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伦理学基础理论
    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思考
    马永庆
    2012(1): 1-7. 
    摘要 ( )   PDF(867KB) ( )  
    生态文明建设蕴含着复杂多样的道德问题。从道德的视角把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生存环境、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道德操作应遵循以人为本、公正、科学发展的原则。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道德价值,加强社会的道德建设,提升主体的道德素质,更新道德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论道德的民族性与超民族性
    唐贤秋
    2012(1): 8-13. 
    摘要 ( )   PDF(785KB) ( )  
    道德的民族性与超民族性,是民族化道德主体所表现出的两种相互联系的道德属性。道德的民族性强调道德主体的民族道德差异性。道德的超民族性则突出道德所具有的超越不同民族主体自身特点而为不同民族所共有的属性。道德的民族性与超民族性是一种辩证关系。正确理解道德的民族性与超民族性,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下的各民族道德之间以及中华民族道德与世界民族道德之间的关系。
    试析道德情感主导下的道德行为
    罗石, 郭敬和
    2012(1): 14-19. 
    摘要 ( )   PDF(886KB) ( )  
    在道德情感主导下产生的道德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主导下的道德行为,其道德情感的主导作用具有特殊的外部诱因和内在动力;另一种是非直觉的道德情感主导下的道德行为,其道德情感的主导作用,在道德认知、利弊权衡和意向实施三个阶段与非情感因素相互渗透。道德情感主导下的道德行为同时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即:在发生动机上具有冲动性,在发生频率上具有波动性,在过程与效果上具有感染性。
    论有尊严的生活
    刘佑生
    2012(1): 20-23. 
    摘要 ( )   PDF(530KB) ( )  
    尊严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是表现为主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内在价值。从逻辑上来说“有尊严的生活”是人性的本然要求。个体尊严之于生活的意义在于:尊严是个体坚强的精神支柱、个体稳定的品质保障和个体坚定的生活信念。如何实现“有尊严的生活”是一个深刻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从个体与社会两个方面来探究个体“有尊严的生活”的价值内涵及其实现条件。
    中国伦理思想
    略谈士德和士大夫精神
    温克勤
    2012(1): 24-27. 
    摘要 ( )   PDF(802KB) ( )  
    士德和士大夫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其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供借鉴或吸收。本文对其包含的思想内涵及评价提出一些粗浅之见。
    《尚书》伦理思想探析
    余达淮, 张永博
    2012(1): 28-32. 
    摘要 ( )   PDF(917KB) ( )  
    《尚书》中的伦理思想肇始于夏商周三代生产力的发展、王朝更替的推动和天命观的形成。《尚书》中的伦理思想包括:民本思想、德的思想、孝友思想、个人修养思想以及宗教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不仅为先秦伦理思想的形成起了引领作用,而且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伦理文化的脉路。
    论《太平经》对两汉孝道的改造及其意义
    吕锡琛, 周山东
    2012(1): 33-37. 
    摘要 ( )   PDF(811KB) ( )  
    《太平经》在两汉孝道逐渐走向纲常化、片面化、绝对化之际,通过吸取并提升传统孝道中的生命关怀因素,以图克服两汉孝道轻忽生命、压抑人性、权责失衡的偏颇;把尽孝与道教“长寿成仙”的宗教信仰相结合,以“神道设教”的方式标举孝道信仰;独创“承负说”以改造传统的善恶报应观,完善道德赏罚机制;提出“身神论”以补充神灵监督说,强化道德赏罚的权威性。《太平经》的改造不仅有助于两汉孝道的合理化,且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杨树达伦理思想研究
    陈冠伟
    2012(1): 38-41. 
    摘要 ( )   PDF(655KB) ( )  
    杨树达先生的《论语疏证》、《春秋大义述》等著作表达了丰富的伦理观点,譬如仁,孝悌,忠信,忠恕之道,礼义廉耻,爱国主义,大同情怀等等。他的伦理思想与礼义之邦的传统道德完全一致。
    西方伦理思想
    自然法学派和实证法学派论争的法伦理启示
    刘云林
    2012(1): 42-47. 
    摘要 ( )   PDF(825KB) ( )  
    19世纪以来西方自然法学派和实证法学派围绕德法关系的论争可以成为当下中国法治建设重要的思想资源,具有重要的法伦理启示。这种启示具体表现在:“恶法非法”和“恶法亦法” 之争将有利于法律伦理基础的确立;德法有无联系相辩的必然逻辑是对法律运行的伦理规制;道德是否应该影响法律之歧见将使法律功能得以正确定位;对法律“形”“神”问题的不同关注将有利于法之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的获得。
    伦理普遍性:试论黑格尔对教育本质的厘定
    谈际尊
    2012(1): 48-53. 
