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伦理学基础理论
    爱国价值观的缘起、基础、内涵与伦理意义
    周谨平
    2016(5): 1-7. 
    摘要 ( )   PDF(1372KB) ( )  
    自从人类进入产生国家形式的阶段,爱国就成为被普遍认同的道德价值观念。爱国价值观源自人们社会化的生活方式,是公民与国家关系的集中表达。爱国价值观基于对于国家的归属感,基于对国家历史与文化的承载,基于国家的共同体生活。爱国价值观的内涵在于对于国家的忠诚,对政治体制、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对公民道德的持守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确立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的伦理意义在于:爱国价值观是国家凝心聚力的重要纽带,是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的坚实基础,是培育公民美德的精神动力。
    礼仪与好生活的关系及其后现代重构
    江畅, 蔡梦雪
    2016(5): 8-13. 
    摘要 ( )   PDF(1369KB) ( )  
    礼仪是要求人们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表达对他者的以友善为前提的尊重态度的道德规范。礼仪可以而且应当转化为人们的内在信念和内在品质,成为人格的组成部分,因而与人的作为整体的好生活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属于好生活的值得钦佩或道德高尚的层面。无论在西方传统社会还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礼仪都甚至被看作是好生活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在标志。然而,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斩断了礼仪以及道德规范与好生活的内在关联,并导致了许多严重后果。在人类社会从现代转向后现代的今天,需要重构礼仪与好生活的关系,以使以礼仪为标志的道德重新回到人类生活之中,成为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共同善
    曹刚
    2016(5): 14-19. 
    摘要 ( )   PDF(1370KB) ( )  
    共同善是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但“共同善”的内涵并没得到清晰的界定,且歧义甚多。我们认为,共同善就是共同体的内在目的及其实现,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目的性共同善。共同体多种多样,其目的也各个不同,但在杂多的具体共同体的背后有一个抽象的共同体,在各个不同的目的背后,隐含着一个内在目的,即:维护和实现合作共生的连带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目的性共同善。其二,条件性共同善。使集体行动成为可能的手段都可称为条件性的共同善,其内容包括支配性权力、激励性制度和社会资本。其三,成果性共同善。成果性的共同善是为满足共同体成员的共同需要,通过集体行动提供的共有、共享的集体成果。
    中国伦理思想史
    《吕氏春秋》“君德”思想简论
    杜云, 杨明
    2016(5): 20-24. 
    摘要 ( )   PDF(1368KB) ( )  
    《吕氏春秋》批判、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诸子的治世理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君德思想。治世的主体是君主,而君主的主要面向是臣和民,因此,君德主要体现于君主自身的修养、君臣道德、君民道德等三个方面,本文对此进行了逐一的阐释。
    论儒家仁孝关系的内在逻辑
    吴凡明
    2016(5): 25-31. 
    摘要 ( )   PDF(1388KB) ( )  
    儒家对仁孝关系的理论设定,秉持仁孝一体的思考方式与逻辑路向,把仁爱建立在血亲之爱的基础之上,仁的本然之源内在于每个人的爱亲之心,从而寻找到了仁的先验理据。孝既是仁的原点,“施由亲始”,由爱亲扩大至广大地域的人际关系,进而将仁爱之心扩大到爱一切事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的仁爱思想于是具有了普遍意义。并以理一分殊与体用关系来进一步阐释了仁孝之间的内在关联。从仁孝关系来思考美丽中国构建,根据儒家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致思理路,孝与血亲之爱可以构建家庭和谐之美、由亲亲而仁民可以构建社会和谐之美,由仁民而爱物可以构建生态和谐之美。儒家仁孝关系的理论从先天赋予人的爱心出发,把家庭、社会与生态之美有机地融合起来,构成了人我一体与人物共生的伦理图景。
    敬畏与慎独:《中庸》的道德工夫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朱俊林
    2016(5): 32-36. 
