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民族道德研究专题
    论民族道德与宗教道德
    熊坤新, 常开霞
    2007(2): 1-8. 
    摘要 ( )   PDF(1418KB) ( )  
    民族和宗教虽然没有必然联系,但二者之间却又联系得非常密切。这看起来很矛盾,却是事实。脱离开民族实体去看待宗教是不对的;完全从民族的角度去看待宗教亦是不对的。就民族道德与宗教道德的相互关系而言,民族道德与宗教道德不仅相互联系,也相互作用;就民族道德与宗教道德各自的特点而言,民族道德重在自律,宗教道德重在他律。
    论民族道德与政治道德
    严庆
    2007(2): 9-13. 
    摘要 ( )   PDF(1257KB) ( )  
    民族道德与社会政治道德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一般说来,民族道德易受制于政治道德,而民族道德又会反作用于政治道德,同时,民族道德与政治道德作为一种有联系的精神实体,又会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协调发展。
    论民族道德与国家道德
    王颖
    2007(2): 14-19. 
    摘要 ( )   PDF(1264KB) ( )  
    在民族国家特别是多民族国家中,如何看待并处理好民族道德与国家道德的关系,是一个事关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大问题。从民族道德与国家道德的关系看,民族道德统一于国家道德,民族利己主义是为国家道德所不容的,民族道德与国家道德的最高原则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必须用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看待并认识这一问题,因为它事关民族与国家的长远利益,对构建和谐民族、和谐国家、和谐社会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和谐社会与道德建设
    道教伦理思想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价值
    周中之, 汪志真
    2007(2): 20-23. 
    摘要 ( )   PDF(1252KB) ( )  
    道教是惟一的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道教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要价值。一、道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二、道教“尊道贵德”、“知足常乐”的伦理思想,有利于促进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三、道教“积功累德”、“济世利人”的伦理思想,有利于促进人与人、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和谐。
    先秦儒家“和为贵”的政治伦理追求
    皮伟兵
    2007(2): 24-29. 
    摘要 ( )   PDF(1327KB) ( )  
    “和为贵”是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和本质特征。重视“人和”的社会管理思想,强调“民为邦本”的和谐社会基础,提倡“修己安人”的“和”政治伦理要求,构成了先秦儒家“和为贵”的政治伦理内涵。吸取其合理养分,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伦理学原理研究
    德性伦理论要
    戴兆国
    2007(2): 30-35. 
    摘要 ( )   PDF(1275KB) ( )  
    德性伦理强调以人类自身的内在品质作为人的一切生活的出发点,这不仅使德性伦理在人类伦理思想的起源处规避着人类伦理生活的方向,而且在现代人类遭遇道德困境的形势下,又指示着人类伦理生活所应该采取的态度。德性伦理最终的理论指向便是将成就德性与明其规范统一起来,从而真正实现人自身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对传统德性伦理资源的挖掘,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还是原始儒家的德性传统,都可以为现代伦理理论的建设提供丰富的智性资源。
    道德他律:我的道德重建的社会政治前提
    唐代兴
    2007(2): 36-40. 
    摘要 ( )   PDF(1262KB) ( )  
    在我的道德处于社会性解构之道德境遇中,道德他律是社会道德重建的基本方式。道德他律的存在主体是国家,实践主体是政府。政府要担当起道德他律的社会重任,其前提是政府要成为道德的政府并获得其道德的道德形象和引导力量。这要求政府必须建立在普遍人道、平等、公正的政治原则和政府道德优先的道德原则的基础上,严格遵循权力分散、制约、均衡的权力分配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实践原则。
    政治伦理
    论宪政的伦理之维
    陈焱光
    2007(2): 41-45. 
    摘要 ( )   PDF(1259KB) ( )  
    良好的宪政必然遵从和反映人类优良的伦理,这些伦理维度主要体现为:幸福是宪政的根本关怀,正义是宪政的永恒追求,博爱是宪政的核心价值,人权是宪政的终极目的,和谐是宪政的理想状态。高扬宪政的伦理精神对建设宪政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红色政权区域的道德变化
    柴文华, 康宇
    2007(2): 46-51. 
    摘要 ( )   PDF(1269KB) ( )  
    在红色政权区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以土地革命为基础的经济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通过教育等途径培育了人们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传统习俗和道德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荡涤,推进了区域内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道德的建立,两性伦理方面的自由在理论和操作层面更为广泛。
    从GDP崇拜到GNH关怀的伦理分析
    罗建文, 邓明君
    2007(2): 52-58. 
    摘要 ( )   PDF(1281KB) ( )  
    从GDP崇拜到GNH关怀,是两种发展观的转变,其实质就是对幸福的一种崭新诠释和评价标准的转变。GDP崇拜其实质就是唯效率崇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道德的困惑和系列社会问题,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极组成的GNH关怀发展理念,已成为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和行政理念,具有积极的伦理意义,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生态伦理学
    环境公正: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曾建平, 顾萍
    2007(2): 59-63. 
