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论马克思的道德黄金律
    谭培文
    2017(6): 1-6. 
    摘要 ( )   PDF(1325KB) ( )  
    马克思不是非道德论者,马克思提出了道德黄金律:即在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条件是影响人的存在与发展的物质经济与与精神道德因素。马克思金律是经济金律与道德金律的统一。经济金律在“帕累托最佳”那里被应用了,而道德金律却被悬隔。马克思道德金律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善的价值,而不是恶的障碍、危害。它是儒家与《圣经》、功利主义、康德金律等的扬弃。马克思道德金律,既有普遍必然性,也具有规范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原则。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何以可能——论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建构及其意义
    陈爱萍
    2017(6): 7-12. 
    摘要 ( )   PDF(1324KB) ( )  
    第二国际时期,为回应新康德主义者试图用康德伦理学“补充”历史唯物主义的做法,考茨基在批判传统伦理学尤其是康德伦理学的基础上初次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产生的必要性及可能性。以此为基础,他尝试性地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从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和价值旨向等几个方面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建构不仅确证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厘定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阐释它的基本路向。
    马克思主义战略伦理学的建构
    任俊华
    2017(6): 13-16. 
    摘要 ( )   PDF(1311KB) ( )  
    建构马克思主义战略伦理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建构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注重效率、合作共赢。以建构能够进行自我筹划并为之负责的“战略人”为研究对象,以梳理中国战略伦理思想史为突破点。
    伦理学基础理论
    论增强价值观自信与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
    陈一收
    2017(6): 17-21. 
    摘要 ( )   PDF(1313KB) ( )  
    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增强价值观自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提出了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的重大命题,清晰地展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思想主线。从其内在的深刻思想逻辑上厘析,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要以增强价值观自信为根本前提,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突破口和着力点,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继中华民族精神命脉为基本要求。
    五大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关系析论
    梁庆婷, 陈旻, 陈勇
    2017(6): 22-26. 
    摘要 ( )   PDF(1314KB) ( )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提出的治国理念与行动指南,在国家道德形象、社会道德风尚与个体道德修养的向度上体现出丰富的伦理意蕴与伦理价值。五大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走向深化:五大发展理念能够拓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路、丰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凸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功能;另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通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得以贯彻落实: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中融入五大发展理念、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中融入五大发展理念、在社会成员道德修养过程中融入五大发展理念。
    论底线伦理的“后退”与信念伦理的“缺乏”
    郭良婧
    2017(6): 27-30. 
    摘要 ( )   PDF(1310KB) ( )  
    中国社会当下的道德现实警示我们,底线伦理正在呈现“后退”之势。同时,由于社会超速世俗化和市场化所致,却又“缺乏”信念伦理。若无坚实而清晰的信念伦理的支撑,底线伦理的“后退”就难以避免,最终也将无法维系和坚持。信念伦理是一种特殊的道德类型学,狭义的信念伦理是指在一般伦理领域内,与(传统的)美德伦理、规范伦理、现代分析伦理(或“元伦理学”)相较而立的伦理(学)类型。它以信仰或信念为终极道德目的和最高行为规范,以道德或伦理的理想价值(或韦伯意义上的“目的性价值”)为终极道德伦理的价值评价标准,借助于道德文化传统的理想范型、道德先贤、道德典范或道德先进的范例化(examplification)或道德类型学(moral typology)研究,阐发、论证和确立一整套基本道德伦理规范和伦理学基本理论。
    中国伦理思想史
    传统社会的道德耻感论
    吴根友, 熊健
    2017(6): 31-38. 
    摘要 ( )   PDF(1349KB) ( )  
    “耻”是一种负面的道德情感与心理状态,古汉语“耻”字由耳心结构转向耳止结构,反映了传统社会中国人对“耻”的意义理解的变化。传统社会各阶层共享的道德耻感,主要是与“三纲”相一致的不忠、不孝、不贞,以及与“五常”相一致的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而其亚文化形态中“笑贫不笑娼”的道德耻感则是一种不正确的价值观体现,在今天仍然需要受到批判。晚明以降,传统社会主流的“道德耻感”开始受到质疑与批判,逐渐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新道德观合流,而慢慢成为当代社会合理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内在思想源泉。
    惟克天德——《尚书》生命伦理精神和原则诠要
    张舜清
    2017(6): 39-43. 
