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笔谈:五大发展理念的伦理意蕴
    努力使创新成为国家和人民的优良品质
    江畅, 张卿
    2016(3): 1-3. 
    摘要 ( )   PDF(1424KB) ( )  
    协调发展的伦理意蕴
    王小锡
    2016(3): 4-7. 
    摘要 ( )   PDF(1409KB) ( )  
    论绿色发展的伦理导向与环境保护道德机制的建构
    李培超, 郑楠
    2016(3): 8-11. 
    摘要 ( )   PDF(1407KB) ( )  
    开放:当代中国人的胸怀与气派
    肖群忠
    2016(3): 12-14. 
    摘要 ( )   PDF(1342KB) ( )  
    共享发展理念的伦理基础
    向玉乔
    2016(3): 15-18. 
    摘要 ( )   PDF(886KB) ( )  
    伦理学原理
    道德冲突类型诱因探源
    王淑芹, 夏纪森
    2016(3): 19-23. 
    摘要 ( )   PDF(1431KB) ( )  
    现代社会转型引致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嬗变、后现代性的世界祛魅及其感觉主义盛行,使得道德价值观念个体化、碎片化、善观念模糊化,道德价值标准的客观普遍性受到了质疑与挑战,道德冲突越益尖锐和泛滥。道德冲突虽是伦理学的时代焦点问题,但目前的学术研究存在泛论之嫌,需要进行类型的具体研究。基于道德冲突生成根由,社会道德冲突类型可以归类为内生型道德冲突、主体型道德冲突和社会环境型道德冲突;有效规制道德冲突,需要对不同类型道德冲突的诱因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缕析。
    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之生成性统一: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的内生逻辑及其当代观照
    余京华
    2016(3): 24-29. 
    摘要 ( )   PDF(1443KB) ( )  
    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之生成性统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的内生逻辑,其对于当下道德治理具有深远的现实观照意义。当下,以“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为主要表征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需要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为指导,构建科学而有效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批判范式。首先,秉持“道德批判当先”的理念,是合理构建当下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批判范式的逻辑前提。在此基础上,坚持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之自觉契合,是构建当下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批判范式的现实诉求。
    中国传统诚信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武林杰
    2016(3): 30-34. 
    摘要 ( )   PDF(1438KB) ( )  
    “守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国“加速拐弯式”社会转型引发的严重社会诚信缺失,突显了对传统诚信文化现代性转化的诉求。本文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对传统诚信文化的现代性转化的理据进行条陈,基于现代社会特征及其时代精神,提出传统诚信文化转化的三大原则,并从“人格诚信”与“制度诚信”的法德结合、“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的情理合一、“重义轻利”与“义利兼顾”的价值整合等方面构建了传统诚信文化有效转化的现实路径。
    中国伦理思想
    儒家“直”、“隐”思想的再认识
    许建良
    2016(3): 35-41. 
    摘要 ( )   PDF(1461KB) ( )  
    “直”、“隐”是儒家思想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引发着讨论。虽然有努力于翻新“直”、“隐”字义的内容界定来加深讨论的尝试,但割裂“直躬者”和“直在其中”的联系,游离于世界汉学研究的平台和儒家思想实际施加影响地区现实的综合背景,以及与儒家思想的故乡中国的客观现实对比运思的坐标上来量定和评价具体思想的影响,而只是站在适应儒家思想而肯定儒家思想的视角来维护儒家思想的价值,这无论对加深儒家思想的研究,乃或推动古代思想资源现代运用的实践进程都无丝毫意义。
    墨子设计思想的伦理意蕴
    徐平华
    2016(3): 42-47. 
