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考
    陈延斌, 朱莉涛
    2019(3): 1-10. 
    摘要 ( )   PDF(1866KB) ( )  
    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认同目标,更好促进我国价值观的国内外传播,使广大民众更容易理解、接受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倡导”基础上深度凝练出理念深邃形象、内涵融通中外、文字易于记循、具有“最大公约数”的概述语,是学界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全国各阶层民众和在华外籍人士调研数据显示,现有概述语表述虽概括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内涵,但存在不易记循、难于传播的突出问题。深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与现实依据在于,应该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民众的基本诉求,体现反映科学社会主义实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求,承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理念,扬弃和超越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概述语表述应言约义丰、易于记诵。彰显国家制度精髓的核心价值观概述语主要有“AB CD EF GH”“ABCD EFGH IJKL MNOP”“ABCD EFGH”“A B C D”“ABAC DEDF”等六种句型结构。其中前两种句式因为容量大、内涵丰富,且符合汉语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易记易循的特点,故优点明显,可以作为深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语的重要参考。
    中华爱国主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支撑
    张小枝, 王泽应
    2019(3): 11-15. 
    摘要 ( )   PDF(1170KB) ( )  
    爱国主义思想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深层次要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彰显了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宽阔视野和人类担当,充实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是中华爱国主义思想鲜活的实践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爱国主义思想的生命力、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研究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马克思增进人民幸福的财富分配正义思想
    贺汉魂
    2019(3): 16-23. 
    摘要 ( )   PDF(1200KB) ( )  
    财富分配正义是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强调幸福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增进人民幸福的财富分配正义才是真正合理的分配。马克思从财富的性质阐析了分配真实的财富是增进人民幸福的根本基础;从财富的形成阐析了按真实贡献分配财富是增进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强调劳动创造财富,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财富主要应分给劳动人民;从正义的局限阐析了超越按贡献分配是增进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强调生产力越发展,财富越丰富就越应该超越按贡献分配;从分配的实现阐析了人民主导是财富分配能够增进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强调确保人民主导财富分配的根本基础是建立、健全公有经济,确保权为民使用。
    罗国杰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贡献
    赵冰
    2019(3): 24-30. 
    摘要 ( )   PDF(1190KB) ( )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始于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创建的政治伦理思想与实践活动。新中国成立后,罗国杰是在伦理学专业学科视野内推进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主要开拓者和代表人物。其杰出贡献主要表现在忠实传承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原典精神,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道德方法论原则,稳健推进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与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研究罗国杰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贡献,彰显其推进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伦理学基础理论
    大数据时代的道德监督功能
    王晓丽
    2019(3): 31-36. 
    摘要 ( )   PDF(1181KB) ( )  
    基于物联网生成的后熟人社会是陌生人社会的道德资源,它使道德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有了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后熟人社会具有和传统熟人社会相似的道德价值,通过明确道德对象、持续社会舆论、连接道德与生活重启“德-得”相通的道德运行机制,恢复道德监督功能,激励人们向上向善。网络的自发性、技术宰制等问题引发后熟人社会道德监督功能实现中出现隐私侵犯、力量滥用的倾向,提高个体责任意识、实现德法共治是问题防范的有效途径。
    道德语词的定义与属性
    刘隽
    2019(3): 37-41. 
    摘要 ( )   PDF(1176KB) ( )  
    道德语词所描述的是怎样一类事物,道德语词自身的含义是什么?有没有一种有别于自然属性的道德属性存在?如果道德属性不是自然属性,那与自然属性是怎样的关系?通过对道德语词定义与属性的考察,可以让人们重新审视道德语言的特殊性,从容地面对并使用道德语言。
    作为生存策略的道德及其演化路径
    燕善敏
    2019(3): 42-48. 
    摘要 ( )   PDF(1190KB) ( )  
    道德作为生存的策略是人类进化中自我完善的文化工具。人性缺陷是道德存在的前提,自我意识是道德生成的基础,追求自由是道德实现的主要目标,生产力状况是道德演化的决定因素,实现信任是道德建构的核心任务。随着人类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生存能力的增强,人类的发展面临着不同的矛盾与冲突,道德建构也就表现出不同的手段和途径。依据社会信任的实现方式,我们可以将道德演化的历史阶段划分为自然伦理阶段、经验伦理阶段、制度伦理阶段和技术伦理阶段。
    中国伦理思想
    先秦儒家的“人禽之辨”
    陈科华
    2019(3): 49-55. 
    摘要 ( )   PDF(1196KB) ( )  
    “人禽之辨”是先秦儒家为传统礼乐文明存续作合法性辩护时提出的重要命题,它集中体现了儒家在“人的价值发现”问题上的思想成果。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揭示了人类理性即“辨”是人禽之别的内在根据;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发现了人类具有超出动物“类性之仁”局限性的独特价值,确立了一种由“辨”而“合”的人禽关系模式。
    中国古代等级秩序的特分序维
    高恒天, 李艳萍
    2019(3): 56-61. 
