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论身份伦理
    向玉乔, 卢明涛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4): 28-36.  
    摘要112)      PDF(pc) (1590KB)(308)    收藏
    身份伦理是基于对人之身份的伦理意蕴以及伦理与身份之紧密关联性的认知而建构起来的一种伦理价值体系,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身份伦理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身份伦理的概念构成问题、身份与伦理的关系问题、身份伦理的定义问题、伦理身份的确立问题和身份伦理在伦理中的地位问题。身份伦理价值维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张扬人的伦理尊严,挺立人的伦理身份;强调伦理身份的完整性,维持人的道德人格整全性;彰显人的道德本性,揭示人与其他非人存在者的根本区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当代英美道德哲学中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魏梁钰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4): 86-95.  
    摘要130)      PDF(pc) (1714KB)(270)    收藏
    在安斯康姆于1958年发表的论文《现代道德哲学》的影响下,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在当代英美道德哲学中重新得到严肃对待,但主流学界忽视了这篇论文中隐含的回应自休谟以来关于事实/价值区分的两条不同进路。从人的自然这条进路发展出后来的新亚里士多德式伦理自然主义,也面临一些哲学家特别是麦克道尔对该立场的批评。这一批评关注的核心疑难在于理解伦理价值或道德客观性的可能性和本性。但还有其他两种回应该疑难的思路:科斯嘉吸收亚氏伦理学发展出的康德式建构主义和威廉斯对安斯康姆另一条进路的发展版本。而后者在契合人类生活现实同时保存亚氏伦理学核心洞见的意义上提供了更富有启发的思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论传统儒家欲望观
    沈顺福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4): 53-61.  
    摘要141)      PDF(pc) (1609KB)(196)    收藏
    欲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形式,生存开始于欲求。传统儒家认为欲产生于心,心是行为主体,欲是主体行为。自然的气质心产生了气质性之欲,这种气质之欲并不可靠,或善或恶。孟子、荀子以性释心,心之欲变成了性之欲。孟子从性善的角度辩护了欲的正当性,荀子从性恶的角度揭示了欲的不好的一面。欲是普遍本性的活动,是普遍性活动。理学家通常以为欲是心的活动,但是坚持以性正心,从而最终由性决定欲的活动。这种由性最终决定的欲也是普遍性活动,谈不上意志行为或个体性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青年毛泽东“致黎锦熙”六封书信中的伦理思想
    王泽应, 周宇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5): 8-15.  
    摘要71)      PDF(pc) (1738KB)(156)    收藏
    1952年,黎锦熙把毛泽东青年时代写给他的“六封信”清检出来,在每封信的后面加了“按语”和“注释”,题作《毛泽东六札记事并注释》。细读青年毛泽东写给黎锦熙的六封书信,感觉到他在求学问道的过程中用心探寻着救国救民的真理,不仅有对近代以来救亡道路的深刻反思,更有从大本大源处寻找新的改造中国社会的路径思考,还有对中西文化和文明的双重伦理批判和改造思想。青年毛泽东“立远志”“就良图”之上下求索凝聚为通过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进而从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的伦理启蒙和道德哲学思想,对古今中西伦理文明批判继承的文化伦理思想和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伦理思想,为其后来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奠定了思想理论和伦理价值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青年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
    夏远生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5): 1-7.  
    摘要92)      PDF(pc) (1574KB)(150)    收藏
    青年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其奋斗向上的人生观,是“恰同学少年”上下求索、矢志追求的主体力量。其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奋斗观,是对湖湘文化优秀传统的传承与弘扬。其“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的革命初衷和理想诉求,是人生与社会的至高境界。其艰苦奋斗的价值观,是革命者和革命精神的政治本色。青年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老年“数字鸿沟”的伦理考量
    庞永红, 舒招平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4): 111-117.  
