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性
    制度伦理视野中的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倪愫襄
    2007(1): 1-5. 
    摘要 ( )   PDF(1251KB) ( )  
    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制度伦理建设的需要,必须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从制度伦理的视角而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主要包括从农业文明到商业文明,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从国家主义到以人为本的转换。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终极关怀的当代价值研究
    谭培文
    2007(1): 6-12. 
    摘要 ( )   PDF(1241KB) ( )  
    中西文化比较有一种强势话语误导,即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忽视人的价值。这是片面的。相反,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以人为终极关怀的人本文化,而不是像西方一样诉诸宗教信仰的神本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终极关怀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人与万物相比,以人的生命和道德理义为终极关怀;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以民(人)为终极关怀;在对待人本身的道德理想问题上,以人格意志为终极关怀。中国文化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思想是最为值得珍贵的文化财富。它所包含一些优秀的思想仍然对我国当代以人为本价值观在人的内涵、人的素质培育、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和途径等的理解方面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的现代性启蒙:在传统伦理和现代市民社会之间
    韩升
    2007(1): 13-18. 
    摘要 ( )   PDF(1177KB) ( )  
    启蒙就是要促使人类摆脱“不成熟状态”,激发人的无穷想象力和无限创造力,真正确立起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目前中国的现代性启蒙就是要在扬弃传统的基础上,参照西方社会的现代化模式,确立社会成员个体独立的法权状态,促使传统伦理社会向现代市民社会转变,从而为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
    “八荣八耻”的道德哲学
    宋希仁
    2007(1): 19-23. 
    摘要 ( )   PDF(1218KB) ( )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聚焦到荣辱观,集中点击人的良心,可谓四两拨千斤;“八荣八耻”督促人们作出善恶选择,启迪了个人的道德自觉、自主和自律,同时也强调了公民的道德权利和义务;“八荣八耻”的落实重在修养和践行,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了精神条件。
    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综述
    陈长里
    2007(1): 24-27. 
    摘要 ( )   PDF(1165KB) ( )  
    自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以后,学者们基于我国传统道德传统和现实问题,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价值选择的方向指导,对科学发展观的实施具有推动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条件和精神方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传统荣辱观念的继承和超越,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的丰富和拓展,是对革命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是与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有着内在一致。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程度极高的普遍性和可实施特点,认真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之间的关系,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行的价值支撑,应该是理论研究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生态伦理学
    启新、拓新与创新—论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的贡献
    刘湘溶
    2007(1): 28-33. 
    摘要 ( )   PDF(1171KB) ( )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弘扬生态伦理,繁荣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的贡献功不可没,主要体现为:开辟了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确立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原则,培育了人对自然的新态度,对传统思想展开了新的系统批判,明确了人类在自然生活中扮演的新角色,对伦理学基本观念进行了新阐释,制定了人类行为新规范。
    “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古典建筑
    刘婉华
    2007(1): 34-38. 
    摘要 ( )   PDF(1187KB) ( )  
    “顺天应人”是中国古代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指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另一方面指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环境,使之适应人的生存和生活。“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对中国古典建筑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建筑观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建筑观方面。无论是顺天还是应人,目的都是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得益彰,这对于现代生态伦理学和现代生态建筑学都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当代生态危机的认识论根源及出路
    陈俊
    2007(1): 39-43. 
    摘要 ( )   PDF(1171KB) ( )  
    对自然的数学化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的对象化思维,从而把自然当作可以加以征服和驾驭的对象物;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成功运用更是助长了人类对自然的狂妄,误认为以人类有限的智慧能认识自然的无限奥秘。这是造成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认识论根源。因此,为了走出当代生态危机,人类必须深刻认识到自己认识的有限性,找回“有学识的无知”,从而对无限的终极实在保持应有的敬畏之感。
    生命伦理学与医学伦理
    生命伦理学的知识场域与现象学问题
    孙慕义
    2007(1): 44-49. 
    摘要 ( )   PDF(1173KB) ( )  
    生命伦理学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学科,研究者还要做许多重要的工作。目前,生命伦理学研究中首要的是对相关知识、基本概念、语词的统一,诸如对生命、医学、疾病、死亡等确立生命伦理语境下的认知,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应该挖掘所有人类的理性遗产和文化资源,建立和构建生命伦理学理论框架和体系,从而解决对具体生命伦理问题和现象评价的困难。生命伦理学存在一个多维的知识场域,揭示、解释和勾绘这个场域,对生命伦理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当代医药文化的伦理精神及其建构
    孙广华
    2007(1): 50-53. 
    摘要 ( )   PDF(1161KB) ( )  
    当代医药文化是科技、经济与人文一体的复杂系统,其伦理精神应当集焦点于人,以实现医药科技为人的基本价值和目的;伦理精神是医药文化内在制度的核心,医药行业的良好秩序依赖于伦理精神及基于它的合理制度。在“现代性”的背景下,面临被“解构”的医药文化伦理精神建构更应侧重伦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制度与德性共行,共同促进我国当代医药文化伦理精神的建构。
    管理伦理学
    管理科学研究与实践中的问题
    苏勇, 刘国华
    2007(1): 54-58. 
