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伦理学原理
    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王海明
    2005(6): 5-11. 
    摘要 ( )   PDF(1096KB) ( )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两种相关性。一种是一个人的权利与他人的义务的关系:一个人的权利,必然是他人的义务;反之亦然。这是一个人的权利与他人的义务的必然的、客观的、事实如何的关系,亦即所谓“权利与义务的逻辑相关性”。另一种则是基于这种逻辑相关性的“权利义务道德相关性”,亦即一个人的权利应该是对他自己的义务的交换:一个人所享有的权利应该等于他所负有的义务;而他所行使的权利则应该至多等于他所履行的义务。
    论公民道德建设的切入点
    彭柏林, 皮伟兵
    2005(6): 12-16. 
    摘要 ( )   PDF(1055KB) ( )  
    个体道德需要即个体对道德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是由个体作为社会存在物的规定性所决定的。个体道德需要不仅是个体道德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个体道德态度的核心,而且是个体道德活动的内驱力,因此,在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以个体的道德需要为切入点开展道德教育工作。
    中国伦理思想史
    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兼论其在祖国和平统一的作用
    黄富峰
    2005(6): 17-20. 
    摘要 ( )   PDF(1039KB) ( )  
    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伦理思想以“仁”为基础,以“利民”为价值导向,以实现社会“大同”为理想目标。为此,他要求治国者自身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坚持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选贤任能,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坚持和发扬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对于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孔子的忠德观探析
    裴传永
    2005(6): 21-25. 
    摘要 ( )   PDF(1057KB) ( )  
    “忠”是孔子道德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对“忠”的论述非常全面和系统,其中既包括对“忠”的学理性探讨,也包括对忠德的培育、践行等的方法论指导,构成了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的完整体系。孔子的“忠”具有泛伦理特征,在他看来,“忠”是一切人都应具备的道德品格,不存在主体上的选择性;“忠”的美德不仅应当施于主体以外的所有人,而且应当施于主体所从事的工作和事业,施于自己的祖国。
    忠恕之道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
    杨清荣
    2005(6): 26-31. 
    摘要 ( )   PDF(1077KB) ( )  
    忠恕之道是儒家的根本为人处世之道,亦即儒家根本的人道理念。忠恕之道分为“忠道”和“恕道”,前者是对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极认真、极虔诚的态度;后者是对人的态度,表现为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宽容等品质。忠恕之道所内含的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西方伦理思想史
    有限理性存在者的公民伦理——兼论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的公民伦理思想
    周国文
    2005(6): 32-36. 
    摘要 ( )   PDF(1061KB) ( )  
    本文力图把康德的公民伦理思想置于其历史理性的理论框架之中来思考其限度及趋向。在康德历史理性的言说中,公民在康德那里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它是自我作为有限存在者“并非无拘”。康德对于用“有限理性存在者”来对其公民伦理思想进行限定,一方面基于康德公民伦理思想是道德形而上学的实践理性理论,另一方面出于他对卢梭的法权哲学原则的呼应。从价值趋向、交往结构、制度规范、内在德性、权利属性、外在环境等方面对康德的公民伦理思想展开分析,可以察知康德公民伦理思想的趋向也体现为世界公民状态。
    从实体正义到程序正义:卢梭与罗尔斯契约正义观之比较
    蒋先福
    2005(6): 37-42. 
    摘要 ( )   PDF(1075KB) ( )  
    卢梭的契约正义观与罗尔斯的契约正义观在形式上有其相似之处。但由于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其正义观的价值内核、论证方式及其实现途径都存在着重大的差别。从卢梭的契约正义观到罗尔斯的契约正义观的嬗变代表了西方正义论从实体正义向程序正义的转变,把握这一转变的趋向及其内在精神实质,对于丰富和完善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是大有裨益的。
    政治伦理
    政治伦理:正义的战争与战争的正义——关于战争伦理的反思
    左高山
    2005(6): 43-48. 
    摘要 ( )   PDF(1073KB) ( )  
    战争可以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间的有组织的政治暴力。根据战争的目的、过程和结果,战争伦理大致包括“战争权利伦理”、“战争行为伦理”和“战争责任伦理”三个方面。在战争伦理中最重要的是所谓“正义”问题。“正义”与“非正义”这对概念并非规定战争的客观性质,而是一种煽动人们拥战或反战热情的主观态度和伦理立场的表达。
    经济伦理
    产权安排是社会道德的基础
    罗能生
    2005(6): 49-54. 
    摘要 ( )   PDF(1075KB) ( )  
    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根本制度安排和人们的一种基本权利,产权是社会道德的基础。一定的利益差别和产权界定,是道德产生的前提;社会产权制度的性质和变迁,规定着社会道德体系的特质和演变;社会产权安排的结构和状况,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和社会道德风尚。健全的产权安排有利于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选择,安定人们的生活心态,创造积极的道德环境和条件,从而优化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促进良好社会道德秩序的形成。
    企业伦理:意涵及其功能
    杨光飞
    2005(6): 55-60. 
