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道德生活史专题
    论道德生活史研究的独特视阈及原则要求
    王泽应
    2008(6): 1-8. 
    摘要 ( )   PDF(1512KB) ( )  
    道德生活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生活的历史叙述和再现,是以不同时期的道德生活为研究对象并力图揭示其发生发展线索的集描述性伦理学与规范性伦理学为一体的学科。道德生活史的研究因道德生活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视阈和原则要求。道德生活史的研究既是一种实证性的描述研究,同时又是一种规范性的价值研究,必须超越自然主义和超验主义的研究立场,而将自然主义与超验主义作一有机的整合,必须既联系伦理思想来进行研究但是又不能局限于伦理思想的研究,必须坚持事实与价值相统一、一元与多元相统一以及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研究原则。
    感性追求与特立独行——魏晋南北朝的士风
    邓名瑛
    2008(6): 9-13. 
    摘要 ( )   PDF(1480KB) ( )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仍,政治险恶,生命危浅,在士族群体(泛指有士族身份或士族背景的人)中形成了一股追求感性欲望之满足的享乐之风以及蔑视礼法、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这种士风,从积极方面言,是人的生命的某种程度的解放和个性的自觉;从消极方面言,则对社会风气的堕落以及人的社会责任感的淡化起着推波助浪的作用。
    简论隋唐道德生活的特点
    张怀承, 胡勤
    2008(6): 14-17. 
    摘要 ( )   PDF(1464KB) ( )  
    隋唐时期,中国历史走上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对南北朝以来的道德生活的动荡进行了有力的调整,儒释道三教的鼎立与交融、民族大融合,使得道德生活表现出极大的融合性;而新的文化因素给中原固有文化注入了一股生气,使得隋唐的道德生活显示出独特的开放性;而统治者对自己信心的增强,在维护社会秩序、巩固政权的问题上,又反映出很大的开明性。
    论清代家庭道德生活
    彭定光
    2008(6): 18-24. 
    摘要 ( )   PDF(1496KB) ( )  
    清代家庭的同居共财的生活状态,决定了清代人的基本家庭道德观念和根本的道德选择就是以家庭利益和家庭和谐为目的。在清代人看来,家庭利益的保证就是重视忠孝,家庭和谐的前提就是处理好亲子关系、夫妇关系和长幼关系。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兄友弟恭、长幼互爱的道德原则并未被清代人所严格地遵循,清代家庭道德生活出现了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变化的新现象。
    试论现代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现实基础
    李培超
    2008(6): 25-30. 
    摘要 ( )   PDF(1419KB) ( )  
    相对于传统社会道德生活的陈陈相因,现代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展现出了全新的样态,而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现实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为现代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铺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循着它们的演变就可以捕捉到现代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脉动。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道德建设三十年概论
    王伟, 蔡小平
    2008(6): 31-35. 
    摘要 ( )   PDF(1410KB) ( )  
    回顾中国道德建设30年,其逻辑起点即是关于道德建设的科学定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道德建设,必须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在邓小平德治思想的指引下,我国道德建设呈现四大战略创新。一是提出“以德治国”方略。二是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三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四是道德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8年,我们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成功举办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形成了“抗震救灾精神”与“奥运精神”。这两大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30年的最新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科技荣辱观的若干思考
    陈勇, 张英
    2008(6): 36-39. 
    摘要 ( )   PDF(1398KB) (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日益社会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一些有违科技荣辱观的问题日益凸显。它们不仅败坏学术风气,损害我国科技界声誉,而且阻碍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因此,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势下和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科技荣辱观的研究和建设,既十分紧迫,又非常重要。
    探索与争鸣
    道德是朴素的
    温克勤
    2008(6): 40-43. 
    摘要 ( )   PDF(1465KB) ( )  
    本文结合历史伦理文化资源的分析对道德话语的平实质朴、道德以社会公利为目标的朴素原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其借鉴启示意义。
    现代社会伦理秩序的发生路径
    王珏
    2008(6): 44-46. 