    摘要 ( )   PDF(1322KB) ( )  
    《尚书》中蕴含的生命伦理精神和原则,简言之可概括为“惟克天德”四字。在《尚书》中,“天德”具有形上本体义蕴,它构成一切生命价值的根源和人类行为正当性的基础,而作为“帝天旨意”的天命本质上也受“天德”规定,故“惟克天德”体现了《尚书》生命伦理的根本精神和原则。而《尚书》中的“天德”就其实质内容而言即是指天之好生、厚生之德,故“惟克天德”实质是要人以“生”为本、厚生、利生。本着厚生、利生的价值理念,儒家当不会一般地反对诸如基因增强、无性生殖等现代生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但是人在天命面前毕竟是有限的存在,因此对于一些触及人类重大命运并且对其利害结果没有确定性把握的技术,儒家则主张不宜贸然应用于人类切实而普遍的生活领域。
    王船山义利之辨中的公私取向
    王学锋
    2017(6): 44-49. 
    摘要 ( )   PDF(1333KB) ( )  
    王船山义利之辨是与公私之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船山不仅对利作出了公利、私利的区分,而且对义也作出了公义、私义的区分,整体上要求重公义、轻私义,重公利、轻私利,故此提出了“循公废私”“存公抑私”等命题。与此同时,船山对个人私利亦作出了完全有别于理学的独到性分析,承认个人私利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尚公崇私”的伦理学命题,体现出一种早期启蒙的伦理倾向。船山这种“尚公崇私”论蕴含着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统一起来的因素,是对理学“贵义贱利”以及否定个人正当利益的批判性超越,而其公私论与义利论的结合则彰显出超越道义论与功利论的对立而朝向义利并重、公私兼顾的价值目标。
    西方伦理思想史
    斯多亚伦理学受到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影响吗?——从二者对εύδαιμονíα(幸福)的界定来看
    田书峰
    2017(6): 50-56. 
    摘要 ( )   PDF(1366KB) ( )  
    斯多亚伦理学是否受到了亚里士多德或漫步学派伦理学的影响?这是一个直到今天都仍具有争议的问题。争议的焦点主要表现在朗(A. A. Long)与桑德巴赫(F. H. Sandbach)所持的对立的观点上,朗认为斯多亚伦理学是对隐含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内部未解的矛盾和张力的一种回应和解决的尝试;而桑德巴赫则认为斯多亚伦理学并没有受到亚里士多德或漫步学派伦理学的影响,而二者的术语重合不能作为有力证据,因为柏拉图哲学也同样使用过相同术语。本文意在借助斯多亚学派的创立者芝诺对幸福和德性的看法而重新审视这个难题,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发现朗和桑德巴赫的观点并非完全对立,因为朗所列举的斯多亚伦理学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相重合或对应的三个方面并不能完全穷尽二者的关系,而桑德巴赫在缺乏对具体的斯多亚主义者的伦理思想探析的前提下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反驳的依据本身也不能作为充足的理由。事实上,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对斯多亚伦理学的影响可以通过芝诺对德性与幸福的关系的分析可见一斑。
    另一种视角:西方工程伦理的形态类别及成因
    陈万球, 丁予聆
    2017(6): 57-62. 
    摘要 ( )   PDF(1322KB) ( )  
    当前呼唤这样一种学术工程:运用形态学的方法,对西方工程伦理进行研究,实现工程伦理研究方法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按照马克思形态学的方法,西方工程伦理形态可以描述和归纳为“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和“再生形态”。探究西方工程伦理形态类别演变规律,必须深入到各个形态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去,考察各个时期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文化背景,把握工程伦理实践的发生规律和发展脉络,为工程发展趋势做合理预判。
    神经科学的规范伦理学意义——以约书亚·格林的双重进程理论为例
    蔡蓁
    2017(6): 63-69. 
