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伦理学原理研究
    科技时代的替代经验与道德的个人亲证问题
    东方朔
    2003(5): 5-10. 
    摘要 ( )   PDF(1018KB) ( )  
    人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科技时代的批判,是与人的自我意识一同发生的。当今世界,科技已越来越被当作自主的、异在于人的并沿着非人性化的惯性而展开的过程。如何对这一过程重新进行人化?如何使现代人具有科技进步时代的人的内容的清醒意识?这是每一个人文学者必须给予严肃关注的问题。从道德本性的角度视之,科技社会所制造的大量的替代经验对道德实践基础的蚕食和颠覆,具有根本的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科技社会中如何确立实践智慧、个人亲证在道德领域里的独立性,对于避免当代人的“道德孤儿”的命运,便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论伦理学与诠释学的内在关系
    龚群
    2003(5): 11-18. 
    摘要 ( )   PDF(1074KB) ( )  
    人的行为活动趋于善的特性,是人类活动的价值特性。人通过教化、通过自己的价值活动,能够对自己的本性作出决定,能够化性起伪,决定自己是什么人或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建构一个道德价值意义的世界,使自己获得作为诠释者的诠释视域。同时,在一个多元性价值观念的世界,对于事物产生误解或理解分歧的可能性直接要求诠释学的在场。诠释学的理解要求一种回到前理解的共享性前见中去,在这个意义上,人具有作为伦理诠释者和诠释理解者的双重身份。伦理学与诠释学的内在贯通,从根本上看,在于它们都分有着实践理性的特性。这种实践理性体现在,普遍的东西的具体化。换言之,是普遍性知识与具体实践情境的结合。
    关于我国新道德建设的思考
    史鸿文
    2003(5): 19-22. 
    摘要 ( )   PDF(976KB) ( )  
    当前我国新道德建设应遵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等七个原则,并要注意与人文重建的融会及建设的层次性与多元性、原则性与灵活性。
    经济伦理研究
    论中国古代德性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萌芽
    唐凯麟,陈科华
    2003(5): 23-27. 
    摘要 ( )   PDF(1003KB) ( )  
    周代的“敬德保民”思想中包括了三个方面的经济伦理思想内涵:一、“无逸”的劳动伦理观和“孝养父母”的生产观;二、反对“独专于利”,主张利益分配的公正性;三、在生活方式上,主张“恭俭惟德”的消费观。这些思想具有德性主义的性质。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伦理品质
    欧阳润平
    2003(5): 28-32. 
    摘要 ( )   PDF(990KB) ( )  
    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企业伦理品质所产生的道德实力。企业的道德实力是企业遵循与市场经济理性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它一贯尊重和尽力满足利益相关人利益,并与利益相关人和谐交往共同发展而产生的道德凝聚力和影响力。与企业经营实力一样,企业道德实力是可以描述和量度的客观状态。具体可以从顾客忠诚度、员工忠诚度、股东忠诚度、融资资信度、同行联系度、供销稳定度、社区融洽度和社会美誉度等八个方面进行考量。
    马克思对经济主体的伦理分析
    余达淮
    2003(5): 33-38. 
    摘要 ( )   PDF(1013KB) ( )  
    经济主体的伦理分析是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从人类主体活动的社会形式角度,把人类社会分成三个形态。对应于三种形态,经济主体的表现形式为原始丰富的人、异化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在马克思看来,一定社会形态下现实的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伦理特性。
    中西伦理思想史研究
    德性与理性:伦理学为什么可能?——斯多亚主义立场辨思
    李萍
    2003(5): 39-42. 
    摘要 ( )   PDF(966KB) ( )  
    斯多亚主义是希腊化和罗马时期的重要哲学派别。它对西方思想的贡献在于从自然主义立场修正了“希腊三杰”的理性主义,使理性与自然法、世界主义相联系,将道德建立在普遍法则的基础上,强调了道德的精神力量,并塑造了一系列“理想人格”,这些都对伦理学之可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资源。
    儒家伦理的现代转换是否可能
    晏辉
    2003(5): 43-45. 
    摘要 ( )   PDF(958KB) ( )  
    儒家伦理包括理念和行为两种形态,由此儒家伦理的现代转换就分化为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转换和以儒家伦理为基调而形成的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转换。儒家伦理思想的转换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超越人生的困境——论苏东坡对佛学如是观的认识
    邓立勋
    2003(5): 46-50. 
    摘要 ( )   PDF(994KB) ( )  
    苏东坡对佛学人生观的领悟概括地讲即是对佛学“如是观”的认识。所谓“如是观”,在佛学中的本义被认为是以一种非世俗的般若佛智来观照世法真实相状的正确看法。因此,苏东坡虽经历诸多人生痛苦,却能以超然的态度作“如是观”,这也可以说是般若空观在东坡生活道路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论曾国藩家训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戴素芳
    2003(5): 51-56. 
