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邓小平伦理思想的独特地位——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王泽应
    2004(4): 5-11. 
    摘要 ( )   PDF(1059KB) ( )  
    邓小平伦理思想是继毛泽东伦理思想之后我们党和人民又一重大的伦理学成果和宝贵财富,它以改革开放的道德价值视野、“三个有利于”的道德价值取向和在“三个面向”中培养“四有新人”的理想关怀,贡献给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宝库许多新的内容。邓小平伦理思想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全面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建设先进的现代化的伦理文化的问题,并以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开放胆识昭示于世界伦理学之林。
    论邓小平的政治伦理思想
    高惠珠
    2004(4): 12-16. 
    摘要 ( )   PDF(1040KB) ( )  
    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已公开发表的邓小平著述,分析论证了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即邓小平的政治价值目标、邓小平反复强调的三大基本道德范畴——责任、信义、合作,并指出了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在我国现阶段政治生活实践中的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论邓小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理论
    彭宏杰
    2004(4): 17-20. 
    摘要 ( )   PDF(1025KB) ( )  
    邓小平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全面、系统而且深刻,包括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根本目标、主要内容和方法途径等,是新世纪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伦理学原理研究
    论公正
    崔宜明
    2004(4): 21-25. 
    摘要 ( )   PDF(1037KB) ( )  
    公正的基准是权利。权利在本质上是一种获得性的社会性资格。公正就是这样的原则:以权利为本位而义务与权利相对等、对称和对应。公正作为美德就是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重公共规则。公正作为制度伦理首先就是以权利为本位,其次是普遍和平等,再次是公开、明确和有既定程序。
    论代际公平
    廖小平, 成海鹰
    2004(4): 26-32. 
    摘要 ( )   PDF(1074KB) ( )  
    公平问题是一个现代社会日益凸现的问题。如果将公平问题放在“代”的语境中加以讨论和审视,则可以将公平分为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说的公平。代际公平可分为在场各代之间的公平和在场各代与后代之间的公平。由于对这两种代际公平未加区分,因此,人们在讨论代际公平问题时往往显得语义含糊。由于在场各代处于现实的关系之中,他们之间的公平是具有实践基础的。但是,对在场各代与尚未出场的人类后代之间的公平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其焦点在于尚未出场的人类后代与在场各代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现实的。为此,对在场各代与人类后代的公平进行权利论证明就是当前一个迫切的理论课题。
    论友善
    黄显中
    2004(4): 33-38. 
    摘要 ( )   PDF(1054KB) ( )  
    友善的本义是指像朋友一样善良。作为公民道德规范的友善,本质上是指友好善良的公民伦理关系和公民秩序。公民关系和公民秩序应该友善,是因为,我们的良序社会及其公共领域,都是伦理性的合作体系。友善规范具有规范、创造、整合功能。友善规范是抽象的,它的实施需要细分为更具体的义务,即善益待人、和气待人、诚实待人、宽厚以待人、平等相待。友善也是公民的一种主要道德品质,公民由之在公共领域做出友善的事情和行为友善。当前公民对于友善患有三症,即友善情感上的冷默症、友善行为上的推卸症、友善结果上的恐惧症。克服这三种症状,需要伦理、道德、管理等相结合,从伦理上建设公民关系和公共秩序。
    从伦理学的视角看宗教的灵魂不朽观
    刘文波, 邓建国
    2004(4): 39-42. 
    摘要 ( )   PDF(1022KB) ( )  
    灵魂不朽是不可能的,但在伦理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其伦理意义主要体现为帮助人们祛除死亡恐惧和消解人生虚无感,促使人们勉力行善而弃绝邪恶,满足人的道德补偿心理以缓解现实的德福矛盾。
    公民道德建设机制探讨
    范虹
    2004(4): 43-46. 
    摘要 ( )   PDF(1025KB) ( )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既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了使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效,我们应当建立和完善道德灌输机制、注错习俗机制和道德接受机制。
    中西伦理思想史研究
    《禅林宝训》伦理思想儒学化探析
    蒋九愚
    2004(4): 47-50. 
    摘要 ( )   PDF(1024KB) ( )  
    《禅林宝训》反复宣说的道、利之辨以及诚信等道德规范,在内容乃至形式上与儒家伦理基本一致。《禅林宝训》充分吸收儒家伦理思想,主张儒、佛融合,一方面是加强丛林自身道德建设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是中国禅宗人间化的客观要求。佛教的五戒十善等伦理与儒家伦理存在相似之处,这为《禅林宝训》充分吸收、融合儒家伦理提供了内在理论契机。
    试论弗洛姆的规范人本主义伦理学
    王雨辰
    2004(4): 51-56. 