    摘要 ( )   PDF(1256KB) ( )  
    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底线要求”,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所在,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和谐集中体现为环境公正。它首先是指人与自然物种之间的种际公正,具体体现为两个维度的公正:在空间维度上,要促进国际公正、族际公正、域际公正、群际公正;在时间维度上具有代际公正意识。
    试论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理论主旨
    杨英姿
    2007(2): 64-67. 
    摘要 ( )   PDF(1253KB) ( )  
    罗尔斯顿从整个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道德是人的存在方式,环境伦理的产生不是要推翻或取代人际伦理,而是要为自然共同体中的人类确立生存方式。人类道德之所以要观照自然生态系统,是因为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和存在目的,以文化方式生存于其中的人类须对此给予道德的尊重。环境伦理与人际伦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之伦理,它们都是人的生存之道。
    家庭伦理
    论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余玉花, 张秀红
    2007(2): 68-73. 
    摘要 ( )   PDF(1264KB) ( )  
    孝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包括道德教育、稳定社会和民族凝聚的功能。中国孝文化中的精华成分体现其对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从而决定了孝文化所具有的现代意义。通过对孝文化的改造实现孝道伦理的价值转化,通过孝道文化的教育实现孝道伦理的弘扬。
    试从“反哺”与“接力”看中西亲子关系
    洪彩华
    2007(2): 74-77. 
    摘要 ( )   PDF(1254KB) ( )  
    “反哺”和“接力”分别是中西方家庭中处理养老问题的两种不同模式,模式的区别也反映了中西方亲子关系的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中西方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中西方伦理价值观念的冲突等四个方面所致。在代际亲子观念的东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既要继续发扬我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又要吸取西方重视代际亲子关系平等的合理因素,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
    管理伦理学
    转型期公共场域诚信缺失的理论思考—基于转型的一种视角
    杨光飞
    2007(2): 78-82. 
    摘要 ( )   PDF(1259KB) ( )  
    转型期的诚信缺失主要发生在公共场域而不是在私人场域;由于社会结构的变迁,人们的交往、交易不断从“熟人社会”延伸至“公共场域”,但公共场域缺少相应的诚信伦理的约束,失信行为增多;另外,转型期不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的工具理性也会刺激公共场域大量失信行为的发生;公共场域中的诚信重构,首先需要法律制度的援助;其次,从长远眼光来看,仍需要对传统伦理中“特殊主义”的诚信观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建构公共场域所需要的“普遍主义”的诚信伦理。
    中国雇员组织承诺特征之道德追溯
    杨帆, 石金涛
    2007(2): 83-87. 
    摘要 ( )   PDF(1267KB) ( )  
    从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看,中国雇员特有的组织承诺特征可以总结为五点:一是从结构模型上的理想因子显现;二是情感承诺更加影响中国雇员的组织行为;三是承诺指向上级而非组织;四是离职动因注重在位能得到什么;五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通过对各个特征进行道德追溯,我们发现,“理想人格”解释了理想承诺,“仁”造就了中国雇员的情感承诺,“忠”的思想使承诺指向上级,离职动因在于“谨慎”思考,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改变了传统道德集体主义的提倡。
    中国伦理思想
    试论《淮南子》对“法”、“德”、“风俗”的糅合
    戴黍
    2007(2): 88-90. 
    摘要 ( )   PDF(1306KB) ( )  
    在《淮南子》糅合“法”、“德”、“俗”的治道思想中,蕴涵了“反秦/袭秦”(对“法”的改良)、“倡道德/斥礼乐”(对“德”的期待)并存的内在特质,同时,还对风俗在民间社会中的教化、规范功能有着充分的认识。
    传统家训消费伦理观的现代审思
    戴素芳
    2007(2): 91-96. 
    摘要 ( )   PDF(1265KB) ( )  
    传统家训消费伦理是中国古代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古代社会它曾对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矛盾、稳定家庭和社会的秩序起过积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它对于推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建设及和谐社会的建构,对于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时代意义的现代消费伦理观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西方伦理思想
    弗洛姆人道主义和平伦理思想
    邓志伟
    2007(2): 97-101. 
    摘要 ( )   PDF(1271KB) ( )  
    在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体系中,和平伦理思想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弗洛姆继承了先知及近现代人道主义思想家的和平思想,厘清了和平的两种内涵,揭露了人的贪欲和破坏性在战争中的作用,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导致人的贪欲增长和技术社会带来的人的主体性丧失和核战争的危险。因此,他积极探索构建世界和平的伦理对策,提出应当重塑人性,发展爱、理性、创造性等人的第一潜能,促进彼此了解,以团结取代对抗,维护社会公平,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他的这些思想对于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西方公共行政及其正义价值
    杨冬艳
    2007(2): 102-106. 
    摘要 ( )   PDF(1268KB) ( )  
    公共行政本质上所具有的伦理特性以及公共行政理论和范式在不同发展时期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价值诉求,使得从伦理的角度对公共行政进行审视成为可能。公共行政正义价值既体现了民主社会自由、平等的价值追求,也蕴涵着公共行政本身所具有的对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公共行政人员德性的体现。
    书评
    思考背后的思考—评韩东屏《克隆转忆人—供人类思考的思考》
    许建良, 孟凡周
    2007(2): 107-108. 
    摘要 ( )   PDF(1224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