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专题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社会思潮
    张博颖
    2007(4): 1-4. 
    摘要 ( )   PDF(1242KB) ( )  
    从核心意识形态对民众意识的重要引导作用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社会思潮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即用核心价值体系塑造人们的信仰、理想、道德观念,调动大众的主体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上的认同者,行动上的践行者。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层次结构
    石海兵
    2007(4): 5-9. 
    摘要 ( )   PDF(1181KB)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一种结构性存在,它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具有不同的性质,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导向性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目标性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情感性和动力性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性内容。从层次结构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从最低层次到最高层次,构成一个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由高到低、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整体性框架结构,而每一层次也有着自身的层次结构特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语义分析和语用阐释
    张健, 张新颜
    2007(4): 10-12. 
    摘要 ( )   PDF(1169KB) ( )  
    从语义上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就是人们对社会主义属性的感受、体验、认知以及评判的总和,体现为一种观念的集合(社会意识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指在这些观念集合中居于主体地位、起着主导性作用的观念系统。而在语用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解释者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诉求。一般来说,主要有这样三种类型的诉求:国家的角度,基于阶级意志而要求整个社会如何如何;社会的角度,着眼于“应该”的愿景来表达预期的意愿;个体的角度,立足于事实的效力坚持大众认同的标准。
    伦理学理论研究
    论常人道德—以还物取酬为个案分析
    肖群忠
    2007(4): 13-17. 
    摘要 ( )   PDF(1182KB) ( )  
    常人道德是道德生活中一种普遍而经常存在的道德行为类型和道德境界层次。它既不是道德上超凡脱俗的圣贤或先进的“君子”,也不是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小人”,而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中人”之性和“常人”之德。“常人道德”的特征主要体现为:第一,其行为特征既非应当,也非失当,而表现为正当。第二,其价值观是义利兼顾的;第三,其人己观是人我两利的;第四,其行为动机是追求权利与义务的对等统一。常人道德的存在是一种道德生活的常态真实存在。常人道德的义利统一、人己两利、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是现代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常人道德是道德的中间层次与境界。研究常人道德并给予道德上的正面价值评价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克服我们过去的那种善恶两极的对立道德思维方式,有利于真正实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现代道德精神,有利于当代道德研究面向生活和民众,从而有利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道德观。
    诚信内在结构解析
    杨方
    2007(4): 18-20. 
    摘要 ( )   PDF(1171KB) ( )  
    对诚信的内在结构可有多种解析。从所属领域角度,诚信可以被分为心诚、言诚、行诚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心诚是言诚和行诚的内在依据,言诚和行诚是心诚的必要外化,而言诚和行诚则相互促进。从所涉对象角度,诚信可以被分为诚己、诚人、诚群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彼此相关、层层推进:诚己是诚人和诚群的必要前提,诚人是诚己的必然延伸和必要确证,而诚群则是诚人的合乎逻辑的扩展。
    效用主义概念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创新分析
    马婷婷
    2007(4): 21-24. 
    摘要 ( )   PDF(1330KB) ( )  
    效用主义伦理学一直面临一个现实困难,就是“效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各派效用主义理论都有自己的概念体系。早期的效用主义者用快乐、幸福来代表和计量效用;中期的效用主义者用福利、增量社会价值来表示效用的实质概念;而现代派则主要用“偏好及其满足”的内涵来定义效用的实质。本文分析和总结了效用概念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及延变,并且用心理学的知情意概念系统对它们做了新的分类和分析。
    百家争鸣
    “伦理精神”及其“价值生态”—《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再版序言
    樊浩
    2007(4): 25-32. 
    摘要 ( )   PDF(1210KB) ( )  
    “伦理精神”是本人伦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有个性特点的核心概念,对它的涵义的理解应在世界道德哲学的语境中,结合“伦理”和“精神”各自的本质及其统一关系来进行。“价值生态”是“自然生态”概念的哲学提升和意义抽象,“伦理精神”和“价值生态”的结合是道德哲学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方法论。消解价值霸权,在“生态觉悟”中追求和达到“"伦理学方法的超越”是“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命题和理论所试图探讨和解决的两个现实和学术课题。
    论“行为事实属性”是一个错误概念—兼论王海明的伦理规范推导公式的失误
    孙志海
    2007(4): 33-38. 
