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敬业观
    唐凯麟
    2015(2): 1-4. 
    摘要 ( )   PDF(1200KB) ( )  
    敬业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处于一个最普遍、最基础、最具实践性的地位。社会主义敬业观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所形成的敬业精神的价值共识和传统美德基础之上的,不仅与这种传统美德一脉相承,而且是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升华与弘扬,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自觉的服务性和强烈的创新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之维论析
    秦书生
    2015(2): 5-5. 
    摘要 ( )   PDF(1210KB) ( )  
    把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是指人们同等享有社会权益,同等履行社会义务,具有时代性、公平性、人民性、传承性、多维性等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倡行平等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导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有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克思伦理思想
    马克思社会整合理论的新诠释——从帕森斯、洛克伍德到哈贝马斯
    肖小芳, 曾特清
    2015(2): 10-15. 
    摘要 ( )   PDF(1221KB) ( )  
    “社会如何整合”一直以来是备受关注的主题,帕森斯、洛克伍德与哈贝马斯重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整合理论。帕森斯把整个社会理解为行动系统,基于行动者的能动作用-系统的双重视角关注社会系统的稳定与均衡。洛克伍德区分“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指责帕森斯过于重视社会系统的均衡,忽视了社会整合在系统整合中的重要作用。哈贝马斯重构洛克伍德对两种整合的区分,主张以“生活世界-系统”的二元社会结构观补充帕森斯的社会整合理论,用交往理性改造实践理性,依据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情境寻求社会整合的主导机制。作为马克思社会整合理论的改版,他们在借鉴马克思丰富的社会整合资源的同时,逐渐与马克思拉开了距离,分析他们的理论主张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法治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伦理思想研究
    郑晓绵
    2015(2): 16-22. 
    摘要 ( )   PDF(1235KB) ( )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伦理思想是其伦理思想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抽象的法哲学思想,发现了道德与利益的密切关系,明确了道德的现实基础,确立了以是否符合广大贫苦劳动者的利益作为道德判断标准的价值立场,也为马克思伦理思想特质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埋下了其以后探讨一切道德问题的“种子”。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为政以德”:儒家治国理念的核心
    陈琳, 杨明
    2015(2): 23-26. 
    摘要 ( )   PDF(1212KB) ( )  
    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治国理念,“为政以德”是其核心。“为政以德”表达了儒家的圣王理想,展现为一系列完备的治国方略,体现了中国古代民本主义的政治思想。在现代社会,“为政以德”依然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黄宗羲道德哲学思想新探
    邓名瑛, 尹文芳
    2015(2): 27-32. 
    摘要 ( )   PDF(1225KB) ( )  
    儒家道德哲学是由三个层次的基本内容构成的整体结构,它为我们研究黄宗羲的道德哲学思想提供了诠释框架。黄宗羲的道德哲学集儒家道德哲学之大成,在价值目标上强调仁义与事功的统一;在道德哲学的形上基础上,强调主宰与流行的统一;在实现道德价值目标的路径上,强调本体与功夫的统一。黄宗羲道德哲学思想的这些特点,对于晚明的空疏学风有补偏救弊之功,同时对当时经世致用实学思潮的兴起也有推波助浪之效。
    西方伦理思想
    为特拉叙马库斯辩
    刘玮
    2015(2): 33-39. 
    摘要 ( )   PDF(1230KB) ( )  
    本文试图同情地理解《理想国》第一卷中的特拉叙马库斯,论证他提出的两个有关正义的论题,即正义是强者的利益和正义令人受损是前后一致的,他也很好地抵抗了苏格拉底最初提出的挑战。苏格拉底最终“驯服”特拉叙马库斯的论证其实存在诸多问题,但特拉叙马库斯最终放弃抵抗也并非不可理解。本文最后讨论了苏格拉底与特拉叙马库斯的论辩对整部《理想国》的对话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别一种“正义论”——伊万·伊里因的正义思想研究
    张桂娜
    2015(2): 40-44. 
