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伦理学原理研究
    效率源自公平——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层次分析
    沈晓阳
    2005(3): 5-9. 
    摘要 ( )   PDF(1112KB) ( )  
    如果我们超越纯经济学的狭隘眼界而从整个社会的宏观角度来进行考察,那么公平与效率不但不是对立的,而且可以说效率源自公平。具体表现为:生产效率源自分配公平;市场效率源自交换公平;社会效率源自矫正公平;生态效率源自代际公平。
    实现和谐社会的道德思考
    王小锡
    2005(3): 10-16. 
    摘要 ( )   PDF(1179KB)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道德化的社会,是物质生产、民主法治、利益分配机制、人际交往方式、精神文化生活等与不断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相一致的理性社会。构筑时代道德、创建道德环境、完善道德化制度、注重道德教育、重视官德建设是当前加强道德建设,加快实现和谐社会的主要方法和重要途径。
    组织伦理略论
    余卫东, 龚天平
    2005(3): 17-21. 
    摘要 ( )   PDF(1120KB) ( )  
    组织伦理是组织之中蕴含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合理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对于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组织的运作和控制,有利于加强组织的团结与凝聚作用、对组织成员的激励与振奋作用;能够塑造组织形象,提升组织的社会地位;能够提高组织绩效。在抽象的思维中,组织伦理可以分为组织设计伦理和组织结构伦理,其具体内容包括:分工合理,用人公平;不损其他 ,遵守底线;义利并重,奉献社会;服务大众,集体优先。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戴震义理之学中的人性结构模式
    王杰
    2005(3): 22-25. 
    摘要 ( )   PDF(1130KB) ( )  
    戴震的人性学说是其义理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构在其坚实的“血气心知”基础之上的。戴震论“性“,已不单纯局限于“性”之自身,而是具有超越“性”自身的人类学或伦理学的含义。本文将从人性的生成阶段、人性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对戴震的人性结构模式学说做一番梳理。
    蔡元培道德教育思想初探
    周宏军, 陈剑旄
    2005(3): 26-29. 
    摘要 ( )   PDF(1128KB) ( )  
    蔡元培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在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他关于道德教育培养国民健全人格,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重视公德、私德教育以及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等等,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西方伦理思想研究
    德国古典哲学以来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
    余达淮
    2005(3): 30-36. 
    摘要 ( )   PDF(1185KB) ( )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不仅深受英、法古典经济学的影响,也受到德国古典哲学、历史学派以及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影响,诸如经济伦理的视角、方法以及劳动、异化、拜物教等问题,马克思都对其有着分析、批判与继承。
    自由优先于德性——罗尔斯伦理思想的一种解读
    寇东亮
    2005(3): 37-41. 
    摘要 ( )   PDF(1153KB) ( )  
    罗尔斯伦理思想总体上可归结为一种权利伦理学;“自由优先于德性”是罗尔斯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个原则以“自我优先于目的”为形式根据,以“正义(权利)优先于德性”为质料内容。罗尔斯权利伦理揭示了现代自由社会的道德特征和道德要求,提出了诸多新的伦理理念和伦理观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生活的沉思与沉思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善与德性概念之探析
    吴福友, 董美珍
    2005(3): 42-46. 
    摘要 ( )   PDF(1159KB) ( )  
    本文通过考察善与德性概念的意义变迁,揭示柏拉图的知识道德论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的“行动伦理学”的内在区别和联系,从而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善与德性概念的含义。
    生态环境伦理学研究
    深层生态学的精神资源与文化根基
    杨通进
    2005(3): 47-52. 
    摘要 ( )   PDF(1169KB) ( )  
    通过梳理深层生态学与西方传统哲学(古希腊哲学、斯宾诺莎、新黑格尔主义)、东方思想(儒家、道家、道元、甘地)、以及现代西方思想(怀特海、后期海德格尔、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方面的联系,本文试图为深层生态学的创造潜力、精神生命力和文化魅力提供某种跨文化的注解和说明。
    突破现代理性之限——生态伦理的困境与出路
    吴兴华, 吴先伍
    2005(3): 53-57. 
    摘要 ( )   PDF(1121KB) ( )  
    生态伦理以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相处为目的,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主要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现象,而其深层原因则在于人类思维方式的变化——现代理性的产生,所以,真正的生态伦理就必须从思维方式入手,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伦理学研究新视点
    当代伦理学的新发展:女性主义伦理学评介
    罗蔚
    2005(3): 58-61. 
    摘要 ( )   PDF(1134KB) ( )  
    女性主义伦理学是当代伦理学中反主流规范伦理学中的一支。它将女性身份作为反思西方社会生活的一个符号代码,试图以性别分析方法剖析伦理学领域内性别权力的运作,以结束使女性受压迫的伦理意识和谋划,达到更合理的对伦理道德的理解。同时它批判了规范伦理学的普遍主义理论体系与论证方式,质疑了主流伦理理论的基本预设与价值建构。女性主义伦理学探究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当代伦理学多元化发展的潮流中,女性主义的探究为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美式反恐战略给无辜者带来的道德伤害
    张满生
    2005(3): 62-64. 
    摘要 ( )   PDF(1126KB) ( )  
    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在美国主导国际社会反恐话语权的宏观背景下,美式反恐战略在美国国内造就了一个放弃“美国价值”的美国;在国际社会,给无数无辜者带来了巨大的道德伤害。其对人类社会伦理秩序破坏所造成的损害尚无法评估。
    论体育的人道原则
    龚正伟
    2005(3): 65-69. 