    摘要 ( )   PDF(1201KB) ( )  
    “行为事实属性”是王海明的伦理规范推导公式的核心概念,是其整个伦理体系的基础。他创造此概念的目的是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思想:人们制定行为规范时必须以该行为的客观效果为基础,而不能仅从主观愿望出发。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但该概念不仅不能表达出这一思想,而且还犯了诸多构词法和逻辑学错误,引起严重的思想混乱。王海明创造这一错误概念的理论原因是他对伦理规范制定程序的理解过于简单且存在混乱,为此,本文提出一个替代公式。
    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研究
    公民情感的法律确认:立法伦理的应有视域
    刘云林
    2007(4): 39-44. 
    摘要 ( )   PDF(1190KB) ( )  
    公民情感的法律确认是基于公民行为选择中两难困境的应对之策。这一立法实践有其学理和历史的依据。将公民情感的法律确认纳入立法伦理的视域,将不仅有助于良法的创制,而且还因其逻辑地排除了司法活动的情感障碍和为公民奠定了守法的情感基础而有利于良法的有效实现。
    浅析中国社会政策的价值选择与伦理定位—以公民权利为视角
    李艳霞
    2007(4): 45-47. 
    摘要 ( )   PDF(1169KB) ( )  
    任何政策制定和执行都由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理念作为支撑,对于我国的社会政策体系构建而言,只有在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的基础上,突破以往的狭隘视角,以生活质量、公民权利、主动参与等更为宽阔的角度出发来确定社会政策体系中福利、贫困等核心概念,才能为社会政策体系的制度设置奠定坚实而长效的价值基础。
    青少年责任感缺失的认知维度分析—学校责任感教育合理性追问
    上官剑
    2007(4): 48-51. 
    摘要 ( )   PDF(1178KB) ( )  
    目前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缺失原因的分析多从社会、家庭、时代等方面着手,对学校范围内进行责任感教育并无多大帮助。本文从认知维度分析了青少年责任感缺失的三种情形及其原因,并以此为基础阐明了学校范围内责任感教育的合理性,提出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的应是以责任知识、责任思维和责任实践为主要内容的责任感教育。
    科技与伦理
    现代技术的伦理沉思
    王颖
    2007(4): 52-57. 
    摘要 ( )   PDF(1193KB) ( )  
    善的追求与人存在的完善统一的重大前提是人的真实的存在。由于理性的张扬,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技术的发展,人的真实存在被遗忘、被扭曲。善,因而逐渐地远离人追求的范畴。人被现代技术所奴役,陷入生存困境。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实现现代技术的伦理超越。伦理对现代技术的超越,是一个思维方式转变的过程,一个科学态度向哲学态度转变的过程,一个存在方式重新选择的过程。它的实现不在于建立一门新的伦理学体系,而在于唤起被遮蔽、被诱惑、或沉睡了的“意义性追求”或“对最高价值的意识和追求”。
    爱因斯坦科技伦理思想的三个基本命题
    陈万求, 李丽英
    2007(4): 58-61. 
    摘要 ( )   PDF(1185KB) ( )  
    爱因斯坦是科学道德权威的象征。他的科技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中,道德是一切人类价值的基础、科技具有伦理二重性以及科学家和工程师担负着特别沉重的道义责任等三个命题构成了他的科技伦理思想的核心。这些思想对于人类在科技活动中正确把握真与善的关系具有重要启迪。
    中国伦理思想
    道德与自然:“形上之道”与“形而上学”的本质区别
    余卫东, 徐瑾
    2007(4): 62-65. 
    摘要 ( )   PDF(1237KB) ( )  
    在中国传统“形上之道”与西方“Metaphysics(形而上学)”两者都是对超经验的形上事物的研究,但是也存在着根本的不可通约的区别:“形而上学”是着眼于从认识论求“真”的角度来研究的关于自然本体论的“知识”,即“自然形而上学”;而中国的“形上之道”更多地表现为求“善”的内心体验式的对道德境界的追求和精神寄托,即“道德形而上学”。产生区别的内在原因是传统西方以“主客两分”为特征的理性传统与传统中国以“天人合一”为特征的德性传统的不同。
    黄兴政治伦理思想述评
    黄俊军
    2007(4): 66-69. 