    摘要 ( )   PDF(1213KB) ( )  
    与西方哲学家由于要限制社会中的贫富差距、改善处境较差的社会成员的生存状况而讨论正义问题的初衷不同,俄罗斯思想家却是鉴于平均主义民族心理在俄罗斯的根深蒂固和平均主义社会思想在俄罗斯的广泛传播而讨论正义问题的,因此,俄罗斯思想家的正义观总是透露着对人的个性和独特性的凸显与强调。作为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伊万·伊里因(1883-1954)对正义思想的表达鲜明地体现了俄罗斯正义思想这一独特性。伊里因的正义观以其精神哲学为基础,着重于强调人的独特性,提出作为差别化艺术的正义思想,由此表达出一种批判平均主义、强调要尊重人的个性和独特性的社会建设方向。相较于西方的正义理论,伊里因的正义观不失为讨论正义问题的另一个面相,同时,对于我们远离平均主义的误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海德格尔源始伦理学中的共在主体性
    陈攀文, 沈亚生
    2015(2): 45-49. 
    摘要 ( )   PDF(1218KB) ( )  
    在胡塞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先验自我具有意向性之指向性与构造性特征,一切价值和意义都是出自先验自我之意识之授义活动,先验自我成为了一切行为之极点,胡塞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展显出的主体性是一种“先验主体性”。海德格尔将“此在”作为突破口从三个方面对胡塞尔先验主体性性理论作出了发展改造。海德格尔从本质上把此在归结为与他人在世界之中的“共在”。因此,海德格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展显的主体性是一种“共在主体性”。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伦理学是一门源始伦理学。共在主体在源始伦理中的本真生存即是领会良知的召唤、切近存在之真理以及诗意地栖居。
    生命伦理
    “冷冻胚胎”的伦理属性及处置原则
    方兴, 田海平
    2015(2): 50-54. 
    摘要 ( )   PDF(1209KB) ( )  
    冷冻胚胎是辅助生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冷冻胚胎权利行使的纠纷越来越多。当人们对冷冻胚胎提出法律上的权利主张时,最基本的判断标准是如何体现人格尊严的伦理要求。冷冻胚胎是具有人格尊严的特殊伦理物。处置冷冻胚胎应当遵循维护社会公益、优先保护人格利益、禁止买卖和有限制的试验研究三个伦理原则。
    随缘构境:中国医疗伦理生活的空间构型
    程国斌
    2015(2): 55-60. 
    摘要 ( )   PDF(1225KB) ( )  
    中国传统医疗生活中,具有一种“随缘构境”的现象学处境或机制,医学道德紧密整合于社会伦理秩序之中,医病双方既因应于特定的医疗专业规范与社会文化规定灵活选择活动模式,又随着医疗进程的演变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生命体验和道德观念。今天中国人的医疗生活仍然延续着这一传统特征,对其进行认真的梳理和研究,是重建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关键环节之一。
    启蒙道德与生命伦理
    王俊
    2015(2): 61-65. 
    摘要 ( )   PDF(1210KB) ( )  
    敬畏生命是人类创始成终的价值基准。但在启蒙时代,这一价值准则受到了理智启蒙的挑战,认识论的生命观和道德观掏空了伦理的生命内涵,导致了理性的道德冷漠和伦理实体的世俗回潮。随着黑格尔伦理化国家理论在历史实践中的失败,启蒙的道德辩证法暴露无遗。启蒙道德的失败,在于它祛魅了生命,导致了生命意义的脱落。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正是在反思启蒙道德的失败中诞生的,它重新将生命与伦理联合起来,让伦理回归到生命的价值本源。
    门槛时代、推论式理性与恩格尔哈特的生命伦理学转向
    王永忠
    2015(2): 66-71. 
    摘要 ( )   PDF(1224KB) ( )  
    本文剖析了恩格尔哈特在生命伦理学转向的理论成因,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以恩氏为代表的当代基督教生命伦理学的学术状况。在将“门槛时代”概念介绍到生命伦理学领域之后,恩格尔哈特指出基督教神学—哲学史中存在的推论式理性是造成今日世俗化生命伦理学的原因,为了克服推论式理性并在一个后基督教世界恪守建构基督教生命伦理学,他转向具有礼仪、默想、思索性知识传统并强调与上帝神秘联合的东正教。
    政治伦理
    共识民主与政治伦理
    李建华, 高季乔
    2015(2): 72-75. 
