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思想研究
    美好生活与至善论
    曹刚
    2019(2): 1-7. 
    摘要 ( )   PDF(1258KB) ( )  
    美好生活是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终极目的。正确阐释的美好生活必然是自主的生活、成功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因此具有内在性、绝对性和统合性三个特征。以美好生活为终极价值依据的伦理学具有目的论的结构和特征,但因其具有内在性而跨越了事实与价值的鸿沟,因其具有绝对性而避免了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立场,因其具有统合性而消除了可能突破权利边界的忧虑。由此,至善论可以合理地回应关于善与应当的优先性问题、最大化原则问题以及结果论的问题等问题上所遭到的诸多质疑。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道德逻辑
    刘灵
    2019(2): 8-15. 
    摘要 ( )   PDF(1269KB) ( )  
    与西方社会资本主义民主模式下以公民为中心的道德逻辑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道德逻辑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不是简单与以公民为中心相对立,而是对它的扬弃、包容与超越。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对道德逻辑演进规律的理论自觉,它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民主体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构建的道德理由;“人民的统治”,即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运行的道德尺度;追求“人类解放”,即实现人民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追求的道德价值。
    伦理学基础理论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的完整体系
    戴木才
    2019(2): 16-19. 
    摘要 ( )   PDF(1236KB) ( )  
    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的诞生,是对人类社会以往一切政治伦理思想的价值革命和积极超越。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政治伦理思想,形成了一个集政治伦理认识体系、政治伦理价值体系、政治伦理制度体系和政治伦理实践体系于一体的完整思想体系,为人民大众尤其是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进行了科学的、彻底的价值辩护和道德论证,是科学性与实践性、无产阶级道义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有机统一。
    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正义意蕴
    曹孟勤
    2019(2): 20-28. 
    摘要 ( )   PDF(1275KB) ( )  
    马克思的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蕴含着丰富的公平正义思想。哲学作为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它不仅内在蕴含着对世界之所“是”的本质性洞察,还内在蕴含着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价值秩序安排。正是在洞察世界之所“是”中包含了人与自然关系秩序的价值排序,由此,哲学世界观本身的正义意蕴得以提出,并能够展开哲学分析与批判。从人类在世生存来说,人们只有从世界观的高度实现公平正义,才能担保人们公平正义地看待这个世界,公平正义地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马克思以前的哲学都是非公平正义的哲学,在看待人与世界价值秩序方面秉持一种“主奴关系”世界观,从而为不平等的人与自然关系和不平等的人与人关系作哲学辩护。马克思对以往哲学的革命,不仅创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还创建了一种公平正义的审视世界的哲学视域。正是马克思秉持一种公平正义的哲学世界观,才要求人们彻底改造不公平的世界和不公平的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充分实现公平正义的共产主义世界。
    异质性与不平等:道德冲突产生的根源及治理之道
    龙静云, 宋攀科
    2019(2): 29-35. 
    摘要 ( )   PDF(1261KB) ( )  
    在当代中国,各领域的道德矛盾和道德冲突已经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有的甚至已经演化为局部风险而成为制约社会和谐的因素之一。布劳关于异质性与不平等的理论为我们分析道德冲突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当前,导致道德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人们普遍认同的原因之外,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身份确认缺失引发道德冲突;对异质性的曲解导致道德冲突;个人向上流动受阻激化道德冲突;中间阶层缺场无法缓解道德冲突;价值观和现存制度之间的矛盾也会带来道德冲突。治理和化解道德冲突的对策是:正确发挥主体性以降低道德冲突;强化异质性交叉以减少道德冲突;培育社会中间层以弱化道德冲突;实现不同群体间的有序流动以化解道德冲突;确立共享价值观以消弭道德冲突。
    中国伦理思想
    先秦儒家道德认同智慧及其当代价值
    刘仁贵
    2019(2): 36-41. 