    摘要 ( )   PDF(1452KB) ( )  
    “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是当前设计界的重要理念,恰是儒家“爱有差等”的“仁爱”精神在设计中贯彻的结果,可导致“设计异化”,而这恰是设计界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墨子设计思想中蕴含丰富的伦理意蕴,包括:“兼相爱”的设计伦理原则,“利人”、“节用”、“非乐”的设计伦理标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设计伦理目标,主张以“爱人若己”的“兼爱”伦理,取代“爱有差等”的“仁爱”伦理,简称“设计义治”。对解决这一难题有重要启示。
    朋而成党:传统社会朋友交往的伦理变异分析
    揭芳
    2016(3): 48-53. 
    摘要 ( )   PDF(1456KB) ( )  
    传统社会出现了由“朋友”演变成“朋党”的“朋而成党”现象,尤其是在党争比较激烈的时候。这一演变对朋友交往带来巨大的伦理变异。在伦理属性上,由私人性的社会关系变异为团体内具有一定公共性的政治关系;在伦理取向上,由以道义为最高原则和目标变异为以团体私利为最高原则和目标;在伦理价值上,整体而言是由“成人安民”变异为祸国殃民,但从积聚人心,形成团体合力的意义而言此变异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变异的发生既源于朋友间同志之谊所具有的凝聚力、亲和力,也与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模式相关。
    《近思录》中仕途经营的义利之辩
    徐代鸿
    2016(3): 54-58. 
    摘要 ( )   PDF(1438KB) ( )  
    《近思录》一书,由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和吕祖谦选辑北宋四子的观点编纂成书,该书的思想体系不仅仅体现了北宋四子的思想观点,而且体现着朱熹和吕祖谦两人的思想倾向。全书共十四卷,每卷探讨的主旨均有所不同。第七卷对仕途经营这一恒久而弥新的话题做了一些探讨,并引出了仕途经营中的义利之辩。不仅提出了“以义为利”的最高仕途经营境界,还提出了“出利入义”的正确义利取舍方式。在现代社会,这种出利入义、以义为利的仕途经营之道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西方伦理思想
    “把所有人当作目的”:解读与质疑
    李石
    2016(3): 59-64. 
    摘要 ( )   PDF(1447KB) ( )  
    康德的道德律令“把所有人当作目的”是当代平等主义研究的哲学基础和基本原则,然而各流派的思想家对这一道德原则的解读却不尽相同。本文重点讨论了诺奇克对该原则的解读以及柯亨对诺奇克之解读的质疑。
    通过美德来获得幸福——约翰·密尔的美德伦理学
    张继亮
    2016(3): 65-70. 
    摘要 ( )   PDF(1451KB) ( )  
    古典功利主义者(classical utilitarians)一般把判定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归结为该行为是否能实现最大化幸福,并同时将幸福等同于快乐。但同为古典功利主义者之一的密尔并没有直接将快乐最大化看作是判定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他非常强调各种美德在人类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他甚至模仿柏拉图提出了自己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审慎。他认为美德不仅有助于增进幸福,而且认为美德本身就是幸福的一部分。密尔虽然强调美德的重要性,但他没有将美德与道德混同起来,而且他是通过其联想主义道德心理学(associationist moral psychology)来解释美德如何从一个工具性的善转变成为幸福的一部分的。
    罗尔斯《正义论》与《万民法》展现的两条康德式路径
    郭祖炎
    2016(3): 71-75. 
    摘要 ( )   PDF(1434KB) ( )  
    罗尔斯的思想来源之一在于康德的道德哲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除了在实践理性中的道德自律构成了《正义论》中"原初状态"的理论基础,从而使得公平契约的理性选择得到实现以外,判断力批判中的自下而上的路径也被罗尔斯应用于《政治自由主义》和《万民法》中,这也与其内容来源《永久和平论》相一致。虽然这两条路径的方向不一样,但是其逻辑基础都是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物的本质。
    管理伦理
    价值观变迁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诉求
    廖小平, 孙欢
    2016(3): 76-82. 
