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栏
    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科学依据
    戴木才
    2018(3): 1-5. 
    摘要 ( )   PDF(1280KB) ( )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首先必须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提供了科学依据。
    论中国“强起来”的政治伦理基础
    彭定光
    2018(3): 6-9. 
    摘要 ( )   PDF(1279KB) ( )  
    作为有力回击“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和“历史终结”论的中国“强起来”战略,其目标是要将中国建成强国。这一强国不是中国对他国构成威胁、企图谋求国际权力的主导地位的“强大国家”,而是着眼于中国社会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进国家”。这表明,新时代中国的“强起来”既与“富起来”的目的和目标不同,又与西方“强起来”的目的、手段和方式不同,是独立的、内生的、和平的和共享的“强起来”。新时代中国“强起来”的独立性、内生性、和平性和共享性对新时代中国政治伦理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对其内容进行来源定位、视角定位和根本道德价值定位,以形成既能够维持良好秩序又能够推动合理发展、既尊重和维护个体权利又实现公共利益、既注重道义价值又重视功利价值的政治伦理。
    “美好生活”的自由逻辑
    寇东亮
    2018(3): 10-16. 
    摘要 ( )   PDF(1306KB) ( )  
    “美好生活”概念凸显了生活的真、善、美及其统一,蕴涵内在的“自由”逻辑。“美好生活”的自由逻辑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日常性和自在性,美好生活是人的一种感性的自我享受的“常态自在”生活,即一种“受动中能动”的日常生活;二是精神性和超越性,美好生活是人的一种灵性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积极自由”生活,即一种不断充实和拓展精神生活空间的道德生活。新时代“美好生活”构想,体现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思想,反映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基本诉求及其自由面向,标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愿景。
    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伦理意蕴
    刘湘溶, 曾晚生
    2018(3): 17-22. 
    摘要 ( )   PDF(1291KB) ( )  
    绿色发展理念对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应当如何发展提供了价值参照。绿色发展理念内涵丰富,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绿色发展理念体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处在最高层面与核心地位,为秉持、坚守、弘扬之,必须搞清和谐共生的自然机理,把握人类主体利益的整体性,对生产力作出新的理解。
    伦理学原理
    论基于规则和契约的正义
    魏则胜
    2018(3): 23-28. 
    摘要 ( )   PDF(1289KB) ( )  
    “什么是正义”与“正义如何产生”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追寻行为的正当性标准,表达主体的伦理意识;后者追寻正义赖以产生的基础和条件。试图给予“什么是正义”这个问题以永恒和普世的答案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正义的形成逻辑预制了正义的相对性。正义是指一定社会结构中,在特定价值关系中人的言行方式及其后果所具有的正当性,是衡量和评价行动是否符合一定价值关系框架中的共享规则的结果。正义生成的基本条件是:实践主体拥有被限制和规范的自由;主体间存在一定的价值关系;在价值关系的基础上,实践主体以契约形式形成共享行为规则,从而推动正义由个体观念走向正义共识。当今中国社会道德困境的根源,在于规则理性和契约精神的匮乏。
    驳生命无意义论——基于分析伦理学的考察
    谭杰
    2018(3): 29-33. 
    摘要 ( )   PDF(1315KB) ( )  
    很多人感受到人生命的有限与时空的无限之间的悬殊对比,一些人认为,这一事实导致了否定人的全部价值的虚无论和否定人生命的意义的无意义论。支持虚无论和无意义论的三种可能的观点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诉诸无限的谬误”。另外,基于对与生命意义相关的重要性概念的细致分析,无意义论也无法成立。最后,即使当代元伦理学对客观价值的怀疑能够为这两类观点提供支持,帕斯卡之赌表明,从后果来看,相信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存在是更好的选择。
    论需要的三个层面与人的道德责任
    杜早华, 曾建平
    2018(3): 34-39. 
    摘要 ( )   PDF(1291KB) ( )  
    道德或道德责任根源于人的需要,但人们对自身需要的认知与态度不同,决定了他对道德或道德责任的理解与态度也就不同。当人们的需要还处于一种自在层面时,道德对其还只是一种外在责任,但人们并未强烈地意识到这种外在道德责任与自我需要之间的分裂与对抗,反而将道德看作是对自身的命定责任,从而倾向于对道德责任的宿命式承担;当人们的需要达到主体自为层面时,主体的自为需要与道德责任之间的分裂与对抗,也就作为一对明显的矛盾而进入了人们的意识,人们就因此而可能有意地背离道德或放弃对道德责任的担当。只有当人们对自身的需要达到一种自在自为的意识时,人们才将道德提升为自身的内在需要,从而才将道德责任自由自觉地承担起来。
    中国伦理思想史
    由衷之言的伦理困境——孔子的言语伦理思想
    陈科华
    2018(3): 40-43. 