    摘要70)      PDF(pc) (1575KB)(146)    收藏
    老年群体是受“数字鸿沟”影响最大的群体。“数字鸿沟”导致老年人尊严、权益受损,老年人不能公平地共享数字技术等伦理问题出现。理论和现实都证明老年“数字鸿沟”是各国均存在的普遍问题,只能缩小,不能彻底消除。缩小老年“数字鸿沟”要遵循尊重原则、主体性原则和代际公平原则。缩小老年“数字鸿沟”的伦理路径是企业科技注入适老化伦理理念,尊重老人的主体性,加强老龄化制度伦理建设,加强家庭和职业伦理建设,提高整个社会尊老敬老的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论中华传统美德及其伦理学价值
    卫建国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6): 15-23.  
    摘要62)      PDF(pc) (1696KB)(142)    收藏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在中华民族发展、中华文明延续、传统哲学伦理学反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对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历史文化支撑,是当代中国伦理学的重大任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共同富裕的道义内涵
    王晓丽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4): 1-8.  
    摘要133)      PDF(pc) (1582KB)(137)    收藏
    共同富裕的道义是共同富裕“属人”的道德义理、“为人”的道德正义、“人为”的道德义务之有机统一。共同富裕的道义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中发端。马克思从为谁服务、服务什么、如何服务三个方面框定共同富裕的道义出场、内涵和路径。依据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中国化的共同富裕道义内涵经历了社会主义本质模式论中全体人民同步、同样实现富裕,社会主义本质功能论中个体平等获得富裕机会、占有富裕成果,社会主义本质特色论中突出制度正义导向、完成富裕整体要求三个发展阶段。立足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道义内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道义理念、消除差距的道义原则、友爱互助的道义规范之一体化发展。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社会道德导向,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道义在阐明党的领导地位的合法性、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特性中呈现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域下的分裂与联合
    李义天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5): 30-38.  
    摘要76)      PDF(pc) (1589KB)(135)    收藏
    分裂与联合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规范层面的基本议题之一。马克思、恩格斯所讨论的社会分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分裂,而是生产资料占有不平等所产生的阶级的分裂。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市民社会使得分裂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进一步加剧了个体的隔阂和竞争,造成群体的对抗与排斥。这种严重的分裂源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占有的差异性与排他性以及生产力的有限性。作为一种社会联合的形式,政治国家并不是超出社会分裂之外的整合性力量,不能充当弥合分裂的解决办法。自由人的联合体虽然构成马克思主义所承认的社会联合的最高形式或最佳方案,被认为可以充分实现个体自由与群体的共同体性质,但在现实境遇中,倡导工人“团结”或工人阶级共同体,则是无产阶级具体实践的一种有效的联合形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伦理文明——兼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中华民族性
    陈泽环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5): 16-21.  
    摘要71)      PDF(pc) (1557KB)(134)    收藏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中也包括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伦理文明。从新时代理论创新之辩证综合立场来看,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伦理文明,作为坚持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体现,就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挖掘中华五千多年伦理文明宝库的同时,将中华民族的伟大伦理道德成果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之中,并自觉地在人类道德的总库中汲取优秀成果,即在坚持中华民族现代伦理文明的社会主义时代性和吸取现代性积极成果的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伦理文明和社会主义道德中的中华民族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西方元伦理学中的道德客观性问题与困难所在
    陈真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4): 70-77.  
    摘要84)      PDF(pc) (1586KB)(130)    收藏
    厘清何为元伦理学中的道德客观性问题及解决该问题的困难所在是正确和有效解决该问题的先决条件。道德客观性问题是指:道德判断、道德要求或道德规范所蕴含的“规范性”或“绝对约束性”在理应的意义上何以可能是客观的,何以可能是独立于我们主观认识、主观欲求的客观事实或客观真理。理应之“规范性”的非经验性或不可观察性,一方面使得“规范性”概念的准确含义有待进一步澄清,另一方面使得如何认识和证明这种“规范性”的存在,变得尤其困难。虽然可以将正确的道德判断视为先天知识,然而,众所周知,对于先天知识的理解与证明,其困难远大于对后天知识的理解与证明。道德的规范性要求实际上反映了伦理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区别,即它们与外部世界的符合方向是相反的:自然科学要求我们的心灵状态符合外部世界,而伦理学则要求外部世界符合我们的心灵状态。这种相反方向的符合关系使得道德客观性证明的难度远大于自然科学客观性证明的难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如何对待动物:庄子的方案
    刘永春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4): 62-69.  