    摘要 ( )   PDF(1207KB) ( )  
    纵观世界的政治局势,西方民主制度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植入型的民主政治型国家乌克兰,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苏联历史遗留问题、民族主义问题和经济改革问题。对此,利普哈特的共识民主符合了政治伦理中关于自由、平等与公正的核心内容,也同时为乌克兰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法,可以通过公民与政府之间形成道德共识、共同协商共识与利益公平分配共识,最终在政治伦理与共识民主的基础上重建社会秩序。
    政治与道德融合的古典模式及其当代意义——以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为中心
    李育书
    2015(2): 76-81. 
    摘要 ( )   PDF(1222KB) ( )  
    古典的政治与道德融合关系体现在:政治与道德在内容上互相重合也互相补充,途径上互相推动;二者既有共同目标,也有共同前提。在上述问题上,古典政治与现代政治具有重要区别,二者难以兼容,因此,古典政治的现代意义是受限的,它不能解决现代政治的所有问题。只有遵循主体性原则,让古典政治的部分原则补充到现代政治之中,才能发挥古典政治在维护共同价值秩序、确立政治的优先地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自我所有、分配正义与政府角色
    王宁宁, 肖红春
    2015(2): 82-89. 
    摘要 ( )   PDF(1237KB) ( )  
    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从观念层面对社会正义进行理论研究对扎实推进社会公正、界定政府职责有极强的价值意义。自由主义正义观从自我所有权出发,将绝对财产权、自由交换描绘为社会公正的理想图景,进而推崇最小化政府角色定位,而平等主义正义观则反对固化自由任意的交换结果,强调人的平等发展图景,寄望于发挥政府调节贫富差距、促进人的公平发展等职能。在二者的理论辩难中,自我所有权是争论的基础和核心议题。从税收的自愿性维度出发,强调结果平等的正义性和政府超越“守夜人”的积极性定位,不仅能从平等主义正义观中推导出,而且能够从自由主义的自我所有权观念推导而来。
    公共健康伦理
    论健康公平
    李红文, 毛新志
    2015(2): 90-94. 
    摘要 ( )   PDF(1263KB) ( )  
    社会地位综合症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健康等级的差别事实。健康公平要求消除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的系统性差异,即由社会经济制度等人为的社会因素造成的健康差别。结果公平和手段公平是健康公平的两种价值诉求,应当以手段公平来促进健康的实质性公平。健康不公平的判断标准是,该健康的差别事态是可避免的、非个人自由选择的且归因于一个责任主体。
    美国老龄化社会卫生资源分配正义理论争鸣及启示
    刘玮玮
    2015(2): 95-100. 
    摘要 ( )   PDF(1222KB) ( )  
    对于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美国,如何在卫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既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卫生需求又能不损代际公正,美国学者Lamm、Daniels、Callahan和Churchill分别提出了功利主义、罗尔斯式的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出自同情的正义这四种分配正义观。这四种分配正义观各有其理论得失,它们对于同样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当今中国有着深刻的现实启示,即老龄化社会卫生资源分配正义应秉持尊重老年人的基本立场、保持同一性正义与差异性正义的协同、诉诸相关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以及个人的道德理性。
    儒家视野下的个人健康责任
    刘俊香, 张旭平
    2015(2): 101-103. 
    摘要 ( )   PDF(1197KB) ( )  
    本文分析梳理了儒家思想关于个人健康责任的观点,并将其与西方政治哲学中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等流派对个人健康责任的观点进行比较,认为儒家思想既倡导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道德责任,同时个人对他人健康也有关爱与救助的责任,这对于深入思考个人在健康促进中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
    城乡发展伦理
    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转型
    陈荣卓, 王珊珊
    2015(2): 104-106. 
