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道德生活研究专题
    明代道德生活与核心价值观
    于树贵
    2008(1): 1-7. 
    摘要 ( )   PDF(1453KB) ( )  
    明代独特的道德生活是有其偏执的政治导向、失序的商品经济发展以及无根社会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究其实质乃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儒家的价值观念无力为新的社会经济生产方式提供价值支撑,道德生活中的种种失范现象最终都导源于核心价值观的缺失。
    中国传统道德关系的特点
    高恒天
    2008(1): 8-12. 
    摘要 ( )   PDF(1358KB) ( )  
    中国传统道德关系即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主体之间根据“礼”所结成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关系,它是中国传统社会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主要有等级性、求和性、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分配的极性、虚拟性、变动性、形而上性、不协调性、威权性等特点。
    晚清中国乡村的公共道德生活探微
    黄滨
    2008(1): 13-20. 
    摘要 ( )   PDF(1335KB) ( )  
    晚清时期,中国乡村公共道德生活基本延续着传统格局。晚清中国乡村传统公共道德生活格局存在着许多历史的局限性,但沉淀着中国千百年古老的道德文明精华,是近代化公共道德生活在中国乡村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点。
    企业社会责任专题
    循环经济分析框架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乔法容, 王丽阳
    2008(1): 21-27. 
    摘要 ( )   PDF(1311KB) ( )  
    循环经济与传统线性经济不同,它是经济增长方式的一场革命。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企业社会责任观有着不同的内涵。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古典社会责任观到现代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变过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一种影响社会发展方式的理论,直接影响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诠释。循环经济分析框架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增添了许多新内涵。
    SA8000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解读
    唐一之, 李伦
    2008(1): 28-32. 
    摘要 ( )   PDF(1300KB) ( )  
    本文认为SA8000没有囊括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部内容,仅规定了企业的内部社会责任;SA8000不只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社会责任,而是全球企业共同的社会责任;SA8000不是强加给企业的负担,它有助于正确处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绩效的关系,实现共赢理念。
    国外产品危机事件中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井淼, 周颖, 王方华
    2008(1): 33-36. 
    摘要 ( )   PDF(1299KB) ( )  
    学者们对日常消费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较多,但对发生产品危机事件这种非日常消费情境下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探讨较少。论文对国外产品危机事件中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产品危机事件、企业社会责任与归因、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评价、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危机反应等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并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伦理学理论研究
    论自省
    王海明
    2008(1): 37-40. 
    摘要 ( )   PDF(1288KB) ( )  
    自省具有双重源头:道德感情——或道德志向——和道德智慧。因此,一个人要做到经常且深刻的自省,一方面,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树立诸如“美德乃是每个人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的道德信念;另一方面,必须扩充和强大“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欲望、道德感情和道德志向,立志做一个君子、仁人乃至圣人。
    伦理与道德之间—— 以“道理”说文为视角
    范召全
    2008(1): 41-44. 
    摘要 ( )   PDF(1286KB) ( )  
    “道”、“理”二字使道理、道德和伦理三个不同的基本范畴的关系变得耐人寻味,“道”与“理”合一相成即“道理”,道理和道德以“道”为“同源”,道理和伦理以“理”为“同源”,道德和伦理分有“道理”的“养分”,二者“同源共生异长”,长成各自独特的内涵,成为伦理学中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
    善的多元论与合理性
    黄振定
    2008(1): 45-50. 
    摘要 ( )   PDF(1308KB) ( )  
    当代西方伦理学家布兰特和罗尔斯,一个注重现实的伦理道德规范,一个深究善的合理性之所在,都是既诉诸现实的人类理性、又关注社会生活实际,但分别独特地阐明了善恶规则的多元性与道德善的合理性,并致力于解答个人与社会、功利与道德、情感与理性、个人的自由平等与社会公平正义等的矛盾统一。他们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理论极富启发意义,而缺乏历史观的共同缺陷则是我们应当引以为戒的。
    探索与争鸣
    公德建设要超越伦理本位传统
    蒋德海
    2008(1): 51-56. 
    摘要 ( )   PDF(1313KB) ( )  
    公德是公共行为的道德规范。公德建设能够推动法治建设。在中国,由于长期伦理本位传统的影响,公德建设滞后,影响了中国道德建设,也遏制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推动中国公德建设必须超越伦理本位传统,将公德建设纳入法治轨道。
    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
    窦炎国
    2008(1): 57-62. 
    摘要 ( )   PDF(1294KB) ( )  
    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社会正义一直是人们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社会正义实质上是对人类社会关系(包括个人之间、群体及组织之间、个人与群体及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公平性、正当性的确认和捍卫,社会正义通常采取法律形式和道德形式来表达。法律正义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来表达的社会关系的规定性,它通过制度规范方式来确认和捍卫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守法义务。道德正义是以德性和良心的形式来表现的社会关系的规定性,它通过伦理规范的方式来确认和维护公民的伦理权利和道德义务。法律正义是道德正义的基础和保障,因而也是社会正义的底线和起点;道德正义是法律正义的前提和灵魂,因而也是社会正义的理想和目标。构建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保证。
    论道德相对性及其道德实践意义——兼析道德相对主义
    熊慧君
    2008(1): 63-67. 