    摘要 ( )   PDF(1179KB) ( )  
    中国古代社会秩序是典型的等级秩序,为了高效地安排并维护社会成员在等级社会中的序位,中国传统社会形成了体系化的排序序维。所谓序维即秩序存在和被认识的维度,这些序维主要有神人序维、天君序维、君臣序维、父子序维、夫妻序维、兄弟序维、妻妾序维、贤与不肖序维、华夷序维、官民序维、主奴序维、师生序维、长幼序维等社会排序序维。这些序维都具有安排其中每一位社会角色的特别的权利与特别的义务的意义,而特别的权利与特别的义务可被称为“特分“。各具体的序维往往还被概括为人天秩序、人伦秩序以及人际秩序等。
    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的建构与价值指向
    方熹
    2019(3): 62-68. 
    摘要 ( )   PDF(1194KB) ( )  
    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的主旨之一就是复兴先秦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念,并在中西印哲学比较中凸显了儒家人生伦理的圆融品质和跨越时空的独特价值与精神气质。梁漱溟把宇宙生命作为思考人生伦理的起点,以人“性本善”作为价值理论的前提,在直觉的指引下营造一个互相尊重、尚情无我的伦理价值社会,并对伦理本位主义作出了自己的独特阐释与评价。开掘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并予以创造性转换,有助于当代中国新型人生伦理思想的建构与弘扬。
    论中华传统德育思想的共同价值
    游柱然
    2019(3): 69-73. 
    摘要 ( )   PDF(1171KB) ( )  
    中华传统道德教育强调德育与社会生活紧密关联,价值观与方法论有机融合,是一种既富东方特色,又蕴含了人类共同价值基因的文化现象。其中,和而不同与公道精神等理念具有普遍意义;修己安人、礼乐教化和行不言之教等德育思想方法符合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推动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形成、完善与传播。相关研究和讨论不仅可以扩大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而且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西方伦理思想
    康德实践哲学的义理构建及其逻辑跳跃
    詹世友, 由田
    2019(3): 74-83. 
    摘要 ( )   PDF(1259KB) ( )  
    康德的实践哲学具有一个完整的义理系统,贯穿其道德形而上学、实用人类学、教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等等,从本体与现象的绝对划分开始,为绝对的道德价值在理性世界确定其先天来源,开出法权学说和美德学说,在经验世界中考察人的自然禀赋在符合理性理念的政治国家中如何发展到与理性的自主运用相互协调的状态,并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人类作为一个总体而整体地道德化的无穷的进程。由于缺少物质实践的观念,其义理系统中也存在逻辑跳跃。
    亚当·斯密的正义思想
    何建华
    2019(3): 84-88. 
    摘要 ( )   PDF(1176KB) ( )  
    亚当·斯密认为,正义以人类的社会本性和自然权利为基础,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权利。他从人性和维护自由市场秩序的需要出发,认为正义是支撑人类社会整个大厦的主要支柱;正义的社会是实现了各个阶级普遍幸福的社会;他关注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重视贫困和穷人的尊严,历史性地改变了人们对穷人的看法。斯密的正义思想至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
    刘作
    2019(3): 89-95. 
    摘要 ( )   PDF(1244KB) ( )  
    人需要道德教育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是教育如何成人,这是一个难题。对此康德基于其批判哲学,提出一个系统的道德教育理念,把道德教育看作是教育的最高阶段和目的。道德教育面临着教育的强制和教育者的自由的矛盾,这是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难题。康德提出榜样的作用,试图解决这一冲突。但是康德的解决方式引起学界的批评,这些批评忽视了康德道德教育中的“榜样引导—思维建构—自由选择—自由的确立”的多层次的逻辑进路及其价值。
    共享伦理专栏
    绿色经济与美好生活
    强以华
    2019(3): 96-101. 
    摘要 ( )   PDF(1180KB) ( )  
    绿色经济的定义、目标与内容表明,它是一种通过赋予单纯的经济以“绿色”而使之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并具有了伦理底蕴的经济形式,它的伦理底蕴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之中,并且因此指向了人的美好生活。人的美好生活无论从人自身的存在形式以及从人类组成社会服务于人的美好生活的基本指标看,还是从中西伦理学的探讨主题看,都主要体现在人的感性幸福和理性德性两个方面及其和谐之中,或者说体现在为这两个方面提供条件的经济与伦理两个方面及其和谐之中。由于感性幸福(经济)与理性德性(伦理)常会因人把前者当作唯一目的而处于矛盾或冲突之中,所以,中西伦理学和福利经济学曾经分别从伦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力图解决它们的矛盾或冲突。绿色经济所做的努力正是要在实践上解决它们的矛盾或冲突,它通过把绿色经济提升为社会形态从而在政治、文化(价值)和经济诸多方面全方位地实现从单纯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型,推进经济发展的伦理化,在经济与伦理的和谐之中实现人的美好生活。
    孟子思想的“共享”指向及其当代启示
    刘永春
    2019(3): 102-106. 