    摘要 ( )   PDF(1279KB) ( )  
    “修辞立其诚”是儒家言语伦理学构建的核心命题,它包含“非礼勿言”“言必及义”“无征不信”“言之必行”和“时然后言”等言语伦理原则;儒家由衷之言的伦理困境实际上是传统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生存困境在言语问题上的反映,这种以牺牲言语效用价值以维护言语道德价值的致思取向,对当代言语伦理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价值体认系统的生成逻辑探析
    王红
    2018(3): 44-48. 
    摘要 ( )   PDF(1283KB) ( )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明确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价值体认系统的生成逻辑。这一逻辑系统主要包括价值厘清、价值评估、价值萃取与价值认同四个维度。具体说来,通过价值厘清,以理性辨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历史价值;通过价值评估,以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时代意蕴和现实功能;通过价值萃取,以有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有益元素和优质资源;最终通过价值认同,以担负起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责任和创新使命。
    以传统优秀伦理文化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
    刘建荣
    2018(3): 49-53. 
    摘要 ( )   PDF(1287KB) (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其中进一步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传统伦理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优秀伦理文化深刻影响和教育着中华民族,培育和铸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和性格,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显示其伟大的文化力量。在今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上下求“道”以德治国、以民为本仁爱百姓、修德养性仁善成人、中和有度礼义兴邦、承教继志睦邻和亲、忠恕待人诚信立身、道义相规宽不容恶、志存高远经邦济世、自强不息刚毅进取、公正无私舍利取义、公忠体国御辱图强等思想,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力量,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孟子“人禽之别”命题中关于人存在的三个维度
    曹喜博, 关健英
    2018(3): 54-57. 
    摘要 ( )   PDF(1287KB) ( )  
    “人禽之别”是孟子思想中关于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的核心命题。孟子通过对人是道德的存在,伦理关系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分别从道德形而上维度、社会伦理关系的现实维度和人的精神境界维度阐明了人的规定性和价值,回答了“人因何而存在”“人的何种存在是最有意义的”等哲学问题,凸显了儒家经典的道德哲学意味,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五伦”的规范伦理学。“人禽之别”的命题不仅具有儒家思想上的学理意义,还给予现时代的人们以警醒和深思,在追求物质优越的同时,不但要警惕道德上的妥协和堕落、精神上的松懈和沉沦,更要“见贤思齐”,不忘初心,做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大丈夫”。
    西方伦理思想史
    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复兴的缘起:一种元伦理学的视角
    陶涛
    2018(3): 58-62. 
    摘要 ( )   PDF(1286KB) ( )  
    通常认为,当代西方美德伦理之复兴源于对规范伦理的批判,尤其对功利主义的批判。本文则试图指出:元伦理学同样是导致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复兴的重要原因。通过对美德伦理复兴最重要的奠基人安斯库姆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她对道德心理学、自然主义谬误、道德语言等方面的观点着手,进而尝试更加清晰地刻画出当代美德伦理复兴的历史线索。
    古希腊目的论诚信体系初探
    李婧琳, 王淑芹
    2018(3): 63-66. 
    摘要 ( )   PDF(1302KB) ( )  
    古希腊人关于诚信的理解,建立在对人之为人的自然目的把握之上,以亚里士多德自然目的诚信理论为其成熟形态。这种独特的目的论式诚信观不仅深刻体现在思想家的理论体系中,也真实地反映在希腊人的诚信制度建设中,并对西方传统诚信观念和制度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医学伦理
    大数据时代隐私伦理的论域拓展及基本问题——以大数据健康革命为例进行的探究
    田海平, 刘程
    2018(3): 67-72. 