    摘要63)      PDF(pc) (1586KB)(124)    收藏
    庄子的动物伦理版本为当代动物伦理学核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套富有吸引力的中国方案。该方案由三个要点构成:第一,它为动物拥有与人类平等的道德地位的主张提供了基于自然整体主义的论证;第二,它提供了一种对待动物的唯一的不变道德义务,即不干预的道德义务,除非干预能够消除已有的干预,让动物回归自然状态,否认任何形式的干预在道德上都是错误的;第三,它提供了一种“向动物学习”的美德,倡导人类通过学习动物,实现自我的完善。该方案对于推进当代动物伦理理论争议和实践困境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从“圣贤救世”到“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推进“第二个结合”的一个生动体现
    金民卿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6): 1-5.  
    摘要101)      PDF(pc) (1505KB)(119)    收藏
    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就抱有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但因为没有确立唯物史观,他把“宇宙之真理”视为历史发展的本源,把“圣贤英雄”作为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力求锻造“三不朽”高尚人格,担当“圣贤救世”的使命,通过“变化民质”改造中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他在长期革命实践和理论创造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政治本质和理想信念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道德修养理论创造性地结合起来,科学阐述并带领全党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毛泽东在“第二个结合”上的一个生动体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人工智能时代的日常生活伦理结构
    鲁芳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6): 96-101.  
    摘要50)      PDF(pc) (1508KB)(119)    收藏
    日常生活伦理结构是日常生活伦理价值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日常生活伦理秩序得以存在和维系的诸要素的组成方式和总体格局,其构成要素有:伦理组织、伦理关系、伦理规范、伦理权威。人工智能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将会带来日常生活伦理结构的巨大变化:日常生活伦理组织日趋个体化,组织化程度减弱;日常生活伦理关系逐渐走向消隐,人与人的关系隐匿于物与物的关系之后,人工智能体成为日常生活伦理关系的主体;人工智能体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以及人对待人工智能体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成为日常生活伦理规范的新内容;日常生活伦理问题的技术化亟须日常生活伦理权威专业化和团队化。日常生活伦理结构的变化客观上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日常生活伦理治理面对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论第三次分配的道德原则和社会道德价值
    王正平, 李文静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4): 96-102.  
    摘要56)      PDF(pc) (1576KB)(117)    收藏
    第三次分配是一种道德分配,是企业、团体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合理的道德价值理念感召下,基于社会责任和道德自觉而进行的主动和自愿的分配。当前在我国积极推进第三次分配,需要借助公正、仁爱和同情道德原则或价值理念作为正确的伦理支撑和价值引导。公正原则构成第三次分配的道德基石,仁爱原则奠定爱人若己的道德信念,同情原则成为自觉关爱他人的道德内驱力。进入新时代,积极推进第三次分配,在完善社会分配机制、激励“先富”人士提升自我道德境界等方面具有重要社会道德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孝养义务的道义论证成
    赵紫燕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4): 44-52.  
    摘要35)      PDF(pc) (1602KB)(114)    收藏
    孝养义务是指基于孝养实践中不会伤害任何人的基本人权与尊严的前提下,子女满足父母所要求的合理供养的义务。每个人都应当有孝养义务这一观点的规范性需要获得进一步的辩护。友谊模式、还债模式和特殊善物模式是目前被用来证成孝养义务的三种主要方式,然而,这些证成方式都存在某些值得商榷之处。康德道义论有可能成为一种证成孝养义务的可行方式。将孝养义务作为对他人不完全义务的感激义务予以证成,指出孝养义务应当是一种对父母纯然由衷的善意,且培育良知、人类之爱与敬重,有利于让我们感受到孝道的强制力并将其进一步推广与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黑格尔的社会契约论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杨云飞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6): 67-79.  