    摘要 ( )   PDF(1332KB) ( )  
    约书亚·格林(Joshua Greene)借助fMRI技术探究人们面对电车难题做出不同的道德判断时大脑的运行特征,提出道德判断的双重进程模型以解释道义论判断和后果主义判断所依赖的不同心理进程,并进而得出:由自动的情感进程优先支持的道义论判断,较之于由有意识的推理进程优先支持的后果主义判断是缺乏可靠性的。虽然格林的神经科学研究对探究规范性问题具有启发意义,但是鉴于其规范性结论的经验性前提和规范性前提都存在重要缺陷,因此尚不足以对后果主义和义务论之争做出实质性的推进。
    公民道德建设
    新中国道德模范的历时性演进图景及其当代启示
    柳礼泉, 庄勤早
    2017(6): 70-74. 
    摘要 ( )   PDF(1317KB) ( )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选树了众多的道德模范,为推进社会道德趋善向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解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模范的历时性演进图景,分析了道德模范的角色形象变迁及其体现的价值内涵,探讨了道德模范历时性演进对当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启示。
    爱国主义是国家凝聚力的精神核心
    吴灿新
    2017(6): 75-80. 
    摘要 ( )   PDF(1321KB) ( )  
    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与其国家凝聚力有着紧密的正相关关系。爱国主义精神是国家凝聚力的精神核心,对于国家凝聚力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国家凝聚力最具广泛性的道德基石,而且是国家凝聚力最坚实的精神支柱。当今中国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克服几个认识上的障碍:一是把“世界主义”与爱国主义对立起来,进而否定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把爱国主义等同于狭隘民族主义,从而否定爱国主义精神;三是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分裂开来,因而把人们的认知引向歧途。
    “中国好人”之“好”析辨
    王艳
    2017(6): 81-84. 
    摘要 ( )   PDF(1316KB) ( )  
    “中国好人”的评议和推广活动时至今日,需要研究和说明“中国好人”之“好”的实质内涵。“好人”之“好”的标准应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其间,“真”是“好”的前提条件,“善”是“好”的价值所在,“美”是“好”的社会期待。跟进“中国好人”的评议活动开展相关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经济伦理
    金融共享:一个经济伦理学脚注
    董必荣, 张雄
    2017(6): 85-89. 
    摘要 ( )   PDF(1317KB) ( )  
    金融化世界的到来,呼唤着金融共享的伦理情操。金融共享,似乎是一个时髦的术语,可是,我们对金融稍作史前史的考察,就会发现金融起源与一种共享伦理的关联密不可分。人类最初的金融活动,就已经有着金融共享的伦理胚胎,早先金融工具的基础性作用是把相关协议或合约记录下来,共享伦理渗透在合约关系中。在现代性的规制下,金融共享问题变成了两种话语体系的批判问题:一种是马克思式的资本逻辑批判文本,另一种是席勒式的现代金融批判与反思的文本。现实世界中金融的“让富人更富”的秉性与金融的民主化、人性化的矛盾对立不可调和,深层原因在于世界资本金融体系的高度垄断,共享变成了独享。金融化世界的金融共享伦理关涉三个逻辑预设:(1)金融共享的价值预设是追求经济正义的原则;(2)金融共享的实质:从金融理性(追求最大化赚钱效应)回归到金融本质(追求民主,服务大众);(3)金融共享与好的社会相关联。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就、问题与对策——以河南省上市公司为例
    乔法容, 周林霞, 黄卫华
    2017(6): 90-94. 
    摘要 ( )   PDF(1316KB) ( )  
    国内外对企业社会责任多向度的理论研究,至今积累了丰富成果。积极推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运动也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展开。中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在全球化浪潮中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问题、原因与出路,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焦点。该研究报告依据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准则》,选择河南省十三家上市公司为剖析对象,从面上资料到个案实情,对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多方位考察,政府引导、企业实践、社会推动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认知误区、制度与机制缺陷仍较突出存在,出路则在于从制度与机制上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实践、社会推动的大格局。
    政治伦理
    论政府公共服务的伦理根据
    卫建国, 聂静港
    2017(6): 95-100. 
    摘要 ( )   PDF(1326KB) ( )  
    服务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性活动,没有彼此之间提供的相互服务,就没有人类的社会生活。服务无处不在,类型多样且形式不一。政府公共服务强调作为主体的政府以及公共行政人员为满足社会公共利益而展开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政府的公共性和政府伦理关系既是政府的基本特征,也是政府公共服务合伦理性或伦理价值能够得以实现的客观基础和伦理根据。
    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伦理意蕴
    刘霞, 邱斌
    2017(6): 101-106. 