    摘要 ( )   PDF(1291KB) ( )  
    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医疗健康领域开启的影响深远的大数据健康革命,使得个人处于一种被连续监测的全景监控和实时计算之中。隐私伦理的论域拓展显得特别重要。它带来的伦理挑战迫使人们重新思考隐私、隐私权以及相关隐私伦理论域。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带来的变革默认数据的可及性、透明性和可读性,否则,远程智慧医疗和智慧医院之类的变革不可能建立起来;另一方面,个人隐私总是要求被一种“默认的非透明性”所保护,否则,关键性个人隐私利益的保护无从谈起。这种内在紧张关系进一步凸显了将数据共享的伦理与隐私保护的伦理既在一种价值方式上又以一种技术方式在大数据时代同时呈现的任务。
    论欧洲卫生资源分配的团结观及启示
    峗怡
    2018(3): 73-76. 
    摘要 ( )   PDF(1303KB) ( )  
    团结是欧洲和美国卫生系统不同价值观的标志之一,欧洲近二百年对团结的坚守体现在对保障全民卫生福利安排,乃至维持有尊严的个人卫生状况的政治承诺。近年来,尽管在全球控制医疗费用增长背景下,自由主义、个人责任对欧洲医改影响深远,团结仍然持续在欧洲卫生资源分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团结也能为我国卫生改革跳出政府还是市场二元陷阱提供更综观的思考。
    基因隐私权的伦理之思
    蒋美仕, 匡艳
    2018(3): 77-82. 
    摘要 ( )   PDF(1284KB) ( )  
    基因隐私权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格权,包含了身体隐私、财产隐私、信息隐私和自主决定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它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至康德哲学的理性与尊重自主性原则,道德基础奠基于位格伦理之上,并体现了一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基因隐私权的保护应该遵循知情同意、合理注意、诚实信用与利益平衡的四个基本伦理原则。
    老年健康伦理
    老年人长期照料中的关怀与公正
    刘玮玮, 贾洪波
    2018(3): 82-87. 
    摘要 ( )   PDF(1293KB) ( )  
    关怀与公正对于老年人长期照料至关重要。关怀是老年人长期照料的应有之义,这是由长期照料的本质、特征和目标决定的。虽然关怀能让老人获得高品质的照料,然而没有公正来协调关怀中的利益冲突,对于老年人的关怀将难以维系,因此公正才是老年人长期照料品质的价值保障。当前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料中的关怀与公正的实现主要诉诸于宣传新型孝道文化、采纳社会性别视角、承认家庭照料贡献和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四大途径。
    老龄健康公平研究
    刘喜珍
    2018(3): 88-93. 
    摘要 ( )   PDF(1290KB) ( )  
    全球范围的老龄健康不公平现象客观存在,主要体现为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医疗资源分配的差异性、老龄人口死亡率的差异性、人均预期寿命的差异性。实现老龄健康公平是保障老龄健康权利的需要,是健康老龄化制度伦理建构的需要,也是全球人口共享健康资源和共同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实现老龄健康公平的社会伦理对策主要包括:促进医疗资源的全球公平配置、构建全球共享的老年医疗保障协同发展机制、推进代际健康机会公平和代内健康结果公平。
    传播伦理
    普适传播的技术逻辑与伦理审视
    谢亚可
    2018(3): 94-99. 
    摘要 ( )   PDF(1297KB) ( )  
    以普适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正在催生一场新传播革命——普适传播。普适传播具有泛感知、泛网络、泛媒介、泛智能特征,其终极演进趋势是媒介的“无形无象”和传播的“自然而然”。普适传播突破传播主体、渠道和时空限制,人们可以在适宜的时域、空域和场景,以适宜的媒介形式自由便捷地获取适宜的媒介信息和服务,实现与他人(组织)、智能设备和物品之间的智能交流。普适传播技术的“野蛮生长”重塑媒介生态、改写传播规则的同时也会引发或加剧一系列伦理风险。我们必须警惕媒介技术的异化,审慎对待技术的伦理风险,理性拥抱普适传播带来的美妙世界。
    “消费主义”观念影响下的网络音乐的伦理辩析
    袁茜
    2018(3): 100-105. 
    摘要 ( )   PDF(1298KB) ( )  
    当代社会“消费主义”盛行影响着大众的人文价值观,从而影响着大众文化的建构。网络音乐作为大众文化的代表在其伦理价值导向、归属和评判中都打上了消费主义的伦理烙印。在“审美生活化”的号召下,网络音乐以低俗化的内容消弭着高雅的艺术追求,以娱乐和感官刺激替代艺术审美,以音乐生产的功利性取代音乐创作的艺术性,并在作品中呈现出身体消费的倾向。
    探索与争鸣
    论行旅活动的伦理意蕴
    肖群忠, 姚楠
    2018(3): 106-111. 
