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伦理学基础理论
    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伦理解读
    陈芬, 田梦非
    2016(2): 1-5. 
    摘要 ( )   PDF(1270KB) ( )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辩证批判,提出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理想。依据此文本,可以从个人的发展、自由的发展、全面的发展三个角度分析马克思关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何需要以及如何实现的伦理思想。
    “富而好礼”如何可能?
    陈科华
    2016(2): 6-11. 
    摘要 ( )   PDF(1290KB) ( )  
    “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价值,是推进人类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但是富贵者与贫穷者的道德表现都具有坏的可能性,只有从制度合法性建设和道德主体性建设两方面来克治这种坏的可能性,“富而好礼”的文明社会才是可能的。
    道德自律的形成机制
    王晓梅, 丛杭青
    2016(2): 12-16. 
    摘要 ( )   PDF(1272KB) ( )  
    个体从事活动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出于对活动的钟爱,也可能是受到利益的驱使,个体的行为、行动理由等都无法避免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在诸多选项中最终选择哪一项,主体的自律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自律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的考察,将有助于了解主体行为准则的形成机制——来源于外部的规范经个体的自我认可,便成了自主行为的准则,这种融合了外来规范的自律,我们将其称为“他律的自律”。如果规范与个体的长远的生活计划及价值观相一致,那么这种规范的实施将能更有效地抵御来自社会环境的各种影响,自律更具持续性和稳定性。
    中国伦理思想
    儒家“仁德”内在理路和逻辑层次
    卢兴, 吴倩
    2016(2): 17-22. 
    摘要 ( )   PDF(1287KB) ( )  
    孔子以“仁”为核心建立了儒家的思想体系,使之成为中华传统美德最为核心的观念之一。“仁”是一种对人的生命价值予以肯认与培护的情感,这种情感基于人本性中的道德意识,同时其外推也蕴含着超道德的义涵。基于这种推扩逻辑,本文将儒家之“仁德”归结为立体的四个层面:“个体之仁”、“类性之仁”、“成物之仁”和“本体之仁”,这四者之间有机联系、逐层升进,仁爱的对象分别是自我、人际社会、自然界和宇宙本体,四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是仁德的推扩原则,这种推扩建基于仁爱之情的感通作用。
    荀子思想中的“友善”资源探析
    唐明燕
    2016(2): 23-27. 
    摘要 ( )   PDF(1278KB) ( )  
    荀子思想中蕴含着有助于培育“友善”价值观的丰厚资源,荀子“礼”的思想对当代中国以“规范”促友善风气的养成有启发;荀子“不怨天、不尤人”的人生态度对引导当代人树立积极的社会心态、营造有利于友善实施的心理环境有借鉴;荀子所倡导的君子行为方式对指导日常生活中的友善行为有教益。培育友善价值观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荀子的这些思想符合社会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契合当代中国道德治理的基本路向,值得重视。
    西方伦理思想
    “欲望”视角下《理想国》中的正义
    盛传捷
    2016(2): 28-34. 
    摘要 ( )   PDF(1288KB) ( )  
    在《理想国》第一卷至第四卷中,苏格拉底及其对话者们先后提出了四个正义定义,而这些定义从欲望的角度分析又可以分为对立的两类。苏格拉底的对话者们预设了人的欲望是无限制的,从而假定正义必然屈从于欲望。这样的正义论强调正义是一种行为并以“人自愿为恶”的前提。苏格拉底则坚持人的欲望需要由理性来引导,所以每一个人都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基于“无人自愿为恶”的观点,苏格拉底的正义观论证了“正义就是做适合本性的事情”,在他的眼中正义是一种状态。
    德性与信仰:论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阿利比
    花威
    2016(2): 35-39. 
    摘要 ( )   PDF(1276KB) ( )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简要记叙了青年阿利比的事迹。寓于人类的整体堕落,阿利比的德性操练遭遇到心灵与身体、好奇与罪、节制与不节制的复杂纠葛。他从中认识到,要开启人类的救赎上升,实现完美德性,基督信仰是迫切必要的。因为这一信仰以爱来接纳软弱的信心,在团契生活中培养出新德性,在亲近上帝中最终达到幸福生活。
    论费希特伦理学的意义
    张东辉
    2016(2): 40-45. 
    摘要 ( )   PDF(1281KB) ( )  
    费希特伦理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从费希特哲学的内部看,他的伦理学说是以知识学为原则从“自我”推演出来的,因而属于知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对知识学基本原理的验证和重要补充;其次,从伦理学的发展史看,费希特伦理学是对康德道德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不仅凭借“职责”学说赋予道德法则以实质的内容,克服了康德道德学的形式主义缺陷,而且提出了共同体主义思想以克服康德道德学的个体主义立场,从而标志着近代义务论伦理学向德性伦理学的范式转变;最后,从现代性批判的角度看,费希特的德性伦理学转向意味着他对现代社会中自我封闭的原子式个体的解构和对疏离冷漠的人际关系的批判,并在正义与德性何者优先的争论上主张德性的绝对优先性。
    经济伦理
    从牟利至上到共同发展——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伦理审视
    李萍
    2016(2): 46-50. 