    摘要 ( )   PDF(1392KB) ( )  
    “自发生成论”和“理性创设论”是传统道德哲学关于社会伦理秩序生成的两种理论模式。“自发生成论”认为,伦理道德不是纯粹人类理性设计的产物,而是人类行为实践的自然结果;“理性创设论”认为,伦理道德是人类自觉建构的结果,是人类理性创设的产物。这两种理论模式都以抽象的人性为其理论基础,无法合理解释个体与类之间的伦理关系。基于现实伦理实体的“创生拓展”应成为现代社会伦理秩序的发生路径。
    论企业的伦理战略
    周俊敏
    2008(6): 47-49. 
    摘要 ( )   PDF(1389KB) ( )  
    伦理战略就是用战略的眼光审视、发掘、配置企业的伦理资源,以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战略方式;企业伦理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协调企业内部、与自然、企业与社会几方面之间伦理关系作出的全部战略安排;作为战略的伦理与一般的伦理相比,其在企业中的角色地位、目标追求、在市场中原则弹性、表现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区别;企业伦理战略是在“柠檬市场”普遍存在的背景下提出的,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理念和运行模式,它会对企业内部、市场和其所存在的社会都产生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纪念刘少奇诞辰110周年
    试论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传统道德修养理论的继承与超越——纪念刘少奇诞辰110周年
    唐凯麟, 陈睿瑜
    2008(6): 50-53. 
    摘要 ( )   PDF(1398KB) ( )  
    在中国近代的道德转型中,许多学者对建立共产主义道德的理论体系、批判封建旧道德、驳斥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等重要工作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刘少奇对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的论述,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将共产党员的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植根于中国革命实践,从历史发展和人性可变的角度论证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并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强调道德修养的实践途径与方法,反映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继承与超越。
    核心价值研究
    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资本的支撑性要素
    苏令银
    2008(6): 54-58. 
    摘要 ( )   PDF(1409KB) ( )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社会资本是一种以社会交往为载体,通过信任规范机制以及成型化关系网络产生社会信任进而配置社会资源的社会活动方式,它既包括社会个体的行为方式,更折射社会整体的价值体系。社会资本生存并服务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社会交往自身特质和社会资本匮乏使得核心价值体系构成了社会资本的支撑性要素和价值基础,指导着社会资本的合理发展。把核心价值体系纳入社会资本建设体系有助于社会资本的积聚和核心价值体系功效的发挥。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资本的支撑性要素,有助于整合人们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有助于达成共识、减少纷争、扩大交流、增进互信与和谐,形成合理融洽的社会资本结构体系和良性互动的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陈延斌, 周斌
    2008(6): 59-63. 
    摘要 ( )   PDF(1413KB) ( )  
    对江苏、安徽两省大学生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内容能基本了解和认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措施的也持积极的看法。同时,调查也表明当前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理想信念等方面的认识上存在着许多不足;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应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通过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注重解决现实生活中使人困惑的问题以及整合利用多种课外教育资源、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等措施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道德建设
    道德建设:价值向度的迷失与回归
    朱有志, 邹智贤
    2008(6): 64-67. 
    摘要 ( )   PDF(1396KB) ( )  
    本文认为道德结构是规范向度和价值向度的内在统一,然而人们往往偏爱前者,忽视后者,造成了规范向度的膨胀和价值向度的迷失,因此本文着重从理论上对道德的价值向度及其功能作了阐释和论证,并对在道德建设中凸显价值向度的途径作了陈述和分析。
    关于构建高校党员道德建设机制的几点思考
    徐书华, 沈又红
    2008(6): 68-70. 
    摘要 ( )   PDF(1390KB) ( )  
    当前的高校党员道德建设理论与实践中表现出了价值论对方法论的掩盖。道德建设机制是方法论层面的一个关键范畴,是原理与方法、认识与操作的联结点。机制研究是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具体方法与系统方法论剥离的有效途径。高校党员道德建设机制具有注重自享、强调自律、突出示范等特性。构建高校党员道德建设机制,要着力把握好教育引导、营造环境、勤于自省几个关键环节。
    政治伦理学
    论公共决策的优先性价值
    刘霞
    2008(6): 71-74. 