    摘要 ( )   PDF(1366KB) ( )  
    《中庸》是早期儒家的重要经典,它建构了以“诚”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有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内容。《中庸》的道德工夫思想以作为天道的“诚”为其形上基础,阐明了道德工夫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出了“自诚明”和“自明诚”两条相反相成的工夫路径,提出了立志向道、循序渐进、安身求道、注重内容和实质的道德工夫原则以及学、问、思、辩、行的具体方法。这种道德工夫思想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本文从“敬畏”与“慎独”两方面对之着重进行分析。
    泰州学派“下达伦理”的道德之维
    阮春晖
    2016(5): 37-42. 
    摘要 ( )   PDF(1375KB) ( )  
    泰州学派“下达伦理”是孔子“下学而上达”之语的变出,其意主要是指良知在日用道德实践中自然而真实的呈现。它展露为三个道德维度:道德实践主体的下移、圣凡一致的本质是道德平等、在百姓日用中展现道德作为。“下达伦理”是传统儒学中民学、乡学内涵的具体展开,拓宽了中国传统伦理学的理论意域。
    西方伦理思想史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龚群
    2016(5): 43-47. 
    摘要 ( )   PDF(1360KB) ( )  
    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晚期的重要神学家和伦理学家。阿奎那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与神学思想相结合,提出了有特色的德性伦理思想。阿奎那的德性伦理对于习惯十分重视,强调习惯就是德性,其次,阿奎那对于德性的本质以及理智德性、道德德性和神性德性都有理论上独到观点和分析。尤其是,阿奎那对于神性德目之间的秩序分析,体现了他的世俗精神的倾向。
    国际保护责任的伦理困境
    金新
    2016(5): 48-53. 
    摘要 ( )   PDF(1440KB) ( )  
    国际保护责任,以其深刻的伦理意蕴为国际政治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国际保护责任在实践上陷入价值选择的两难情景:为实现一种善而采取的道德行为,必然损害另一种善。这种道德行为的悖论构成了国际保护责任的伦理困境。它在本质上是道德意识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系因国际社会“康德型伦理文化”和“黑格尔型伦理文化”之间的冲突而生成。两种国际伦理文化都植根于西方中心的现代性国际体系。要消解这一伦理困境,存在两种可能路径:一是渐进路径,即国际伦理文化的涵化;二是激进路径,现有世界秩序的重构。就短时期而言,国际保护责任的伦理困境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消解。
    波斯纳对功利主义改造的得与失
    吴益芳
    2016(5): 54-59. 
    摘要 ( )   PDF(1371KB) ( )  
    波斯纳的法律伦理学主要是财富最大化理论,与其渊源功利主义理论相似。人们极易将财富最大化理论与功利主义混为一谈。由于功利主义被批评为是一种罔顾个人权利和正义的学说,人们理所当然认为波斯纳的财富最大化理论也不外如是。波斯纳拒绝这般池鱼之殃的指责,从理论出发点、核心概念、善理论、量化方式和正当理论五个方面对财富最大化理论和功利主义理论进行区分。波斯纳认为财富最大化理论是比功利主义更优的理论。事实上,财富最大化理论的确不等于功利主义理论。但财富最大化理论与功利主义秉承一样的结果导向,无法避免地面临和功利主义一样的批评。孰优孰劣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波斯纳试图通过比较两种理论建构出伦理学根基的努力也宣告失败。
    经济伦理
    论合法致富
    易小明
    2016(5): 60-65. 
    摘要 ( )   PDF(1370KB) ( )  
    在当下非法致富观念没有得到必要纠正和清洗的情形下,一些人却又想用康德式的过于理想、过于高蹈的“去欲无求”的道德条律去教育人们、去解决问题,这是不得要领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们不断创造物质财富努力奔向小康生活的背景下,正确的做法应是大力宣扬“致富须合法”的基础性、关键性、重要性,坚定有力地践行合法致富,以让合法致富观念深入国人心髓是首要的关键之战。与此同时,也有必要向人们宣示,不断走向更加高尚的道德境界是我们应然的前进方向。
    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道德危机的路径抉择
    陈博, 胡涵锦
    2016(5): 66-70. 