    摘要 ( )   PDF(1257KB) ( )  
    先秦儒家诸多道德观念与道德要求得到中华民族的广泛认同和长久传承,有些直至今天还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体现了先秦儒家的道德认同智慧:如从“天人合一”“人性同一”“己他相通”角度回答“人为什么要认同道德”,从现实人伦建构道德理论体系,形成“伦—道—德—行”道德认同模式,提出“家国天下”道德认同目标,形成“内修”和“外铄”道德认同机制等。这些智慧在如何确立道德认同基点、树立共同道德价值目标、形成道德共同体、增强道德文化自信等方面对当今社会的道德认同构建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论《颜氏家训》中的政治道德教育思想
    洪卫中
    2019(2): 42-48. 
    摘要 ( )   PDF(1266KB) ( )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后期士大夫颜之推撰写的一部训教子孙的著作,内容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教育后人如何修身立世、传业扬名而后齐家兴族,不过,颜之推也在《颜氏家训》中渗透了不少政治道德教育思想。这些思想既包括政治伦理方面的内容,也包含为官道德思想方面的体会,而这些政治道德教育思想不仅确保了此后颜氏家族在政治上的平稳发展,也确保了颜氏家族在政治伦理道德上光辉形象的形成。
    论孔孟儒家伦理精神的基本特质
    刘湘溶, 易学尧
    2019(2): 49-53. 
    摘要 ( )   PDF(1248KB) ( )  
    伦理精神是民族伦理的深层结构,准确把握儒家伦理精神则必须理解孔孟儒家理论的内在逻辑。理解孔孟儒家理论的内在逻辑及其伦理精神的关键在于厘清孔孟儒家理论的核心关切。而孔孟儒家的核心关切正是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孔孟儒家伦理精神主要包括了:“志道据德”、“为仁由己”与“慎终追远”。其中,志道据德是孔孟儒家伦理的整体价值导向;为仁由己是其伦理实践的执行关键;而慎终追远则为为仁由己提供内在动力。回归孔孟儒家的伦理精神是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摆脱当代社会道德困境的重要途径。
    西方伦理思想
    基于进化论的伦理自然主义
    李涤非
    2019(2): 54-59. 
    摘要 ( )   PDF(1252KB) ( )  
    对于进化理论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不同看法构成了一个连续谱,采取互相排斥立场的两端各有问题,而中间立场的成立需要应对自然主义谬误和休谟法则提出的挑战。对于实践判断的分析能为自然主义清除障碍,而针对婴儿的社会评价行为的系列实验在为基于进化论的伦理自然主义提供依据的同时,也表明一定阶段从进化剥离的认知能力对道德价值的塑造超脱了生物学说明的范围。
    柏拉图《会饮》中的爱与神话
    盛传捷
    2019(2): 60-66. 
    摘要 ( )   PDF(1269KB) ( )  
    对《会饮》的流行解读通常并不把阿里斯托芬讲辞和苏格拉底讲辞联系起来,而是认定后者对前者进行了批判,由此断定柏拉图在批判阿里斯托芬讲辞的基础上建立了他有关“爱”的理论。本文则试图表明,《会饮》由阿里斯托芬讲述的“双性人神话”与苏格拉底讲辞中引述蒂奥提玛有关“爱的阶梯”说法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只有把两者联系在一起理解才能最终较为完整地把握柏拉图在《会饮》中的爱的理论。为了阐明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必须考察“回忆说”“灵魂不朽”“理念论”以及巴门尼德哲学对《会饮》行文的影响。
    公民道德建设
    论雷锋精神的职业伦理意蕴
    李晖, 姚选民
    2019(2): 67-71. 
