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毛泽东“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思想的源头与实践
    苗贵山
    2024(1): 1-9. 
    摘要 ( )   PDF(1681KB) ( )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思想有其丰富的理论源头。一是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研读到的包尔生在改造边沁、密尔的功利主义基础上所倡导的目的论的个体自我实现论;二是《共产党宣言》所强调的共产党人在为工人阶级利益而斗争的运动中代表着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的无产阶级革命价值观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三是列宁的“文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以及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思想。“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得到了遵循,这就是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所主张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奠基性贡献
    金德楠
    2024(1): 10-17. 
    摘要 ( )   PDF(1617KB) ( )  
    毛泽东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伟大奠基者,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面对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解体与近现代各类道德哲学的传播,毛泽东自觉将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与近现代中国的道德问题相结合,并在无产阶级革命进程中形成了完整的道德思想体系,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作出了奠基性贡献。这种贡献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率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分析中国革命中的道德议题;二是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国家和社会的道德建设的价值主题;三是科学阐释了一系列指导党、国家和社会道德建设的理论范式。这三个方面不但呈现出毛泽东道德思想的总体框架,而且标志着毛泽东实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奠基,从根本上促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成为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既承继中华优秀道德文明又吸收西方道德价值精粹的主动性道德建构现象。
    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研究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伦理意蕴
    向玉乔
    2024(1): 18-27. 
    摘要 ( )   PDF(1626KB) ( )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主要是一种道德要求,其要义是要求我国社会各界自觉热爱中华文化,自觉敬畏中华文化,自觉践行中华文化蕴含的正确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对中华文化形成正确的道德态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激荡的复杂局面中,中华民族既应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自身在历史上形成的正确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也应该心系世界、心系人类,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积极贡献力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主要道德要求是:中华民族应该充分张扬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应该坚决挺立自己的精神独立性,应该理直气壮展现自己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应该共同遵循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一极其重要的道德要求,既不能做唯我独尊的中华文化中心主义者,也不能做崇洋媚外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者。
    新时代师德师风的建构逻辑
    廖小平
    2024(1): 28-35. 
    摘要 ( )   PDF(1611KB) ( )  
    师德师风及其建设,应避免停留于现象描述和空洞叙事,应从其底层逻辑上进行哲学思考,以探知师德师风的本质及其建设规律。师德师风建设既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协同共治的主体性活动,也是一个需要政治、德治和法治三足鼎立支撑和三位一体融合的客观性活动,还是一个建构师生命运共同体的师生和谐互动活动。
    伦理学基础理论
    伦理的三次觉醒
    任丑, 李育侠
    2024(1): 36-43. 
    摘要 ( )   PDF(1615KB) ( )  
    伦理是“是”实现其“应当”的生活实践,也是“应当”扬弃其“是”的历史进程。它体现为三次觉醒:第一次觉醒(自然主义谬误的提出)表明,整体伦理遮蔽了事实与价值的区别;第二次觉醒(人为主义谬误的伦理诊断)指出,分析伦理隔离了事实与价值的联系;第三次觉醒(自然主义谬误与人为主义谬误的扬弃)探究事实与价值的共同根源与本质区别,把握事实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寻求人类伦理命运的天下大道。伦理的三次觉醒既是伦理理论的自我提升,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由航程。
    罗国杰对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开创性贡献
    杨宗元
    2024(1): 44-51. 
    摘要 ( )   PDF(1611KB) ( )  
    罗国杰教授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伦理学家、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包括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作出了杰出贡献。就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建与发展而言,他呕心沥血积几十年之所成,带领团队矢志不渝地从事建设活动,并在理论与实践以及人才培养诸方面都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极大地缩小了伦理学学科体系同其他相邻学科的差距,进而使伦理学学科得以无愧地立于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之林,发挥了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并为其培根铸魂的伦理妙用。
    中国伦理思想
    论儒家“道德主义”思想的特质及现代价值
    程志敏
    2024(1): 52-60. 
    摘要 ( )   PDF(1664KB) ( )  
    学术界过于宽泛地理解“道德主义”或“泛道德主义”,如果以此来概括儒家乃至中华文明,则无疑是一种贬损,但这个已被污名化的标签在道德虚无主义时代却有着意想不到的积极价值。道德本乎天,故以道德来评判一切的道德主义,实则道法自然。包括殷海光在内的一些思想家批判儒家的道德主义路向,以之为儒家的弊病,但这些批判不过是现代观念(尤其自由主义)的产物,而为儒家辩护者也因此被“观念绑架”,不敢承认儒家的这种优良特质。道德主义虽有一定的局限,亦不废其伟大。伏尔泰、黑格尔等西方人的毁誉恰好可以从反面佐证这样的事实:古典文明都是道德主义的。中国文化走向道德主义,一是历史因缘,二是圣贤之功,三是道德之于人世的根本意义。以“利他”为基础的道德主义正好可以克制现代的原子式个人主义,有助于重建人伦世道和社会共同价值,并进而可能为未来的大同世界奠定基础。
    孟子“仁”与“义”美德伦理学的理路及其问题
    阮航
    2024(1): 61-70. 