    摘要 ( )   PDF(1118KB) ( )  
    本文分析了当今我国体育中所普遍存在的反人道现象。指出应该依据“使人自由”和“消除异化”两个正负原则,还体育以本来面貌,实现体育于人的自我完善与自由文化本质属性。
    国际关系伦理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刘文祥
    2005(3): 70-73. 
    摘要 ( )   PDF(1105KB) ( )  
    本文将初步探讨国际关系伦理学的定义以及主要议题。国际关系伦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并且是国际关系学中的主要分支。国家的义务和责任构成了它的主题。随着新的国际关系的转型,国际关系伦理学的研究重点也会随着改变。本文概述了其主要研究手段,以期引起对这门新学科的兴趣。
    德育理论研究
    交往理性与德育理念的重建
    郭劲松
    2005(3): 74-77. 
    摘要 ( )   PDF(1108KB) ( )  
    哲学意义上的交往理论,尤其是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可以解决当前目的理性泛滥带来的的德育危机。交往德育是在超越灌输德育的基础上,对主体存在、人的存在目标和生存意义提出本质追问并提供某种可能性诠释的德育理论。它是一种扬弃与超越灌输德育而又与灌输德育截然不同的德育理念,是德育发展的必经阶段。
    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内涵、动因及其途径
    胡军
    2005(3): 78-82. 
    摘要 ( )   PDF(1152KB) ( )  
    “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重要的基本规范。在新时期,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精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我们要在高校德育工作中以诚信教育为新着力点,采取多种形式、途径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促进校园诚信文化的形成,培养出诚实守信、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道德风尚的大学生。
    家庭伦理失范: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林少菊
    2005(3): 83-85. 
    摘要 ( )   PDF(1119KB) ( )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青少年犯罪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家庭伦理道德的失范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探索与争鸣
    “次道德”现象的伦理反思
    葛桦
    2005(3): 86-90. 
    摘要 ( )   PDF(1119KB) ( )  
    本文试图从“次道德”这一社会现象出发,指出“次道德”是一个“伪概念”,其实质是违法犯罪;之后对“次道德”现象进行了深刻的伦理反思:“次道德”问题的出现,既反映了中国人精神道德陷入了危机,又彰显了当代中国人的道德底线不断崩溃;最后探寻了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
    关于“亚道德”问题的思考
    肖毅, 夏湘远
    2005(3): 91-93. 
    摘要 ( )   PDF(1129KB) ( )  
    关于“亚道德”是否存在及其在特定条件下应否提倡,伦理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事实上,正如违法行为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一样,我们对非道德行为的审视和判定,也不应简单地遵循非此即彼的逻辑。非道德行为的“亚道德”和不道德的标准划分,有助于深化对人类行为复杂性的认识,有助于社会利益的更好维护,因此,笔者认为,无论从应然角度还是实然角度,“亚道德”的提倡都有其合理的根据。
    研究生论坛
    略论托马斯·斯坎伦的契约主义
    陈代东
    2005(3): 94-97. 
    摘要 ( )   PDF(1106KB) ( )  
    托马斯·斯坎伦是以约翰·罗尔斯为首的平等的自由主义阵营内一位重要政治哲学家,面对《正义论》发表以后所遭受的各方面的批评,他在罗尔斯道德契约论的基础上,转变罗尔斯专注于宏观社会基本制度的学术走向,提出了一种实质性的契约主义,从微观角度来论证个人道德的本质,论证人们为什么要关注正当和不正当的问题,论证为什么正当和不正当对其它关怀和价值具有优先性。从而发展了罗尔斯道德理论的契约形式,对罗尔斯强于制度美德而疏于个人道德论证的缺陷做了有益补充,在伦理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回到道德现象本身——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论证方法初探
    张会永
    2005(3): 98-102. 
    摘要 ( )   PDF(1134KB) ( )  
    在康德理性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过程中,两种论证方法即分析法和综合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首先用分析法从普通人的相互混杂的道德认识中逐步分离出纯粹的道德现象和原则,力图给真正的道德哲学奠基。随后他又用综合法来论证道德律的实在性并使它在经验世界中能得到现实的应用,以说明纯粹的道德原则并非人的主观臆造。两种方法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道德形而上学的大厦。
    中国古代亲隐原则探讨
    吴西亮
    2005(3): 103-105. 
    摘要 ( )   PDF(1113KB) ( )  
    亲隐原则是为解决情与法的冲突,依据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方法原则所确立的价值取舍原则,其现实基础是以血缘根基和家庭伦理本位为基本特点的中国传统社会。它适合中国过去的社会实际,对我国的传统伦理和古代法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今天也具有一定的立法意义。
    书评
    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理性探索——《伦理新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建设》评介
    李喜英
    2005(3): 106-107. 
    摘要 ( )   PDF(1083KB) ( )  
    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有益探索——读钱广荣教授的《中国道德建设通论》
    唐凯麟
    2005(3): 108-108. 
    摘要 ( )   PDF(1072KB) ( )  
    关乎共容 关乎共生——读刘湘溶等的《环境伦理学研究丛书》
    王兴国
    2005(3): 109-110. 
    摘要 ( )   PDF(1052KB) ( )  
    经济伦理学的深度挖掘——《产权的伦理维度》评介
    龚安仁, 周宇
    2005(3): 111-112. 
    摘要 ( )   PDF(1114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