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术访谈
    我国伦理学研究和道德建设的有关问题——罗国杰先生访谈录
    吴俊
    2004(6): 5-11. 
    摘要 ( )   PDF(986KB) ( )  
    关于市场经济、法治与道德的一些最新看法——美国经济伦理学教授金黛如访谈录
    陆晓禾
    2004(6): 12-16. 
    摘要 ( )   PDF(961KB) ( )  
    民族精神研究
    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几个理论问题
    夏伟东
    2004(6): 17-21. 
    摘要 ( )   PDF(974KB) (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必要从把握一些重要的、基本的关系入手,加深对民族精神内涵的认识和理解,解决一些人们容易产生困惑的深层次问题,即:宽与窄、古与今、旧与新、内与外、名与实等。
    先秦儒家伦理精粹与中华民族精神
    温克勤
    2004(6): 22-27. 
    摘要 ( )   PDF(994KB) ( )  
    本文认为先秦儒家伦理精粹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并从其崇仁重义、尚礼贵诚、重智尚勇、贵和执中、与其倡导的自强厚德、爱国奉献、治世理想、内圣外王以及其思想特征等方面加以论述。
    伦理学原理研究
    论伦理命题的意义
    颜青山
    2004(6): 28-32. 
    摘要 ( )   PDF(987KB) ( )  
    元伦理学在有意无意之间坚持了伦理命题没有“描述性”意义的教条。从“意义单位”理论出发,一个语言单位(语词、语句或话语)的意义,内在于它与同类单位发生联系而构成更高层次语言单位的能力,因此,一个有意义的纯伦理命题应该是一个“实质蕴涵”的复合命题,即“‘应该A’蕴涵‘应该B’”。
    自我同一性危机与道德选择多元化
    马向真
    2004(6): 33-36. 
    摘要 ( )   PDF(959KB) ( )  
    自我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自我同一性则是依赖于我们经历过的所有不同的自己的综合,是对自身发展的一种强烈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自我同一性危机是指自我处于自身的矛盾与冲突中,反映了自我在过去和现在、彼地和此地的不连续。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体道德选择的可能性与主动性的增强,自我的完善与否对道德选择相应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作用。
    不对称关系与败德行为
    罗能生
    2004(6): 37-42. 
    摘要 ( )   PDF(978KB) ( )  
    败德行为与不对称关系有着内在联系。不对称关系弱化了对主体行为的约束,降低了败德行为的实施成本,从而对品性不良者选择败德行为形成激励。不对称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其性质和程度不同,败德行为发生的性质和方式也有别。在积极培育主体健全的道德意识的同时,通过建立一套民主化和公开化的社会机制,尽可能使行为主体之间形成一种对称的权力、信息、利益等关系,是遏制和克服败德行为,形成良好社会道德秩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条件。
    道德信仰的发生机制
    魏长领
    2004(6): 43-46. 
    摘要 ( )   PDF(963KB) ( )  
    道德信仰的发生机制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即:需要的体认机制;伦理义务的内化机制;道德心理的整合机制。需要的体认机制涉及到对人性、人生的价值、人的使命等问题,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主体基础;伦理义务的内化机制涉及到人的社会伦理关系、社会规定性和制约性、社会价值、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教化等问题,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客观条件;道德心理的整合机制涉及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人格等问题,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主、客观方面的动态的统一。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
    简析天人合德的理论意蕴
    张怀承, 贺韧
    2004(6): 47-52. 
    摘要 ( )   PDF(979KB) ( )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之一,它在传统伦理思想中表现为天人合德。这一命题规定了传统道德的本体、道德价值的本原以及人的道德本性,是传统伦理思想最核心的理念和最根本的特征。它固然存在许多理论上的缺失,但又极富思辨性,对伦理学上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提供了自己的解答。这对于我们今天探究这些问题,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诚信如何可能——儒家诚说的意蕴
    陈科华
    2004(6): 53-58. 
    摘要 ( )   PDF(987KB) ( )  
    诚信缺失是目前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严重问题之一。信赖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充分挖掘和吸收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学说中的诚信思想资源。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诚信的主体?这是传统儒家诚信理论的重心所在。而诚信主体的确立又主要表现在是否“诚意”之上。欲使主体的“意诚”,就必须通过“存养”和“省察”工夫来使人性中的“诚性”呈现与挺立起来。因而从本质上说,儒家的诚信论是一种道德修养论。
    公共伦理研究
    关于公共目的实现的伦理思考
    彭定光
    2004(6): 59-64. 
    摘要 ( )   PDF(980KB) ( )  
    公共目的是对公共生活的总体把握,是用于引导公共生活的。实现公共目的是公共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责任。道德上合理的公共目的的实现要求使用正当的公共管理手段,它要求公共管理者用道德来约束其对公共管理手段的选择。这种道德约束有两种情形:其一是在多样化的手段中选择正当性的公共管理手段,其二是使公共管理手段的使用正当化。
    论制度安排的正义
    沈慧芳
    2004(6): 65-69. 
    摘要 ( )   PDF(977KB) ( )  
    制度对我们的一切活动,既是基础、保证,又是规范、制约,还是赏罚、导向。这决定着我们可以在多大的空间里、向什么方向和方位去作为;并在付出自己的作为之后,应该、可以、事实上得到的是什么、有多少。因此,制度的首要价值是正义;制度安排是正义的还是不正义的,有决定性的意义。
    经济伦理研究
    绝对的公平和相对的公平
    徐大建
    2004(6): 70-73. 
