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居住伦理思想论要
    敬晓庆
    2021(5): 1-7. 
    摘要 ( )   PDF(1513KB) ( )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体现在党的全部奋斗之中,解决人民居住问题并发展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居住伦理思想就是其重要表征之一。这一居住伦理思想的探索与解决贯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 内含居住需要伦理、居住空间伦理、居住人际伦理和居住价值伦理; 并凝结成中国共产党的民生伦理、政党伦理和民族复兴伦理等理论成果,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心系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崇高党性和优秀品质。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思想的伦理特征
    李勇
    2021(5): 8-16. 
    摘要 ( )   PDF(1577KB) ( )  
    政治伦理和关怀伦理是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思想中的两大基本伦理要素。从历时性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妇女解放思想实现了从政治伦理占主导地位向关怀伦理占主导地位的转变。从共时性层面看,政治伦理和关怀伦理则始终交织在一起。政治伦理主导下的妇女解放和女权话语的生成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在这种互动所带来的关怀伦理主导地位的转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解放运动不断实现更新和超越,并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妇女解放道路。
    伦理学基础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结构分析
    田云刚
    2021(5): 17-24. 
    摘要 ( )   PDF(1523KB) (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适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推出了幸福、美丽、创新等价值观念,为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引领。另一方面,适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提出了普遍安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等价值观念,在价值观上为人类贡献了中国方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外贯通,它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的体系建构趋于完善成熟。
    论“个体品德”及其培育的当代意义
    肖群忠
    2021(5): 25-32. 
    摘要 ( )   PDF(1531KB) ( )  
    所谓“个体品德”,是指在内容上多涉及个人应具的品格而不涉及人际、群己交往的品质、人格、人品,它与“私德”概念是一种交叉重合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逐步重视“个体品德”或者私德建设,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10月27日发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且加以规定的“个体品德”,是指党和国家对个人私德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提出并养成培育个体品德的当代意义在于:注重个体品德培育符合古今中外人类道德生活的内在规律;; 注重培育个体品德是对现代中国道德建设偏颇的纠正; 注重培育个体品德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特别是干部的道德素质。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乡村德治建构的若干问题
    姜珂
    2021(5): 33-40. 
    摘要 ( )   PDF(1530KB) ( )  
    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中国农村继脱贫攻坚之后的战略选择。为了卓有成效地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而且应当建构内容涵盖乡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同时又能有效促进乡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成果于一体的新型乡村德治。新型乡村德治的建构整体上应立足当代中国乡村发展的具体实情,瞄准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在继承中国传统乡村德治模式、近现代乡村建设经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明为基本遵循,启迪全体村民的伦理觉悟和道德良知,实现乡村德治与善治、法治的有机结合。新型乡村德治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乡村基层组织和全体村民,建构的路径是共建、共治、共享,建构的方式主要有合理吸收传统德治的成果并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总结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土地革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有益经验,制定与乡村振兴目标相适应并能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时代的乡规民约,充分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并激励其扎根乡村敦风化俗,合理利用和借鉴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优秀成果等。
    中国伦理思想
    儒家伦理传统与儒家道德记忆
    韩玉胜
    2021(5): 41-46. 
    摘要 ( )   PDF(1504KB) ( )  
    道德记忆是人类记忆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人类道德生活经历在脑海里留下的印记或印象。道德记忆是儒家慧命赓续的伦理传统得以延续的精神力量,它不仅仅使得儒家伦理精神不断历经传承、发展、演绎而形成了体系完备的理论形态,更使得儒家伦理以文化心理的社会形式引导着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道德教化是儒家伦理传统的道德记忆方式,儒家以道德教化来守护角色记忆与定位道德责任、塑造榜样记忆与开展教化示范,并通过实践道德记忆达到知行合一。珍惜儒家道德记忆、传承发展儒家优秀伦理传统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重要话题。道德记忆是一个立意高远、形象生动、涉面甚广、兼具理论与现实关怀的创造性学术范畴,它不仅为我们考察儒家伦理传统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对于我们当今如何开展伦理学研究也带来了深刻的学术思考。
    论早期儒家对政权转移问题的仁学阐释——基于上博简儒家文献的考察
    邹啸宇
    2021(5): 47-52. 
