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Studies in Ethics ›› 2025(2): 48-57.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Excess, Limitation, and Solution:The Subjectivity of Confucian Ethics

Cheng Zhihua   

  • Online:2025-03-10 Published:2025-04-07

过度、限度及消解——论儒家伦理的主体性

程志华   

  • 作者简介:程志华,河北大学燕赵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 基金资助: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王船山哲学研究”(20FZXA004)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主体性”是一个后发的概念,但相应思想却发生于“轴心时代”。就相应思想讲,“主体性”涉及“客体性”的对立,而背后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在中国的“轴心时代”,基于“神文”到“人文”的转向,儒家建构起自身的“主体性”理论,并展现为孟子所代表的“绝对主体性”、荀子所代表的“相对主体性”两大脉络。“绝对主体性”脉络表现为主体性的过度,而这个脉络长期主导儒家道统。在此道统之下的儒学在前现代化阶段曾为中华文明作出重大贡献,但面对现代化阶段,它亦显露出明显不足——没有现代性建构,不能为现代化提供动力。要消解儒家伦理主体性的过度,合理的路径是“客观化”,在“对列之局”上进行理论建构:重建天人关系,为主体性设立“天花板”;重建物我关系,为主体性设立“防洪堤”;重建人人关系,为主体性设立“防盗网”。唯有如此,现代性建构方可实现,现代化道路才可走好。

关键词: 主体性, 儒家伦理, 过度, 限度, 客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