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经济伦理的前沿问题
    三谈道德生产力
    王小锡
    2008(2): 1-5. 
    摘要 ( )   PDF(1190KB) ( )  
    劳动者的道德素质及其作用的发挥,是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进行生产力水平考量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人的发展和关系的完善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物质生产力与包括道德生产力在内的精神生产力是相辅相成的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因此,道德生产力有其充分的理论依据。
    经济伦理与科学发展观
    周中之
    2008(2): 6-9. 
    摘要 ( )   PDF(1091KB) ( )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在实现经济的合理性与伦理的正当性的统一过程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伦理为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道德基础;经济伦理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道德支持;经济伦理推动统筹兼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经济人思想:经济伦理学的理论基石
    龙静云
    2008(2): 10-15. 
    摘要 ( )   PDF(1120KB) ( )  
    作为是古典经济学宝贵遗产中最重要部分的“经济人”思想,在经历了不断的被批评和被修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经济人”思想之所以成为经济伦理学的理论基石,在于它实事求地回答了市场体制之下驱动人的行为的动机和经济活动为什么应遵循一定的伦理规则这一根本性问题。因此,经济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必须以“经济人”思想为立论的前提和基础。
    委托代理关系与企业道德风险
    李建华, 易珉
    2008(2): 16-21. 
    摘要 ( )   PDF(1116KB) ( )  
    企业有所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引发了委托代理关系,而道德风险是委托代理关系的必然产物;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产生道德风险的原因在于代理人的利己性和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的不对称性的同时存在;在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所有者(雇主、股东、董事或政府等)、经理人和员工是其基本的链条,股东与经理、经理与员工都可以归结为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由此,企业道德风险存在于所有者、经理人和员工三个层面;规避企业道德风险既要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探寻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更要从社会人的事实出发,诉诸于企业人员的职业化和企业的职业化管理。
    和谐社会的正义问题
    彩票公益金价值的正义性分析——兼论教育彩票的必要性
    张向达
    2008(2): 22-26. 
    摘要 ( )   PDF(1228KB) ( )  
    本文以彩票公益金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彩票公益金分配和使用方向,对比国际上彩票公益金用途利投资领域,来验证我国彩票公益金的正义性。本文分析发现:各国彩票公益金使川领域集中于具有较强外部正效应的公共设施、环保领域,慈善及福利事业,兼具发展性和公平性的教育事业等,体现了彩票筹集资金的公益性和社会性价值。我国彩票公益金分配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义性目标,可行的修正方式是通过教育彩票加强教育领域的投入,以更好地实现公益金的价值并增强彩票行业发展的基础。
    转型正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伦理
    靳继东
    2008(2): 27-31. 
    摘要 ( )   PDF(1117KB) ( )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正义的社会,反之,一个不正义的社会也必定难以和谐。制度安排一般地影响、规定着人的行为,相应行为的价值判断也必然受制于制度本身的正义性。和谐社会的实质是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建构一种正义的社会规范,实现不同社会主体利益表达、博弈行为的有序与和谐。建构转型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制度正义的时代转换。
    论和谐社会中的经济正义
    赵华
    2008(2): 32-34. 
    摘要 ( )   PDF(1094KB)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治国理想,而实现经济正义,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本文在探讨研究经济正义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经济正义的途径。
    和谐社会与道德建设
    论和谐社会的公民德性——兼论公民德性教育的理念与应有
    周兴国
    2008(2): 35-39. 
    摘要 ( )   PDF(1109KB) ( )  
    共同体的美好是以相关的公民德性之存在为条件。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公民具有正义的德性。和谐社会公民的德性包括恪尽职守、平等、守法、诚信、友爱等道德品质。致力于公民德性的教育,应当是以社会正义而非社会成就为旨归;应当着力关注人的德性的发展;应当使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论人格、交往行为与人际关系和谐
    陈金美, 刘强
    2008(2): 40-43. 
    摘要 ( )   PDF(1102KB) ( )  
    人格,作为人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内在精神要素和外在行为规范的系统结构,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并被主体吸纳为自身的一种本质力量。人格影响和制约着人的交往行为,合理化的交往行为对人格的修养具有促进作用。良好的人格修养和交往行为合理化,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现实需要与重要标志,使整个社会成员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交往行为模式,能够协调人际关系和规范社会秩序,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关于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
    胡彩业
    2008(2): 44-46. 
    摘要 ( )   PDF(1096KB) ( )  
    中国几千年来传诵的“不言利”的道德教育模式,不但忽视了作为人所需要的包括政治上、精神和物质上的一切权“利”,而且从客观上还鼓励了某些人的道德沦丧,所以,只讲义务不讲权“利”的道德,决不能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作为道德教育者必须从这一点出发,一方面使道德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另一方面在自爱和爱他的基础上发现那种高贵精神和思想的种子,从这样的人身上着手道德精神的重建。
    探索与争鸣
    公共健康领域里的几个相关伦理问题
    龚群
    2008(2): 47-52. 
