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伦理学基础理论
    论雷锋精神的本质特征、时代意义和实践路径
    湖南省公民道德研究基地课题组
    2012(2): 1-6. 
    摘要 ( )   PDF(903KB) ( )  
    同心同德 共建中华——学习雷锋精神
    陈瑛
    2012(2): 7-10. 
    摘要 ( )   PDF(623KB) ( )  
    雷锋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具体表现在爱岗敬业、助人为乐,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上。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一种具体体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提倡和崇拜所谓“多元化”,称当今的社会是所谓“多元社会”,应当提倡什么“多元价值”,这类提法含混笼统,很不科学。我们要用雷锋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一”,来统一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引领和武装全国人民,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善社会风气,振奋民族精神。 学习雷锋精神,关键是要信仰和实践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在学习雷锋精神之时,不能停留在简单地“为百姓做好事”上,还应当提升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上,提升到努力学习哲学,用唯物辩证法哲学观察和分析事物上,这里有着雷锋精神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创生大纲——论《巴黎手稿》和异化劳动理论的性质与地位
    王文奎
    2012(2): 11-19. 
    摘要 ( )   PDF(1105KB) ( )  
    我国学术界新近出现的试图从不同角度说明《巴黎手稿》和异化劳动理论本身是不成熟的或混乱的,从而否定它们的重要历史地位的倾向,是对“手稿”和异化劳动理论的曲解。“手稿”和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是系统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大纲,是马克思主义全部丰富内容的理论起点和立论基础。这可以从“手稿”本身所完成的理论任务或在欧洲思想史上实现的创造性变革、“手稿”的内容及其逻辑结构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对应关系以及异化劳动理论的解密中得到充分的证明。
    异化劳动理论的批判性意义——兼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伦理关怀
    姜晶花
    2012(2): 20-24. 
    摘要 ( )   PDF(736KB) ( )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将异化批判贯穿于自然、政治、经济领域。其异化劳动理论体现了马克思深切的伦理关怀,凸显了异化分析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意义。当前,重温马克思有关异化的历史性研究和现实性批判,将使我们突破伦理层面的单一性思考,摆脱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局限,认识现代性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义”之作为“道德辨别力”及其可能
    陈晨捷
    2012(2): 25-30. 
    摘要 ( )   PDF(863KB) ( )  
    “义”是人的一种理性能力,准确地说是“道德辨别力”。“道德辨别力”所作的判断要求不仅正确而且适宜,它来源于个体经验与“历史理性”的结合,其内在作用机制则表现为“情理”结构。“道德辨别力”指向审美和谐,即要求在心性主体与历史语境和当前语境之间达至充分的和谐,最终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大德受命”到“德福一体”——中西比较视域中的早期儒家德福观
    吴龙灿
    2012(2): 31-35. 
    摘要 ( )   PDF(833KB) ( )  
    通过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德福观和早期儒家德福观的比较,我们发现中西德福观之间有着一定的相通性和具体理解上的差异性。他们都强调德福一致的道德应当性,都承认德性对幸福的优先性。但在德福一致的实现上,表现出不同的诉求。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德福一致的实现都有外在善条件和神学的最终保障,具有外在性和宗教性诉求。而先秦儒家或致力于德福一致的现实化,或时命不济而修身俟命,具有内在性和现世性诉求。董仲舒通过德福顺天、君圣合一、德福一体的正当性证成和制度性保障,使得德福一致成为天经地义的天意,而按天意安排的人间正义秩序,必然是一个德福一致的有道社会。董仲舒德福一体观,把德福一致从天上拉回人间,把先秦儒家的修身俟命落实到当下现实,标志着早期儒学德福观发展的成熟。
    论黄宗羲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定位
    刘浩
    2012(2): 36-41. 
    摘要 ( )   PDF(838KB) ( )  
    黄宗羲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其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通过与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对比,我们发现,黄宗羲政治伦理思想仍是在继承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又大大超过了传统民本思想而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通过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对比,我们发现,在其民本思想中并不包涵近代意义的民主思想,他的“民权”思想与西方近代的“主权在民”思想也存在较大的距离。对黄宗羲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定位应以这两个方面为座标。
    中国古代经典的社会和谐之论
    滕云
    2012(2): 42-45. 
    摘要 ( )   PDF(657KB) ( )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人们转而寻求古代经典中的智慧。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对于如何维护社会和谐,如何建设各种和谐人际关系,提出了可资借鉴的主张,对于当今时代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道德生活史
    清代休宁首村朱氏宗族的伦理生活
    刘伯山
    2012(2): 46-53. 