    摘要 ( )   PDF(1249KB) ( )  
    面对当前社会上的职业道德危机,对雷锋爱岗敬业讲职业道德或其职业道德的社会伦理基础进行分析不失为一个好的切入点。基于对雷锋生前所遗留下来的言论文字《雷锋全集》的文本分析,雷锋爱岗敬业讲职业道德或其职业道德的社会伦理基础至少有四大维度:其一,感恩情怀是雷锋职业道德的人情伦理基础;其二,榜样力量是雷锋职业道德的社会文化伦理基础;其三,责任要求是雷锋职业道德的角色伦理基础;其四,意义追求是雷锋职业道德的价值伦理基础。缘于雷锋爱岗敬业讲职业道德或其职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其所生活时代的基本情况,对雷锋爱岗敬业的职业伦理意蕴进行分析,对于思考和应对当前社会上的职业道德危机,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基于现行教育评价体系的教育伦理反思与重建 ——以“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实践为视点
    刘庆红
    2019(2): 72-78. 
    摘要 ( )   PDF(1262KB) ( )  
    随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大政方针向“双一流”的转向,中国高校在双一流体系的建设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不少高校在具体实践环节还是出现了一系列有违教育初衷的问题。究其根本,乃高校在建设“双一流”的实践环节过于注重对效率和竞争的追求。中国高校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大多来源于西方的教育伦理,而中国与西方是具有不同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社会制度及社会语境,这样便造成了既无自身特色,又不易形成良好效益的尴尬局面。基于现代教育伦理的角度,本文分析中国与西方在教育评价体系中伦理规范的差异,倡导在基于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挖掘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建设评价体系,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精髓,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利他”与“责任”意识,注重对高校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及强化高校的社会责任意识。
    政治伦理
    全球贫困与制度正义
    伍志燕, 江畅
    2019(2): 79-85. 
    摘要 ( )   PDF(1268KB) ( )  
    全球贫困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伦理学话题。从道义的角度来看,济贫是一种道德义务而不仅仅是一种出于同情或怜悯的慈善,并且这种义务视情况既可以是道德上的不完全义务,也可能是完全义务。在道德责任上,全球贫困的消除不仅体现在富有国家(或富人)对贫困国家(或穷人)给予不附加条件的补偿及援助,而且还要履行“主动行善”的积极责任及“不伤害”的消极责任。不过,彻底消除全球贫困、实现对贫困国家(或穷人)的终极关怀,需要从制度正义中寻求救治良方。这种制度正义要求提升贫穷国家的社会个体的“综合能力”、加强贫困国家自身的“造血”功能、彻底改变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消除剥削和财产私有制以铲除社会不平等之“根”。
    忠诚与幸福关系的论证
    左高山, 段外宾
    2019(2): 86-93. 
    摘要 ( )   PDF(1276KB) ( )  
    在道德生活中,人们总是无法回避“人应该怎样生活”这一苏格拉底问题,其实质是要解决美德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人们往往通过反思正义、智慧、节制等具体美德是否促进幸福来论证上述问题,但是鲜有人系统地论证“忠诚”与幸福的关系。忠诚对幸福的影响要么被忽略了,要么被视为对幸福不那么重要。我们试图从儒家伦理、美德论、功利论、义务论和积极心理学等维度论证忠诚对人类幸福具有某种促进作用,但是尚未找到充分的证据证明忠诚与幸福具有因果关系。
    摆脱全球政治伦理困境的中国方案
    王超
    2019(2): 94-101. 
    摘要 ( )   PDF(1266KB) ( )  
    全球政治伦理是人们在全球化时代的一般性政治价值规范和约束规则,它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以资本增殖为核心的经济增长逻辑在全球扩张的影响而面临多重困境。“一带一路”是中国改革开放在当代的深化发展,其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蕴含着平等、公正等政治伦理内涵,顺应了当代全球政治伦理变革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对中外政治伦理的反思、扬弃与发展,是中国为全球政治伦理变革贡献的中国方案。
    大数据伦理
    数据主义与人本主义数据伦理
    李伦, 黄关
    2019(2): 102-107. 