    摘要 ( )   PDF(1077KB) ( )  
    企业伦理从日常伦理衍生而来,但也具有自身的场域逻辑;企业伦理主要涵括企业之于社会系统的责任伦理和企业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职业伦理;企业伦理的功能渐次演绎为“约束效用”、“工具效用”以及“价值效用”;在一定情境下,企业伦理与其组织功效、经济绩效其实还存在着一种“兼容性”。
    试论可持续消费的伦理观
    陈勇, 黄嫱
    2005(6): 61-66. 
    摘要 ( )   PDF(1077KB) ( )  
    可持续消费作为一种消费观念,是在西方国家工业化经济迅速增长,出现世界性的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一系列危机之后,人们进行探索和反思而产生的。人类通过对古代节俭消费观念的重新审视,对传统工业文明消费观的全面批判,于20世纪90年代初步形成了一种新型消费观——可持续消费观。可持续消费观的确立不仅仅是一场消费方式的变革,在更深层次上是人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发展观念的根本革命。
    网络经济的伦理意蕴——网络经济特征的视角
    曹望华
    2005(6): 67-71. 
    摘要 ( )   PDF(1054KB) ( )  
    与传统工业经济相比,网络经济具有信息网络所赋予的新的特点,同时又蕴藏着特定的道德内涵。从网络经济的特征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网络经济中所蕴藏的“以人为本”、“服务顾客”的道德取向;合作双赢、利益共享的伦理理念;公正平等、和谐共处的价值导向;开放自由、共同发展的伦理方向。
    生态伦理
    现代生存论语境下民族禁忌的生态伦理价值
    李本书, 王海锋
    2005(6): 72-75. 
    摘要 ( )   PDF(1044KB) ( )  
    云南少数民族禁忌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体现着少数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智慧。本文通过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有关动植物、山水、生产生活等的禁忌,揭示出云南少数民族多样性的禁忌背后所潜藏的哲学意蕴以及生态伦理价值,指出民族禁忌对促进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对立走向统一——生态伦理学发展趋势研究
    曹孟勤
    2005(6): 76-81. 
    摘要 ( )   PDF(1068KB) ( )  
    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围绕自然存在物有无道德地位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这种争论的不可调和性及其观点的不可公度性,意味着生态伦理学自身发生了严重的形而上学危机。如何摆脱这一危机,使生态伦理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黑格尔关于人的自由意志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观点为走出这种争论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界完成本质统一的思想亦为消解这种对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工程伦理
    工程设计的伦理意蕴
    陈凡
    2005(6): 82-84. 
    摘要 ( )   PDF(1022KB) ( )  
    工程设计不是单独的个人行为,而是富有文化意蕴的社会性的系统行动。它以生态保护为基本伦理原则,以以人为本为主要评价标准。工程设计伦理的主要特征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价值理性挑战工具理性的集中体现,环境伦理、技术伦理与社会伦理的融合统一。
    媒体伦理
    “有偿新闻”的伦理批判
    邓名瑛
    2005(6): 85-88. 
    摘要 ( )   PDF(1042KB) ( )  
    在新闻传播中,存在着“有偿新闻”的现象,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有偿新闻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偿新闻严重背离了社会法律与道德。遏止有偿新闻必须运用法律和道德调节两种手段。
    研究生论坛
    论网络道德
    徐鸿
    2005(6): 89-93. 
    摘要 ( )   PDF(1053KB) ( )  
    网络社会的崛起和发展深刻地改变着现实社会,也产生了所谓“网络道德问题”。网络本身的工具性、虚拟性特征是产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客观原因。网络道德的核心是网民利益,基本原则是资源共享,而智慧、克制和爱心,则是网络道德的主要内容。
    乞讨的伦理分析——从乞讨作为一种手段与一种生活方式的自愿选择相区别的角度
    李彬
    2005(6): 94-99. 
    摘要 ( )   PDF(1067KB) ( )  
    乞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乞讨在当代中国的泛滥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带来了比较大的冲击,在如何对待乞讨和乞讨者的问题上存在着很多的分歧,其中价值观的矛盾及其所引起的道德困境构成了对乞讨现象争论的焦点。我们必须把乞讨作为一种手段和乞讨者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自愿选择区别开来。如此才能对乞讨之中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乞讨者和施舍者之间的关系、乞讨者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恰当的道德定位,并为处理乞讨问题提供依据。
    从动物权利的讨论看道德的交互性本质
    杨伟清
    2005(6): 100-104. 
    摘要 ( )   PDF(1051KB) ( )  
    道德的交互性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基本特征之一。有关动物权利的讨论能为我们清楚地揭示出这一点。它主要指向收益和负担之间的某种程度的均衡,对人类的道德实践提出了真正的挑战。
    书评
    发展呼唤价值理念的变革——读王正平《环境哲学》断想
    沈铭贤
    2005(6): 105-106. 
    摘要 ( )   PDF(997KB) ( )  
    道德建设的新思路——评《道德信仰论》
    丁光
    2005(6): 107-107. 
    摘要 ( )   PDF(981KB) ( )  
    会议综述
    中国科技伦理研究范式回归的契机——“当代科技伦理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伦
    2005(6): 108-112. 
    摘要 ( )   PDF(1030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