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 拉兹洛.第三个1000年:挑战和前景[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2]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R].1987. [3] 周辉春.拯救共同家园[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4] [美]福格特.生存之路[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 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6] 高清海.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7] Susan J.Armstrong , Richard G. Botzler ,Humboldt State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Ethics: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New York St.Louis San Francisco Auckland Bogota Caracas Lisbon London Madrid Mexico City Milan Montreal New Delhi San Juan Singapore Sydney Tokyo Toronto Mcgraw-Hill,inc. [8] 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20-32. [9] 雷毅.生态伦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0]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1] 王正平.发展中国家环境权利与义务的伦理辩护[J].哲学研究,1995,(6). [12] 袁祖社.全球化时代类群本位的公共生活理念与新“公民文化”及价值功能[J].哲学研究,2005,(8):94-101. [13] 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