    摘要 ( )   PDF(1016KB) ( )  
    曾国藩家训伦理思想是中国仕宦家训的发展颠峰。其主要内容是:孝悌乃家和之方,勤俭乃兴家之本,谦敬乃交接之要,知足乃立身之术。其基本方法是:以身立范法、严爱殷责法、因材施教法。这些内容和方法对于当今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行政道德、劳动伦理及消费伦理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应用伦理学研究
    无性生育的伦理考量
    肖君华
    2003(5): 57-63. 
    摘要 ( )   PDF(1023KB) ( )  
    从有性生育到无性生育,这是人类生育方式的重大变革。无性生育是从细胞水平上对人类生育方式的干预。无性生育技术的出现及其实验,并不意味“人类的自然生育方式将要终结”,它只是有性生育的必要补充。无性生育技术的滥用和无性生育的泛滥有可能导致人类尊严的彻底丧失和以人的尊严为基础的人类文明的倒退。对无性生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必须实施社会控制。
    伦理道德的管理功能分析
    龚天平
    2003(5): 64-70. 
    摘要 ( )   PDF(1027KB) ( )  
    伦理道德是协调和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而管理实质上也是协调和处理关系的活动。协调人际关系,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伦理道德和管理共同的价值指向。在协调这一点上,伦理与管理得以同构。这决定了伦理道德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或方式。就社会管理而言,伦理道德可以弥补规章制度之不足并克服其局限性,提高组织的有效性,通过降低管理成本、创造合作效益、克服“外部性"等来提高管理效率,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推动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就个体管理而言,伦理道德可以促进个体认识和把握社会,协调人际关系,理性地控制自身,促进自身成长,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试论环境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
    曾建平
    2003(5): 71-75. 
    摘要 ( )   PDF(992KB) ( )  
    环境道德教育是培养解决环境问题应具备的价值观和态度的教育,是环境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素质教育、人格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大众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持续的终身教育。它拓展了现代教育的空域时序人种囿见,最有可能成为跨越各种差异的国际性教育。
    小康社会军队道德建设初探
    徐德清,潘积中
    2003(5): 76-79. 
    摘要 ( )   PDF(1003KB) ( )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军队道德建设。小康社会军队道德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与世俱进、开阔视野,要从道德理论、道德规范、道德机制和道德实践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规划,采取多种方式进行。
    德育课程教学研究
    当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内容存在问题探析
    周亚东,林永红
    2003(5): 80-82. 
    摘要 ( )   PDF(967KB) ( )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效果不佳,缺乏感召力和说服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学内容存在问题。教育者所组织、编制和传授的教学内容没能处理好先进性与一般性的关系;没能处理好政治性与品德性的关系;没能处理好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关系;没能处理好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关系;没能处理好知识性与行为性的关系。对教学内容存在问题的探讨,是我们深化教学内容研究和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道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
    龙柏林
    2003(5): 83-86. 
    摘要 ( )   PDF(971KB) ( )  
    道德教育应当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解决当前道德教育弊病的一种共识。但是如何回归,这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从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共在同构的基础上,我们可把生活世界划分为日常生活世界与非日常生活世界,因此,针对当今道德教育的弊端,我们认为道德教育应当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的张力结构中博弈式存在。
    探索与争鸣
    论道德的本真形态与派生形态
    沈晓阳
    2003(5): 87-91. 
    摘要 ( )   PDF(1020KB) ( )  
    道德的本真形态是“天理”和“良心”,即普遍的、至高无上的实践法则及其在人心中的体现。道德要通过人的理论和实践体现出来,就需要实现道德的学理化和规范化,从而形成道德理论与社会规范两种道德的派生形态。
    域外论坛
    追求智慧
    (英)BrendaAlmond,刘余莉(译)
    2003(5): 92-99. 
    摘要 ( )   PDF(1047KB) ( )  
    种种新的社会道德问题的出现,对伦理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提供者一方——伦理学或道德哲学——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它把即使是最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也导向“学术化”,而伦理学仍然被许多专家们作为一种价值中立的、需要运用极端模糊的专业语言来探究的学科。为了理解对现实世界的严肃道德关怀与哲学所彩取与道德相分离的立场之间深刻的分歧,以及理解在哲学自身中所存在的,一方面要追求智慧,而另一方面又要满足表现伦理专业见解的愿望,就有必要回顾一下西方哲学史上关于智慧及其与美德、合理性的关系的阐述,以及不同层次的智慧是如何真正被需要的。
    研究生论坛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经济伦理思想比较
    陈燕
    2003(5): 100-105. 
    摘要 ( )   PDF(1007KB) ( )  
    经济是城邦的基础,德性却是引导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共同点。然而,私有制和公有制是两者实现经济与道德和谐关系的不同手段,这种差别在某种意义上是其平等观不同的结果。
    全球化与新闻伦理文化
    陈文锋
    2003(5): 106-110. 
    摘要 ( )   PDF(993KB) ( )  
    在传播全球化成为世界潮流的情况下,媒体面临的冲击直接和激烈;因东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差异,当传播跨越文化产生互动时,难免失谐和冲突。为应对挑战,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闻伦理文化建设刻不容缓。
    新书评介
    市场经济视阈下的道德伦理建设——读《市场经济与现代伦理》
    方国根
    2003(5): 111-116. 
    摘要 ( )   PDF(935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