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体育伦理与奥运精神
    论体育伦理问题
    任海
    2007(6): 1-6. 
    摘要 ( )   PDF(1613KB) ( )  
    体育伦理是一个具有自己鲜明特性的伦理学研究领域,其根本原因在于体育的身体性和比赛性。体育的这些特性与其他社会因素相结合,导致体育领域出现许多不同寻常的伦理现象,提出了许多的具有体育特色的伦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于与体育相关的道德观念和人与自身、与社会及与自然的三类基本关系中。对体育伦理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体育道德的理解,应对实践中的体育道德问题,而且有助于丰富伦理学自身的理论。
    古代奥运会的伦理精神及其对现代奥运的启示
    郑小九
    2007(6): 7-10. 
    摘要 ( )   PDF(1520KB) ( )  
    古代奥运会的伦理精神包括效忠国家、身心和谐、公平竞争、追求和平等,同时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在伦理方面主要表现为阶级歧视、性别歧视、极其残酷、走入职业化等。古代奥运会的伦理精神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生深远的影响,现代奥运的起源与发展是对古代奥运会伦理精神的继承与超越,古代奥运会伦理精神对北京奥运会的筹办也具有启示性的意义。
    诚信:人文奥运之道德诉求
    唐贤秋, 王银娥
    2007(6): 11-13. 
    摘要 ( )   PDF(1519KB) ( )  
    人文,是一种以约束为前提的人类自由。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源;诚信是组成人文精神的基本要素。人文奥运包括了对诚信道德的价值追求;奥林匹克运动需要诚信作为道德支撑;奥运中出现的多方面诚信缺失现象,是对奥运精神的背离。北京奥运将人文奥运作为核心理念,反映了人们对奥运向人文精神回归的渴望,也反映了北京奥运对以诚信为道德基础的人文奥运的强烈期待。
    和谐精神:人文奥运的基本精神
    苏宝梅
    2007(6): 14-17. 
    摘要 ( )   PDF(1526KB) ( )  
    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主旋律中,内涵着厚重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又可以归结为以心和、人和、天和为特征和指向的“和谐精神”。“ 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中的核心和灵魂,而人文奥运的灵魂就是和谐精神。和谐、合力、和衷共济、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是人文奥运的基本精神,和谐是奥林匹克与中华文明的最佳结合点。
    道德生活专题
    论道德与生活的关系及道德生活的本质特征
    王泽应
    2007(6): 18-23. 
    摘要 ( )   PDF(1536KB) ( )  
    就生活与道德的关系而言,可以说生活需要道德、包含了道德但并不等于道德,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道德生活的本质特征表现在,道德生活是一种属人的或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并渗透在物质生活之中引导和规范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有意义和价值并能予以价值评价的生活,是一种主体自由意志自觉自为并能进行道德选择的生活,是一种通过道德意识表现为道德关系涵盖一切道德活动的社会生活。
    先秦礼文化凸显的道德生活
    唐凯麟, 邓志伟
    2007(6): 24-28. 
    摘要 ( )   PDF(1602KB) ( )  
    先秦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制度化的形式存在于先秦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先秦礼俗、礼制、礼学和礼教等主要内容。先秦礼文化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它通过一定的仪式来确立协调天(神)人关系、家庭关系、政治关系以及社会交往等伦理关系的道德规范,以此维护现存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具体而言,包括以敬神为核心的宗教伦理、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要内容的环境伦理、以孝亲为核心的家庭伦理、以忠君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以尚德尚齿为核心的社会伦理等内容。
    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魏晋南北朝士阶层社会担当意识的弱化
    邓名瑛
    2007(6): 29-32. 
    摘要 ( )   PDF(1594KB) ( )  
    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思想即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儒学是一种带有强烈入世色彩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系统,在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上,强调整体至上,公利优先的价值取向,使儒家士大夫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但是,这种社会担当意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时代氛围中弱化了。关注自我、及时行乐,成了这一时期士大夫的风尚。这一风尚对于促进个体意识的觉醒具有积极意识,但对于社会秩序的整合与重建来说,却不可避免地具有消极影响。
    明代初期道德生活的政治导向
    于树贵
    2007(6): 33-37. 
    摘要 ( )   PDF(1542KB) ( )  
    明代道德生活的偏执性,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特殊的。追根溯源,是明代初期政治生活的特殊性所引发的。分封、废相、厂卫、教化、粮长等制度的改革与创设,不同程度地将社会道德生活引入了无以复加的偏执境地。
    探索与争鸣
    伦理理性的张力及其限度
    王晓林
    2007(6): 38-41. 
