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泽厚. 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 牟宗三. 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
 [3] 周天庆. 论儒家伦理中的情感因素[J].求索,2007,(5):142-144.
 [4] [魏]王肃编著.孔子家语[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5]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乐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 杨伯峻. 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 [日]今道友信.东方的美学[M].蒋寅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8] 马育良. 中国性情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9]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10]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乐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1] 宗白华. 宗白华全集(第三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12] 程树德.论语集释(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3] 余开亮. 孔子情感论与诗乐美学再阐释[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1):121-126.
 [14] 李泽厚. 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15] 杜维明. 人性与自我修养[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16] 马一浮. 复性书院讲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17] 马育良. 《论语》:一种可能的情感解读[J].孔子研究,2004,(2):46-60.
 [18] 葛晋荣. 中国哲学范畴通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9] 修海林.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0] 王爱琴. 和: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主旋律[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5-108.
 [21]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解.史记[宋]裴骃解.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2] 陈喜.音乐体验教学:内涵、价值与路径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1).
 [23]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乐论篇[M].北京:中华书周,1988.
 [24] 宗白华. 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5]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6] 雷永强. 论孔子乐论的情感世界[J].中国哲学史,2013,(1):32-36.
 [27] 蔡仲德. 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