    摘要 ( )   PDF(846KB) ( )  
    黑格尔认为,人类历史和社会个体的实质表现为精神的展开,世界历史即是一个摆脱偶然性达到普遍性的教化的历史,个体成长则是一个消除自身特异性接受必然性的灵魂的改造过程。在此意义上,黑格尔将教育视为个体灵魂的改造活动,而将教化看成是自我意识即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环节,教育本质上是伦理世界的事情,教育在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生活中实现其伦理性。
    论西方社会保障的伦理嬗变及启示
    张向达, 程雷
    2012(1): 54-58. 
    摘要 ( )   PDF(886KB) ( )  
    父爱主义是19世纪后期德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观念基础。公民权利取代父爱主义,成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理论支撑。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福利国家发展出一系列新的趋势、特点和问题,罗尔斯等人对社会分配正义理论的提出,将社会保障的价值诉求导向社会的公平正义。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对社会保障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政治伦理学
    网络行政伦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王亚强
    2012(1): 59-63. 
    摘要 ( )   PDF(765KB) ( )  
    由电子政务信息网络的负面效应和伦理冲突问题提出伦理规约的必要性;对网络行政的形成逻辑阶段做了划分,提出了网络行政伦理这一全新概念,认为网络行政伦理问题应该从问题的本质、原则、制度安排等途径进行研究,然后探察了网络行政伦理问题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难点。
    政治伦理视域中的公民教育
    吴俊
    2012(1): 64-69. 
    摘要 ( )   PDF(858KB) ( )  
    政治伦理视野中的公民教育是基于国家政治的核心价值理念,围绕政府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及其相互关系展开的社会公共政治伦理教育,它是培育契合国家政治精神和社会公共伦理期待的合格公民之教育实践活动。
    和谐社会道德建设中利益关系调节路径的调查分析
    王正平, 刘煜
    2012(1): 70-74. 
    摘要 ( )   PDF(714KB) ( )  
    和谐社会道德建设,既要立足当代中国的道德实际,同时要积极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当代中国,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价值目标,利益兼顾是和谐社会道德建设诸多利益关系的调节路径。
    科技与伦理
    “科学=价值”是陷阱:论科学的身体与价值皈依
    黎志敏
    2012(1): 75-81. 
    摘要 ( )   PDF(958KB) ( )  
    人类的认识能力局限于人类感觉器官所决定的认识域。以人类的有限认识能力,不可能发明具有无限性质的纯粹的客观知识。论者所强调的各种“客观知识”归根到底都是以人类的身体为皈依的,并不是所谓的“客观存在”。人类不可能完整地认识宇宙万物,也没有必要。人类的认识和科学以服务人类的生存为根本目标,因此人类的认识活动只要完成“认识-应用”的完整价值链条,就足以实现其价值意义了。可见,人类任何“价值”的根本都在于“人”本身。科学主义将科学和真理合二为一,进而将“科学”等同于“价值”——这就扭曲了“人”在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导致了人的严重异化,以及社会价值体系的混乱和社会道德的滑坡。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观分析
    肇旭
    2012(1): 82-89. 
    摘要 ( )   PDF(1205KB) ( )  
    人类胚胎干细胞是存在于人类早期胚胎中,具有发育多能性的细胞类型。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能够帮助科学家了解并治疗帕金森氏症、脊髓损伤等重大疾病。然而,由于提取人类胚胎干细胞的过程中需要摧毁胚胎,该研究从一开始就饱受伦理争议。本文将首先理清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争议的本质,对各种观点进行详细解析,进而判断代表我国民众的伦理观念,为构建适合我国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法律规制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道德生活史
    论宋代道德生活的主流价值诉求——理学伦理的视角
    蒋伟
    2012(1): 90-94. 
    摘要 ( )   PDF(883KB) ( )  
    宋代理学伦理思想是宋代道德生活主流价值诉求的集中反映和呈现。宋代理学伦理在回归儒学人伦本位、恢复意识形态文化和学理性文化双重主导地位的过程中,深深体现了道德生活中重建人间秩序、重继儒家道统;重构以“内在超越”为显著特征的道德性命理论;并为实现此种道德秩序而勇于担当主体责任的主流价值诉求。
    浅析宋元时期的商德
    罗晶
    2012(1): 95-101. 