    摘要 ( )   PDF(1337KB) ( )  
    本文利用《休宁首村派朱氏文书》,结合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对清代休宁首村的朱氏宗族伦理生活实态作个案具体研究,阐述他们的伦理教育情况以及在“忠”、“孝”、“节”、“义”上的具体实践,由此揭示:伦理的要求与伦理的实践并非是统一的,伦理要求下沉到乡村社会就是转化为了一个个的具体实践,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一个宗族伦理教育和伦理生活状态的如何将影响到这个宗族的兴衰。
    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新变化
    张绍春
    2012(2): 54-59. 
    摘要 ( )   PDF(1166KB) ( )  
    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与道德的变革基本上是同步的。近代中华民族的服饰、社交礼节和岁时节日的风俗发生了重大变革。剪辫、放足和易服标志着中华民族摆脱了满族统治者施加的民族压迫和精神枷锁。鞠躬取代跪拜,“先生”和“君”的称呼取代“大人”和“老爷”的称呼,流行 “同志”的称呼,反映出中国人的民主、平等观念在增加,政治理想和团结精神在强化。改历改元表明皇权至上观念轰然倒塌,中华民族融入世界潮流的观念在增强。
    西方伦理思想
    克尔凯郭尔个体生存幸福观辩证
    王常柱
    2012(2): 60-67. 
    摘要 ( )   PDF(854KB) ( )  
    在西方哲学史上,克尔凯郭尔在基督教立场上实现了哲学存在问题的历史转换,深入探讨了个体生存幸福问题,将人生的根本幸福定义为永福,将个体生存规定为实现人生幸福的唯一途径。然而,人是多重属性的综合体,人生幸福是主客观内容的辩证统一,而且实现人生幸福不仅依靠个体生存,而且还要依赖整体生存。事实上,人的幸福并非单纯依赖整体生存或者个体生存,而是存在于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生存的天平上。
    论J.范伯格的社会正义理论及其意义
    庞永红
    2012(2): 68-71. 
    摘要 ( )   PDF(550KB) ( )  
    美国著名哲学家J .范伯格先生提出的社会正义理论具有其独特性,但国内学者对其研究不多。本文从他提出的比较性正义和非比较性正义,比较性正义的原则以及分配正义等方面对范伯格的社会正义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指出研究范伯格先生的社会正义理论,对于解决我国目前分配失衡、贫富差距加大,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社会伦理
    解放的“个性”与“禁锢”的自我——论“五四”个体伦理的困境
    杜素娟
    2012(2): 72-76. 
    摘要 ( )   PDF(797KB) ( )  
    个体伦理的提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现代伦理建设的最重要贡献,也是它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伦理思想的真正接轨之处。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对个体伦理的阐释还是倡导,“五四”的个体伦理都与西方存在重要的区别,充满了内在的悖论和外在的困境。最主要的体现为对于“个性”的片面理解,以及对于旧式“德性”的不自觉沿袭所造成的现代伦理价值标准的建构空白。这使得“五四”伦理思想试图建构的独立个性与自我意识,携带着各种影响至今的局限与矛盾。
    “初级化”伦理与“次级化”伦理——东西方社会伦理特性比较
    傅鹤鸣
    2012(2): 77-82. 
    摘要 ( )   PDF(873KB) ( )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伦理,而儒家伦理与西方社会的伦理正好相对而立。传统中国社会由于将一切社会关系都建立在“五伦”基础上,主张基于血缘的“自然道德”,由此造就了儒家伦理属“初级化”伦理的属性。西方社会则将所有社会关系悉数中介化,主张“走出基于血缘而产生的自然道德”,因而形成了“次级化”的伦理属性。
    经济伦理
    当代经济伦理研究的数理方法探索
    沈昊驹, 乔洪武
    2012(2): 83-89. 
    摘要 ( )   PDF(998KB) ( )  
    在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发展的背景下,对现代西方经济伦理学研究里出现的数理解释现象进行剖析,追溯其历史渊源,介绍数理方法在当代经济伦理研究中的现状和影响,将经济伦理研究中的数理方法归纳为基础数学与统计学方法、经济数学方法、经典博弈论方法和演化博弈论方法、实验的方法以及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方法,主要在公平正义、合作诚信、利他行为、非主流社会规范和幸福快乐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在哲学基础上,数理方法与实验方法相对应,分别是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哲学传统的体现。对西方经济伦理研究中的数理方法进行梳理,其在完善经济学和经济伦理学的方法论体系、弥补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伦理不涉的缺陷和为经济伦理学成为一门客观、严密和精确的独立科学学科奠定基础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机制:经济伦理研究的应有取向
    龚天平
    2012(2): 90-94. 