    摘要 ( )   PDF(1176KB) ( )  
    孟子思想中有鲜明的“共享”指向:在“与民同乐”的主张中,孟子将“快乐”视为君民共享的重点,反对君王独享快乐,倡导恩赐的共享和无主体差异的共享;在富民政策中,孟子试图通过赋权、救济、减免税赋三种方式实现君民财富的共享;在教育主张中,孟子认为伦理教育和成圣的机会不应当被某个社会阶层所独占,而应当被所有人共享。孟子的共享观念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启示在于:为论证共享的道德正当性提供了基于恻隐的理由;在共享主体上,笼统地谈论“人民共享”,容易让社会弱势群体沦为共享的边缘群体,共享不仅是民与民共享,更是国与民共享;在共享客体上,对一切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应当以有助于人民美好生活的普遍实现为价值指向和最终目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
    文明共处的正义原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范宝舟, 王嘉曦
    2019(3): 107-112. 
    摘要 ( )   PDF(1182KB) ( )  
    文明共处贯彻正义原则,是文明间实现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要前提。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提供深层次的精神“黏合力”和不可或缺的精神自觉。文明共处正义原则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习近平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时代节律,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高度,创构了文明共处的正义原则,即,尊重文明多样性、维护文明平等、注重文明共生共存。这一文明共处正义原则的创构,有力地驳斥了“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文明隔阂论”“文明威胁论”等错误思想;清晰地表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文明间必须遵循包容、平等、共存等精神的核心内容;充分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的中国智慧,为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所不可或缺的文明间的相互理解提供可供遵循的实践路径。
    共同体意识下的家国情怀论
    张军
    2019(3): 113-119. 
    摘要 ( )   PDF(1208KB) ( )  
    家国情怀是人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集体如家庭和国家眷念与爱戴的心境,以及对其包涵与宽容的胸怀,是个人对于家庭和国家的一种积极的思想意识、情感认同和自觉担当的意愿,是一种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对培养人们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道德观具有重要价值。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不能直接等同,与共同体意识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当下我们既应该坚守家国情怀,也要通过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来实现对家国情怀的超越。
    探索与争鸣
    总和与平均功利
    龚群, 张艺博
    2019(3): 120-126. 
    摘要 ( )   PDF(1226KB) ( )  
    平均功利主义是功利主义在当代以来的一种发展形态。平均功利主义是将福利总和除以群体人数而得出平均数(平均功利)。罗尔斯认为平均功利主义忽视了人的分立性。但平均功利主义不仅仅有着罗尔斯所批评的非正义问题,而且内在有着总和、平均与人口之间的复杂关系。首先,只有总和最大化才有平均功利的最大化,但总和最大化总是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其次,总和最大化与平均功利水平的关系还涉及到不同的群体之间的比较的限制。并且,平均功利主义也遇到它的难题,即如何对待处于福利水平之下的人群。在平均功利主义的主张里,并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
    医疗纪录片的叙事伦理构建
    庞慧敏
    2019(3): 127-133. 
    摘要 ( )   PDF(1363KB) ( )  
    本文从伦理学的维度审视影像叙事,探究医疗纪录片中讲述者如何进行“自我生命再现”,实现个人身份与社会关系的构建,进而使受众产生生命与情感体验,从而完成社会伦理的建构。医疗纪录片创作的标准不只是真实与客观,还要关注人的生命故事,通过叙事者的故事讲述,完成对记忆与经验的重构,整合成新的生命故事,这一过程不仅是叙事者个人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感知人生真谛的途径,也会激发叙事对象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实现叙事伦理建构与关怀。
    音乐伦理原则探析
    邓志伟
    2019(3): 134-140. 
    摘要 ( )   PDF(1280KB) ( )  
    音乐伦理原则是调整音乐主体之间关系的普遍要求和根本准则,也是指导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等活动的总方针,还是衡量音乐主体行为与品质的价值标准。音乐伦理原则是音乐伦理关系形成而产生的必然;是音乐伦理中占主导地位并起决定作用的普遍法则;确立音乐伦理原则是解决当代音乐道德问题的有效措施。以人为本与社会价值相统一、自由创造与道德责任相结合、美善合一是音乐主体必须遵守的三个重要伦理原则。这三个原则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音乐伦理的价值准则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