    摘要 ( )   PDF(1196KB) ( )  
    当前治理伦理的转型,更加倡导价值理性的复归。作为基层社会基本单元的村级、乡镇、县域也要遵循这样的治理逻辑,才能实现实现社会的良序运行。村级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一环,由汲取到服务这一村级治理逻辑变迁的过程,体现了广大农民平等公民权的回归,展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之间的互动和依赖关系。作为国家行政权力体制的末梢,伴随乡镇机构改革推进,乡镇政权的运作逻辑发生了新的变化,强制行政管理逐渐退去,多元治理模式逐步确立。作为国家力量在乡村社会的代表,县域治理伦理由动员型向回应型的转变,促使基层政府与社会关系不断完善,实现基层政府回应与民众反馈有效结合。
    我国城乡二元公共经济制度的公正缺失及其矫正路径——以制度伦理为视角
    涂平荣
    2015(2): 107-113. 
    摘要 ( )   PDF(1234KB) ( )  
    公正是制度应然美德与首要价值。然而,当代中国公共经济领域的财政投入制度、公共品供给制度、税费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却存在“重城轻乡、重工轻农、重市民轻农民”的城乡二元态势,缺失了社会主义公共经济制度应有的公正德性与公共性特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平等权益。应通过调整政府财政投入结构,加大支农力度,推进财政投入公正;废除城乡二元税费制度,给农民同等税费待遇,推进税费公正;废除城乡二元公共品供给制度,实施城乡公共品供给一体化;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推进城乡居民就业权益一体化等路径加以矫正,以推进我国制度公正化。
    探索与争鸣
    慈善何以可能
    郭祖炎
    2015(2): 114-117. 
    摘要 ( )   PDF(1205KB) ( )  
    论证“慈善何以可能”是慈善理论研究和慈善实践研究的首要问题。回答这一首要问题,笔者以为需从“财富的本质属性使然、社会运转的内在要求、施助者自身道德认知”三个层面去求索其自在之理。
    网络舆情管理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
    徐铁光
    2015(2): 118-122. 
    摘要 ( )   PDF(1211KB) ( )  
    本文探讨了网络舆情管理中伦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和对策。网络舆情管理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都存在伦理失范问题。网络舆情管理中伦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涉及转型、观念、技术和治理等方面。在此,我们应当以网络核心道德价值观为指导,实现网络舆情善治。
    老年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及应对原则
    孔娜
    2015(2): 123-126. 
    摘要 ( )   PDF(1200KB) ( )  
    老年社会工作是具有鲜明伦理道德特征的专业服务活动。老年社会工作者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伦理困境,表现为对不同对象的忠诚、案主自决与专业家长主义之间、专业价值与文化传统之间、隐私权和知情权之间的矛盾。利益与价值的多元化、多重伦理选择依据以及老年人的特点是老年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成因。老年社会工作者应坚持生命优先原则、最小伤害原则、差别平等原则、自主原则等来应对伦理困境。
    科技文明时代的风险伦理
    马越
    2015(2): 127-132. 
    摘要 ( )   PDF(1225KB) ( )  
    在科技文明时代的背景下,风险因素对未来的影响超出了以前思想家们最大的想象空间,这样一种全新的现实挑战着传统的伦理学观念,并呼唤着全新的理论应答。而风险伦理就是科技时代背景下,人们在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非现实性和未知世界等各种复杂问题时的一种伦理应对,其中,不伤害、公正、审慎则成为人们迎应风险问题时应该坚守的三项核心原则。
    无人机作战的伦理困境
    张煌, 刘轶丹, 张鹏
    2015(2): 133-137. 
    摘要 ( )   PDF(1269KB) ( )  
    无人机的出现以及在反恐作战中的大规模应用,给现代战争打上了厚重的“非人化”烙印。无人机作战的伦理困境,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虚拟作战环境下因感官隔绝和“游戏心态”造成的区分困境;二是“机器VS人”的不对称打击模式具有无风险和低成本的特征,容易引发无人机的滥用以及对长效区分性原则的冲击;三是伴随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无人机出现由战争手段向战争主体跃升的趋势,给战争责任分配和军人责任定位带来一系列挑战。
    会议综述
    大数据的伦理问题及其道德哲学——第一届全国赛博伦理学研讨会综述
    唐熙然
    2015(2): 138-140. 
    摘要 ( )   PDF(1194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