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本刊专稿
    道德建设重在准确把握道德状况——关于建构中国道德状况测评指标体系的设想
    向玉乔
    2015(1): 1-5. 
    摘要 ( )   PDF(1278KB) ( )  
    测评中国道德状况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测评当今中国道德状况就是测评我国当前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在知德、情德、意德、行德等四个方面的表现情况。中国道德状况测评指标体系应该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金字塔形指标体系。居于金字塔顶部的是宏观指标体系,居于金字塔中部的是中观指标体系,居于金字塔底部的是微观指标体系。我们建构中国道德状况测评指标体系应该遵循连贯一致性原则、广泛代表性原则、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研究
    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泽应
    2015(1): 6-10. 
    摘要 ( )   PDF(1263KB) ( )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肥沃土壤、思想资源和源头活水,而且也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超越性升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以达到超迈以往的“新”境界、新水平,创造中华文化的新型态、新辉煌。
    团结与友善
    曹刚
    2015(1): 11-15. 
    摘要 ( )   PDF(1266KB) ( )  
    团结问题是当代伦理学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社会成员因为有共享的价值、共同的利益和共通的情感而凝结在一起,形成社会团结的局面。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当代中国社会呈现出价值多元、普遍竞争和社会冷漠的现象,维系社会成员的精神的、物质的和情感的纽带有松散的危险,需要“友善”的加固。友善是一种以对方为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待人如己的道德要求,还是一种理性的道德情感。在一个普遍友善的社会里,社会成员之间才有更广泛的价值认同、更普遍的利益共享和更持久的情感互通。在这个意义上,友善是社会团结的内在的道德维度。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共识再塑道德信仰
    任建东
    2015(1): 16-18. 
    摘要 ( )   PDF(1246KB) ( )  
    道德需要全民的共识,方能给道德信仰以持续的动力,为道德改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成为全民共识在于拥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共识、强烈的时代共识和广泛的价值共识;从共识到共同行动需要各级党员干部率先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表率、需要培养弘扬社会主义完整核心价值观的合理体系、需要培育道德模范、引领社会风气。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得以具体落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核心
    王冬云
    2015(1): 19-22. 
    摘要 ( )   PDF(1253KB) ( )  
    文化认同的本质是价值认同,它既是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相互转化、渗透的过程;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冲突、借鉴、创新的历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核心,它不仅引领了文化认同的方向,丰富了文化认同的内容也体现了文化认同主体的价值诉求。
    马克思伦理思想
    马克思“人与土地伦理关系”思想探微
    解保军
    2015(1): 23-27. 
    摘要 ( )   PDF(1265KB) ( )  
    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初期,马克思就看到了它的反生态性。土地异化是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必要条件。资本家掠夺式地对待土地,导致土地肥力衰退和生态环境破坏。在批判资本主义农业时,马克思论述的关爱土地的“好家长”观点和土地养护的生态农业措施等理论,都展示其“人与土地伦理关系”思想。这比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思想早了大约近一个世纪。马克思的上述思想对我们正确认识人与土地的伦理关系,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中的权力异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于建东
    2015(1): 28-31. 
    摘要 ( )   PDF(1257KB) ( )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暗含地提出了对于权力异化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其内容丰富,体现为本应为人民服务的权力异化为官僚升官发财、飞黄腾达的手段,本应用来实现和维护秩序的权力异化为资本暴力镇压劳动的工具,本应属于人民的公共权力异化为资产阶级官僚的私有物,权力异化的扬弃需要建立和完善巴黎公社体制等四个方面。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马克思《法兰西内战》中权力异化观的主要内容,厘清其内在理路与价值诉求,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确立马克思权力观的完整的伦理图景,对领导干部进行科学的权力道德教育,推动政治生活的稳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德性伦理
    德性伦理及其现当代价值
    温克勤
    2015(1): 32-35. 
    摘要 ( )   PDF(1260KB) ( )  
    现当代是否只适合发展规范伦理,而德性伦理注定趋向衰落?本文在分析德性伦理与道德特质、中国古代与西方德性伦理传统、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德性伦理以及如何应对德性伦理所面临的挑战和冲击等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德性伦理在现当代仍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仍是伦理学研究与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当代德性伦理学:模式与主题
    高国希, 叶方兴
    2015(1): 36-44. 