    摘要 ( )   PDF(971KB) ( )  
    效率和公平是经济伦理的两大原则,也是制定和衡量经济政策的价值依据,但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认为,效率和公平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人们在指导经济行为和制定经济政策时处于两难境地。本文通过对自由主义、平等主义和功利主义公平观的批判,试图说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抛弃绝对的公平观,主张相对的公平观,便能够解决这个难题。
    公平与效率:优先性与制度安排的博弈分析
    谭希培, 何子英
    2004(6): 74-78. 
    摘要 ( )   PDF(977KB) ( )  
    公平与效率问题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的讨论更是激烈。有人说公平优先于效率,有人说效率优先于公平。笔者认为公平与效率是分属不同分配领域的优先原则,效率相对于生产资料分配领域而言,公平则相对于生活资料分配领域而言。笔者运用博弈分析法说明:公平与效率可以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可以达到最佳的结合。
    科技伦理研究
    科技道德的两种精神
    韩跃红
    2004(6): 79-82. 
    摘要 ( )   PDF(958KB) ( )  
    本文致力于挖掘各种科技道德规范背后的伦理精神,提出科学精神和人本精神是科技道德规范的灵魂;阐释两大精神的丰富内涵;辨析二者间的学理关系和实践关系。
    基因技术与伦理
    张春美
    2004(6): 83-86. 
    摘要 ( )   PDF(972KB) ( )  
    本文以健康与疾病为分析起点,探讨了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念中,基因技术的发展,内含着排解人类疾病苦痛、扩大其相应的自由选择领域等文化要求,这些文化要求也孕育了基因技术的伦理归属,即基因技术被天然地赋予了改善人的健康状况这一价值,构成了其“利用自然”的活动状态,负载着不同时代的社会价值取向,并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对基因技术的伦理思考表明,基因技术不可能以一种独立于伦理的态势独立发展,伦理的关怀和引导,一直存在于基因技术发展的始终,并始终体现着对人的尊严的肯定和维护,从而使人的尊严成为基因伦理的核心。
    ART临床应用伦理调控的特点
    李利君, 卢光秀
    2004(6): 87-92. 
    摘要 ( )   PDF(996KB) ( )  
    解决ART应用中引发的伦理问题、难题的基本对策之一是加强医学伦理调控,推进医学伦理精神对医学过程的渗入,ART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是医学伦理调控体制化的表现和实现这种调控的重要途径,它以特定的主体形式和审查、咨询、教育、督查、建议等活动方式,形成对调控对象某种监督的客观效果。
    西方公民道德理论研究
    西方公民观与公民道德观的历史演变——从古希腊罗马时期至17、18世纪
    张博颖, 陈菊
    2004(6): 93-99. 
    摘要 ( )   PDF(1013KB) ( )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公民是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的少数人,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是公民应具备的“四主德”;中世纪缺乏公民与公民道德生长的土壤,社会造就的是谦卑温顺的臣民及深受基督教神学影响的臣民道德;17、18世纪的公民理论突破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公民资格的狭隘性,公民的内涵大大拓展,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提出了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公民道德,但资产阶级公民道德理论也具有一定的虚伪性。
    研究生论坛
    马克思的道德哲学批判
    罗秋立, 何良安
    2004(6): 100-104. 
    摘要 ( )   PDF(985KB) ( )  
    通过彰显马克思的“类存在物”及其“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等概念的意蕴可以使其被遮蔽了的道德哲学批判得到澄明。人作为“类存在物”,不但指认了人是社会的存在物,而且指证了永恒不变之人性观的虚幻性,从而超越了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动物”的内涵;使人成为“类存在物”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则内置了马克思对道德准则的理解,使他对任何的非人格化的超历史的道德形式主义的合法性产生质疑;而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体现了手段性活动与目的性活动统一,因而成为人的终极价值和道德本体,这构成了对各种形式的道德目的论的批判。
    仁慈抑或正义——现代社会保障的道德基础
    李亮学
    2004(6): 105-108. 
    摘要 ( )   PDF(967KB) ( )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社会安全制度,需要道德的辩护与支持。仁慈因其非约束性、等级次第性并带有施舍色彩的天然弱点,使其不能成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道德基础,而正义则以其“应得”和“法度”的内涵获得了构成社会保障道德根基的资格。然而,正义的社会保障制度,仍需仁慈为其运行提供必要的道德心理支持。
    深层生态学与生态伦理学
    刘超先
    2004(6): 109-111. 
    摘要 ( )   PDF(945KB) ( )  
    本文介绍了西方新兴学科深层生态学的学科内涵、发展概况,论述了深层生态学与生态伦理学的关系。认为深层生态学更侧重对自然、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生态系统等进行深层的哲学追问,因而可以说深层生态学就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则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制订自然道德原则,为评判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目标与实践活动提供价值标准。
    书评
    一本开启青年良知的好书——读《思想道德修养》有感
    欧顺军
    2004(6): 112-113. 
    摘要 ( )   PDF(911KB) ( )  
    法治社会的德治理论——评《法治社会中的伦理秩序》
    谢金林
    2004(6): 114-116. 
    摘要 ( )   PDF(915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