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伦理学基础理论
    论中国特色伦理学话语体系的构建
    陈泽环, 谢伏华
    2017(1): 1-5. 
    摘要 ( )   PDF(1416KB) ( )  
    伦理学的发展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当代中国特色伦理学的使命是建设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伦理秩序。为履行这一崇高使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通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华优秀传统伦理学和国外伦理学积极成果三种资源,以构建当代中国特色伦理学的话语体系。在为此并为充分提高其影响力和话语权而努力的过程中,当代中国伦理学工作者本身必须要有自觉和强烈的“文化自信”和“道德自信”。
    怀疑时代的道德信仰
    余达淮, 李克明
    2017(1): 6-10. 
    摘要 ( )   PDF(1416KB) ( )  
    风险时代也可以称其为怀疑时代,市场经济进入一种资本迅猛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日益突出,道德与价值的拯救成了无可奈何的愿景。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的消灭如果不在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消灭当中,富强、平等、自由、民主的新价值秩序就不能如雨后春笋破土而立。价值重建的任务,应该深深根植于我们时代变化的伦理关系当中,最终必须消灭私有制,才能建立真正的新价值。
    犬儒主义病态道德文化剖析
    孙春晨
    2017(1): 11-15. 
    摘要 ( )   PDF(1415KB) ( )  
    古代犬儒主义不相信存在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原则,主张随遇而安的、抛却个人各种欲望的生活方式。当代犬儒主义既表现为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也表现为委曲求全、接受现实。当代社会的犬儒主义显现出大众化、普遍化的趋向。犬儒主义在现实道德生活中的主要表现是放弃道德价值、互不信任和精致的利己主义。当代犬儒主义的本质是道德相对主义,犬儒主义病态道德文化的盛行将导致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
    中国伦理思想史
    论戴震伦理学对乾嘉新义理学的引领
    徐玲英
    2017(1): 16-22. 
    摘要 ( )   PDF(1443KB) ( )  
    戴震改变了清代汉学家重考据、轻义理的研究学风,他以考据为手段,发掘儒学经典中圣贤立言之意,体贴出一整套有别于宋明理学的重视情欲的伦理学。在戴震由实而虚的伦理学研究理路的引领下,乾嘉时期涌现出大量的义理学专著,显示了清儒建立新义理学的努力。戴震循着“人道本于性,而性源于天道”的哲学思路,认为“理”指事物的条理,而社会中的“理”存在于礼仪制度之中。戴震“理存于礼”的思想直接启迪凌廷堪“以礼代理”思想的提出。戴震以“血气心知”言性,坚持人性一元论,并认为人之情欲是人性的基本内容,可以节,不可灭。戴震重视人之情欲的观点得到程瑶田、焦循、凌廷堪、阮元等人的认同和发挥,最终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宋明理学的乾嘉新义理学派。
    仁道、仁人、仁政——孔子仁学的三重意涵
    杜云, 杨明
    2017(1): 23-29. 
    摘要 ( )   PDF(1439KB) ( )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仁学是中国传统儒学发展的根基和主线。孔子的仁有三重意涵:一是哲学层面的仁道,二是人格层面的仁人,三是社会层面的仁政。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逻辑扩充关系,共同构成了孔子“仁”的全部内涵。
    简牍所见秦代制度与伦理思想
    朱锦程
    2017(1): 30-35. 
    摘要 ( )   PDF(1448KB) ( )  
    伦理观念并不是儒家的专利,法家及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秦统治者都不排斥伦理观念,而且还站在维护君主、政权利益的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维护传统伦理秩序。从新公布的秦简法律材料《岳麓书院藏秦简(肆)》中可以看出,在法家和秦统治者的伦理思想中,就已经形成对自然环境合理利用保护、注重协调吏民关系及对家庭内部违逆尊长的不孝行为给予严重惩罚等特征。
    荀子的道德治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刘桂荣
    2017(1): 36-40. 
    摘要 ( )   PDF(1427KB) ( )  
    “道德治理”概念近几年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而道德治理的理论资源在荀子那儿就已经非常丰富了。本文试图从人性恶是道德治理的逻辑起点、以礼养欲是道德问题治理的现实基石、隆礼重法是道德治理的两条进路、成为君子是道德治理的价值目标等四个方面发掘荀子的道德治理思想,希望为道德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西方伦理思想史
    自由意志如何可能
    刘清平
    2017(1): 41-47. 
    摘要 ( )   PDF(1431KB) ( )  
    西方主流学界一方面将自由意志的“随意任性”与外部世界的“随机偶然”相提并论,另一方面又因此将它与外部世界的“因果必然”对立起来,结果陷入了价值学维度上的“自由意志”与宇宙观维度上的“决定论”是否相容的假问题而长期找不到答案。其实,作为一种围绕善恶价值展开的自律性人生现象,主体的自由意志本身就同时包含着因果必然和随机偶然两重因素;外部世界的因果必然和随机偶然也只有在与主体的需要形成关联,具有了重要程度不同的善恶价值之后,才能对主体的自由意志产生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影响效应。
    论自由的生态本质
    曹孟勤
    2017(1): 48-53. 