    摘要 ( )   PDF(1300KB) ( )  
    对于德性论的研究,在中西伦理学研究中都是一个热点问题,但这一流派的主旨意趣、根本特征、逻辑框架、呈现形态如何,对之却仍然缺少一个全局的把握,德性伦理的类型学(taxonomy)与方法论研究就很有必要。本文试图为此做一点准备工作,分析了当代西方德性论主要是在21世纪的新进展,提出这一流派呈现出多元、丰富的研究局面,在研究主题上不断深化,范围不断向政治哲学与应用伦理学拓展,形成了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斯多亚主义、情感主义、尼采主义等理论模式,围绕德性自足性、德性与规范、德性与知识、德性与情境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充分讨论。当代德性论所呈现的多元局面,根本上植根于人性以及人类生活的丰富性。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忠德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张锡勤, 桑东辉
    2015(1): 45-49. 
    摘要 ( )   PDF(1269KB) ( )  
    近年来,围绕忠德的研究逐渐为学界所重视,研究视域从忠观念的起源到忠德的嬗变,从对忠内涵的辨析到对忠外延的界定,从对忠德中糟粕的批判到对忠原初本义中精华内蕴的挖掘及其现代价值的转换等等,都有很丰富的成果。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学者忠德研究状况的梳理,发现在忠德研究繁荣的表象下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平衡,且对于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仍没有实质性突破,忠德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深入。
    论墨家的非攻论与兼爱说——一种全球伦理的视角
    邵显侠
    2015(1): 50-56. 
    摘要 ( )   PDF(1289KB) ( )  
    墨家政治伦理思想中的“非攻”、“兼爱”等学说正是反映普通百姓希望尽快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宁生活的强烈愿望。在某种意义上,当今世界也类似于墨家所处的战国时代。从全球伦理的视角重温墨家的“非攻论”和“兼爱说”,辨明其思想的真谛与得失,不仅对于重新认识墨家学说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种种冲突和危机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试论《大学》“三纲八目”之儒学奥义及当代价值
    杨英姿
    2015(1): 57-61. 
    摘要 ( )   PDF(1270KB) ( )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的纲领文本,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确立人生垂世立教之宏义鹄的,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条理人生修德立世的实践路径,二者以“明明德于天下”相互贯通,虽在形式上有目的、手段之分,实则内在一体、辩证统一。《大学》以“三纲八目”提要钩玄儒学奥义,成为两千多年来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时至今日,对于批判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资本现代性,以及应对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和危机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德福之辩
    周慧
    2015(1): 62-67. 
    摘要 ( )   PDF(1286KB) (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德福思想尤为丰富而深刻,认为德与福都是人们在社会中的价值追求;德是福的基础,福是德的内容;福应是德的结果,但求福并非德行的条件;人不应忧福享,该忧无德行。它以追究本体的方式来阐释德福之辩,体现出儒家的道义精神和孔颜乐处的儒士之风。传统儒家在探讨德福问题时显示出道德理想主义的文化特质、济世救民的思想形态和以德致福的价值取向,在培育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方伦理思想
    道德语言逻辑蕴涵与道德语言意义实现语境研究
    孙菲菲, 陆劲松
    2015(1): 68-71. 
    摘要 ( )   PDF(1255KB) ( )  
    黑尔认为,道德语言也能用形式逻辑规则来推导,且由此推出事实不蕴涵价值的结论。运用博弈论语义学方法从假言命题的角度对道德语言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事实对价值的蕴涵关系。黑尔研究了道德语言应用的语言环境情况,认为这种语境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语句语境”对道德命题没什么作用。引入博弈模型对此进行研究发现,道德语言意义的实现与道德行为在博弈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密切相关。
    乔纳森·海特之道德基础理论评析
    曹洪军
    2015(1): 72-78. 
    摘要 ( )   PDF(1402KB) ( )  
    道德基础理论的内涵包括先天道德心灵初稿论、后天文化学习修正论、道德判断直觉论和道德基础多元论四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除“修正”论外,其他部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或批判,海特对此作出了比较系统的解释和回应。道德基础理论以“初稿”论和“修正”论为立论起点,精心制作了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主义模式,用五项标准筛选出了六组道德基础,理论体系比较完备且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向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挑战,拓展了道德研究的方法和视野;理论体系阐释略显简单而随意,有待进一步完善,其发展和应用空间也值得认真审视。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重释及其实践意义
    王俊博
    2015(1): 79-85. 
    摘要 ( )   PDF(1280KB) ( )  
    公共领域的本质是多元对话平台以及建基其上的社会整合功能。因此,公共领域范畴并非历史实体性范畴,而是哈贝马斯用来回应现代西方社会的主要问题的理论工具。根据文本考察,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是严格限定于西欧的历史语境的,它具有特定的西欧社会文化内涵,需要结合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才能实际发挥当代功用。西欧文化与语境的限定性是公共领域的特殊性,而其普遍性正是它的多元对话平台与社会整合功能。以公共领域理论的普遍性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与现实,才能回应当代中国价值多元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农业伦理学笔谈
    农业伦理学的兴起
    邱仁宗
    2015(1): 86-91. 