    摘要 ( )   PDF(1451KB) ( )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观由一元向多元、整体向个体、神圣向世俗、精神向物质的转变,对国家治理提出了协同治理、民主治理、法律治理和道德治理的价值诉求。这些价值诉求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规律。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在理念上也就意味着对中国社会价值观特别是政治价值观的重构。
    对我国劳动权利立法的伦理学检审
    靳凤林
    2016(3): 83-87. 
    摘要 ( )   PDF(1432KB) ( )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劳资矛盾的性质、特征、运行机制的根本性转变,实施劳资冲突治理的法治化,通过合理的劳动权利立法和有效的劳动执法来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最终实现劳资力量的平衡和保障劳资合作,已为社会所亟需。本文站在法律伦理学的视角,围绕我国劳动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劳动权利立法内容的道德意旨和劳动争议处理中的程序正义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公信政府何以可能——行政伦理之于政府公信力的功能探析
    唐土红
    2016(3): 88-92. 
    摘要 ( )   PDF(1439KB) ( )  
    政府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信任系统,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受到各国政府极大关注。但学界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局限于管理学和政治学,强调政治功用,忽视行政伦理在政府公信力培育中的价值。事实上,政府公信力也属政治伦理范畴,行政伦理对于优化政府理念、行为和绩效,提振政府公信力有着重大的实践价值和驱动作用。一方面,行政伦理通过对政府的评介功能、导向功能、示范功能和规范价值,构筑政府公信力;另一方面,行政伦理又在助推责任政府建设,促进公共政策透明化,抑制行政腐败和构筑政治文明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渗透功效,不断增进政府信誉,巩固政府合法性,提振着政府公信力。
    金融化视域中全球资本逻辑与全球经济正义的双向追问——兼谈直线运动与偏斜运动的矛盾及启示
    宁殿霞
    2016(3): 93-97. 
    摘要 ( )   PDF(1438KB) ( )  
    金融化是资本逻辑自身的必然产物,21世纪的资本逻辑已然演绎为金融的逻辑,资本金融化与金融全球化形成合力推动人类发展进程及社会关系从而生成21世纪的人类历史。21世纪资本的时代特征在于它通过金融化生出了“看不见的腿”,能突破所有时空阻隔到达可以实现“最大化”收益的资源现场。时空叠加状态下永不停止的交易让资本的集聚史无前例,导致新的历史境遇——金融座架时代的到来。反之,如果在全球经济正义的诉求中考察金融的逻辑,必须注重精神对资本的反作用,呼唤哲学的在场与精神的关照,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识,为资本逻辑设置对立面,在不断克服资本逻辑直线运动的历史偏斜运动中,寻求全球经济正义的可能性。
    女性主义与婚姻家庭伦理
    论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生存观
    郑湘萍
    2016(3): 98-103. 
    摘要 ( )   PDF(1442KB) ( )  
    从女性与自然都是生命的生产者这一理论主张出发,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者席瓦和米斯辨析了“从上面看”与“从下面看”两种生存视角的不同,强调其生存观是替代资本主义父权制经济模式的选择,并描绘了生态女性主义生存型社会的基本轮廓。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生存观主张整体主义的和谐自然观,强烈反对机械论自然观,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重新建构了自然与女性之间的关联性,纠正了早期生态女性主义的本质主义倾向;在尊重自然界和女性的价值基础上,较好地处理了生存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在实现生存性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否定男性的贡献;契合了当前全球环境正义运动关于正义和平等的要求。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生存观清晰地展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多元生态伦理主张,为人类正确处理生存和发展关系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模式。
    社会工作介入婚姻暴力中的伦理议题——以案主自决和保密原则为例
    袁芮
    2016(3): 104-110. 
