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王珍,译.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戴维·麦克莱伦.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M].夏威仪,陈启伟,金海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 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M].贺麟,王太庆,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4] 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一卷1818—1844[M].刘丕坤,王以铸,杨静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5] 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鲍威尔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M].王谨,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6] HEINRICH M.Karl Marx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Society: The Life of Marx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s Work[M].LOCASCIO A(tran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2019.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以赛亚·伯林.自由及其背叛:人类自由的六个敌人[M].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10] 亨利·E·阿利森.康德的自由理论[M].陈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11] 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2]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3] 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M].贺麟,王太庆,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4] 黑格尔. 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15]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6]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下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7] 孙伯鍨. 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8] 罗伯特·皮平.黑格尔的观念论:自意识的满足[M].陈虎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19]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