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法伦理专题
    法伦理学研究论纲
    曹刚, 徐新
    2008(3): 1-4. 
    摘要 ( )   PDF(1357KB) ( )  
    法伦理学研究的宗旨在于为中国的法制建设提供道德正当性的论证,涉及法伦理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宪法的伦理问题研究、民法的伦理问题研究、社会保障法的伦理问题研究、司法的伦理问题研究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此项研究还必须为解决中国法治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伦理学方面的咨询。
    法律自治与伦理道德
    梁兴国
    2008(3): 5-10. 
    摘要 ( )   PDF(1308KB) ( )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法律与伦理道德混同为一体,而且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伦理道德居于主要地位,法律往往依附于前者而存在。至19世纪,在实证主义法学的指导下,法律自治开始出现,但实证主义法学也将法律自治导向一种困境。20世纪以来,法律的自治进入了新的阶段,适当的法律自治应是在注重实在法范畴的同时,对伦理道德给予适度的吸纳,以形成一种合理的自治形态。
    论积极守法
    冯粤
    2008(3): 11-14. 
    摘要 ( )   PDF(1286KB) ( )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守法等同于服从,实际上这只是守法的消极层面,守法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包括维护法律、积极行使法定权利,信仰和尊重法律,即积极守法。然而当今社会守法行为普遍流于消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正义感在守法者方面的日益沦落。法律若想获得有效实现,必须依赖正义感来表达和支撑
    人性与法域的断想
    屈振辉
    2008(3): 15-19. 
    摘要 ( )   PDF(1301KB) ( )  
    人性的完善是导致法域变迁的内在动因,法从起源到发展都莫不与人性密切相关,任何法域及域内之法都不过是人类本性的某些表现。以人性的拓展为研究脉络,人类法制演进的历程跃然凸现。从公私法域的分化到社会法域的衍生甚至生态法域的出现,人性在无形中推动着人类法制发展的全部过程。法在当代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乃是人性多方面展开的必然结果。
    和谐伦理
    全球一体与世界和谐
    江畅
    2008(3): 20-25. 
    摘要 ( )   PDF(1299KB) ( )  
    到今天为止的整个人类的历史是从分散的人群走向一体的世界和谐的历史。今天的人类应该追求世界一体化,但这种一体华应该是和谐主义的,而不应该是霸权主义的。世界走向和谐是世界各国利益的需要,也是人类整体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也为世界走向和谐提供了可能。首先,要增强整体意识,坚持世界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博爱主义;其次,要强化世界组织的作用;第三,要扩大国际合作。
    人与自然和谐视阈中的生命伦理
    陈爱华
    2008(3): 26-33. 
    摘要 ( )   PDF(1401KB) ( )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视阈透视生命伦理便形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命伦理之维。人与自然和谐具有三重内涵,一是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自然界”与人的和谐;二是作为生成人身体的生物链的自然与人的和谐;三是“作为人自身身体的自然”与人的和谐。随着科学技术包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传统和谐状况遭到严峻的挑战,环境伦理问题日益凸显,进而导致大量的物种锐减,并且使得许多物种濒临灭亡;基因技术和人工生殖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也隐含双重悖论:为了彻底地提高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的质量,必须对“自然人”进行彻底的改良;而一旦对人实现彻底的改良,这是否蕴涵一种“善良的”强制和“德性的恐怖”?这样,人与自然和谐不仅具有生命伦理意蕴,而且具有生命伦理价值。
    西方社群主义的正义观及其对和谐社会的启示
    李先桃
    2008(3): 34-38. 
    摘要 ( )   PDF(1292KB) ( )  
    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西方的各种政治学说可以为我们批判地借鉴,当代西方的社群主义正义观就可以在尊重个人合法权利、培养公民美德、弘扬集体价值观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荣辱观研究专题
    社会主义荣辱观认同机制探析
    何建华
    2008(3): 39-44. 
    摘要 ( )   PDF(1300KB) ( )  
    知荣明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性完善的前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以强化社会成员对荣辱观的认同为着眼点。为此,必须注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功效性和个体功效性的统一,以利益为手段进行价值观导向,建立与健全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在注意教育主体的可信性、教育内容的可接纳性、教育目标的一致性的前提下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积极认同,从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导作用。
    社会主义荣辱观:两种道德担当途径的契合面
    檀传杰
    2008(3): 45-49. 
    摘要 ( )   PDF(1357KB) ( )  
    社会道德担当有两种途径:国家担当的途径和民间社会担当的途径。二者应该相互契合而不能相互背离。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两种途径之中,既体现着国家所担当的道德思想,又体现着当前我国民间社会的道德要求,并具有易于被民间社会担当的优点。因此它消弭了在传统社会无法消弭的两种担当途径之间的落差,为国家道德担当和民间社会道德担当的和谐统一、携手合作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契合面。
    后现代伦理话语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邓伯军, 王岩
    2008(3): 50-54. 
    摘要 ( )   PDF(1298KB) ( )  
    现代性道德合法性危机标志着道德形而上学走到了黄昏,后现代主义解构了道德本体论,把个人情感、欲望、意志等合理性感性因素整合进道德人格结构与功能中去,道德回归生活本身,生活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解构了“宏大叙事”总体化道德努力,道德话语权的个体回归使每个人都能在道德的世界自由而充分的生长,过上真正属人的生活;解构了“同一性”普遍化道德,摆脱道德形而上学的纠缠,在一个没有伦理的社会中进行自由的道德选择。在我国满载张力和快速节律的现代化过程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建构,既要实现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又要汲取西方后现代主义对道德形而上学远见卓识的批评,惟有如此,我们的伦理世界更加丰富,更加成熟,从而超越现代性而后现代化。
    政治与伦理
    理想的公共生活如何可能——对“公共理性”的一种政治伦理学阐释
    李海青
    2008(3): 55-60. 