    摘要 ( )   PDF(1455KB) ( )  
    婚姻暴力日益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社会工作服务借助专业技术,整合系统资源,致力于调解缓和当下危机与从根本上消除暴力隐患,逐渐成为介入婚姻暴力的重要力量。由于婚姻暴力问题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社会工作人员在介入过程中常会面临各种伦理困境,但是以往文献鲜见对伦理议题的讨论。本文将集中探讨案主自决和为案主保密两项基本原则,并通过案例分析,详细阐释伦理困境的解决之道,对实务工作的开展提出建议。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婚姻暴力时要不断积累实践智慧,注重保持伦理敏感性,积极主动地化解伦理困境,帮助婚姻暴力受害者妥善处理危机事件,摆脱心理阴影,逐步恢复并增强社会生活功能。
    探索与争鸣
    论责任伦理视域下大学教师的责任担当
    黄元国
    2016(3): 111-114. 
    摘要 ( )   PDF(1430KB) ( )  
    康德认为,基于道德意愿和道德自律而产生的行为,才真正具有道德价值。责任意识是道德人格的核心要素,有所担当是人存在的内在依据,这是责任伦理的核心所在。大学教师作为大学生活世界中的传授者,学者和研究者,承担知识弘扬、智慧弘扬和德性弘扬的独特使命。作为高校群体道德人格的代表,大学教师应具有价值担当、教学担当和学术担当。其价值担当表现在教会学生热爱生命,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教学担当表现在教师应以渊博学识和精湛教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学术担当表现在作为学者的大学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同时要为未来的学者们引路,使他们能有所收获,有所启迪。
    武术伦理的三重张力——基于武术缘起的考察
    封又民
    2016(3): 115-120. 
    摘要 ( )   PDF(1451KB) ( )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其生命力绵延至今。何以武术在漫长而动荡的历史洪流中得以承续?这一问题的解答关涉着武术基本属性之所是,本真价值之所向。武术生成具有历史必然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情怀。武术之真正成熟并不在于纯粹的技能,而在于通过对儒家的礼乐制度、仁爱精神,道家的自然无为、致虚守静,以及舞蹈、角抵等艺术中汲取营养,以消解其作为击技所携有的暴力因子,实现人与万物之间的合一,人与人之间的仁善,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20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伦理研究:进展、现状与问题
    刘昂, 王露璐
    2016(3): 121-126. 
    摘要 ( )   PDF(1441KB) (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分析”到“实践操作”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关于中国乡村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但其中关于乡村伦理的研究仍十分匮乏。新世纪以来,伦理视角下的乡村研究成果日渐丰富,研究内容涉及乡村经济伦理、社会治理、道德建设及伦理文化重建等方面,但也存在研究内容不够均衡、研究成果较为零散、研究方法交叉不强、田野调查规范不足等问题。
    池田大作生命尊严思想述评
    奥田真纪子, 王丽荣
    2016(3): 127-130. 
    摘要 ( )   PDF(1434KB) ( )  
    池田大作先生认为生命的尊严是高于一切的,是人类普遍的价值基准,它具有三个特征:绝对性,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是一种绝对的存在;平等性,即生命没有先后顺序,没有男女、肤色、民族之分,也无贵贱上下之别;创造性,即人在向生命极限挑战中不断地创造着人生的幸福。生命尊严得以实现的关键在于菩萨界的生命作用,在于其作为实践性的特征而在向他人的“感同身受”和“鼓励”之行为中。
    会议综述与书评
    经济伦理与分配正义——第九次全国经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方正, 何建华
    2016(3): 131-133. 
    摘要 ( )   PDF(1368KB) ( )  
    罗国杰伦理思想研讨会暨《罗国杰文集》出版发布会综述
    赵文博, 钟锡进
    2016(3): 134-136. 
    摘要 ( )   PDF(1366KB) ( )  
    道德是一种资本——读王小锡教授著《道德资本研究》
    范渊凯
    2016(3): 137-138. 
    摘要 ( )   PDF(1266KB) ( )  
    一部既重理论也重应用实践的伦理学力作——评《伦理学引论》(二版)
    赵祥禄
    2016(3): 139-140. 
    摘要 ( )   PDF(1263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