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伦理学原理
    道德代价本质之略探
    吴灿新
    2014(4): 1-5. 
    摘要 ( )   PDF(542KB) ( )  
    认识事物,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道德代价是社会代价中的一种精神性代价,因而,揭示道德代价的本质,应从揭示社会代价的本质着手。通过一般性的认识,再到特殊性的认识,从而逐步展现道德代价的实质。道德代价的本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道德实践活动中的否定性方面,是道德实践主体对自身道德能力及其道德成果的否定;它既是对道德创价的否定;也是对人们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活动的否定;是人类社会道德发展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发展恶。
    见义勇为的现实制约与理性选择——传承“见义勇为”传统美德的若干思考
    赵平
    2014(4): 6-9. 
    摘要 ( )   PDF(598KB) ( )  
    见义勇为是人类社会公认的传统美德。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见义不为”现象多事出有因。从伦理文化历史的视角探寻“见义勇为”的人类理性,进而分辨“勇”德的不同形态,积极而又审慎地倡导见义智为的理性选择以形成社会公德的新风尚,有益于传承和弘扬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
    物化时代的道德虚无主义及其批判
    杨金华
    2014(4): 10-14. 
    摘要 ( )   PDF(920KB) ( )  
    在现代化扩展进程中,物化逻辑不仅垄断了经济社会领域,而且吞噬了道德信仰世界。物欲主义的迅速膨胀导致传统伦理规范日益被抛出现代社会,“有德性的生活”逐步被边缘化,神圣崇高的价值信条遭到鄙弃,甚至道德良心也受到怀疑和否定。不少人反叛道德规范,蔑视道德楷模,亵渎道德人格,骇人听闻、触目惊心的道德灾难时有发生,最终陷入道德虚无主义泥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化传统德育资源,化解物化逻辑的消解效应,是克服道德虚无主义的必由之路。
    后果主义与道德约束
    张曦
    2014(4): 15-20. 
    摘要 ( )   PDF(701KB) ( )  
    后果主义究竟能不能容纳道德约束所体现的这种规范意蕴,是后果主义在面对非后果主义者指责时能不能获得自我辩护的一个关键。当代后果主义可以采取标准形态和本质形态。标准后果主义者只能将道德约束理解为一种“二阶设置”。而作为一项纯粹的辩护设置,本质后果主义虽然可以避免标准后果主义在这方面的问题,甚至可以化解标准后果主义所遭受的价值论攻击,但是它所隐含的元伦理学承诺仍然迫使道德约束思想在其框架内不能很好地获得解释。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以凡俗为神圣:儒家的超越精神
    龚群
    2014(4): 21-24. 
    摘要 ( )   PDF(458KB) ( )  
    凡俗与神圣的区分是宗教产生的根源,也是宗教生活的一个基本特征。儒学没有像西方宗教那样把凡俗与神圣区分开来,对于神的概念基本持一种存而不论的态度。然而,儒学承认天的概念、承认君子与圣人的区别,从而儒学也就内在包括着一个神圣或超越界。儒学是以凡俗为神圣,在凡俗中追求超越,凡俗与神圣两者之间没有截然二分的界线。天道与人道是一个道。
    从“舍生取义”看儒家传统道德思维的实践困境及其破解之尝试
    刘传广
    2014(4): 25-30. 
    摘要 ( )   PDF(838KB) ( )  
    儒家的重义轻利甚至舍生取义,并非主观上要把义与利分离甚至对立起来,而是说面对义与利客观上的冲突,人应该怎么办。舍利取义以至舍生取义当然是可能的,但实际上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只是少数君子。为此,儒家一方面非常重视人的德性修炼工夫,另一方面则着眼于个人德性与政治权力的结合,以实现少数精英的“德性之治”,但其实践效果却不如人意。就义利关系而言,舍利取义还是见利忘义,属于个人的德性;义与利可以得兼还是不可得兼,则主要取决于社会的体制。道德实践困境的破解,有赖于德性与德制的互动。而现代“德制之治”的实现,既有赖于古老的君子化身为现代的积极公民,也有赖于古老的小人起码能够成为保守其道德底线的消极公民。
    魏晋时期的薄葬礼俗
    邓名瑛
    2014(4): 31-36. 