    摘要 ( )   PDF(1281KB) ( )  
    中国农业伦理学的系统特征与多维结构刍议
    任继周, 林慧龙, 胥刚
    2015(1): 92-95. 
    摘要 ( )   PDF(1043KB) ( )  
    东西方传统农业伦理思想初探
    严火其
    2015(1): 96-99. 
    摘要 ( )   PDF(1050KB) ( )  
    农业伦理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李建军
    2015(1): 100-103. 
    摘要 ( )   PDF(789KB) ( )  
    “守候与照料”的农业伦理观
    齐文涛
    2015(1): 104-106. 
    摘要 ( )   PDF(1038KB) ( )  
    探索与争鸣
    生命伦理学语境中人的尊严
    韩跃红
    2015(1): 107-112. 
    摘要 ( )   PDF(1274KB) ( )  
    学科语境的首要因素是学科宗旨。生命伦理学以保护人类生命及其相关权利为宗旨,其语境中人的尊严有三个主要特征:以生命尊严为内核,以人格尊严为外围;属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具有指导化解原则冲突、奠基相关权利、贯通法律和政策等作用,是生命伦理学建制化行动的指南。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人的尊严”凝聚了宗教和世俗、伦理和法律、政府和民间的道德共识,是生命伦理学的宝贵资源。
    居住空间正义缺失的表现、原因及解决路径——以爱德华·苏贾为例
    高春花
    2015(1): 113-117. 
    摘要 ( )   PDF(1265KB) ( )  
    美国地理学家和城市规划学家爱德华·苏贾以“空间—时间—存在”三元辩证法为理论基础,揭示了居住空间对于人之存在的重要意义,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居住空间正义缺失主要表现为空间贫困和居住分异,揭示了导致空间正义缺失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任性和权力滥用,主张边缘群体应该采取集体行动来对抗空间不正义。
    满族生态伦理刍议
    商万里, 蒋美仕, 陈永亮
    2015(1): 118-122. 
    摘要 ( )   PDF(1268KB) ( )  
    生态伦理是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生存环境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是人类与自然接触过程中,受其惩罚,逐渐醒悟之后的一种自觉与不自觉的意识观念。满族是我国古老的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对于世界的行为规范。时至今日,这些规范对和谐社会之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有现实意义,也符合现代国家治理理念。
    伦理学不需要生物学
    高月兰
    2015(1): 123-127. 
    摘要 ( )   PDF(1264KB) ( )  
    美国学者托马斯·内格尔曾在他的《人的问题》这本书中根据生物学和伦理学的不同学科性质和发展进程指出伦理学和生物学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不能用生物学代替伦理学或用生物学的观点去分析伦理问题,在此基础上他得出一个响亮的结论:“伦理学不需要生物学”。[ 1 (P154)在这里我们借用这种说法,来阐明从生物学的观点或人的生物性来认识包括道德责任在内的伦理问题的合理性限度。从生物学出发解释道德问题势必会造成“是”对“应当”的僭越、“自然”对“意义”的遮蔽和“物”对“人”的消解。
    博士论坛
    埃博拉疫情爆发和防控中的“道德两难”和伦理反思
    张燕
    2015(1): 128-133. 
    摘要 ( )   PDF(1272KB) ( )  
    正在西非地区爆发并蔓延的埃博拉疫情形势严峻,其预防与控制中也包含着复杂的伦理问题。本文拟从伦理的视角分析疫情爆发和防控中个体权利与公共善、程序正义与公共危机、国家利益与国际道义的“道德两难”问题,并寻求可能的协调机制。
    博登海默对法律助推人的价值实现的论证
    蒋青兰
    2015(1): 134-139. 
    摘要 ( )   PDF(1273KB) ( )  
    不停留在抽象的学理层面来辨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而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来探讨法律对人的价值实现的意义,这是博登海默法伦理思想的主旨和基本论域。基于此,他提出了法律的三大目的:助推人的价值实现、促进和平的实现和调整相互冲突的利益关系。他强调法律这三大目的是统一的,人的价值实现是法律目的的最终价值圭臬。
    书评
    老树新枝 嘉惠后人——读温克勤先生新著《中国伦理思想简史》
    贾新奇
    2015(1): 140-140. 
    摘要 ( )   PDF(1232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