    摘要 ( )   PDF(1529KB) ( )  
    近代以来人类理性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是:社会越向前发展、文明越向前推进,伦理理性便越是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尊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伦理理性可以无边界地肆意驰骋,相反,伦理理性的张力是有限度的。这既体现于人类理性内在机制中工具理性对它的约束和牵制,也体现于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的内在逻辑建构。研究和探讨伦理理性的张力及其限度,不仅有助于矫正工具理性的偏执以弥补单纯经济增长主义的缺憾,尤其有助于防止价值理性的过度张扬以避免唯价值论和纯道德批判的悬空设置。
    “伦理”与“道德”辨析
    王仕杰
    2007(6): 42-46. 
    摘要 ( )   PDF(1602KB) ( )  
    在日常使用中,“伦理”与“道德”往往被当作同义词或近义词使用,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学术理论的混乱,本文归纳了学术界目前现存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并对“伦理”与“道德”的东西方涵义及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辨析与梳理。笔者认为,西方的伦理与道德的涵义相近,但与中文里伦理与道德的涵义有别;中文里伦理与道德的涵义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东西方的词源词义不可能完全对应,更不能以西方文化中伦理与道德的词源学涵义来取代中国文化里伦理与道德的基本涵义。对二者的正确理解必须依赖于相应的文化背景。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的脆弱基础和错误主张
    夏赞才
    2007(6): 47-51. 
    摘要 ( )   PDF(1543KB) ( )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是世界旅游组织为促进负责任的和可持续的旅游发展,给21世纪的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制定的一个参考框架,但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规范》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和响应,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就《规范》本身而言,存在着两大问题:其一,旅游权利论不能为《规范》提供坚实的伦理基础;其二,支持市场经济的错误主张阻碍《规范》的执行。
    生态伦理学
    类伦理与生态问题的国际治理
    张彦, 刘慧梅
    2007(6): 52-55. 
    摘要 ( )   PDF(1530KB) ( )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性问题的普遍出现以及与此相应的人类的全球意识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了“类时代”。在类时代的背景下,与生态危机相关的种种问题日益突现,生态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现实难题和伦理困境。因此,需要从人的“类存在”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类伦理”的高度来关照生态问题,从国际治理的层面来解决全球生态问题。
    “必要伤害”作为生态伦理规范的合理性
    李宏斌
    2007(6): 56-59. 
    摘要 ( )   PDF(1518KB) ( )  
    “必要伤害”是在对不伤害原则理论缺陷的反思、挖掘和借鉴西方生态伦理学有关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和冲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道德规范原则。它包括: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对自然界不得不做出的损害;人类为了自然的完整和稳定不得不对自身的权利做出让步、节制而造成的损害。“必要伤害”原则的提出,既丰富和完善生态伦理学的道德原则体系,又为人们的生态道德实践提供了有效的行为指导。
    道德教育
    真实的道德冲突对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
    段文阁, 高晓虹
    2007(6): 60-63. 
    摘要 ( )   PDF(1526KB) ( )  
    个体的道德成长是在不断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个体道德成长应该面向真实,接触真实,向真实发问,而并不仅仅是通过虚拟情景下简单的道德选择模拟实现。真实的道德冲突及其选择对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集中表现在主体在道德选择的过程中和道德实践的基础上,主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都得到了具体实在的检验和升华,实现了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在真实的道德情境中恰当的设置道德冲突,才能真正促进个体道德的成长。
    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李桂莲
    2007(6): 64-66. 
    摘要 ( )   PDF(1517KB) ( )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中国伦理思想
    元代理学家许衡关于“一切都要以修身作根本”的伦理思想初探
    陈谷嘉
    2007(6): 67-73. 
    摘要 ( )   PDF(1625KB) ( )  
    元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至今几乎是一个空白,其实元代理学伦理思想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理学之北传而后传布于全国,普及中华各民族居住区域是在元代实现的。另外,宋代理学走出书斋而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并由此变为通俗化和普遍化的理学也是在元代实现的。许衡为元代伦理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典型的贡献,他的很多遗作都对理学伦理思想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发。在许衡的理学伦理思想中,特别对儒家的“修身”提出了二个颇具特色的重要思想。
    论西周时期的道德教化及其历史影响
    周斌, 陈延斌
    2007(6): 74-78. 
