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伦理学研究的十大热点问题
    杨通进
    2008(4): 1-8. 
    摘要 ( )   PDF(1389KB)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伦理学研究围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道德的本质、人道主义、集体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效应、权利与正义、制度伦理、普遍伦理、人对自然的伦理义务、克隆人的伦理合法性等十个主要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通过对这十个热点问题的讨论,我国的伦理学研究不仅成功地实现了诸多重要的视角转换,而且还有效地论证和阐释了许多对现代伦理生活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价值和道德规范。
    应用伦理学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
    赵清文
    2008(4): 9-12. 
    摘要 ( )   PDF(1277KB) ( )  
    应用伦理学研究在中国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并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起步阶段、90年代的发展阶段和2000年之后的深化阶段。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应用伦理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学科定位和学科性质不明确、本土化程度较低、实际应用能力有待加强、学科体系尚不完善等。
    公共卫生伦理(专题)
    疏离与关怀:传染病患者的社会交往伦理探析
    孙雯波, 胡凯
    2008(4): 13-16. 
    摘要 ( )   PDF(1345KB) ( )  
    现代社会围绕传染病涉及医学、伦理、社会文化等多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整个社会呈现出不同的道德认识、评价、情感选择方式,构成了传染病患者与医生、与社会其他人之间的复杂道德关系和张力互动。关注传染病患者伴随生活世界转换而与社会的疏离及自我放逐,在社会人道关怀和个体社会责任强化中,完善社会控制,重建公共交往伦理,对于保持社会和谐和公正意义重大。
    遭遇公共健康的生命伦理学
    史军
    2008(4): 17-20. 
    摘要 ( )   PDF(1286KB) ( )  
    由于传统的生命伦理学是建基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之上,它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而在公共健康实践中却经常会为了全体人口的健康对个人的自由、隐私等权利进行干预或限制。公共健康对公共善而非个人权利的强调对传统的生命伦理学构成了挑战。公共健康的这一挑战促使生命伦理学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艾滋病高危行为的伦理分析与公共伦理政策选择
    周家荣, 廉永杰
    2008(4): 21-25. 
    摘要 ( )   PDF(1278KB) ( )  
    艾滋病迅速蔓延与高危行为有着密切的直接关联。艾滋病高危行为的产生与行为者的伦理态度、社会伦理态度又有着深刻的关联。从伦理学角度分析艾滋病高危行为,可以从源头上了解高危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因。由此,从公共伦理政策构建的层面上对艾滋病高危行为提出干预,是有效预防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探索与争鸣
    网络游戏的道德资源性分析
    任建东
    2008(4): 26-29. 
    摘要 ( )   PDF(1275KB) ( )  
    网络游戏的道德资源性,在传媒性资源上表现为传播手段的可溶入性、传播观念的可强制性与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在规则性资源上表现为既创造着社会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又能将这一规则强加于人。在社区性资源上表现为既有利于群体达成一致的价值观道德观又有利于个体美德的养成。
    多重视域中的道德生产力——兼驳“泛生产力论”的观点
    张志丹
    2008(4): 30-35. 
    摘要 ( )   PDF(1297KB) ( )  
    道德生产力范畴是学术研究开拓创新的理论逻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实逻辑之间合力的结晶。它符合马克思的文本,尤其是契合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道德生产力所具有的特殊内核及其要素,决定其在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中的独特地位,而日常意识正由于不具有这些特质而不能纳入精神生产力范畴。因此,强调道德生产力不仅不会引起所谓"泛生产力化",而且可以带来学术创新和实践指导的双重价值。
    论公益伦理主张的权利——兼论道德权利的含义
    许冬玲
    2008(4): 36-40. 
    摘要 ( )   PDF(1289KB) ( )  
    道德权利是道德权利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基于人而应当平等享有的,并应由道德来伸张和保障的地位、自由和要求。公益伦理主张的权利主要指公益伦理的客体——弱势群体基于人而享有的,并应当由道德来伸张和保障的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权以及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
    思想道德教育
    解析道德教育的时代困境
    余玉花
    2008(4): 41-46. 
    摘要 ( )   PDF(1292KB) ( )  
    美德可教吗?的疑问,预设了对道德教育功利性的评价标准,但是道德教育对教育对象作用的潜隐性、持久性则意味着对道德教育评价不应是急功近利式的;也不能用确定不变的思路去看待道德教育积极作用。美德是什么?提出了如何选择道德教育内容的问题。一切有助于人格德性形成的东西应当成为道德教育的内容。谁能教?问题,提出了道德教育中的主体能力的问题。道德教育主体的能力应当包括信念和行动的能力。怎么教?的问题,不仅提出道德教育灵活性的原则,并且破除以先进或传统作为选择教育方法的标准,只以教育有益性为原则。
    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偏低探源
    吴灿新
    2008(4): 47-52. 