    摘要56)      PDF(pc) (1601KB)(114)    收藏
    近代社会契约论具有三个理论要点:以自然状态、自然法和个体的自然权利为理论起点;基于同意的契约构成国家或政府的基础;国家的目的是保障个体的自由权利和福利。黑格尔对此进行了颇为尖锐的批判。首先,黑格尔反对强力即正当的自然法与暴力横行的自然状态,质疑个体权利的自然性,主张自由权利的精神性与历史性。其次,黑格尔认为契约只是个体之间针对特定外在对象的协议,不足以成为国家的基础,把国家建立在个体同意之上的做法破坏了国家的权威,造成了恶果。最后,黑格尔揭示了契约论国家个体至上的倾向具有局限性,主张真正的理想国家应该统合主观自由与客观自由、个体权益和共同善。黑格尔针对自然状态与自然法的批评与契约论的观点有一定偏差,对契约与同意的理解也有弱化之嫌。但黑格尔的契约论批判依然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一是表明了契约论国家观的理论辩护问题依然存在,二是深刻地展现了个体主义是否能为现代性奠基这一根本疑难,三是其融合个体与整体、融合古今国家原则的理论尝试足资当代思想者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冯契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开拓性探索
    王向清, 王思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5): 47-54.  
    摘要44)      PDF(pc) (1577KB)(113)    收藏
    冯契在建构“智慧”说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做了开拓性探索。首先,将价值界定为为我之物的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物与我的关系中,是主客观的统一。其次,价值的形成包括两大环节:一是主体在评价活动中运用评价的语言将蕴含意向、意象、意味等构成的评价意义(即“意蕴”)表达出来;二是主体在包含理想、意愿等观念结构的“意蕴”规范下从可能界中创作、实现价值。再次,价值具有真善美统一的特征或属性。价值的“真”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遵循真理,促使自己的目标现实化,也就是使自在之物化为为我之物;“价值”的善是广义的好,即为我之物能满足主体道德、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需要;价值的“美”指为我之物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成了审美对象。最后,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创造的文化蕴含了价值,不同的文化体系承载了不同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既蕴含了权威主义和独断论的负面价值观,也培养了勤劳、勇敢、爱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等正面价值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人类基因编辑滑坡论争议及伦理反思
    毛新志, 唐婷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6): 102-110.  
    摘要54)      PDF(pc) (1539KB)(113)    收藏
    人类基因编辑面临滑坡论争议。支持方从逻辑角度、经验角度和道德价值角度分别论证了逻辑推理中基因编辑治疗向基因增强的滑坡,判例分析下人类基因编辑向优生学的滑坡以及道德价值视角下人类付出的多重道德代价。反对方质疑人类基因编辑滑坡的逻辑连贯性,谨慎评估了判例的可靠性,从相对主义视角论证了道德价值滑坡的积极意义。从滑坡论争议来看,人类基因编辑滑坡论丰富了人类基因编辑治理的理论视角与价值视域,但是人类基因编辑滑坡论证自身仍存在逻辑上的精确性问题,缺乏境遇分析的多样性视角以及道德价值分析的相对主义维度,需要进一步精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论杜威的美德伦理学进路
    肖根牛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6): 89-95.  
    摘要50)      PDF(pc) (1515KB)(113)    收藏
    杜威批判传统规则伦理学把行动过程的某个部分抽象成主导力量,因为传统规则伦理学的这种做法是对真实发生的道德行动的误解。所有行为发生于具体的情境之中,真正影响行动者判断的稳定力量是其美德,杜威持一种实用主义进路的美德伦理学立场。杜威美德伦理学把美德奠基于行动者与环境交互过程中形成的习惯之上,它是处理问题情境的稳定且有效的模式。行动者和行为是相互塑造的,杜威反对基于其中一方来进行道德评判,行动者自身的道德形象规定行动者和行动相联结的方向,而促使这种联结能够不断成为现实的力量是美德,这也是行动者在不同情境中能采取正确行为的根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