    摘要 ( )   PDF(1304KB) ( )  
    追求理性的公共运用是现代公共生活的核心理念。公共理性作为公民所应具有的理性,运作于市民社会中的公共领域以及国家的公共权力机构,意在生成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与关于社会基本结构的正当性共识,以促进公益、维护公民之权益。公共理性的存在与有效运作对于一个共同体的政治治理具有积极的价值与功能。
    制度公正与德福统一
    宋增伟
    2008(3): 61-64. 
    摘要 ( )   PDF(1287KB) ( )  
    制度公正就是使每个人的正当权利和义务能够得到保障的制度规范体系。德福背离现象存在的主要根源是制度问题或者体制问题。德福统一是评价社会制度是否公正的主要标准之一。制度公正的基本功能是抑恶扬善,有效调节人的善恶行为,最终实现德福统一的理想目标。
    道德教育
    培育道德精神:道德教育之本
    鲁芳, 张秋良
    2008(3): 65-68. 
    摘要 ( )   PDF(1288KB) ( )  
    道德精神,就是人们敬畏道德、向往道德、享受道德、坚守道德的心理意识,也就是儒家所说的“诚”的精神。培育人们的道德精神是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旨归。当今社会,培育人们的道德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孟子的道德修养论及其德育启示
    黄广晋, 王引兰
    2008(3): 69-72. 
    摘要 ( )   PDF(1282KB) ( )  
    道德修养问题,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以及道德教育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自孔子以来,都很重视道德修养。特别是孟子作为中国儒家代表之一,他认为注重道德修养、修养洁身是做人的第一要务。通过对孟子道德修养学说主要内容进行诠释,深刻挖掘孟子道德修养学说的精华,结合当前大学德育的现实,我们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
    中韩未成年人公民道德教育比较
    陈进华
    2008(3): 73-76. 
    摘要 ( )   PDF(1291KB) ( )  
    “造就适合国家与时代需要的有用公民”是世界公民道德教育的普适理念。中韩之间存在的共同或相似的历史渊源、思想资源和评价制度,构成了两国未成年人公民道德教育交流会通、借鉴共进的逻辑进路和实践平台。国民精神与合格公民的培育诉求、传统文化与儒学精神的共同支撑、随时评价与活动评价的相互交辉,为我国未成年人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视角。
    中国伦理思想
    普及儒家环保诗词和名句,强化人与自然和谐意识
    蔡德贵
    2008(3): 77-82. 
    摘要 ( )   PDF(1369KB) ( )  
    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已经出现一种不可逆转的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在进行反省的时候,重温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想无疑是有益的,而以儒家为代表的文人群体所遗留给我们的诗句和名句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综合思维方式同样给我们有价值的启发。基于此想法,本文主张,对有所中断的儒家诗歌传统,现在应该逐渐恢复。
    “仁”的多元伦理阐释
    周海春
    2008(3): 83-88. 
    摘要 ( )   PDF(1309KB) ( )  
    在“仁学”的创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几种比较系统的理论倾向,主要包括:心理主义的解释倾向;形而上学方向、人与人的伦理关系阐释。这些阐释方向基本上规定了对“仁”进行现代理论构建和实践阐释的空间。
    “智者不惑”的道德意涵
    林贵长
    2008(3): 89-93. 
    摘要 ( )   PDF(1362KB) ( )  
    “智者不惑”是先秦儒家尊崇的君子三大德行之一。“智者”之所以“不惑”,并非仅仅因为具备认识论意义上的认知能力而能知物识理,而是更多地指具备人事活动领域的道德理性而能明善祛恶,它主要体现为:明是非、辨善恶,贵知己、善识人,知当务、识时势。正因为对明善祛恶之智的强调,促使儒学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成人之教”,而有异于西方的“爱智之学”。“智者不惑”蕴含的人文内涵有助于纠正现代社会过于倚重科技理性之风,是以真善美为底色、崇尚人的全面发展之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外国伦理思想
    马基雅维里道德观的再认识
    程又中, 付强
    2008(3): 94-99. 
    摘要 ( )   PDF(1309KB) ( )  
    在对马基雅维里道德观的评价上,学界历来存在着误解和分歧。马基雅维里思想中的道德观部分固然有缺陷,但据此把它指责为道德败坏和邪恶的“马基雅维里主义”,则是一种建立在误解基础上的偏见。本文依据对马基雅维里赖以形成其道德观的时代背景、自身经历和其著作的综合研究,尝试厘清这种误解和偏见,就马氏的具有开创意义的现实主义道德观进行再认识。
    斯洛特的不对称性思想
    张光华
    2008(3): 100-104. 
    摘要 ( )   PDF(1293KB) ( )  
    斯洛特认为,常识道德和康德主义都低估了主体的道德价值,因而都存在着人我不对称性的问题,而这种不对称性问题则使得这两种理论陷入了困境。虽然功利主义与德性论在处理人我关系时都是对称性的,但与德性论相比,功利主义中的对称性也有着明显的不足。
    新书推介
    开掘传统伦理的历史深度——《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第四版序
    朱贻庭
    2008(3): 105-108. 
    摘要 ( )   PDF(1277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