    摘要 ( )   PDF(1291KB) ( )  
    当前我国思想道德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仍然偏低。究其原因,不仅由于思想道德教育社会环境存在着严峻的挑战,而且还由于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出现误区,思想道德教育走上知识化,思想道德教育过于形式化,思想道德示范的相对薄弱,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相对弱化。
    生态伦理学
    中国文人山水画折射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康琼
    2008(4): 53-58. 
    摘要 ( )   PDF(1357KB) ( )  
    中国文人山水画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主观情趣和精神世界,其中折射出质朴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以现代生态伦理观深入挖掘和梳理这一传统文化精华,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化育当代生态审美、推动生态伦理学走向民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环境正义研究述评
    张斌, 陈学谦
    2008(4): 59-61. 
    摘要 ( )   PDF(1262KB) ( )  
    "环境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当前环境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内外"环境正义"研究主要基于各自的环境状况与发展实践围绕着"环境正义"的含义、"环境正义"的向度、"环境正义"的原则、"环境正义"何以可能等问题进行各自的话语表达与理论建构,但这些研究存在着某些不足,如内容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视角缺乏人类学视野与全球性视野,对"环境正义"实现机制和实现过程等问题研究不够。所以,深化"环境正义"研究就要求我们丰富研究内容,综合研究方法,扩展研究视角,提升研究价值,确证"环境正义"在当今世界发展中的价值合理性与现实可能性。
    中国伦理思想
    论清代官员的道德生活
    彭定光
    2008(4): 62-69. 
    摘要 ( )   PDF(1389KB) ( )  
    作为一种脑力劳动职业,官员职业具有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清代官员有其特殊的道德生活,这种道德生活具体地表现在官员对自己与国家、与同僚、与民众之间关系的处理和是否正当地行使权力的过程中。
    中国人的信任逻辑
    薛天山
    2008(4): 70-77. 
    摘要 ( )   PDF(1474KB) ( )  
    受独特的文化传统、制度规范与社会结构的影响,中国人的信任行为与西方人相比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同。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人在面临一些特殊情境时的行动选择,来解读中国人的信任建立方式、运作机制与约束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中国人的信任格局与产生这种信任行为的社会结构性条件。
    论《二十四孝》的人伦道德价值
    陈谷嘉, 吴增礼
    2008(4): 78-84. 
    摘要 ( )   PDF(1366KB) ( )  
    《二十四孝》辑选了从远古到宋代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故事。作为传播儒家孝文化的启蒙读物,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它所传递的传统美德至今仍值得继承和发扬。
    外国伦理思想
    评皮亚杰“约束的道德”与“协作的道德”——兼论代际关系视野中的道德教育
    廖小平
    2008(4): 85-90. 
    摘要 ( )   PDF(1293KB) ( )  
    让·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中提出了“约束的道德”和“协作的道德”两个不曾被人专门讨论的核心概念。它们分别具有以下三大特点:约束的道德是成人权威的体现,协作的道德则是儿童自主制订规则的道德;约束的道德倾向于惩罚性的公正;而协作的道德则追求平等的公正;约束的道德是他律的道德,协作的道德则是自律的道德。深入辨析“约束的道德”和“协作的道德”,对于创新建立在成年人与未成年人良性互动基础上的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意义和价值。
    试析西季威克在功利主义中的地位——从罗尔斯的评价谈起
    陈江进
    2008(4): 91-95. 
    摘要 ( )   PDF(1286KB) ( )  
    西季威克是功利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当代美国著名的思想家罗尔斯曾对他的伦理思想做过相当高的评价。论文以罗尔斯的评价为起点,肯定西季威克对古典功利主义的贡献,同时进一步明确提出西季威克不仅促进了功利主义的规则论转向,也揭示了功利主义的内在困境,从而多维度地体现西季威克在功利主义中的重要地位。
    研究综述
    国内教育制度伦理研究述评
    张雪
    2008(4): 96-99. 
    摘要 ( )   PDF(1280KB) ( )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学术界才开始涉入教育制度伦理的研究,教育制度伦理在我国是一个崭新而又特别有价值的研究领域。通过文献研究我们发现,当前国内教育制度伦理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理论研究薄弱是最大的不足,以后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加强基本理论的研究,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广泛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加强国外成果的进展研究。
    现代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述评
    夏明月
    2008(4): 100-104. 
    摘要 ( )   PDF(1291KB) ( )  
    企业社会责任是当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有很多有益启示和思想亮点,对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就学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问题进行的讨论做了梳理和条陈。
    书评
    学点道德心理学——读钱焕琦《走向自觉》
    秋溪
    2008(4): 105-105. 
    摘要 ( )   PDF(1242KB) ( )  
    重建美德伦理如何可能——序秦越存博士新著《追寻美德之路》
    万俊人
    2008(4): 106-107. 
    摘要 ( )   PDF(1249KB) ( )  
    深刻认识分配正义的本质和现实——读《分配正义论》
    陈泽环
    2008(4): 108-108. 
    摘要 ( )   PDF(1242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