    摘要 ( )   PDF(1359KB) ( )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道德危机问题突显,出现了缺乏诚信、价值取向扭曲、道德冷漠、社会不公等严重问题,成因包括信仰缺失、市场经济的道德悖论、法律制度不健全、政府职能存在问题和政治权力腐败等。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危机,要保持意识形态领域有序发展,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主体、正确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并树立正确政治伦理观,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政治伦理
    网络廉政监督的责任伦理探讨
    陆小成
    2016(5): 71-77. 
    摘要 ( )   PDF(1376KB) ( )  
    在网络廉政监督中,责任伦理是对监督个体过度自由化、群体非理性化、治理碎片化的网络行为是否承担责任所进行的伦理诉求与追问,内涵监督主体自由性、监督地位平等性、监督目的正义性与监督行为诚信性等四个维度的伦理属性。从这四个维度进行考察,网络廉政监督主要存在网民监督自由性与网民人身非安全性、监督平等性与信息享有不平等性、监督目的正义性与监督手段非正义性、对不诚信行为进行监督与监督者行为不诚信等伦理困境。加强网络廉政监督需要从自由、平等、正义、诚信等四个维度倡导责任伦理精神,构建保护网民安全、消除信息鸿沟、保障人格权利、追究失信责任的长效机制。
    试论道德治理的三个阶段
    王乐
    2016(5): 78-82. 
    摘要 ( )   PDF(1360KB) ( )  
    道德治理是一种具有独特运行机制的国家治理方式,其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治理目标的层级性和道德治理手段的多样性,决定着道德治理的初级阶段应以外在道德规范的治理为主,主要从外部对伦理关系中的主体进行治理;中级阶段应注重从外在道德规范的治理走向内在道德自觉的治理转化,从而保证道德治理的时效性与针对性;高级阶段应侧重培植内部调节机制,真正使治理主体具有自觉意识和内在约束,使道德治理从社会主体的内在道德自觉走向外在道德行为,促进主体的全面发展与日臻完善。
    政治伦理视角下的三种政治权力观辨析
    弭维
    2016(5): 83-88. 
    摘要 ( )   PDF(1368KB) ( )  
    从政治伦理视角而言,人的政治权力观中所蕴含的价值导向会影响人的行为动机,对于政治行为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如果政治权力观本身并不足够端正,那么我们很难期待权力可以在实践中得以正确地使用。文章通过分析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三种权力观及其历史和理论根源,指出培育民主权力观的重要性。强调在我们提升国家能力和改善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应以正确权力观为引导,并加强制度设计,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法律伦理
    法律伦理:当代中国制度伦理构建的核心命题
    傅鹤鸣
    2016(5): 89-93. 
    摘要 ( )   PDF(1363KB) ( )  
    当代中国制度伦理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于解决国家公权力的道德合法性问题,而法律又是现代法治中国国家公权力唯一合法来源。因此,让具有中国特色法律伦理的现代“到场”,用以构建当代中国法律的现代伦理品格,这应属我国制度伦理建设的核心命题。而要完成当代中国法律伦理现代品格的塑造,根本问题在于如何让当代中国法律具有道德以及具有什么样的道德?无疑,在法律是民主的制度化与法律化的今天,只有以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方式实现对“国家公权力”的完全驾驭的问题,才能真正让当代中国法律具有现代伦理品格。同时需指出的是,当代中国法律应具有的现代伦理品格,不是实现一般意义上的自由或平等,而是实现制度意义上的、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兼顾起点与结果平等的公平正义。
    论官员道德责任法治化及其限度——以“道德问责”为分析视角
    徐国利
    2016(5): 94-100. 