    摘要 ( )   PDF(1271KB) ( )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企业开始了海外直接投资,出现了跨国经营。参与其中的中资企业为此所做的准备并不充分,至少在早期阶段,几乎没有明确的企业伦理建设目标。在消费者、当地人士和学界的不断批评下,中资企业做出了伦理改进,但进度缓慢。这缘于国内的制度建设不足,减少了企业人士社会学习的机会,抬高了跨国经营的试错成本。中国政府应当放松管制,开放社会空间,鼓励非政府组织生长,从而为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伦理跃升提供动力。
    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伦理检视
    路向峰
    2016(2): 51-56. 
    摘要 ( )   PDF(1276KB) ( )  
    从经济伦理的视域来看,作为企业“灵魂”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的脚步渐行渐远。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意蕴关涉历史性、人本性和公正性三个基本维度;人本关怀乏力、生态学危机加剧以及社会担当严重不足是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表现;要破解企业社会社会责任缺失的道德悖论,建立消费者与企业联动的伦理整合机制、注重社会核心价值的伦理导向机制以及注重良法善治的伦理控制机制是三条可行的现实路径。
    “经济学帝国主义”理论辨析
    赵昆
    2016(2): 57-61. 
    摘要 ( )   PDF(1275KB) ( )  
    “经济学帝国主义”往往会带来对功利最大化的推崇,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效率的崇尚。因此经常有人将“经济学帝国主义”与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和效率主义等混为一谈。但就其实质而言,“经济学帝国主义”与这些主义有关联但却本质不同,更不能相互替代。所以有必要在厘清“经济学帝国主义”理论表现的基础上,将“经济学帝国主义”与上述主义区分开,以便对“经济学帝国主义”进行更好的认识和反思。
    科技伦理
    技术之后与伦理之前——人类增强技术面临的伦理困境及其出路
    岳瑨
    2016(2): 62-68. 
    摘要 ( )   PDF(1294KB) ( )  
    增强人类一直是前技术时代和技术时代的哲学和现代性谋划的梦想。后技术时代的来临使得人类增强的技术展现(特别是NBIC的汇聚)有如“脱缰之马”。“技术激进主义/技术保守主义”之争表明,人类增强技术在其前沿性技术展现中使今日之人面临“技术之后-伦理之前”的困境。生命伦理的反思在关乎人性的改良、医学功能的转移、技术的逾越性、公正的有限性四大生命伦理挑战时,呈现出“未决事项”的特征。寻求一种“允许的伦理”而不是一种“禁止的伦理”,是人类增强技术面对生命伦理难题时的解决之道。
    人类增强技术应用的伦理原则
    江璇
    2016(2): 69-74. 
    摘要 ( )   PDF(1275KB) ( )  
    人类对于由科学技术所引起的社会影响以及所造成的社会后果不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也应该负有实践上的责任。为了能够有道德地生活与行动,亟需推进增强技术实践应用的伦理研究与探讨。因而为了能够更加具体且有效地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就需要把抽象的、一般性的、普遍性的原则进行具体化,从而能够较好地应用到社会生活中真正起到指导与规范的作用。对于人类增强技术的应用,本文将要涉及到允许原则、宽容原则以及最优化与风险预防原则三个应用原则。
    浅论工程生活的实践智慧
    何菁
    2016(2): 75-81. 
    摘要 ( )   PDF(1295KB) ( )  
    工程伦理规范无法在根本上触及人类在工程-人-自然-社会存在中行动和生活的终极目的。在现实的工程实践中,具体情境对规范、原则的制约,往往表现为行为者在实践过程中经由反思、认识后的调整和变通。行为者主动践履“应当”责任要求的本质行为或“能力”展现为个体行为者工程实践与个人生活绵延统一的美德,即为工程生活的实践智慧。实践智慧表现为行为者人是目的、服务意识、和谐安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伦理卓越价值观,在工程实践中其内容具体展开为功利价值与道义价值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共融、人际伦理与生态伦理并重和行业规范与个人美德结合。
    信息风险与“信息人”的伦理责任
    张学浪, 赖风
    2016(2): 82-87. 
    摘要 ( )   PDF(1281KB) ( )  
    信息风险,是信息由外部扩展并渗入人们的生活领域,因人们的非科学处理方式而引发的“客观风险”,通常被称之为一种“必然存在”。信息风险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消解的逻辑起点是“信息人”,即是具有一定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且形成基本信息素质的抽象存在。从责任到伦理责任,是“信息人”道德层面的提升,它不仅对消解信息风险有着重要的道德价值,而且还是“信息人”消解信息风险的道德诉求。
    生命伦理
    佩莱格里诺医学伦理学的建构路径
    郭蓉
    2016(2): 88-94. 
    摘要 ( )   PDF(1284KB) ( )  
    佩莱格里诺在反思当代医学伦理学的社会建构主义路径和后现代程序伦理建构路径的基础上,立足医学哲学对医学本质、医学目的的确认和医学基本概念的澄清,建构其医学伦理学理论。佩莱格里诺基于医学哲学建构的医学伦理学是充满内容的内在于医学的伦理学,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伦理视域中合成生物学的利益与风险评价
    欧亚昆, 雷瑞鹏
    2016(2): 95-102. 