    摘要 ( )   PDF(1421KB) ( )  
    康德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即使“人为自然立法”掌握了自然必然性,目的仍然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物质欲求,不可能走出自然王国。由此康德提出实践理性优先于理论理性,强调只有“人为自身立法”的实践理性才能够将人从自然王国中拯救出来而走向自由王国。康德这一命题的危害是,否认人在自然面前拥有自由,人在自然面前只能遵循弱肉强食的生物法则,道德地对待自然万物在学理上不具有可能性。本研究试图颠覆康德的这一命题,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仅拥有本体论自由,而且这一自由还优先于认识论自由和实践理性自由。人只有证明自由的本真性具有生态性质,即人在自然面前能够拥有本体论的自由,才能担保自身从自然王国之中真正解放出来,使保护自然环境的伦理行为获得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正当性理由。
    道德成熟论与道德发展论的比较研究
    陆宽宽, 姚新中
    2017(1): 54-58. 
    摘要 ( )   PDF(1418KB) ( )  
    本文旨在比较孟子的道德成熟论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之间的异同,从而探究在道德成熟论中有哪些部分仍然与当今世界的道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本文中,我们试图站在科尔伯格的视角向孟子的道德成熟论提出挑战,并尝试着以某种创新性解释来帮助孟子作出合理的回应。通过这场虚构的对话我们发现,尽管孟子和科尔伯格在理论倾向、对道德进步的界定以及在道德观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二者之间依然能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对话,从而使我们可以汲取儒家的思想资源以重新审视当代中国以及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
    从黑格尔法哲学视角看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建设
    章忠民, 王树人
    2017(1): 59-65. 
    摘要 ( )   PDF(1431KB) ( )  
    黑格尔在法哲学中关于“道德-伦理”思想的建构,既是基于人类伦理道德的梳理和建设,更是基于当时德意志民族在整个人类道德的历史演进中所处的特殊历史状况,所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路以及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从黑格尔的“道德-伦理”思想中反观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阙如,可以提醒我们并警惕主观与客观、个人集体与国家、伦理与法律之间的三重断裂,特别是从道德与伦理既实现区分、又有机统一之中,找准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逻辑理路与现实路径。
    “治国理政”视域下公民伦理的构建和培育
    黄月细
    2017(1): 66-70. 
    摘要 ( )   PDF(1414KB) ( )  
    公民伦理作为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的治国之道,构建和培育公民伦理是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题中应有之意。构建和培育我国的公民伦理,在体现其共性的同时,应当寻找符合国情的路径。
    传统向现代转型视域下的公共道德的辨析及构建
    曹融
    2017(1): 71-77. 
    摘要 ( )   PDF(1434KB) ( )  
    近代以来,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我国思想界展开了公德与私德的争论。梁启超认为,无论公德、私德,本质都在于为公共利益服务,他试图以构建公德来促使个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献身,而将公德的培育又纳入私德范围,强调个体的道德实践。梁启超的公德观以日本的公德思想为中介,有其西方思想的渊源。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边沁首次提出私人伦理与公共伦理的区分,密尔进一步将之发展为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公共道德是不同于私人道德的外在规范,主要由社会制裁加以维护,其培育则依靠国家引导。中国古代的公共道德理论是强调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应用哲学,把公共道德看作是一种指导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活艺术。在这一视野下,由于商业在当代经济活动中居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必须以商业中的契约原则为核心,通过社会监督和国家引导,在上层建筑的领域中构建公共道德。
    大学精神的伦理形态及其参与社会道德治理路径研究
    赵保全, 罗承选
    2017(1): 78-82. 
    摘要 ( )   PDF(1386KB) ( )  
    大学精神是以至善为特征的伦理精神,是伦理实体和道德主体的统一,是大学道德理想和道德现实的综合体,不仅反映着大学的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而且规定着大学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发挥大学精神的能动作用推进社会道德治理,一方面能够推动大学参与塑造社会伦理实体,形成更加民主、自由的社会伦理关系和稳定和谐的社会伦理秩序;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学的道德教育功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公民的道德品质素养和道德行为,培育社会道德主体。
    社会保障与伦理
    德性与智慧的力量——论我国古代家训的精神追求
    王海东, 张瑞臣
    2017(1): 83-87. 
    摘要 ( )   PDF(1423KB) ( )  
    家训是我国古代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本多样。家训精神是以仁义为本,孝亲悌长是家庭伦理的核心,诚信友爱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尊师重道是追求真理的法门,知行合一是修身养性的要诀,持戒行善是对治五毒的良方。家训集德性与智慧于一体,其终极目的是通过教化使人成贤成圣。这种精神无疑对当今的家庭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道德权利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张静
    2017(1): 88-91. 
    摘要 ( )   PDF(1405KB) ( )  
    中国养老保障的道德权利思考是针对老龄群体的伦理性探讨。本文在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含义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当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道德权利现状。指出主要存在着农村老人享受权利与机会的非均等化与养老保障机制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两个突出的问题。最后,本论文从确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核心道德理念以及凸显以人为本的孝道原则建设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道德解决路径。其中后者又从建立健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应的道德调控与建立和社会主义法制相匹配的道德权利的评估两点展开深入分析。
    老年幸福实现的伦理基础及制度保障
    孔娜
    2017(1): 92-96. 