    摘要 ( )   PDF(1503KB) ( )  
    考察上博简可知,早期儒家乃本于仁道阐释政权转移问题。在其看来,政权转移实质上是政权合法性的转移,而政权合法性植根于天命、民意与为政者的贤德贤能,以“仁”为基本精神;; 政治权力是仁民爱物的工具、服务天下民众的公器,政权的转移旨在实现“天下和合”的仁政理想;; 在此理想的引领和范导下,一旦为政者因德衰或能退而丧失或遮蔽了政权合法性,政权就当该发生转移; 禅让、世袭、革命为政权转移的三大模式,若以仁政观之,则强调宗法血缘关系本位的世袭制和以武力转权的革命模式皆各有弊病,唯有主张“尚德让贤”的禅让制才是可圆满实现仁道的理想政权模式。可见,早期儒家是以仁道为政权转移的根本原则和终极价值指向。
    退溪思想中的“敬”以践德
    耿志刚
    2021(5): 53-57. 
    摘要 ( )   PDF(1499KB) ( )  
    退溪发展了朱子主敬学说,把“敬”作为治学的根本,将其贯穿为学的始终。在退溪思想中,“敬”是心的主宰与存在方式,其核心要旨就是遏制欲望,恢复作为人道德之根源的道心。他集中阐发了关于心的本性和修养的问题,从而探讨“为人”与“成圣”的路径,进而在“知行并进,互为轻重”辩证思维指导下,把敬工夫与道德的“行”结合,践履“敬”思想于日常之中,最终实现人行为的道德性与身心价值的中正性相统一的目标。
    外国伦理思想
    论西方古典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程志敏
    2021(5): 58-62. 
    摘要 ( )   PDF(1521KB) ( )  
    德性在于符合自然生活,因而伦理学首先就需要研究神性、人性和物性,也就是研究万物的“自然”。但思考自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认识神明,也就是最高的善,从而走向德性。在思想领域,“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达到道德的高尚性才是,因而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认识”的限度,这也是属人的根本“义务”。义务在于行动,行动必须以智慧和良善为前提。德性乃是理性的保证,理性与德性的连接点在于“完善”,达到存在的最高境界。研究这种境界的哲学不是知识的展示,更不是概念的思辨,而是治疗灵魂使之达到德性的生活方式。古代伦理思想的基础在于大写的“理性”,其目标在于“高尚”,其方法在于“义务”。理性的根本任务在于以自然天道为基础的“致良知”。
    从苏格拉底转向看伦理学的性质与功能
    常永强
    2021(5): 63-69. 
    摘要 ( )   PDF(1518KB) ( )  
    在笛卡尔之前,西方哲学的基调主要是由苏格拉底奠定的。苏格拉底完成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转向,通常称之为伦理学转向。受阿那克萨戈拉启发,苏格拉底放弃了早年从事的自然哲学研究,转而在灵魂层面寻求真理。通过与前苏格拉底时期的伦理学与自然哲学进行比较,能够进一步看清苏格拉底发生哲学转向的原因和意义。他一方面扭转了真理探究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赋予了伦理学以坚实的本体论基础。如果说“善”理念是苏格拉底的形而上学,那么,伦理学就是通达这一形而上学真理的方法论。这种哲学观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古代哲学,与之相对照,笛卡尔方法论转向以及整个西方近代哲学的合法性则是需要我们重新加以反思的。
    柏拉图的“节制”——基于《卡尔米德篇》的解读
    王志强
    2021(5): 70-76. 