    摘要 ( )   PDF(693KB) ( )  
    经济伦理的实现机制是把经济伦理理论与经济伦理实践有机联系起来的中介,是经济伦理走向实践的通道。这是目前经济伦理研究中最需要关注也最需要取得突破的问题,是经济伦理研究的应有取向。研究和建构经济伦理实现机制,是经济伦理理论现实化的深沉呼唤,是政府宏观调控经济活动的内在要求,是企业落实经济伦理的重要条件,是个体践行经济伦理的逻辑结论。
    试论生产关系视角下货币的伦理意蕴
    禹芳琴
    2012(2): 95-98. 
    摘要 ( )   PDF(581KB) ( )  
    马克思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人类一般劳动时间的外化、对象化和物化,是以物的形式表现的人们自己的生产关系。货币理念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货币的伦理意蕴体现在货币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一是彰显货币经济的伦理本性,蕴含人格独立和人际平等精神;二是消解传统的社会结构,产生新的契约关系;三是祛除价值之上的迷魅面纱,创立理性基础上的新伦理;四是促成价值世界的转化,冲击传统伦理观念;五是产生伦理文化效应,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环境与科技伦理
    略论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价值范式的生态转向
    杨英姿
    2012(2): 99-103. 
    摘要 ( )   PDF(644KB) ( )  
    通过论证大自然及其非人存在物的内在尺度和内在价值,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实现了价值范式由主观工具价值论向客观内在价值论的转换;通过论证生态系统的系统价值统摄个体生命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以及人类整体环境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实现了环境整体主义转向。客观内在价值论并不否认人的主观价值的存在,环境整体主义也不排斥而是包容了人类利益和个体利益,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价值范式的生态转向,通过强调道德的关系性和整体性而赋予了伦理道德以涵容更广的生态性。
    脑成像技术的伦理问题
    刘星, 田勇泉
    2012(2): 104-108. 
    摘要 ( )   PDF(712KB) ( )  
    脑成像技术在医学和认知科学领域中的迅速发展存在很多伦理问题,本文对其主要的伦理问题如隐私保护、安全性、知情同意和自主性等进行了探讨。尽管有关脑成像技术的伦理问题争议不断,但就如何对其进行合理规范,促使其更好地发展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古城保护的伦理审视
    陈光明
    2012(2): 109-114. 
    摘要 ( )   PDF(900KB) ( )  
    历史文化古城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本文从古城保护问题上的不同伦理观、古城蕴含的主要伦理精神的辩证思考和古城保护的伦理举措三个层面探讨了如何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古城,彰显历史文化古城的伦理价值。
    探索与争鸣
    食品安全伦理引论:现状、范围、任务与意义
    唐凯麟
    2012(2): 115-119. 
    摘要 ( )   PDF(758KB) ( )  
    在当代,“食品安全”一词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的反思性或批判性的概念,它承载着人类对新的伦理价值的期盼。中外学界对食品安全伦理的研究,反映了对人类生存之道寻求的心灵救赎和自我拯救。梳理食品安全伦理研究的现状,明确食品安全伦理研究的范围和任务,认清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加强食品安全伦理研究前提性和基础性的重要工作。
    自杀防范的伦理学审视
    吴彩虹, 全承相
    2012(2): 120-123. 
    摘要 ( )   PDF(638KB) ( )  
    本文以伦理道德对自杀的基本价值态度为切入点,提出了构建当代中国防范自杀的道德干预机制的基本思路,即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形成防范自杀的伦理机制,从而为个体生命的意义呈现或价值实现搭建坚实的平台。
    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的伦理意蕴及其价值
    李宏斌
    2012(2): 124-128. 
    摘要 ( )   PDF(794KB) ( )  
    中原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其间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生态伦理精神、生命伦理意向和道德教育内涵。对其探究对于化解现代体育所出现的道德危机、构建“和谐体育”乃至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外交伦理浅论
    唐建文
    2012(2): 129-133. 
    摘要 ( )   PDF(736KB) ( )  
    外交伦理涉及外交活动和对外交往的道德问题、价值问题和意义问题。从纵向看,外交伦理是国际关系发展及其内涵价值演变的结果;从横向看,外交伦理是利益和价值的融合,这种利益既包括国内利益也包括世界利益;从外交伦理的内容看,既指作为主权国家对外交往中的伦理规范,也包括从事实际外交行为的人员对国家的忠诚及其个人在外交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因此,外交伦理既与国际关系伦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重叠,也与个体道德有着交叉和融汇。
    会议综述和书评
    “国际儒学论坛2011:儒家的修身处世之道”学术研讨会综述
    朱小略
    2012(2): 134-136. 
    摘要 ( )   PDF(492KB) ( )  
    儒家伦理思想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读陈继红 《治世的至理——先秦儒家“分”之伦理研究》
    李培超
    2012(2): 137-138. 
    摘要 ( )   PDF(369KB) ( )  
    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检讨与展望——《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现实与前景》评介
    任建东
    2012(2): 139-140. 
    摘要 ( )   PDF(292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