    摘要 ( )   PDF(1252KB) ( )  
    数据化催生了数据主义,数据主义是数据化的一种哲学表达。数据主义主张数据流最大化和信息自由是至善,其实质是从以人为本走向以数为本,用数本主义取代人本主义,从强调人的自由走向强调数据的自由,用数据主义取代自由主义。为避免数据主义的弊端,应倡导人本主义数据伦理,尊重人的自由和权利。
    数据的赋权与祛权:基于微观权力的数据伦理分析
    张卫
    2019(2): 108-113. 
    摘要 ( )   PDF(1283KB) ( )  
    数据在“解蔽”世界的同时也在“遮蔽”世界。从“微观权力”的视角看,数据对世界的“解蔽”是对人的“赋权”,“遮蔽”是对人的“祛权”。数据的“赋权”与“祛权”既体现在“同一主体”身上,也体现在“不同主体”之间。其结果会引起社会权力结构的调整,原有的权力结构被打破,新的权力结构被建立。从“微观权力”的视角对数据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数据的社会伦理效应。
    价值敏感设计与大数据伦理
    张贵红
    2019(2): 114-119. 
    摘要 ( )   PDF(1252KB) ( )  
    当前的应用伦理学正在从理论走向实践,信息技术、医学伦理和计算伦理的兴起和发展,使得应用伦理学尤其是信息伦理学正逐渐发生设计转向。这种转向的主要体现就是价值敏感设计理论的兴起,这种观点主要来自伦理学层面的“理论-应用-设计”和信息技术层面的“技术-社会心理背景-道德价值”的理论变化。价值敏感设计建立在概念、经验和技术三个层面相结合的集成方法基础上,同样的分析在大数据领域内同样具有可行性。大数据技术也可以从这三个层面来分析:概念分析层面的数据伦理概念分析、技术分析层面的算法伦理分析,以及经验分析层面的实践分析。价值敏感设计理论的发展能够推动大数据伦理的进步,并且能够为大数据技术提供一定的伦理基础。
    探索与争鸣
    法律正义发展历程的三个层面
    聂长建
    2019(2): 120-127. 
    摘要 ( )   PDF(1272KB) ( )  
    人类的法治发展史过程,也就是不义的法律退场和正义的法律入场的过程,正义是法律的运行轨迹和价值导向。在时间里,法律是公正的,一切不义行为在法律面前不仅是不道德的,也是不明智的。法律达到公正也是一个过程,是在与不公正的坚决斗争中逐渐实现的,公民不仅有拒绝遵守恶法的权利,也有拒绝遵守恶法的义务,司法审判也不能以恶法作为依据。法律最终实现正义,法治是依法之治和良法之治的最佳结合,法治是一种优良的生活方式和善治,每个公民以良好的法律心态依据良法堂堂正正做人,在法律正义的发展历程上留下光明的印记。
    论“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界限
    李石
    2019(2): 128-134. 
    摘要 ( )   PDF(1265KB) ( )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求真”。因此,科学研究不应该有“禁区”,人们不应该武断地禁止有关“基因编辑”的科学探索。但是,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必须以不侵犯人们的“权利”为限制,对科研成果的应用必须以是否增进人类的“福利”为判断标准。这是科学研究的伦理界限。基于此,“基因编辑”的相关研究应该被允许,但其具体的实验过程和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都必须遵循“不侵犯权利”和“增进人类福利”的伦理限制。
    中国政治伦理学70年回顾与展望
    张振, 陈晓雯
    2019(2): 135-140. 
    摘要 ( )   PDF(1251KB) ( )  
    在当代中国,政治伦理学作为“显学中的显学”,经过学界70年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已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初步建构了中国政治伦理学学科体系。学界围绕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研究、西方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政党伦理研究和行政伦理研究等重点研究方向,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研究队伍,产生了系列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政治伦理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中国政治伦理学的发展依然在路上,需要学界同仁坚持问题意识,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不断完善中国政治伦理学学科体系,回应和解决政治实践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