    摘要 ( )   PDF(1300KB) ( )  
    道德相对性表现为道德准则规范具有具体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道德相对性中渗透了道德绝对性即存在普遍的、共同的、不变的道德价值。道德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相对性而否定了绝对性。但道德相对主义基于道德相对性的某些主张有一定的合理性。正确理解道德相对性在道德实践中有重要意义。个体道德自主性的提高,既要把握绝对的道德价值观念,同时需要把握道德的相对性以提高具体情境中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
    论世俗道德的特点及其困境
    喻文德
    2008(1): 68-72. 
    摘要 ( )   PDF(1301KB) ( )  
    世俗道德的产生是社会生活世俗化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它具有现实性、人本性和平凡性等特征。世俗道德不可避免地陷入利益主义、享乐主义和庸俗化等困境。只有“回到人本身”,才能走出困境。
    和谐伦理研究
    人本视域下的和谐社会及其政治、伦理构建
    江雪莲
    2008(1): 73-78. 
    摘要 ( )   PDF(1305KB) ( )  
    来自于不同学科的对和谐社会的热烈探讨,成为近年来中国学界的一大理论景观。随着认识的深入,对和谐社会构建途径的探讨无疑是最具现实性与价值性的方面。作为一种社会状态而非社会形态,和谐社会本质上表现为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和谐。依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定内涵和特征,我们认为在和谐社会构建的众多可能途径中,不仅需要公民社会的政治建构和制度保障,更需要相应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民伦理和公民道德建构。公民社会以制度化的形式确立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当代社会基本价值理念,并确保全体国民共享和受惠于这些理念,从而为建立真正的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公民伦理、公民道德作为公民社会的观念形态、精神蕴涵、文化表征与价值确证,揭示公民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为公民社会的建构提供价值导引与方法论指导,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强的基石和后盾。
    基于性别平等的和谐家庭论
    付红梅, 朱尧耿
    2008(1): 79-82. 
    摘要 ( )   PDF(1282KB) ( )  
    性别平等是实现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特征。和谐家庭应是保障男女人格尊严、人生价值、权利地位、家庭责任及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平等基础上的新型有序状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我国家庭领域基本得到贯彻,但是当今家庭仍然存在一些性别不平等现象。实现基于性别平等的家庭和谐的社会途径是提高女性家庭经济地位、建设先进性别文化和进一步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
    政治与伦理
    当代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争:以公民资格为焦点
    宋建丽
    2008(1): 83-87. 
    摘要 ( )   PDF(1299KB) ( )  
    当代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争涉及很多方面,但以公民资格为焦点来看,二者之间的主要差异表现为:自由主义以个体价值立论,重视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障,而社群主义则以群体价值立论,重视社会公共善的达成。这两种公民资格观所标榜的公民精神都在不同方面契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我国当前现状而言,应从日常生活中的公民礼仪做起,培养和塑造以宽容尊重、平等交往为主要人格特征的新时代公民,由此,政治民主生活中负责任的好公民才可能产生。
    儒佛政治伦理的冲突与融合 ——以沙门拜俗问题为中心
    刘立夫
    2008(1): 88-93. 
    摘要 ( )   PDF(1372KB) ( )  
    中国佛教徒曾经长期以“高尚其迹”相标榜,坚持出家不拜俗的印度传统。一些固守儒家传统的人士攻击佛教“无父无君”,损害了封建纲常名教。从东晋至唐朝,朝廷举行了多次关于沙门拜俗的争论,其中以东晋咸康、元兴、唐高宗龙朔二年的争论最为激烈。中国佛教僧人在元代彻底地改变了出家人不拜俗的戒条,接受了儒家忠孝至上的政治伦理原则。中国佛教与王权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佛教以出世的精神服务于现实政治的伦理关怀,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的民主精神和对外来宗教文化的宽容态度,体现了儒家的忠孝伦理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现了佛教“契机契理”的圆融精神。
    密尔自由观的伦理辨析
    王义芳
    2008(1): 94-98. 
    摘要 ( )   PDF(1297KB) ( )  
    约翰·密尔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独特伦理视角对自由主义进行了新的阐释,他认为自由就是由社会合法地对个体行施的那种权力的本性和限制。密尔坚持个人自由,主张张扬人的个性,提出自由要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整体的幸福为其价值目标。尤其是密尔对自由的伦理道德诉求、对个性自由的伦理价值分析、给自由以限度、给自由以功利主义解释等伦理主张和理论建构,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自由主义理论,推动了自由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道德教育
    《周易·蒙卦》的童蒙道德养成教育观
    张俊相
    2008(1): 99-102. 
    摘要 ( )   PDF(1352KB) ( )  
    在《周易·蒙卦》中,反映了西周初期的有价值的童蒙道德养成教育观。它经后代学者的继承和阐发,逐渐形成了一个童蒙道德养成教育的思想体系。诸如“亨行时中”的价值目标,至诚求道而顺教的为学态度以及包容挚诚、严格得当的师道原则,等等,朴实而辩证,值得我们今天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中加以借鉴。
    书院诚信教育简析
    吴增礼, 唐亚阳
    2008(1): 103-106. 
    摘要 ( )   PDF(1353KB) ( )  
    古代书院非常重视生徒的诚信教育。书院教育家认为“诚”既是“天之道”,又是“人事之本然”,故教育生徒要保持人的“诚”之本质,进而坚守“言行相顾”之“信”,担负于他人、社会之责任。
    会议综述
    全国MBA企业伦理学教学研讨会综述
    欧平, 周祖城
    2008(1): 107-108. 
    摘要 ( )   PDF(1265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