    摘要 ( )   PDF(922KB) ( )  
    魏晋时期,由于长期战乱、自然灾害以及盗墓之风的影响,产生了薄葬的风气。这一风气在三国及以后的两晋时期,都大量存在。考察魏晋时期的薄葬礼俗,可以发现它与“天下为公”的执政理念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与魏晋时期社会普遍流行的纵情任性的风气有关。薄葬礼俗的兴起使“孝”回归本源,对于防止以厚葬“绑架”孝义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伦理思想
    福斯特关于超越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相关方略的道德哲学审思
    陈爱华
    2014(4): 37-42. 
    摘要 ( )   PDF(913KB) ( )  
    福斯特对于超越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相关方略的道德哲学审思蕴涵了对技术—资本主义—环境等伦理关系的多重伦理理论形态基本问题的追问,因而在分析技术的魔杖能否解决资本主义的环境危机、资本主义农业发展能否解决土壤及其相关的生态危机等相关问题时,从多重视域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生态的根本对立。从其运用的方法论而言,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思辨,而是基于历史辩证法,借鉴相关的实证数据、现实案例与文本引证深入分析。让读者在更深度层次上认识到,当代生态伦理问题的严重性和不可回避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性。这不仅凸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特有的人文—自然关怀和批判精神,而且凸显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
    蒂莫西·哈格雷夫的道德想象力理论探要
    杨慧民, 于雪
    2014(4): 43-49. 
    摘要 ( )   PDF(1114KB) ( )  
    道德想象力既是包含社会考量的个体认知过程,又是多元辩证的社会过程。个体行为者的道德想象力未必能够直接产生富于道德想象力的结果,只有在不同立场间的矛盾博弈与辩证发展过程中,富于道德想象力的决策安排才能形成。基于道德想象力社会条件的交叉结合的不同可能性,存在六种不同方法类型的道德想象力:创造、强制、妥协、联合、同意和合作。
    当代西方学者关于文化与人之间关系的思想述评
    徐强
    2014(4): 50-54. 
    摘要 ( )   PDF(623KB) ( )  
    人创造了文化,同时也是文化的产物。人类创造文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一方面,人的活动成果以文化的形态保存下来,并且形成传统,通过文化表征着人的存在;另一方面,人又生活在文化之中,受文化的熏陶和塑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有助于人的进步和发展,反之,则会阻碍人的进步和发展。正确处理文化与人的关系,继承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不断创造先进文化,对人的塑造至关重要。
    古希腊时期“人的尊严”观念
    代峰
    2014(4): 55-59. 
    摘要 ( )   PDF(651KB) ( )  
    古希腊的思想家通过人与神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人”,积淀了丰厚的人学思想,从中可以透析出自主、理性、平等、德性等关涉“人的尊严”的伦理意涵,为后世的思想家进一步探讨“人的尊严”确立了研究范式,奠定了学理基础和方法论基础。而且,古希腊的思想家关于人类尊严、个人尊严的阐释在西方“人的尊严”观念发展史上具有“提出问题”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西方诚信观念:历史嬗变中的综合
    李嘉莉, 党志峰
    2014(4): 60-64. 
    摘要 ( )   PDF(782KB) ( )  
    诚信是人类交往实践中产生的原初道德观念之一。在西方诚信观念发展演变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都对这一概念发生过深刻影响,这个概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添加进去的,融合了不同时期的思想成分。古希腊城邦公民德性、古罗马的契约精神、中世纪的救赎道德、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都成为这一概念的文化因子。随着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概念超越了传统的私人道德范畴,不仅成为规范西方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也成为一种基于公共生活实践的伦理准则,是培养良好公民品德、塑造职业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
    经济伦理
    西方企业伦理决策研究的新动态
    刘英为, 刘可风
    2014(4): 65-70. 
    摘要 ( )   PDF(759KB) ( )  
    企业伦理决策理论研究是西方企业伦理学及企业战略管理的前沿问题。本文依次评介西方企业伦理决策的概念、影响因素及研究方法。试从伦理问题的强度、个人因素及组织因素三个维度对西方企业伦理决策的最新动态进行梳理。以期为中国企业伦理决策框架构建提供启示,为中国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指导。
    论分配公平中的收入差距问题
    杜帮云
    2014(4): 71-76. 