    摘要 ( )   PDF(1518KB) ( )  
    “节制”在柏拉图作品的表述中有从“欲望的节制”、“灵魂的节制”到“城邦的节制”的阐释路径。但《卡尔米德篇》批驳了“统治所有知识的知识”的理性狂妄,以“知所知且知无知”给出了“节制”的最高定义:理性自我设限的“理性节制”,以及由此引出的对“哲学王”的“政治节制”。考察《卡尔米德篇》可以发现,作为独占真理的极权主义鼻祖的柏拉图形象其实源于对僭主主张的误认。
    当代西方生态主义道德话语的演进、悖论和局限
    李京桦
    2021(5): 77-85. 
    摘要 ( )   PDF(1538KB) ( )  
    西方思想家以一国之内人与人之间权利的扩展为思想基础,希望同样的过程在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由此产生了生态主义道德理论。这一理论以动物的权利、有机生命体权利、敬畏生命和赋予生物以内在价值等言语作为意义表征,组成了西方生态主义道德话语体系。但是,这种话语从一开始就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与保护自然之间的矛盾。资本具有全球性和扩张性,而人们对自然的爱则受领土边界和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在西方国家资本主义体制和民族国家背景下,环境问题与世界性不公问题紧密关联。
    教育伦理
    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现的制度伦理路径
    李长泰
    2021(5): 86-92. 
    摘要 ( )   PDF(1741KB) ( )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的思想理念,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可以通过制度伦理的规范实现,主要包括国家立礼、天下行礼、个人示礼和本心美礼的四层逻辑路径。国家立礼的路径是国家树立国家和民族的根本道德观念,尊重礼之理,才能在国家层面以德树立时代新人。天下行礼的路径是以天下大道树立社会的根本价值观,使人以新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礼义准则而为人处世。个人示礼的路径是以规范的行为展示礼仪,个人行为与制度相结合,内外相合而成为新时代表里如一的人。本心美礼的路径是以礼的美善为目标,提升本心之礼的理想和超越境界,达到内心至善的美礼目标,内心趋向美善而内化成为新时代理想崇高的人。从哲学逻辑上分析,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制度伦理四层路径体现了体、用、合、美的哲学逻辑。
    责任与仁爱:新时代师生伦理的核心价值追求
    杨云萍
    2021(5): 93-98. 
    摘要 ( )   PDF(1504KB) ( )  
    责任型师生伦理是以责任心为核心、以单向度和他律性为主要特征的底线伦理,强调职业范围内师生的基本道德规范和遵循,虽有其合理的因素,但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对师生关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新时代仁爱型师生伦理是对责任型师生伦理的超越与发展,其以仁爱之心为核心,强调从责任走向仁爱,体现了双向性、自律性等崇高伦理特质。它的基本特征是自觉性、互爱性和高尚性,具有弘扬师生重情的教育传统、缓解现实生活中师生情感冲突、凸显师生关系的与时俱进等当代价值意义。践行新型师生伦理需要从三个方面构建策略,即坚守责任,面向仁爱; 互塑生命,走向自觉; 以仁育爱,共担使命。新时代仁爱型师生伦理对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缔结师生情谊,实现师生各自生命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池田大作青年教育伦理思想研究
    刘建荣
    2021(5): 99-105. 
    摘要 ( )   PDF(1523KB) ( )  
    青春时代是人生的建设时期,是决定人的一生的轨道的重大时期。池田大作高度重视青年的教育,给予青年谆谆教诲,通过诚恳而质朴的语言为青年的自我建设与人生幸福提供了睿智,对广大青年创造幸福的人生提供了有益的启迪:青年要诚实地生活、有教养地生活、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池田大作的青年教育伦理思想主要有青年的责任教育、友爱教育、人本教育、和平教育等内容。
    科技伦理
    化学技术在人类道德增强中的作用析论
    陈万球
    2021(5): 106-111. 