    摘要 ( )   PDF(1322KB) ( )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所包含的能力性质、能力范围、能力体现,合称为国家治理的道德能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人的能力的现代化,其伦理意蕴主要体现为治理主体的道德能力、治理过程的道德落实、治理客体的道德塑造以及治理的国际伦理意义等几个方面。
    家庭伦理
    当代中国乡村家庭伦理的变迁
    李桂梅, 郑自立
    2017(6): 107-111. 
    摘要 ( )   PDF(1317KB)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持续深刻的变化。这些深刻变化引发了中国乡村家庭伦理的诸多变迁,这包括家庭伦理观念由“简单化一”向“多元共存”转变,家庭伦理关系由“政治本位”向“经济本位”转变,家庭伦理责任由“严格责任”向“宽容责任”转变,家庭道德调控由“行政调控”向“德法兼控”转变等。文章对中国乡村家庭伦理变迁的轨迹和其中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深入剖析,探析了引发变迁的深层社会原因。
    家庭伦理、家庭分工与农民家庭的现代化进程
    张建雷
    2017(6): 112-117. 
    摘要 ( )   PDF(1324KB) ( )  
    在当前农民家庭的经济生活实践中,家庭伦理同农民家庭的现代化呈现出了有机的“亲和”关系。家庭伦理是传统儒家伦理在农民家庭中的基本表现,它提供了农民家庭经济活动的基本规范,并赋予农民的经济行动以意义,从而形塑了以伦理为本位的农民家庭经济组织。在这种以伦理为本位的农民家庭经济组织中,农民家庭根据不同成员在家庭中的关系地位和身份角色安排家庭分工,普遍形成了“半工半耕”的家庭经济结构。这使得农民家庭能够充分利用市场机会,合理配置家庭劳动力,以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同时,这也奠定了农民家庭现代化的基础。在家庭继替的过程中,随着家庭财富在代际之间的有序传递,子代家庭得以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财富积累。
    探索与争鸣
    儿童非治疗性医学试验中“知情同意”的问题与进路
    李彩虹, 田勇泉
    2017(6): 118-123. 
    摘要 ( )   PDF(1325KB) ( )  
    在儿童非治疗性医学试验中,充斥着知情同意不完全。尊重儿童作为潜在人类尊严的道德律令要求允许儿童参与试验的同意决定。与此同时,由于儿童自身不具备完全行事能力,基于“最佳利益”将代理权让渡其父母或监护人。而为了确保代理同意和试验的公正性与合理性,需伦理机构介入审核,以起到维护“公共健康”的作用。由此构造出“知情同意”的条件及其判定的“儿童-代理人-伦理审查机构”的权力三角关系。
    汉语伦理型谚语的道德教化功能及其现代价值
    邓红华, 邓名瑛
    2017(6): 124-128. 
    摘要 ( )   PDF(1318KB) ( )  
    在汉语谚语中,存在着具有道德教化功能的伦理型谚语,在言语教化中,谚语的教化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谚语教化的独特性在网络时代具有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当代动画片的伦理评价
    顾超, 梁江歌
    2017(6): 129-133. 
    摘要 ( )   PDF(1313KB) ( )  
    从根本上说,真正的动画片作为人类艺术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不蕴含一定的伦理价值观念。现实中确实存在大量的动画片伦理的缺失。从内在原因来看,动画制作者的个人道德修养、相关专业素养以及迫于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主观决定也导致了所制作的动画片必然存在着水平的高低、画面的精致与低劣、作品所蕴含品味的高雅与低俗。研究动画片伦理评价的基本准则,并提出建构当代中国动画片伦理评价的基本路径,从而真正引领和约束动画片市场的理性而和谐的发展,并可以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书评
    一部诚信制度与诚信社会建设研究之力作——读王淑芹、曹义孙著《德性与制度》
    王小锡
    2017(6): 134-135. 
    摘要 ( )   PDF(1178KB) ( )  
    会议综述
    人民体育与国家责任:当代中国体育伦理困境与治理之道——“全国第一届体育伦理研讨会”会议综述
    龚正伟, 徐正旭
    2017(6): 136-137. 
    摘要 ( )   PDF(1118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