    摘要 ( )   PDF(1379KB) ( )  
    官员道德责任法治化表现为官员道德责任法律化和道德问责,其源于道德规范调整官员道德行为的有限性,对约束官员恪守义务道德有若干作用。但道德责任法治化存在立法难题,无法将愿望道德责任转化为法律责任,难以穷尽义务道德责任,以及私德应否入法令人纠结。道德问责也存在实践难题,“依法问责”原则难以坚守,问责存在归责之难,问责受“回应性困扰”。总体上,道德责任法治化能防止官员成为魔鬼,却不能将官员铸就成天使。对官员担当道德责任需要德法并治。两者的关键都在于将捍卫人的尊严原则作为官德的首要道德原则。
    科技伦理
    论现代科技伦理实体行为的伦理评价机制
    陈爱华
    2016(5): 101-107. 
    摘要 ( )   PDF(1505KB) ( )  
    由于现代科技伦理实体在现代科技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对于现代科技伦理实体而言,能否协调其蕴涵复合型伦理关系,其运作能否有序,其对于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影响力如何等,都须进行伦理评价;在对其进行伦理评价的过程中,还须坚持全面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等;而在评价现代科技伦理实体行为的善恶过程中,只有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历史的评价其行为善恶,才能避免伦理评价的偏颇和不公,才能使得相关的伦理评价全面而公正。
    延展认知技术的五大伦理追问
    宋春艳
    2016(5): 108-112. 
    摘要 ( )   PDF(1363KB) ( )  
    延展认知技术是指将认知活动从人脑或身体延展到外部的认知环境的一类技术,互联网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延展认知技术给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便捷,也引发了诸多伦理争议。本文首先界定了延展认知技术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然后探讨了延展认知技术引发的五大伦理追问,最后对伦理问题的治理提出了建议。
    探索与争鸣
    论女性道德的社会支持系统
    李桂梅, 李润芝
    2016(5): 113-118. 
    摘要 ( )   PDF(1369KB) ( )  
    女性道德素质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女性道德良好发展的保障是建立健全女性道德社会支持系统,从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与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两个方面来提供女性道德建设的支持。具体应从政府、社会组织、学校与家庭教育以及男性的支持与认同几个方面来促进女性道德的建设。
    返本开新:从“天人合一”到生态伦理
    杨英姿
    2016(5): 119-125. 
    摘要 ( )   PDF(1382KB) ( )  
    “天人合一”中的“天”是形而上的天道与形而下的大自然的统一,“人”是源于天与明于道的辩证,“天人合一”关键是以天道推究和规定人道,实现人道对于天道的“诚”与“弘”。面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生态危机,生态伦理吸收借鉴“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着力实现人类伦理文化模式的生态转型。从“天人合一”到生态伦理的返本开新,旨在革新人的生存之道,和解和谐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
    论公益组织的诚信生态
    余玉花, 李敏
    2016(5): 126-132. 
    摘要 ( )   PDF(1373KB) ( )  
    公益组织的诚信生态是以公益组织为主体,以诚信为核心价值所形成的一个道德生态系统。公益组织的诚信生态呈现内外多重维度的特点。公益组织的诚信生态拓展了社会诚信的广度,有助良善生活的形成,促进其他伦理精神的发展。但是失信事件与诚信危机使公益组织诚信生态出现断裂失衡,需要伦理修复。公益组织诚信生态的伦理修复必须是全维度的,诚信生态修复不限于道德的手段,还需引入其他有效修复诚信生态的手段。
    论手机文学的价值取向
    年颖
    2016(5): 133-136. 
    摘要 ( )   PDF(1349KB) ( )  
    手机文学是以手机为书写和传播媒介的新生文学,它内含着其他媒介文学所欠缺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不仅表征着当代人的价值追求,而且反映了当代社会生活的逻辑,既是手机文学的写作者和阅读者发出其行为的动力,又是手机文学的质疑者或者反对者行为合理化的理由。
    书评
    全面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鼎力之作——《兴国之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讲》书评
    田海舰
    2016(5): 137-139. 
    摘要 ( )   PDF(1178KB) ( )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丛书书评
    文贤庆
    2016(5): 140-141. 
    摘要 ( )   PDF(1170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