    摘要 ( )   PDF(755KB) ( )  
    分配公平包括分配公正和分配平等。分配公正的要义是贡献与获得相称,分配平等的要义是分配结果相对平等。公正分配必然产生收入差距,依据公正分配原则产生的收入差距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平等分配要求控制收入差距,哪怕公正分配前提下产生的收入差距。分配公正和分配平等的矛盾是分配公平向更高层次、更高阶段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维护、实现和发展分配公平,要使分配公正和分配平等保持一定的张力并和谐向前推进,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动态调控收入差距以至“适度”。
    “波斯纳定理”的道德缺陷
    黄光顺
    2014(4): 77-81. 
    摘要 ( )   PDF(680KB) ( )  
    波斯纳在“科斯定理”的基础上,发展出“波斯纳定理”,该理论被誉为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对法学、经济学和伦理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波斯纳定理”以效率为导向,在一定范围内有助于改进法律制度,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但自身也存在巨大的道德缺陷:忽视人的尊严,不尊重个人基本权利;难以保护人伦关系,漠视人伦关系的价值;违背分配正义,不顾公平。我们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人权的制度保障,把“波斯纳定理”关进道德的笼子里。
    论气候变化问题中的区域利益与全球利益
    徐保风
    2014(4): 82-86. 
    摘要 ( )   PDF(716KB) ( )  
    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采取不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获取短期经济利益的结果。必须遏制排放以适应气候变化是全球利益之所在,区域利益决定了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短期的经济发展,不愿减排甚至要增加排放量。从短期来看,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全球利益与区域利益严重冲突,利益冲突成为气候公正的主要障碍,从长远来看,国际合作是必由之路,而公平与效率是国际气候合作的焦点。
    艺术伦理
    论艺术伦理学批评的审美维度
    徐习文, 李仁
    2014(4): 87-90. 
    摘要 ( )   PDF(555KB) ( )  
    艺术伦理学批评是从伦理学视角对具体的艺术文本、艺术现象进行分析、阐释和价值评判的一种艺术批评方法。艺术伦理学批评不能缺失艺术的审美维度,这既与艺术兼有实用和审美的特性有关,也与艺术伦理学批评需要考虑艺术创造和接受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审美发现、审美判断相关。艺术伦理学批评的美学兼容品格要求艺术伦理学批评注重艺术文本的审美创造,适当地借鉴、吸收其他艺术批评方法,在探讨艺术中的伦理问题时,更注重艺术伦理与艺术表达之间关系的探讨。
    阿多诺对流行音乐消费的伦理批判
    邓志伟
    2014(4): 91-97. 
    摘要 ( )   PDF(1026KB) ( )  
    “在错误的生活中不存在正确的生活”,这是阿多诺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状况和流行音乐消费不道德性的总结。他提出,音乐是他律性和自律性的统一;音乐的双重性本质在内容和形式上可以表达为精神内涵和感性事物的统一,现代音乐必须具备否定性、理想性和严肃性的精神内涵。然而,虚假繁荣的流行音乐消费完全背离了音乐的精神,剥夺了作曲家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自由,阻碍了消费者个性的发展,并使其失去否定性和革命性;扭曲了消费者的幸福观,并使其失去对艺术的尊重。他的观点虽然存在偏颇之处,但是对当前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和音乐伦理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人生艺术化:朱光潜的人本美学及其伦理向度
    张泽鸿
    2014(4): 98-103. 
    摘要 ( )   PDF(812KB) ( )  
    艺术(审美活动)与人生(生命活动)之关系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论题,以朱光潜为代表的现代美学家曾以“人生艺术化”等学说及其相关论点予以观照和阐发,从而开辟了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论传统。“人生艺术化”是朱光潜综合中西文化和审美思维后的再创造,并成为其人生哲学的逻辑起点。通过这一命题,朱光潜宣扬了人性的高贵,肯定审美经验的共同人性基础,追求内在超越的人生境界。其“人生艺术化”理论即是以知-情-意的人生统一体为出发点,最终指向真-善-美的价值同构(幸福)。因此,向康德式的实践理性(道德理性)与共同人性的无限逼近,是朱光潜人本美学的最高旨趣和先验之维。
    行政伦理
    论公共行政中的道德能力
    杨冬艳
    2014(4): 104-107. 