    摘要 ( )   PDF(1325KB) ( )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宋元商人的商德对于繁荣当时的商品经济乃至形塑后来商人之品质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宋元时期商业环境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宋元时期商德的具体内容,寄望能对提高当世之商业精神有借鉴意义。宋元时期商德的具体内容有:求财重利与求仁重义的商业宗旨并存;诚信无欺与投机倒把的商业操守并存;保守守业与冒险创业的商业精神并存;团结互助与垄断排他的商业风气并存;勤劳节俭与奢侈求贵的商业品德并存;信奉迷信与崇尚科技的商业心理并存。
    论宋代科举取士对士风的影响
    于建东
    2012(1): 102-107. 
    摘要 ( )   PDF(1131KB) ( )  
    宋朝是古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科举制度至宋朝也顺应时代发展,进行了诸多改革。宋朝科举考试开始关注社会问题,考试规则也更加完善,及第士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不仅录取人数大大增加,取士范围也越来越广,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得以通过科举一朝得中,改变自身及家族的地位,使得两宋时期士大夫的价值取向及人们的道德生活态度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宋朝科举制度的变革反映了当时的知识阶层经世致用、忧国忧民的价值取向;宋朝科举制考试规则的完善,反映出科举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型,在当时及后世均起到了限制门阀、选拔寒庶的作用,同时对社会公平意识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使人们意识到,只要勤奋读书,就有可能在科场中及第,改变居于社会下层的现状。但是,读书人为求功名往往投机取巧,攀附权贵,得中后又大肆奔竞,结党营私。科举考试试题的变化间接反映了党派之争,影响了学术的正常发展,科场变成了政治斗争的场地。虽然科举考试为广大士子提供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但是仍不乏权贵世家子弟通过各种手段把持科场,有违社会公平。这些都为士风的形成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探索与争鸣
    马克思是反(或非)道德主义者吗?
    王晓升
    2012(1): 108-115. 
    摘要 ( )   PDF(943KB) ( )  
    一些学者依据马克思关于道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的观点,认为马克思是非(或反)道德主义者,这些观点一般来说依据康德的道德理论来否定马克思的道德观,而马克思的道德观是在批判康德的道德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吸收了亚里士多德主义传统的美德伦理学并把它和康德伦理学结合起来,提出了以人的尊严、自由和自我实现为核心的道德观念,赋予这些概念以自己的独特含义。这也使马克思的道德观在伦理学史具有独特的地位。
    幸福文化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文化
    吴灿新
    2012(1): 116-121. 
    摘要 ( )   PDF(791KB) ( )  
    自古以来幸福文化就离不开道德文化,无论是经验主义幸福说,还是理性主义幸福论,无论是入世的幸福观,还是避世或出世的幸福论,无不紧扣道德。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道德文化是幸福文化的核心。因此,追求幸福的根本途径必然是道德。由此可见,幸福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道德文化。
    道德金规则的行为学原则分析
    秋明
    2012(1): 122-128. 
    摘要 ( )   PDF(1129KB) ( )  
    不同的伦理学流派对道德问题有不同的观点,但最为基础性的道德问题始终离不开行为学意义上的道德解释;行为学解释是道德解释的出发点和基石,否则对道德问题的讨论就会陷于空泛。道德金规则从人类的共同本性和需求出发,为人的行为设定了准则,从而界定了行为正当性之界限,而这一界限乃是人际法律关系之渊源。道德金规则的两个原则——“无害原则”和“同情原则”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高”的法律。人类只要遵守了这两个最基础的行为准则,人类生活就会多些和谐,少些冲突,而这正是人类最基本和最大的道德。
    对伦理学的对象的再认识——兼与韩东屏教授商榷
    朱海林
    2012(1): 129-133. 
    摘要 ( )   PDF(666KB) ( )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和道德现象的科学,也是研究伦理关系及其调整的学问。前者是目前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后者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伦理关系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主要存在于“善”的领域,以伦理权利与义务关系为实质和核心内容,以非强制性的道德调整为主要调整手段。从伦理学的历史和现实看,伦理关系都是伦理学的重要对象,不仅在伦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具有基础性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完成伦理学使命的关键所在。
    “微博”伦理失序及其伦理秩序构建
    熊萍
    2012(1): 134-136. 
    摘要 ( )   PDF(651KB) ( )  
    微博在信息传播中的确带来很多益处,尤其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彰显其强大优势。但任何新技术的出现往往是一把双刃剑,现阶段我国微博传播就存在不少问题,对微博“新闻伦理底线”的质疑更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也使微博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微博需要改善言论生态,加强自律与他律,坚持道德底线,加强责任意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书评与综述
    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的伦理之道——“经济伦理与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高层学术对话综述
    张曦
    2012(1): 137-138. 
    摘要 ( )   PDF(329KB) ( )  
    通俗化与普及化:元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的新视角 ——陈谷嘉教授《元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析评
    阮春晖
    2012(1): 139-140. 
    摘要 ( )   PDF(362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