    摘要 ( )   PDF(1291KB) ( )  
    人工酵母染色体的诞生表明正如科学家所预想的那样,合成生物学有利于增进人类福祉:提供清洁能源、便宜的药物和新型材料等等。但与此同时,一些环保组织者认为合成生物学会给人类和环境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要求暂停甚至终止其发展。为了解决这一争议,本文将从伦理学的视角评估合成生物学的风险和利益,讨论过程中还涉及相关的技术挑战。
    从生物学哲学看人胚胎的伦理地位
    李才华
    2016(2): 103-108. 
    摘要 ( )   PDF(1275KB) ( )  
    从生物学哲学的角度看,人胚胎具有重要的生命价值和一定的人格性,同时人胚胎也具有工具性和一定的物性,人胚胎的伦理地位具备“人”和“物”的两重性,二者是互补的。人胚胎是世代交替的一个过渡环节,是人类存在的特殊形态,具有发育为人的潜能。胚胎相对于一个物种的整体生存而言,它只是人类种族整体生存的一个环节和部分,只是实现世代交替的一个工具,因此人胚胎具有工具性。可以利用人胚胎开展医疗和科研工作,但应当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监管。
    探索与争鸣
    虚拟品质与道德教育——兼论基于虚拟现实之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颜青山
    2016(2): 109-116. 
    摘要 ( )   PDF(1287KB) ( )  
    历史上两个著名的关于人的发育和成长的争论区分了先天/后天因素、遗传/环境,这个区分转化到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上,可以作出能动/习就因素的区分。人的道德品质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把虚拟情景当作习就因素,那么人的虚拟道德品质是可能的,即是在虚拟情景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因为虚拟品质和真实品质共享同一能动性因素,它们的性质和伦理学地位就不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进行道德教育,而其必要条件是:第一,在虚拟和真实之间建立无间隙的连接;第二,受教育者认同虚拟现实中的行动和感受。
    作为暴力的微博:内生逻辑、运行过程与伦理规制
    李建华, 曾志伟
    2016(2): 117-122. 
    摘要 ( )   PDF(1279KB) ( )  
    微博暴力植根于三个内生性逻辑:在制度层面,微博带来的话语权释放未能受到权威的有效限制导致了权力的僭越;在行为层面,主体独立性受到削弱甚至迷失在微博空间;在环境层面,私人空间公共化和公共空间私人化两种趋势共同催化了暴力行为。从过程上看,微博暴力大致经历了群体极化导致集体非理性、暴力行为出现在网络与现实空间以及公共议题迅速转移和集体责任逃避三个阶段。关于微博暴力的伦理矫治应当处理好自律与他律、自由与责任、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尤其突出主体的自律。
    消极伦理及其当代形态
    马越
    2016(2): 123-127. 
    摘要 ( )   PDF(1271KB) ( )  
    有关消极伦理与积极伦理的区分构成了当前伦理学探讨的一个话题。积极伦理主要是表明行为者应该做什么,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行为界限具有模糊性,同时积极伦理可能要求行动者花费应有的时间与精力来完成某种伦理行为。而消极伦理则通过道德禁令的形式呈现出一种边界清晰、定位准确、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以及对想要避免之后果的一种更为直接的路径。不论是传统的宗教教义,还是现代的道德理论,似乎都呈现出人们对消极伦理的偏爱超过了积极伦理。消极伦理在生态文明社会中表现为一种放弃之美德,这种美德的本质就体现在对那些过高的物质追求和经济繁荣的主动放弃上,而这种放弃的目的在于对未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利益和权利提供保障。
    居住伦理与居住伦理学的建构
    陈丛兰
    2016(2): 128-133. 
    摘要 ( )   PDF(1284KB) ( )  
    居住是一个富含伦理的价值话题,亦即居住是关乎人类所展开的一切生存活动与有人生和社会意义的价值实践。居住伦理则为人们在居住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对个体的人格和人生塑造、人际交往和社会风尚有着直接影响的价值观念系统,以及居住生活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良序美俗。当代中国的居住问题日益突显,居住伦理研究以伦理道德视角关注居住生活,对于提升人们的幸福生活指数与家园认同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居住伦理研究有四个基本的思维视野即居住伦理的历史学阐释,居住伦理的空间学研究,居住伦理的社会学研究和居住伦理的批判重建研究。
    书评与综述
    年轻气盛的美国伦理学——向玉乔教授《美国伦理学史》小序
    万俊人
    2016(2): 134-135. 
    摘要 ( )   PDF(1095KB) ( )  
    人权伦理研究的新维度——第五届人权与伦理学论坛综述
    裴彧
    2016(2): 136-138. 
    摘要 ( )   PDF(1186KB) ( )  
    传承 创新 担当——“伦理学前沿与青年学者的学术担当”高层论坛综述
    顾中亚
    2016(2): 139-140. 
    摘要 ( )   PDF(1180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