    摘要 ( )   PDF(1071KB) ( )  
    本文论述了弗洛姆规范人本主义伦理学的主要内容与价值旨趣,揭示了他的社会批判哲学和规范人本主义伦理学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他的规范人本主义伦理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从社会心理学的层面重建理性主义的人道主义伦理价值规范;从个体心理学的层面要求人们应当听从自身内在良心的呼唤而不是屈从于外在的权威的利益,实现自身的真实利益。本文最后分析了其理论的基本特点与理论得失。
    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兼论道德认知理论的哲学问题
    刘李伟
    2004(4): 57-60. 
    摘要 ( )   PDF(1044KB) ( )  
    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是富有创新性的心理学理论,它以实证的方法研究了道德认知的发生和发展,对道德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德认知理论与现代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相一致,并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思维。但其理论在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存在一些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道德科学研究和伦理哲学研究的发展。
    应用伦理学研究
    经济主义批判
    卢风
    2004(4): 61-65. 
    摘要 ( )   PDF(1061KB) ( )  
    经济主义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经济行为,个人幸福和社会福利绝对依赖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可保证经济无限增长。但人的许多行为都不是经济行为,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生活幸福就不再依赖于经济增长,科技也不能保证经济的无限增长。科技不是万能的,科技进步不能使人类随心所欲地改造环境,也不能把人类带入只有幸福没有痛苦的天堂。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得越强烈,受到的惩罚就越严厉。经济主义的可行性(现实性)不是与自然规律相符合的可行性,而是顺从贪欲的可行性。生态学和现实的生态危机都表明经济主义所指导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经济主义在中国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但中国不能允许经济主义泛滥,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自然内在价值的哲学论证
    余谋昌
    2004(4): 66-70. 
    摘要 ( )   PDF(1055KB) ( )  
    自然内在价值的问题,是生态伦理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又是它的理论论证中疑惑最多、论证最困难的问题。我们需要把目的论、存在论和价值论统一起来,从“主-客关系”统一的角度,进行它的哲学论证。
    关于城市伦理的几个问题
    杨秀香
    2004(4): 71-75. 
    摘要 ( )   PDF(1049KB) ( )  
    城市伦理研究城市社会的道德问题。城市伦理研究所运用的是结构—功能分析、城市和乡村社会结构的比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方法。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社会交往和联系的普遍性、职业分工的扩张趋势、价值主体的多元化构成了城市社会的道德机制。由此形成了城市道德的基本特征:道德形成的共识性、价值的终极指向性、职业道德的社会化、功能上的整合性、适用的普世性、内容上的开放性。传统道德对当代城市道德既有消极阻碍的作用又有积极的构成作用。
    德育研究
    上海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孙抱弘, 包蕾萍
    2004(4): 76-83. 
    摘要 ( )   PDF(1253KB) ( )  
    本研究依据相关理论,将日常生活分为物质生存、亲情与公共伦理、思想精神三个层面,并据此设计问卷开展调查,对上海市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现状做出了如下评价:以学习压力为主要烦恼的生存状态、以低水平心理健康为基础的道德养成状况、以公共伦理素质为主要缺陷的伦理生活现状、以各种认识困惑为内容的思想精神生活现状。针对问题,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建议。
    试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环节
    刘振明
    2004(4): 84-86. 
    摘要 ( )   PDF(1019KB) (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要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环境的感染作用,三者要互相配合,共谋以德育人的百年大计。
    研究生论坛
    伦理学视野中的所有制问题
    卢德之
    2004(4): 87-90. 
    摘要 ( )   PDF(1034KB) ( )  
    所有制问题是经济伦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确立所有制评价的伦理标准,对所有制问题进行伦理审视,探求道德完善的现代所有制形式,有助于为我国的经济改革提供必要的伦理支持和价值导向。
    休谟的同情原则探析
    张钦
    2004(4): 91-94. 
    摘要 ( )   PDF(1041KB) ( )  
    休谟认为同情是人性中强有力的原则,同情在表现形式上是自然的,而同情感的实际内容是人为的。同情是道德区别和道德判断的心理机制,是沟通他的心理学和伦理学的桥梁。但由于同情原则建立在抽象人性论的基础上,休谟调和个体情感的特殊性与道德原则的普遍性的努力不可能成功。
    学术研究综述
    关于信仰危机问题研究综述
    瞿永玲
    2004(4): 95-98. 
    摘要 ( )   PDF(1021KB) ( )  
    优秀博士论文介绍
    《中国孝文化研究》介绍与摘要
    肖群忠
    2004(4): 99-100. 
    摘要 ( )   PDF(977KB) ( )  
    书评
    经济全球化视野中的道德建设——读《道德的时代张力——中国入世的伦理应对》
    李爱年, 陈立平
    2004(4): 101-102. 
    摘要 ( )   PDF(971KB) ( )  
    细说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话语——读刘湘溶教授《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话语》
    刘铁芳
    2004(4): 103-104. 
    摘要 ( )   PDF(973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