    摘要 ( )   PDF(1292KB) ( )  
    行旅生活经由步行时代、马车时代到现在的机动时代,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行旅伦理,行旅活动中独特的伦理价值和意蕴通过行旅主体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等方面显现,分别为行旅的生命与德性意义、行旅人际伦理、行旅社会伦理、行旅生态伦理等。由此,可以将“行旅伦理”的意涵理解为:在人们的日常行旅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对个体的人格和人生塑造、人际交往和社会风尚有着影响的价值观念体系,以及行旅生活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良序美俗。行旅伦理对于主体自身的德性价值体现为:行旅活动有助于主体自然生命的健康和发展,有助于主体精神生命的促进和升华,有助于主体价值生命的追求和构建。
    稻盛和夫经营伦理中“单纯”理念探微
    刘庆红
    2018(3): 112-117. 
    摘要 ( )   PDF(1297KB) ( )  
    稻盛和夫是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建立了独树一帜的经营伦理思想体系,用于规划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指导企业具体实践,不仅创下了经营奇迹,而且在多变的市场风云中,企业一直处于创新与稳定发展的态势。稻盛和夫经营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便是“单纯”,但在其“单纯”的经营伦理思想里却涵盖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精髓。笔者通过对其“单纯”理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分析,一方面探索稻盛和夫独特的经营之道;另一方面探索东方文化的当代现实性应用。
    职业道德:兴起、困境及其化解之道
    李育书
    2018(3): 118-123. 
    摘要 ( )   PDF(1292KB) ( )  
    宗教改革让职业具有了神圣意义,职业道德也因此获得了迅速发展,法团进一步促进了职业道德的发展。职业道德具有职业化、技术化、价值无涉等特征,这些特征与职业道德的当代困境直接相关。当前职业道德出现了非道德化倾向,无力应对道德冲突等严重问题。为此,应坚持在德性论基础上做整体性的道德评价,借助康德实践哲学探索作为一般道德之演绎的职业道德。
    现代城市居住空间正义的两重困境
    张淑
    2018(3): 124-128. 
    摘要 ( )   PDF(1283KB) ( )  
    一个正义的城市空间,首先应当是适宜居住的。现代城市空间日益同质化、精致化和审美化,但同时也存在着物质空间资源分配不正义及伦理精神缺失的两重困境。物质空间资源分配不正义体现在由住宅分层导致空间隔离,造成社会空间资源被不公正地分配;伦理精神缺失则具体表现为传统伦理观念、城市人文精神及空间场所精神的缺失。解决这两重困境,需要在空间资源分配中合理协调和平衡不同阶层居住群体的空间利益,同时关注城市伦理精神建设,促进居住空间与人的和谐共融,实现城市居住空间的公平、正义、美好。
    我国当代考试制度的伦理审视
    邱斌, 张怀承
    2018(3): 129-133. 
    摘要 ( )   PDF(1280KB) ( )  
    考试制度是考试活动应遵循的规章制度,是国家选拔和甄别人才的制度,是个人身份和地位晋升的通道。考试制度关乎人才选拔的公正合理,关乎社会资源的公正分配,关乎国家利益和个体利益的正当性,考试制度应以伦理和道德精神为底蕴,指向社会共同体的善。我国现行考试制度面临着正当性、价值合理性、功利性和公平性的道德批判。通过对我国现行考试制度的道德审视和道德批评,可以看出,考试作为人们的一项重要社会实践活动,其在人们的伦理期待中应具有公平、正义、高效、科学等特征。好的考试制度应凸显公平和效率,符合科学和人文的价值理念,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拔标准。
    会议综述
    乡村振兴的伦理之维——“乡村振兴与乡村伦理”高层论坛综述
    杨伟荣
    2018(3): 134-135. 
    摘要 ( )   PDF(1260KB) ( )  
    人权进入道德语境的合理性——第六届“全国人权与伦理学论坛”综述
    焦阳
    2018(3): 136-138. 
    摘要 ( )   PDF(1265KB) ( )  
    书评
    道德资本研究引领经济伦理学科发展——读王小锡教授的《道德资本论》
    刘琳
    2018(3): 139-140. 
    摘要 ( )   PDF(1261KB) ( )