    摘要 ( )   PDF(1406KB) ( )  
    公共决策关涉价值,且负荷优先性价值。在思想史的维度上,众多学者认同公平是公共决策的优先性价值。在学理层面上,公共决策的公共性和政府的服务性决定公平是公共决策的优先性价值。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必须以公共决策的优先性价值为基础正确把握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与和平共处——从伦理视角解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卢先明
    2008(6): 75-78. 
    摘要 ( )   PDF(1402KB) ( )  
    从伦理的角度,解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概括出国际关系伦理的三项基本原则: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与和平共处。相互尊重是和平共处的前提,平等互利是和平共处的保障,而和平共处则是实现人类终极原则-----“类生存”和“类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深刻地反映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要求和人类最基本的伦理关怀。
    中国伦理思想
    勤俭:曾国藩的家庭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周俊武
    2008(6): 79-82. 
    摘要 ( )   PDF(1403KB) ( )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以传统伦理治家的最忠实的笃行者,在其治家思想中,对家庭经济有着独特的看法,构成了其家庭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其家庭经济伦理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本文将从“谦俭之风,惜福之道”、“勤俭持家,奢侈亡族”、“不留钱财与子孙”、“散财济人,掌控盈虚之道”四个方面对其家庭伦理思想内涵进行分析。
    儒家的职业道德观
    郭鲁兵
    2008(6): 83-86. 
    摘要 ( )   PDF(1466KB) ( )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职业道德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而在对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解读的成果中鲜有所及。孔子所提出的“敬事而信”、“行之以忠”等思想集中反映了儒家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基本要求。今天,认真研究和吸取儒家职业道德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对于培养人们爱岗敬业、克尽职守的职业道德是十分必要的。
    湘西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伦理的现代审视
    郑英杰, 郑迅
    2008(6): 87-90. 
    摘要 ( )   PDF(1461KB) ( )  
    湘西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作为文化原型,已化为民风民俗,进入当代民族民间文化生活。对湘西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伦理的文化特性、道德选择及其精神内核的现代审视,必须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批判地发掘其当代价值。
    外国伦理思想史
    超我:他律内化的理想类型——弗洛伊德的道德理论及其意义
    孔文清
    2008(6): 91-94. 
    摘要 ( )   PDF(1389KB) ( )  
    弗洛伊德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的本能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良心是人自身反对自身的斗争,道德的产生意味着人自身的本能等感性力量得不到发展。良心的存在与维持,依赖于外在的权威力量的存在。弗洛伊德的超我是他律的内化这一道德模式的理想类型,是对此类道德模式的一种理论建构。
    论至善对康德批判哲学的定向作用
    张会永
    2008(6): 95-99. 
    摘要 ( )   PDF(1409KB) ( )  
    至善学说在康德批判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常遭到研究者的忽视或误解。事实上,至善作为幸福与德性、自然与自由、理论与实践以及感性世界与理智世界的综合统一,对康德伦理学、认识论、历史观和宗教学说中都具有重要的范导意义。至善不但体现了康德批判哲学的最终目的,而且对批判哲学体系的最终建立具有定向作用。
    海德格尔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
    王志宏
    2008(6): 100-103. 
    摘要 ( )   PDF(1403KB) ( )  
    相对于康德的其他主要著作而言,海德格尔对于康德第二批判持有一种特殊的看法。他没有直接去探讨它,这实际上隐含着对于它的一种彻底的思考和批判。由于康德伦理学的根本概念是应当,康德把接受了古希腊以来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关于人的定义,海德格尔把康德伦理学看作是西方形而上学自身发展线条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柏拉图主义理念学说发展进程中一个特殊的点。人的本质的干瘪化也是人道主义最终走向主体主义的根本原因,康德的自由意志和道德律只是这种人道主义思考的必然后果。
    书评
    消费伦理研究的创新之作——《消费伦理研究》读后
    徐江涛, 周玉波
    2008(6): 104-104. 
    摘要 ( )   PDF(1358KB) ( )  
    警察权力与警察正义——兼评《警察伦理学导论》
    廖小平
    2008(6): 105-105. 
    摘要 ( )   PDF(1359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