    摘要 ( )   PDF(465KB) ( )  
    道德能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德性主体道德理想的基础。现代社会寻求正义的社会制度所需要的道德能力,是一种超越了心理学意义上的能力,是一种更为高级的道德哲学意义上的能力,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即合理的价值观、正义感和仁爱心、自主意识和责任感。在实践中确立价值观、树立正义感、培养伦理自主性与责任感,构成了公共行政道德能力的内涵。
    中国梦与香港群体意识的整合
    徐海波
    2014(4): 108-111. 
    摘要 ( )   PDF(514KB) ( )  
    深入了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与丰富外延,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引领,寻求香港和内地的社会共同发展目标为契合点,建构中国香港梦,形成两地人民共同的价值基础和精神动力。通过“中国梦”价值引导,以国家意识形态有效整合香港群体意识,切实推进香港以国家认同、民族依附、价值归属等为核心要素的人心全面回归。
    探索与争鸣
    陌生人社会志愿行动的价值基础
    龚长宇
    2014(4): 112-117. 
    摘要 ( )   PDF(842KB) ( )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社会的转变过程中,熟人社会结构几乎没有为志愿行动留出社会空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公社制解体、社会流动加快、单位制弱化、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成员越发单子化和陌生化。陌生人社会为志愿行动的勃兴创造了客观条件。陌生人社会志愿行动依托于社会主义义利观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行动的德性伦理基础;公民意识与公共精神是志愿行动的责任伦理基础。
    无人化战争的伦理困境及社会调适
    石海明
    2014(4): 118-122. 
    摘要 ( )   PDF(728KB) ( )  
    伴随着现代高科技战争毁伤力的倍增及人类社会对生命关怀的重视,战争无人化的趋势越发明显。然而,当机器战士或生物战士全面取代人类主宰战争后,高端无人化战争也必将引发一系列伦理困境,这涉及战争权利伦理、战争行为伦理及战争责任伦理等多方面。本文探讨了无人化战争的兴起与根源、剖析了其面临的三大困境,并提出了化解这种伦理困境的社会调适机制,主张应尽早关注无人化战争对当代战争伦理原则的挑战。
    论当代中国绿色发展观的伦理意蕴
    张治忠
    2014(4): 123-127. 
    摘要 ( )   PDF(663KB) ( )  
    当代中国绿色发展观蕴含了三个方面的伦理维度:绿色发展观必须从人与自然和解的视角以“类的存在主义”取代“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的伦理价值观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体现了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辩证;绿色发展观在中国的演进过程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个理论核心的“同一式”发展的逻辑进程;从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绿色发展的相关概念的哲理辨析中,提出了绿色发展观的伦理实现途径必须是基于全社会对节约观达成一致共识,形成一种节约型的、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才能最终达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社会发展目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无支配的第二种消极自由概念
    贾沛韬
    2014(4): 128-135. 
    摘要 ( )   PDF(1125KB) ( )  
    晚近共和主义学者所着力阐发的“第三种自由概念”可以恰当地被理解为第二种消极自由概念。这种消极自由概念的恰切含义被阐释为“无支配”或“依赖之缺位”,从而在某些重要方面根本地不同于自由主义式的以退守至私人领域为特征的那种被阐释为“无干涉”的消极自由观。它最初源于罗马式传统在自权人与从权人之间所做的根本性区分,从而体现为一种基于主体而得以界定的自由理论,这又在很大程度上与受启发于运动者不受外在障碍地持续其运动状态的那种基于行动自身而界定的自由理论之间不可公度。尽管共和主义式消极自由概念的独特性常常遭受来自各种学术取向的质疑否定或不以为意,尽管政治哲学界对于共和主义自由观的理解往往局限于那种以集体自治为特征的积极政治自由,但前者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至少在与后者同样的程度上不可替代。同时,由于诞生自同样的古代城邦政治实践,两种共和主义式自由又有着天然的亲和关系。正确回应相关学术质疑,尤其是来自自由主义的相关质疑,以及正确处理第二种消极自由与共和主义式积极自由之间的关系,对于恰当地理解几种自由概念而言也都是至关重要的。
    网络热词“土豪”的文化解码及伦理反思
    胡青青
    2014(4): 136-140. 
    摘要 ( )   PDF(779KB) ( )  
    网络热词是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晴雨表,本文以网络热词“土豪”为例,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及主流价值变迁进行伦理思考,分析其所折射出的伦理问题,探究网络热词的社会现实意义。网络热词的兴起是社会情绪的真实写照,其解构过程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精神文明和个人文化素质的伦理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