    摘要 ( )   PDF(1604KB) ( )  
    “以德配天”的天人论思想以及“明德慎罚”的主张,是西周时期实施道德教化的理论前提和宗旨。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道德教化主要包括政德教化、王室教化和民众教化,其教化内容、方式与体制也各具特色,这对我国儒家德教思想、传统治国方略和蒙养教育等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家训演进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试论上博简《多薪》篇对兄弟伦情的诗意言说
    黄敦兵, 雷海燕
    2007(6): 79-82. 
    摘要 ( )   PDF(1598KB) ( )  
    上博简《多薪》、《内礼》等篇与《诗经》、《尚书》、《仪礼》诸传世文献,对中国伦理思想中五伦之一的“兄弟”一伦都有相关论释。《多薪》篇以植物间的对比起兴兄弟伦理亲情同别人一般友情的关系,这表明该篇作者对家庭伦理、对“天伦”的着意重视。本文以此文脉回视残简缺文,提出个人的论说方式。同时对其他部分传世文献中论及“兄弟”亲情的文献也作了初步梳理,认为结合上博简中对五伦作单向度强调的伦理倾向,可以进一步探析中国伦理学说的某种转向与儒学诗教功能。
    中国古代“恶”之存在论与价值论探讨
    张登巧
    2007(6): 83-86. 
    摘要 ( )   PDF(1530KB) ( )  
    从存在论角度来说,人的本质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构成中国古代性恶论的前提和根据。从价值论层面而言,古代性恶论者主张抑恶扬善或存善除恶。这就导致古代性恶论的悖论,一方面在存在论上肯定“恶”有存在的事实和根据,另方面在价值论上却否定“恶”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正是因为性恶论者最终的价值取向是使人成善、为善,性恶论和性善论在善恶问题上是殊途同归的:在存在论意义上是殊途——性恶论者道性恶而性善论者道性善,而在价值论意义上是同归——为善。但在去“恶”、除“恶”的正统思想之外,宋明时期的功利学派却不同程度地肯定了“恶”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孝悌为上: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的根本取向
    周俊武
    2007(6): 87-91. 
    摘要 ( )   PDF(1538KB) ( )  
    曾国藩的家庭伦理思想以孝为核心,表现为把“孝道”作为立家之本,认为孝悌廉耻胜于功名,表现了与以往家庭伦理的不同。曾国藩非常重视并终身实践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意义上的孝观念,而且将传统意义上的孝观念予以扬弃,形成了既承接传统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孝思”。为此,在忠与孝的关系上,曾国藩提出了先孝后忠的思想,反映了他在家庭伦理方面对传统道德的改造。
    外国伦理思想
    试论西方伦理学的科学路径
    戴茂堂
    2007(6): 92-94. 
    摘要 ( )   PDF(1519KB) ( )  
    由于文化的差异,西方伦理学在发展路径上表现出明显的科学化倾向:一方面,与中国伦理学认为通达道德境界的道路只能是修身养性不同,西方伦理学却主张科学的理性有助于达到道德的理想目标;另一方面,与中国伦理学甚至认为为道与为学在根本上是对抗的相反,西方伦理学却断言美德本身就是知识。
    中世纪二元对立型社会治理模式与基督教信念伦理
    靳凤林
    2007(6): 95-98. 
    摘要 ( )   PDF(1529KB) ( )  
    本文深入分析了欧洲中世纪二元对立型社会治理模式与基督教信念伦理的深层成因、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及其二者的内在关联性,指出了它们被近现代民主法治型社会治理模式和规范伦理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与当代和谐文化建设
    冯书生
    2007(6): 99-102. 
    摘要 ( )   PDF(1528KB) ( )  
    苏格拉底伦理思想的渊源主要有智者、奥尔弗斯教和伊流欣努秘仪、古希腊悲剧作家等,其基本内容包括“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和“照料好自己的灵魂”,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作用体现在对和谐的多层意义、对践行荣辱观的指导作用、对寻求终极关怀的启示三个方面。
    书评及会议综述
    “多元文化与世界和谐”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心广
    2007(6): 103-104. 
    摘要 ( )   PDF(1497KB) ( )  
    贵在创新—读《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
    陈瑛
    2007(6): 105-105. 
    摘要 ( )   PDF(1487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