    摘要 ( )   PDF(1179KB) ( )  
    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强的同时,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科学的发展不能脱离人们对价值和伦理的判断。本质上,管理科学或运筹学仍然是一种人文科学。事实上,许多管理科学家都提倡伦理主义,主张把社会的和伦理的关注纳入传统的“理性”技术和管理决策。通过联合两者进行分析,可以拉近管理科学或运筹学和商业伦理的关系。
    人才伦理学刍议
    黎池
    2007(1): 59-63. 
    摘要 ( )   PDF(1165KB) ( )  
    人才伦理是使人才之所以成为人才的各种伦理要素的总和;人才伦理既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伦理学特别是人才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才伦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德与才的关系、人才的道德素质、人才的道德标准、人才的道德环境、人才的道德作用。德与才的关系是人才伦理学所要处理的基本关系,“德才兼备”是人才伦理学的核心范畴。提高人才的道德素质,是人才伦理学所确立的最高目标。人才伦理研究要揭示各类人才在道德要求和道德素质上的共同性和特殊性,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工作确立新的人才伦理原则和道德标准。
    高校学生管理中人本管理伦理探论
    王引兰
    2007(1): 64-68. 
    摘要 ( )   PDF(1166KB) ( )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人本管理,就是要把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教学、管理、服务诸环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书育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学生管理的模式及其质量关系到高等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和道德价值的发挥。因此坚持人本原则,贯彻科学发展观,搞好学生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者的重要职责。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道德资本与企业创新
    李志祥
    2007(1): 69-73. 
    摘要 ( )   PDF(1168KB) ( )  
    企业创新是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要课题之一。在企业创新过程中,道德资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引导企业创新的合理方向,提供企业创新所需的精神生产力,为企业创新成果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可。推动企业创新的道德资本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承担环保责任和消费者权益为主要内容的责任型道德资本,一是以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企业内部的团队精神以及企业与外界的良好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效率型道德资本。要积累更多的道德资本,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必须提高企业员工的道德观念,改善企业的组织制度,并推动公众道德权利意识的发展。
    若干经典理论对乡村经济伦理研究的资源意义
    王露璐
    2007(1): 74-78. 
    摘要 ( )   PDF(1179KB) ( )  
    揭示乡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伦理变迁,探寻伦理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伦理视角下的我国乡村经济研究中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本文探讨了若干经典理论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的资源意义及应用路径,包括:马克思对小农及其伦理特征的论述;韦伯对经济发展中的伦理动因及不同宗教伦理的比较研究;斯科特的农民“生存伦理”理论及费孝通对“乡土中国”伦理特色的分析。
    政治与伦理
    论道德理论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何良安
    2007(1): 79-84. 
    摘要 ( )   PDF(1186KB) ( )  
    正确认识马克思的道德理论在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关系到对整个马克思思想及其贡献的理解。针对中外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种种不同看法和误解,本文认为,伦理道德是马克思一生学术实践所关注的,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灵魂,自由与解放则是马克思道德研究及其整个思想体系的主旨。
    邪恶的两张面孔:根本的邪恶和平庸的邪恶—汉娜·阿伦特对极权主义制度下的邪恶现象的批判
    涂文娟
    2007(1): 85-89. 
    摘要 ( )   PDF(1170KB) ( )  
    汉娜·阿伦特对极权主义制度下的邪恶现象有两种表述方式,即“根本的邪恶”和“平庸的邪恶”。前者的根本特征表现为破坏了人类发展和和进步的概念,致力于把人变成多余的人的事业,以及消灭了人的法律人格、道德人格以及作为个体的人;后者的特征体现为无思想和肤浅性。阿伦特为思考极权主义专制制度下邪恶现象产生的根源以及个人应该担负何种道德责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从而为建立一种以思想为核心的个人责任伦理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
    国际关系的伦理审视
    谭吉华
    2007(1): 90-93. 
    摘要 ( )   PDF(1163KB) ( )  
    探讨国际关系伦理,明确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以避免战争,尽量减少战争带来的伤亡,维护世界和平;各国要相互尊重,平等地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发展,实现世界的共同繁荣;南北国家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寻求最佳的结合点,共同致力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各国必须以伦理道德为依托来解决国际人权问题,必须承认人权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确立一个同纷繁复杂的文化多样性相协调的普遍的最低道德标准。
    道德与生活
    范式转换与道德生活史的研究
    关健英
    2007(1): 94-96. 
    摘要 ( )   PDF(1143KB) ( )  
    伦理学就是一种生活观。伦理思想史的研究需要范式的转换,即由思想史转向道德生活史,研究社会变迁视野中的道德变迁,研究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伦理关系,研究民众层面的日常道德生活。
    儒家传统伦理与现实生活的分化
    易小明
    2007(1): 97-102. 
    摘要 ( )   PDF(1174KB) ( )  
    儒家传统伦理与现实生活的分离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既使儒家传统伦理因离开现实生活的支持而显得空乏,又使现实生活因离开传统伦理的规范而零乱失序。对此,必须创建新的道德体系来进行规范引导。新的道德体系应当是现实适应性、合理超越性与世界开放性的内在统一。
    会议综述
    伦理学学科的发展与创新研讨会观点综述
    汪志真
    2007(1): 103-105. 
    摘要 ( )   PDF(1156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