    摘要 ( )   PDF(1124KB) ( )  
    公共健康与个人自由权既有相冲突的一面,又有相促进的一面。在一定的情况下,只有个人的权利得到了相应的保障,公共健康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人生命权利作为一项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了健康权。然而,面对着公共健康的危机时,对于个人权利呈现出一种家长主义保护,以及公共善和个人自由权的关系问题。
    儒家道德缺乏公德机制论
    许建良
    2008(2): 53-58. 
    摘要 ( )   PDF(1121KB) ( )  
    公德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从100多年前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警示世人公德严重缺乏至今,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仍然是如何推进公德。在实践的工程里,借鉴古代道德资源是一个必然的课题,其中儒家道德尤为重要,因为它一直是在中国起支配作用的意识样态之一,而且儒家道德的主干德目“仁”也容易使人与公德进行自然的联系,但这是一个误区。儒家虽然重视人际关系之间的规范,但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而主要是血缘关系中的追求,体现的是自己本位的价值观,重视个人修养正是这一价值设定里开出的自然花朵,即使有“泛爱众”等公德的隐性因子,但也因儒家道德本身缺乏驱动因子而趋向夭折。
    道德经验刍议
    钱广荣
    2008(2): 59-63. 
    摘要 ( )   PDF(1110KB) ( )  
    道德经验指的是人们在利益关系境遇中既可维护或获取自己的利益,又能表明自己是“道德人”的经验。它直接来源于人们的生产与交换关系、生活与消费关系、相处与交往关系,具有自发性、群众性、普适性和连续性等特点,本质内涵是“趋利避害”,反映人作为价值主体的本性。维护现实社会基本伦理秩序的道德其实多为道德经验,而体现人类社会道德发展进步客观方向的则是道德经验的整合形式。
    荣辱观研究
    荀子荣辱思想探析
    王易, 任超阳
    2008(2): 64-68. 
    摘要 ( )   PDF(1168KB) ( )  
    荣辱思想是荀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孟的知耻思想,第一次对荣辱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他界定了荣辱的内涵,区分了荣辱的层次,明确了荣辱的实质,探讨了荣辱的价值,并进一步探索了荣辱的养成。研究荀子的荣辱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荣辱思想的精华、进一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先秦儒家耻感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杨峻岭
    2008(2): 69-72. 
    摘要 ( )   PDF(1164KB) ( )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耻感思想,内容丰富、特征鲜明。深入挖掘和梳理这一耻感文化的精华,对于人们明辨是非善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良好文明风尚,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生态伦理学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论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
    任俊华
    2008(2): 73-77. 
    摘要 ( )   PDF(1098KB) ( )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的基本特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天道与人道贯通于一体的信念;万物平等的价值观;道技之辩与技术限制;“圣王之制”的资源保护传统。古代的生态文明理论构成了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
    改造自然世界的道德合理性追问
    曹孟勤
    2008(2): 78-83. 
    摘要 ( )   PDF(1117KB) ( )  
    在现代人的视阈中,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由于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因而天然具有道德合理性。而恰恰在这种道德合理性背后却蕴涵着生物还原主义倾向和人对自然世界进行掠夺的逻辑张力。现代性社会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浪费的经济运行模式建立在这一道德合理性基础上。走出现代性道德理念的这种悖论性困境,需要改变评价这种道德合理性的认知向度,从人与自然共在的人性存在中确证改造自然界的道德合理性。只有合乎人与自然世界共在之人性的实践活动才具有道德合理性。
    中国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和谐观的内容特质与时代价值
    杨明
    2008(2): 84-88. 
    摘要 ( )   PDF(1110KB) ( )  
    和谐观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哲学和生存智慧,分析和研究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所蕴涵的积极合理的思想内核,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中国传统科技伦理产生发展的规律性
    陈万求, 邹志勇
    2008(2): 89-94. 
    摘要 ( )   PDF(1115KB) ( )  
    中国传统科技伦理作为人类科技伦理思想发展长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具有科技伦理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外,还具有其独特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可以表述为农业文明化、科技伦理化、伦理科技化、真善美化等四个方面。
    外国伦理思想
    西方伦理相对主义的层次和类型
    聂文军
    2008(2): 95-101. 
    摘要 ( )   PDF(1121KB) ( )  
    伦理相对主义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倾向。它具有多个层次和多种类型。其形成原因也非常复杂。西方伦理相对主义在理论思维上的经验教训能够促进我们的伦理学研究,它在实践上既具有消极的意义,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谈杜威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改造
    李志强
    2008(2): 102-105. 
    摘要 ( )   PDF(1107KB) ( )  
    约翰.杜威作为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哲学的改造”是他最著名的主张,这其中道德观念的改造是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道德观念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造,这种改造以具体的道德判断代替普遍确定的道德原则,以期确立一种反省道德,并使道德的目的回到道德自身之内而不在自身之外。杜威认为只有这样的道德观念才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
    书评
    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成果——评《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国家伦理与市民社会伦理的视角》
    武东生
    2008(2): 106-106. 
    摘要 ( )   PDF(1065KB) ( )  
    政治伦理学研究的新贡献——读《现代政治视域中的“法治”与“德治”》
    田海舰
    2008(2): 107-108. 
    摘要 ( )   PDF(1072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