    摘要 ( )   PDF(1639KB) ( )  
    孟子的“仁”“义”观念分别指示出美德的根源以及美德行为的呈现,以此为核心的孟子式美德伦理学的基本理路有三:一是美德是人类特有且应有的生活方式;二是诸美德各有其特定的道德含义,并构成具有层次和结构的美德体系;三是美德应该依次呈现于家庭、社会和政治生活,并发挥基础性作用。其美德概念可以回应三方面的问题,即美德的约束力、美德的驱动力、美德的实现问题。其特点主要有其作为美德学说的整全性,其思想实验与对直觉的诉诸,以及其明确的元伦理维度。作为一种传统理论,孟子式美德伦理学要转化为当代形态,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其元伦理维度包含的形而上学独断因素。对于其理论的独断因素,可以有三条化解路径,即康德式路径、当代道德心理学的路径、反思平衡的方法;对其现实基础性美德即“孝”蕴含的独断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来化解,一是回到孔子的相关观点,二是借鉴当代伦理学对美德如何始于家庭的道德心理学解释。
    论蒙培元的儒学情感理性思想
    邵显侠
    2024(1): 71-78. 
    摘要 ( )   PDF(1621KB) ( )  
    蒙培元先生的儒学情感理性思想的核心是“情即理”,它既不是情感加理性,也不是符合理性的情感或情感与理性的混合体,而是情感本身自有理。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传统理性概念的理性思想,能够真正将中国哲学的理性思想与西方哲学的理性思想区别开来。蒙培元先生所首创的儒学情感理性思想是他对中国哲学和哲学最为重要和最为独特的贡献,这一思想从新的视角揭示了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本质的精神特质,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转化开辟了新的道路,树立了新的范例。
    外国伦理思想
    阿格妮丝·赫勒超越道德虚无主义的尝试
    王秀敏, 刘晓雷
    2024(1): 79-86. 
    摘要 ( )   PDF(1614KB) ( )  
    作为当今众多试图超越道德虚无主义的思想家之一的阿格妮丝·赫勒,从追问“好人存在,但好人何以存在”的视角进行了超越道德虚无主义的尝试。在其道德理论中,好人直面并坦然接受现代人双重偶然性存在以及种种悖论,将其生存危机化为转机;好人依据普遍性范畴进行存在的选择,形成统一的道德自我;好人在周围散落的道德规范、规则和价值中,共同确立现代人可以遵循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规则等,重新拾起传统的诸多美德。正是基于这一系列行动,好人才存在着。赫勒对此问题的追问与对其答案的探寻,为双重偶然性存在的现代人超越现代道德虚无主义困境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海萨尼对规则功利主义的康德式辩护
    张会永
    2024(1): 87-96. 
    摘要 ( )   PDF(1654KB) ( )  
    海萨尼借鉴康德伦理学的理性、法则、自主和普遍性等观念,并结合功利主义的伦理学资源,提出了一种基于理性偏好的规则功利主义理论。在为这种规则功利主义的优越性进行辩护时,他批评了以黑尔为代表的康德式行为功利主义和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康德式义务论,认为前者缺乏“自发的协调效应”且易于破坏权利和规则,而后者对“最大最小值原则”“绝对优先原则”和“道德应当”理论的论证既是反事实的,也是不合理的。海萨尼认为,康德式的规则功利主义能够克服行为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的上述缺陷,从而是更加合理的替代选项。海萨尼的理论对功利主义和康德伦理学的当代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我们建设自主的规范伦理学理论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健康伦理
    论食品安全权的伦理之善
    易小明, 林翠霞
    2024(1): 97-101. 
    摘要 ( )   PDF(1586KB) ( )  
    食品安全权集公民个人生命权、健康权和安全权的权利诉求与国家社会对公民个人生命权、健康权和安全权的维护保障于一身,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利伦理要义。食品安全权是对公民生命权、健康权和安全权的价值认同和权利确证,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生命权利的维护和对饮食健康或无害的保障。食品安全权具有维持人的生命存在的自然善(存在)、追求健康和美好生活的自我善(发展)、为他人的食品安全之善生成共在的伦理世界(完善)等多重伦理深蕴,是自然善、自我善、他人善和社会善的有机统一,构成人们道德生活中其他善的始基和源头。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关怀”伦理路径
    张肖阳, 肖巍
    2024(1): 102-108. 
