古希腊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对德性统一性的追求也是古希腊道德实践与思想领域的一个显著特征。从荷马史诗、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表现了对德性统一性追求的不同路径。而德性统一性问题与古希腊对德性本身的理解有着必然联系,但从更深层意义上说,是由古希腊现实社会状况所决定的。
    在“个体实存”与“角色共在”之间——重评萨特伦理学的构建理路
    王时中
    2006(4): 67-73. 
    摘要 ( )   PDF(1255KB) ( )  
    萨特从“意识的意向性“出发建构的实存主义,具有反对本质主义的显赫动机;由实存主义出发得出“他人就是地狱”、自我与他人正相冲突的结论,也具有反对规范伦理学的典型意义;但以此出发构建一种伦理学的理论主张却是不可能实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作为其理论基石的实存主义依然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致思路径,以此为视点无法与具体的伦理经验相兼容,而且必然陷入悖谬。
    经济伦理研究
    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历史演进论纲
    朱金瑞
    2006(4): 74-80. 
    摘要 ( )   PDF(1261KB) ( )  
    当代中国企业伦理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革命化、探索与借鉴、培育等阶段,当代中国企业伦理不仅从政治伦理中分离出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相适应,而且企业伦理建设方法也表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进步,既有中国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制度、环境的牵引,也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作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买方市场形成等要素的影响。企业伦理道德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要素。
    国有企业经营者道德风险:深层导因及对策研究
    刘浩
    2006(4): 81-84. 
    摘要 ( )   PDF(1230KB) ( )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出现道德风险行为的原因主要来自这样几个方面: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本身的缺陷、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国有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与其报酬的不对称、对国有企业经营者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要消除国有企业经营者道德风险行为,需要从建立健全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的权利制衡机制、建立严格的约束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监督等方面采取防范对策。
    国际关系与伦理
    战争伦理:一种世界观念
    刘戟锋, 曾华锋
    2006(4): 85-89. 
    摘要 ( )   PDF(1241KB) ( )  
    战争伦理主要论及战争如何受到道德强制,或者说,它涉及道德的进步如何影响到战争。同时,与人类其他活动相比,战争行为更具国际性,因此,战争伦理作为抑制战争的一种道义力量,也更易成为一种世界观念。可以将战争伦理分为军事伦理、军备伦理、军人伦理三个层面,分别代表基于人、武器以及人与武器相结合而采取的行动——作战之上的伦理规范,它们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世界和谐:全球治理中国际组织的伦理诉求
    曾丽洁
    2006(4): 90-94. 
    摘要 ( )   PDF(1236KB) ( )  
    世界和平与发展需要和谐的国际社会环境,世界和谐是构建性的。以世界和谐为伦理诉求的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遵循公正与共生的伦理原则。同时,在实践中正确处理有关主权、人权、国际责任、人道主义等方面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世界和谐。
    技术与伦理
    高技术的伦理风险及其应对
    陈爱华
    2006(4): 95-99. 
    摘要 ( )   PDF(1244KB) ( )  
    当代高技术的迅速崛起正日益改变世界,高技术的发展更增加了高技术伦理风险负效应的不确定性,既提供了更多的道德选择的可能性,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进而使高技术的道德选择成为高技术活动主体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了在高技术的道德选择中尽可能减少高技术伦理风险负效应,就必须坚持必仁且智的价值取向、德得相通的运作方略、内圣外王的探究智慧,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澄明之境——使人-社会-自然系统协调发展。
    亲子鉴定:科技维护家庭伦理存在的道德悖论
    钱广荣
    2006(4): 100-103. 
    摘要 ( )   PDF(1226KB) ( )  
    亲子鉴定对于维护家庭应有的婚姻观念和伦理关系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需要引起注意的新问题,如强化了男子亲权的意义而忽视了女子亲权的意义、强化性关系的生理和血缘伦理意义而弱化了性关系的社会伦理意义,容易因诱发和助长夫妻间的不信任情绪而导致婚姻和家庭信任危机等;因此,国家和社会应当对亲子鉴定进行必要的引导和限制。
    转基因技术安全性的生态伦理浅析
    朱俊林
    2006(4): 104-108. 
    摘要 ( )   PDF(1245KB) ( )  
    以转基因技术为基础的生物技术是本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带。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食品、医药、环保等方面有广泛应用,它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危险,即有可能影响生态环境,危害人类健康。本文试图从生态伦理的角度来思考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