    摘要 ( )   PDF(1189KB) ( )  
    黄兴政治伦理思想是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强调伦理道德在政权和政党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倡导政治伦理化;诚挚的爱国之心是黄兴政治伦理思想的主体;团结友善、敬业奉献是黄兴政治伦理思想的外在表现;“为大多数人谋幸福”是黄兴政治伦理思想实践的理想境界。黄兴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特点:一是糅合了中西伦理文化的优点;二是将改造国民社会心理与建设国家统一起来;三是鲜明的政治性和实践性。
    民初政治道德建构思想的历史透视—以《正谊》杂志为中心
    赵炎才
    2007(4): 70-76. 
    摘要 ( )   PDF(1271KB) ( )  
    民国初期,部分社会志士以《正谊》杂志为阵地,以道德救亡为主旨,围绕高扬道德为共和所需理念、确立道德因时更张理论、主张铸就共和道德精神、提倡规范国民言行、坚信重塑人格为救亡要途展开政治道德的理论诠释。此举与学理清算道德堕落、名实相悖,官僚治国、“恶精神”泛滥,官无人格、寡廉鲜耻,人心颓废、思潮隳堕等弊端联系在一起。欲藉反省自爱、外力逼迫、典型示范、塑造人格等方法以重铸近代政治理想人格,进而达到实际救亡之目的。
    刍议恽代英精神
    孙建娥, 肖光荣
    2007(4): 77-81. 
    摘要 ( )   PDF(1187KB) ( )  
    恽代英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它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和追求真理、发展真理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对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升华,是毛泽东精神的组成部分,是21世纪中国人民继续奋发图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外国伦理思想
    自由主义:伦理内涵的嬗变与困境
    靳继东
    2007(4): 82-86. 
    摘要 ( )   PDF(1182KB) ( )  
    任何完整的政治理论都有其特定的价值结构,为其现实政治主张、制度结构、政策机制的提供伦理支持,并随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发展而变换其内涵。西方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发展分为启蒙时期、功利主义、现代自由主义等重要阶段,自然权利、功利原则和社会公正分别是其不同时代的核心价值要求。阐释和分析自由主义的伦理内涵变换及其理论和现实困境,为了解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的价值变换及政策走向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理论视角。
    弗洛姆的道德认识理论
    孔文清
    2007(4): 87-92. 
    摘要 ( )   PDF(1204KB) ( )  
    弗洛姆的道德认识理论建立在对人的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善、恶以及道德规范,主要是对人性以及蕴含在人性中的可能性的认识。由于人是有生命的,处于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因此,对人的认识必须打破客观主义的认识模式,认识主体打破与对象之间的鸿沟,实现融合合一,以整个的内在体验对象,从而获得如对象本来所是的样子去认识对象。弗洛姆的体验性知识在强调人的主观情感投入到认识中的同时,认为认识对象是外在实在的,知识是普遍性有效的,因而是一种客观的认识。弗洛姆的道德认识理论与认识论的实践转向的暗相契合。
    精神自由与心灵自由—庄子与萨特自由精神之比较
    陈道德
    2007(4): 93-96. 
    摘要 ( )   PDF(1240KB) ( )  
    庄子和萨特虽然都不约而同地呼唤自由,但他们关于自由的理念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庄子的精神自由是消极的,萨特的心灵自由是积极的。庄子认为要想实现自由理想,就要顺任自然、“洗心去欲”; 萨特则认为“人命定是自由”,实现自由理想,就是要让人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勇于自我选择、自我造就、自我实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研究(笔谈)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效果的一点思考
    李桂梅
    2007(4): 97-98. 
    摘要 ( )   PDF(1162KB)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解读和教法研究
    段志义
    2007(4): 99-100. 
    摘要 ( )   PDF(1163KB)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探讨
    陈文珍
    2007(4): 101-102. 
    摘要 ( )   PDF(1161KB)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教学互动初探
    欧顺军
    2007(4): 103-105. 
    摘要 ( )   PDF(1158KB) ( )  
    会议综述与书评
    中国工程伦理事业的新起点—07工程伦理学学术会议综述
    王伟勤, 任姣婕
    2007(4): 106-107. 
    摘要 ( )   PDF(1148KB) ( )  
    新的领域 新的视角 新的方法—《转型期农村道德建设研究》读后
    张怀承
    2007(4): 108-108. 
    摘要 ( )   PDF(1142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