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 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 李延寿. 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 魏收. 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 李学勤. 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标点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 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7] 朱熹撰. 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 司马迁. 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9] 张双棣. 吕氏春秋译注[M]. 张万彬等,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10] 姚思廉. 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1] 钱穆. 略伦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A].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三册)[C].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2009:134-199. [12] 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3] 徐元浩,集解.国语集解[M]. 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14] 刘向. 古列女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 范晔. 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6] 洪卫中.“心共口敌性与情竞”:颜之推矛盾心理的伦理探析——兼论梁末入北士人心理[J].济南大学学报,2010(6). [17] 李百药. 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8] 颜之推. 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M].王利器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 [19] 罗江文. 由古文字谈儒家忠孝观[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昆明:云南人名出版社,1998. [20] 洪卫中.颜之推对儒家思想的坚守与世俗化传播[J].郑州大学学报,2015(1). [21] 李学勤. 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2] 刘知几. 史通通释[M].蒲起龙,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3] 张舜徽. 史学三书平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4] 令狐德芬. 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25] 程树德,集释.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6] 萧子显. 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27] 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8] 董诰,等编.全唐文[Z].北京:中华书局,19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