    摘要 ( )   PDF(1507KB) ( )  
    化学是打开人类道德进化的一本书。化学演进史亦是人类道德演进史。在与传统化学技术互动的历史进程中,道德因之发生了正向增强与反向进化的双重演化。与传统化学技术相比,非传统化学技术基于自然主义的理论立场,把道德问题还原为技术问题,继而借助化学药物的嵌入,对“道德因子”进行增删补益,从而实现了人类道德增强作用“量的增长”和“质的飞跃”,起到了极其特殊的作用。可以预见,随着化学技术作用的充分涌流,非传统化学道德增强技术的系统性实现,化学对人类道德增强作用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将与日俱增。
    关于基因增强的价值反思
    孙伟平, 梅春英
    2021(5): 112-120. 
    摘要 ( )   PDF(1536KB) ( )  
    基因增强作为一项具有颠覆性、试图改变人自身的现代生命技术,如果能够得到安全、合理的应用,将会极大地造福人类。但这项技术包含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是空前巨大的,特别是目前它还不太成熟,贸然应用可能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即使今后基因增强技术成熟了,如何合理地应用它,也需要进行全面的价值反思,做出理智的价值评价,并在全社会达成基本的价值共识。为了促进基因增强技术的健康发展和合理应用,我们应该遵循人本原则、公正原则、知情同意原则、责任原则、国际合作原则等基本的价值原则,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对策,如进行分阶段、分类评估,成立伦理委员会,开展独立的伦理审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透明、有效的公众参与制度等。
    探索与争鸣
    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金律
    谭培文, 韩玲玲
    2021(5): 121-127. 
    摘要 ( )   PDF(1514KB) ( )  
    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密码,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普遍忽视人的行为道德规则问题。社会主义道德金律是《共产党宣言》揭示的人的行为道德规范规则,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和方法论。集体主义的意义是形成和增强社会凝聚力。资本主义零和博弈方法论是个人利己主义,其要害是虚化整体利益而陷入损人不利己的“囚徒困境”。践行马克思主义黄金律,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是实践黄金律的首要前提;; 其次是践行每一个人为一切人,每一个人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 最后是要求履行社会主义为每一个人,以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探索社会主义道德金律,可以从行为规则上揭开社会主义何以具有强大动员力、凝聚力、整合力、实践力的秘密。
    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性道德观的建构
    李桂梅, 柳柳
    2021(5): 128-135. 
    摘要 ( )   PDF(1528KB) ( )  
    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及西方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提出“伦理觉悟”“道德革命”的主张,传统道德成为知识分子必须要打破的桎梏,性道德变革作为道德革命的一部分,成为知识分子探讨的重要内容。近代知识分子在对传统性道德进行猛烈批判的基础上,开始建构现代性道德。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倡导性自然观,肯定性的正当合理;; 批判传统性道德的禁欲和愚昧,主张性解放,宣传性科学; 反对包办婚姻,提倡恋爱和婚姻自由; 抨击封建贞操观,强调女性作为人的性权利。近代基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而建构的性道德为现代性道德奠定了基础,为当代性道德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推动了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型。
    湖湘学派道德理想主义探论
    洪梅
    2021(5): 136-140. 
    摘要 ( )   PDF(1532KB) ( )  
    宋代新儒学从周敦颐的“以诚论性”到张载的“民胞物与”,再到程颢的“万物一体”,都带有强烈的人文情怀和道德理想,而湖湘学派的“求仁”“成性”理论更是将其发挥到极致,最终将儒家的道德理想精神演变成为天道性命之学,构建出对人生、对社会的道德理想主义。湖湘儒学的 “性气合一”“以诚论性”“明体致用”将新儒学的道德性命之学与经世致用之功有机结合,赋予经学之术深厚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基础。在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复杂曲折过程中,湖湘学人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既重道德之体又重经世之用,是儒家的历史使命感与民族责任感融合的具体体现,这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