    摘要 ( )   PDF(1610KB) ( )  
    在新冠疫情面前,伦理学的重要意义是锻造或阐释自身的概念,以便让人类社会透过冷酷病毒对于生命的摧毁认识到生命的平等价值、尊严和权利。疫情给人类一个反思生命和伦理的历史机遇,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和儒家伦理中的“关怀”可以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开启一条伦理路径。源于女性关怀体验的关怀伦理是道德情感主义传统的当代延续,这一传统在当代道德生活中愈发具有影响力,它相信道德起源和基础在于人类的道德感和同情心。与关怀伦理相似,儒家伦理也强调“仁爱”是上天赋予人的固有的能力,每个人都有爱他人、爱天地万物的情感,并且主张通过“和”来实现“共生”的目标。关怀伦理和儒家伦理的生命关怀共通性可以证明:人类社会具有一种普遍的道德或者人性,这便是出于道德情感的对于他人的关怀。面对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当理性计算冰冷地把人类社会隔离开来之时,关怀能以自身的伦理路径温暖世界。
    青年论坛
    论西格尔的健康机会平等原则
    杨睿轩
    2024(1): 109-116. 
    摘要 ( )   PDF(1635KB) ( )  
    为了寻求一种敏于责任的医疗资源分配方案,西格尔透过运气平等主义建构了健康机会平等原则。在他看来,健康机会应该公平地赋予所有人,不过在医疗资源分配上,只有那些因遭遇不可控因素而生病的不幸者才有资格获得政府的补偿,而那些因对自己健康不负责任而生病的不谨慎者则需要自己承担责任。该原则因主张放弃不谨慎者而招致放弃异议。尽管他尝试把基本医疗需求的道德要求与运气平等主义的正义标准结合起来回应放弃异议,但是该策略仍然存在论证上的缝隙。其中最大的症结在于运气平等主义价值多元论面临着价值立场分歧与道德标准冲突。
    家内关系的伦理辩证
    胡盛澜
    2024(1): 117-124. 
    摘要 ( )   PDF(1654KB) ( )  
    中国传统伦理价值体系下的家内关系就其所体现的伦理精神而言,是一种类似于黑格尔家庭法哲学中“爱的辩证法”的个体与实体相统一的伦理关系。在这种家内伦理关系中,“实体性的同一”是贯穿始终的基本法则。在夫妻关系中表现为由“别”而“合”“不同而一”的伦理结合,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呈现出生身养育、报本反始的伦理施报结构,在兄弟姐妹关系中达成了友爱平等的伦理平衡。然而,夫妻关系中的“别”“异”、父母子女关系的“异形离质”、兄弟姐妹关系的“分形连气”都表明家庭伦理精神的“实体性的同一”内在地存在着“伦理性的裂解”的结构特征与现实可能。这种家内伦理关系所体现的个体与实体的辩证运动为家庭精神及其现实形态的历史演绎提供了逻辑前提和动力支撑。
    探索与争鸣
    生活体育化的伦理之思
    刘湘溶
    2024(1): 125-131. 
    摘要 ( )   PDF(1604KB) ( )  
    体育是人类的一种育化方式。广义的人类生活由工作性(劳动)生活和休闲性生活两部分组成。体育走向生活、走向休闲是体育发展的趋势和价值旨归,生活体育化是人们在体育生活化背景下自觉选择的、能够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生活方式。体育生活化与生活体育化相向而行的历史过程是与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体艺融合和体产融合等相伴随的。体教融合在上述融合中具有基础性,而在体教融合中学校体育的价值回归尤其重要。为了彰显学校体育的价值功能,必须重塑教育理念,正确理解和创造性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对学校教育的体制机制和评价标准进行改革创新。
    人工智能情感的伦理风险及其应对
    谢瑜, 王潇毅
    2024(1): 132-140. 
    摘要 ( )   PDF(1783KB) ( )  
    人工智能情感技术迅猛发展,不断提升着机器模拟人类情感识别、表达与应答功能的能力。在便利生产生活的同时,人工智能情感加剧了情感生活的数据化、工具化、机械化,冲击着情感的私密性、真实性、体验感、意义感,衍生出情感隐私泄露、情感欺骗盛行、情感控制加剧和情感能力退化等伦理风险。这些伦理风险的背后是资本逻辑的驱动、情感算法自身的局限性、伦理观念的相对滞后与工具理性的泛滥。应对人工智能情感的伦理风险,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合理规制资本、推动科技向善。具体而言,应实行敏捷治理、健全伦理法规、深化人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