    摘要 ( )   PDF(1415KB) ( )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幸福是老年这一特定人生阶段的幸福,它以老年个体的存在为形式,关涉到老年群体与社会整体的关系,是老年人的主观体验感受和整体生活实践。老年幸福实现的伦理基础就在于幸福权的确立、社会正义的实现和老年需求的满足。老年幸福的实现离不开制度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养老政策、完善老年权益实体法律制度和完善老年权益程序法律制度。
    体育伦理
    中国传统武学的和合之德
    康琼
    2017(1): 97-102. 
    摘要 ( )   PDF(1431KB) ( )  
    “和合”既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道德思想,它在强调天地万物差分性、冲突性的基础上,主张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平衡、互补、有序,试图构建出一种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全过程的大美景致和道德规范。中国传统武学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在“和合”思想的长期浸润之下,要求修炼者形神同修、技德同修、武道同修,不断提升生命精神和塑造崇高人格,以实现内外和谐、身心和谐、天人和谐的 “和合”之道与“和合”之德。
    体育产业化的伦理批判
    李龙
    2017(1): 103-108. 
    摘要 ( )   PDF(1420KB) ( )  
    随着体育产业化的不断深入,体育产业出现发展水平非均衡化、评价标准过度市场化和体育异化等诸多不良现象,这是对体育本质的背离,对体育精神的违背及对体育伦理的背离。社会呼唤体育伦理回归,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平的基本原则,加强体育伦理制度建设,加强参与者的道德自律,促进体育可持续发展。
    探索与争鸣
    推理谬误、责任倒置与行动逻辑——浅析道德热点事件中的几个逻辑问题
    郁乐
    2017(1): 109-114. 
    摘要 ( )   PDF(1424KB) ( )  
    道德生活中的逻辑问题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当前的道德热点事件中,几个关键的逻辑问题制约了交流理解与困境治理的可能性与有效性:事件归因过程中的推理谬误,道德归责过程中的不当反问与举证责任倒置以及困境治理中违背决策逻辑、引发避险心理而导致的行动陷阱。深入分析与澄清此类事件中的系列逻辑问题,厘清相关话语与思维过程中的逻辑结构与心理机制,为有效的道德对话与困境治理澄清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全球化视域中的生态主义伦理精神
    牛庆燕
    2017(1): 115-120. 
    摘要 ( )   PDF(1422KB) ( )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现代人类文明最稀缺的价值资源是“精神”与“伦理精神”。当全球性的生态难题开始挑战人类的生存底线,当全球化的浪潮甚至思潮妄图主宰生态时代的价值判断,生态主义“伦理精神”的回归成为共同的时代期待。如果说,“精神”的本性是“自由”,“伦理精神”是超越了个体的道德精神与人格精神而形成的“共同体精神”与“实体精神”,那么,生态主义伦理精神则是重要的“伦理生态人”精神、“道德实践人”精神和“人类人”精神。在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的当今时代,应当构建生态主义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消解“经济中心”与“科技至上”的价值霸权、避免文化殖民主义的侵略扩张并扬弃文化相对主义,在异质文明的生态对话、生态融通与生态合作的基础上促成生态发展,唯有如此,生态主义“伦理精神”才能融入“民族精神”,并最终成为“民族精神”。
    微媒体的道德教育价值:问题及实现路径
    唐励
    2017(1): 121-128. 
    摘要 ( )   PDF(1442KB) ( )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推进,微媒体在大数据的助力下成为当前重要的道德教育载体,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价值意蕴。一方面,微媒体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互动性、裂变性和精准性有效契合了受教育者的多元性、交互性、发展性和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主体等方面的原因其道德教育价值被遮蔽、耗散,造成价值导向模糊等现实问题。依托大数据,实现微媒体道德教育价值的路径有:紧紧依托大数据坚持内容为王、加强交流交互、创新方式方法,努力增强微媒体的导向、感染和教育功能,积极培育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养成。
    应用伦理学谱系的张力
    陈吕思达
    2017(1): 129-136. 
    摘要 ( )   PDF(1442KB) ( )  
    应用伦理学的出现,既发端于伦理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又导源于现代社会道德问题“井喷式”爆发的客观需要。在生活世界不断拓展的背景下,应用伦理学的谱系在不断延伸拓展,但是其内在和外在张力都已经显现,即谱系之内的不同支脉各自孤立,相互隔膜;谱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裂隙也在增大,更多地是在追随式地“防御”而失去了价值前瞻和引导的功能。这种状况预示着应用伦理学调整、转向的必要。
    书评
    中国乡土伦理的转型——评王露璐著《新乡土伦理——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乡村伦理问题研究》
    王淑芹
    2017(1): 137-137. 
    摘要 ( )   PDF(1222KB) ( )  
    会议综述
    万物互联时代的科技伦理和赛博伦理——第六届全国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全国赛博伦理学研讨会综述
    唐熙然
    2017(1): 138-140. 
    摘要 ( )   PDF(1328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